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後進西側欄板石雕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後進西側欄板石雕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馬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後進西側欄板石雕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馬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梅花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後進西側欄板石雕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馬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梅花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牧牛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後進西側欄板石雕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馬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梅花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牧牛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天井

"

江西上饒縣上瀘餘氏祠堂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上瀘鎮素有“千年古鎮”之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全鎮總人口27360人,轄65.3平方公里,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這譽。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題詞中“東閣先生”乃國民革命軍餘輝照先生之父。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代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軍團團長、混成旅旅長,被授予上校加少將軍銜。一九二二年,餘輝照父親餘東閣六十大壽,遂向中山先生請假回鄉探親。孫中山先生當即准假,併為其父六十大壽題書“壽考維祺”,為餘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餘氏祠堂位於上饒縣上瀘鎮畈村中心地帶。據民國七年《餘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十一年(1351),餘氏十五世祖相一公餘德元、相二公餘德紹遷居此地,創建宗祠,後歷代遞加修葺,清道光巳酉(1849年)合族又在原址重建祠堂,咸豐丙辰(1856年)重加裝金油漆,光緒乙丑(1889年)改造後棟,並在後堂添設青石欄杆。由此可見現存的餘氏祠堂建造年代主要經歷了三十餘年為晚清時期。

餘氏祠堂體量宏大,座北朝南。正前方為近400平方米的院場,祠堂建築佔地1536平方米。祠堂前簷廊為六根粗大木柱。正大門寬2.10、高3.40米,五開間,兩側門為石拱門。

祠內為三進式平面佈局,即前、中、後堂。《餘氏祠堂圖》勾劃的祠堂全貌大門的東側為九公屋,屋名“香分菊圃”,大門正對為照壁牆。

一進為青石板砌築大天井,兩側廂房,東廂房門額“其順”,兩側為“忠、廉”字銘,西廂房門額“無違”、兩側為“節、孝”,兩兩相對應取“忠孝廉節”之義。

二進的中堂前兩側有小天井,東廂房銘“禮行”,“敦倫”;西廂房為“義行”、“飭紀”。中堂懸掛清乾隆四十四年“東南華閥”木匾;孫文賀東閣先生六十壽辰“壽考維祺”木匾;明正德十三年“學識超詣”木匾。

三進後堂門楣為清咸豐六年“德崇臺輔”木匾。東廂房銘“尊德”、西廂房銘“樂義”,後堂祭祖先龕正上方銘“識高千古”。

現文物本體狀況與餘氏祠堂圖吻合,這反映出屬於典型規範的禮制類鄉土建築。餘氏祠堂樑架為穿鬥和抬樑混合式,石柱和木構架均雕刻華美紋飾,為清代後期江西宗祠的優秀代表作。

餘氏祠堂三進高臺階上的大型石雕欄板是江西其它地宗祠難以見到的作品,石雕每塊欄板幅寬1.20、高0.60米,東側四塊雕刻“馬、梅、牧牛、鬆”,西側四塊雕刻“竹、菊、荷、蘭”。左右兩翼側欄板,東面刻鹿、鬆;西面刻“鶴、梅”,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餘氏為東南望族,始祖餘堯弼為北宋進士,宋高宗時為參知政事,屬朝廷生臣,《宋史》有傳。爾後餘氏又出有19名進士。民國時期邑人餘輝照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加少將頭銜,與孫中山交往甚深,孫文特為餘父東閣先生六十壽辰題書“壽考維祺”。2013年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祠堂正門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二進景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後進西側欄板石雕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馬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梅花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石雕牧牛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天井

江西上饒縣上瀘“千年古鎮”餘氏祠堂


學識超詣木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