安徽肥西劉氏與劉銘傳

中國近代史 劉銘傳 清朝 中國古代史 五金工具天天看 2017-05-29
安徽肥西劉氏與劉銘傳

在中國近代政治舞臺上,劉氏族姓一直都在承擔著捍衛祖國統一、反對外來入侵和內部分裂的歷史重擔。19世紀晚期的劉銘傳,就是劉姓在治理臺灣和捍衛祖國統一方面的最傑出代表。

據道光二十七年五修《(肥西)劉氏宗譜》和民國三十二年六修《劉氏宗譜》記載,民族英雄劉銘傳所出生的家族--肥西劉氏來源於江西。

這支劉氏家族形成於明朝初年,開基始祖名叫劉賽,原籍江西省進賢縣紫溪村。元明之際,陳友諒部農民武裝進入江西,江西進賢一帶一兵火連年不絕,百姓不堪其苦。劉賽為了躲避戰亂,從進賢遷來安徽肥西小河畈,定居在當時地廣人稀的大潛山下。後裔繁衍興旺,成為肥西望族。

劉家世代居住的地方,位於今安徽省肥西縣(舊屬合肥縣)井王鄉大潛山腳下,現稱劉老圩。這時青山綠水,古木參天,是一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在劉銘傳以前,肥西劉氏在明朝和清朝基本上沒有產生過什麼特別有名的人物,而只是一支在當地默默無聞的普通家戶。

劉氏自開基始祖劉賽開始,肥西劉氏在劉銘傳以前已經繁衍生息了13代近500年。而從第四代起,這支劉氏又分為兩房,即老長房和老二房。劉銘傳一家即屬所謂的老二房。傳遞世系如下:

劉賽→?→劉五(乳名)→劉道真→劉寬→劉德輝→劉俞→劉三朝→劉應揚→劉維月→劉琦→劉庭忠→劉惠→劉銘傳。

肥西劉氏傳到劉銘傳的父親劉惠時,家境仍比較貧困。劉惠(1790--1847年),字懷剛,妻周氏,共生有6個兒子:劉銘翠、劉銘玉、劉銘盤、劉銘鼎、劉銘彝、劉銘傳。劉惠當時有薄田數十畝,但因家中人口較多,再加上年終不好,劉家連日常的溫飽的維持也較困難。

劉銘傳,原配夫人周氏,另有妻妾程氏、李氏等,共生有4子2女。劉銘傳的4子是:劉盛芬、劉盛芸、劉盛芾、劉盛芥。

劉銘傳的子孫,也都比較優秀,其中,長子劉盛芬,直隸候補道,於1894年早死。次子劉盛芸,舉人,襲三等輕車都尉;三子劉盛芾,員外郎;四子劉盛芥,舉上,候選知府。

劉銘傳的長孫、劉盛芬的兒子劉朝仰,承襲男爵;另有一孫劉朝望,舉人,官任刑部郎中。劉銘傳去世後,他的後裔一直在故鄉劉老圩內居住,到今天已傳至劉銘傳的第 七代。

劉銘傳的五世孫劉學宣。其父劉肅曾。

劉學宣與其妹劉學馥,在安徽發起成立了劉銘傳研究會。

劉銘傳的第五代孫還有劉學亞等。

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劉銘傳的曾孫劉文彪(字肅曾)將劉氏家族珍藏數代的國寶--"虢季子白盤"等珍貴文物獻給了國家。此文物當年由劉銘傳在鎮壓捻軍攻陷常州時所得,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臺灣近代化的先驅--劉銘傳

肥西劉氏到公元19世紀晚期,因第十四代產生了一位抗擊法國入侵的民族大英雄、被稱為"臺灣近代化的先驅者"的劉銘傳而一鳴驚人,成為近現代中國劉姓大家族中的名門望族。

劉銘傳,字省三,1836年9月7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凌晨,出生在安徽省肥西縣井王川大潛山(今肥西縣南分路鄉建設村四房村民組)。因排行第六,又小時候出天花而留下麻點,人稱"劉六麻子"或"劉老麻子"。劉銘傳家境貧寒,11歲喪父,生活極為艱辛,但他心有大志,不屑農事,頗有些象當年的劉邦。據說他年輕時曾登上附近的大潛山,仰天感嘆:"大丈夫當生有爵,死有諡!"

但少年時的劉銘傳卻走過一段彎路。他斷斷續續地上過幾年私塾後,在18歲時因家貧停止讀書,開始販賣私鹽,在江湖上混日子。後因殺死當地豪強被官府通緝,被迫離家出走,淪為強盜,從此走上結黨販賣私鹽和打家劫舍,劫富濟貧的道路。劉銘傳做強盜時甚至曾搶劫過自己舅父家,他的母親周氏也因受其牽連,於1856年被逼上吊自殺身亡。由於歷史原因,劉銘傳的遺骨幾經輾轉,才在其後人的保護下,經過5次遷移,於1964年祕密埋藏在合肥市長豐縣三十頭鄉;而劉銘傳的後人也為安全起見,一直沒有對外界公佈。墓園:位於故居東南角約500米處,佔地2萬平方米,建設規模800平方米。

母親去世後,劉銘傳痛定思痛,決定不做強盜,而在家鄉辦團練,築堡紮寨,守土保閭,與官府和土匪鬥爭。

時勢造英雄。

當劉銘傳在家鄉辦團練的時候,中國大地正發生著一件改變劉銘傳歷史命運的大事--太平天國運動。

當時,在家鄉佔山為王的劉銘傳曾一度準備參加太平軍,只因祭旗時狂風吹斷旗杆,眾人認為此是不祥之兆,這才作罷。公元1857年,太平軍攻佔六安,第二年又攻陷廬州,劉銘傳都採取坐山觀斗的策略。當時,清朝合肥知縣英翰在合肥縣城失守後曾逃到西鄉向劉銘傳求救,但劉銘傳拒不接納。事後,劉銘傳因此事被清政府逮捕入獄,但不久又被赦免。劉銘傳被赦免出獄後,因感激朝廷不殺之恩,決定率所部團練歸服朝廷,從此走上一條為清朝政府效力的道路。此後,劉銘傳一方面到處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擁護朝廷,積極參加朝廷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的軍事活動。由於劉銘傳指揮有方,所部團練作戰英勇,在鎮壓捻軍和太平軍的戰鬥中屢建奇功,劉銘傳的地位也得到清政府的承認,由千總五品頂戴經都司、遊擊、參將,一直升到記名提督、頭品頂戴。特別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劉銘傳表現突出,成為李鴻章淮軍系統的一員虎將,深受李鴻章和曾國藩的器重和賞識。

清同治三年(1864年),劉銘傳因攻陷常州,生俘並處死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有功,被清朝廷賞穿黃馬褂,晉升為直隸總督。同年,劉銘傳在常州獲得舉世聞名的"虢季子白盤",並祕密運回肥西老家收藏。同治七年,清政府平定捻軍,劉銘傳因剿捻居首功,被清政府封為一等男爵,祖上三代也都受封為一品官爵。肥西劉氏至此名揚天下。

此後數年內,劉銘傳因與朝中大臣政見不合,辭職或被革職賦閒在家。此間他一方面仍經常奉旨進京參與朝政決策,另一方面利用難得空閒在家鄉辦肥西書院,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與此同時,為了光宗光耀祖,劉銘傳還在家鄉修廟建詞,出資主持修撰第三次和第四次續修《劉氏宗譜》。

如果說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是劉銘傳崛起的基礎,那麼在保衛臺灣的中法戰爭和對臺灣近代化治理上的卓越貢獻,就是劉銘傳得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關鍵。

公元1884年,因法國入侵越南而引發的中法戰爭由越南向中國沿海地區漫延。由孤拔

將軍率領的法國中國海艦隊入侵我國領海,臺灣告急!就是在這樣一種危急情勢下,劉銘

傳在7月臨危受命,以巡撫銜督辦臺灣防務,全臺各鎮、道官員均受其節制。劉銘傳在進京

面聖後,於7月率舊部130人開赴臺灣,抵達基隆,從此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臺灣保衛

戰的序幕。

當法軍第一次炮轟基隆港時,劉銘傳親自督戰,重挫法軍,清政府也宣佈對法開戰。後來,當孤拔將軍所率法國艦隊再次憑藉強大的火力進攻基隆時,劉銘傳力排眾議,採取主動放棄基隆,重點援守滬尾港的戰略。然後,劉銘傳率領所部與臺灣人民一道,孤軍駐守臺灣達8個月之久,多次粉碎了法國侵略軍的進攻,並在滬尾大敗法軍,取得了抗法保臺的決定性勝利。這次戰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滬尾大捷",或稱"淡水大捷"。這此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捍衛了臺灣,也有力地支持了下在進行抗擊法國侵略者的陸路友軍,鼓舞了全國人民的信心。劉銘傳也因此成為一位威名遠播海內外的民族大英雄。

臺灣保衛戰勝利後,清朝政府於1885年正式下詔將臺灣由福建省的一個道上升為臺灣省,並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省巡撫。此後,劉銘傳一直在臺灣任巡撫長達6年之久,直到1891年因病退休回鄉。

劉銘傳在任期間,對臺灣實行了大量的改革,主要表現在鞏固海防和加強建設兩個方面。他先整理臺灣的軍備,重建了有關炮臺,安裝了新型大炮,購買新式槍支彈藥武裝守臺軍隊。在軍隊建設上,他提出了"闢全臺自有之利,養全臺自守之兵"的思想。劉銘傳的最大貢獻之一,是在臺灣首先開始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改革實踐。他在臺灣設立了機械局、電報局、郵政局、撫墾總局、煤務局、鐵路總局,修建了臺灣最早的鐵路,接通了連接臺灣與福建的第一條海底電纜,發行郵票。他在大量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外,還設立招商局,專門負責引進外資事宜,成為中國對外改革開放的先驅。劉銘傳還注重臺灣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養,他執政期間,舉辦了在臺灣本島進行的首次科舉考試(鄉試),為臺灣培養和造就了大批人才。

劉銘傳在臺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臺灣近代化的基礎,因此,他被人們稱為"近代臺灣資本主義開發的先驅者"。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年底,劉銘傳在故鄉肥西劉新圩(今屬安徽省六安市)病逝,終年60歲。他的著述有《劉壯大肅公奏議》、《盤亭小錄》、《大潛山房詩抄》、《大潛山房詩抄補遺》等流傳於世。

肥西劉氏後裔近況

劉銘傳原配夫人周氏,另有妻妾程氏、李氏等,共生有4個兒子2個女兒。劉銘傳的兒子分別是:劉盛芬、劉盛芸、劉盛芾、劉盛芥。

劉銘傳的子孫也都比較優秀,其中,長子劉盛芬,直隸候補道,於1894年早死。次子劉盛芸,舉人,襲三等輕車都尉;三子劉盛芾,員外郎;四子劉盛芥,舉上,候選知府。

劉銘傳的長孫、劉盛芬的兒子劉朝仰,承襲男爵;另有一孫劉朝望,舉人,官任刑部郎中。

劉銘傳去世後,他的後裔一直在故鄉劉老圩內居住,到今天已傳至劉銘傳的第五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