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張氏書房,相傳明清時期,張氏一族為了子弟讀書之用,建造了這處宅院。張氏祖先張復泰(字:運豐),早年外出經商, 由於待人謙和、誠信、溫厚、買賣公平,深得當地百姓信賴,所以生意興隆,數年後滿載而歸,由於經商中飽受當地官府敲詐勒索苛捐雜稅之苦,回到故里後受到家鄉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淳風影響,立志創辦私塾而建成此書房,尊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處宅院佔地1.4畝,坐西朝東,一宅三進,都是磚木結構,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風格的民間建築。

張氏書房的正西方是七間上房,中間五間是廳堂,兩邊各留有一間分別做灶房,與中間五間成為了一個整體,從廳內西牆處穿過小門,後花園裡奇石異卉繁多,幽香盈室,憑欄遠眺,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外,南北各為廂房三間,正東街房七間,街房北邊設門樓。樓上原有清同治年間寧州知府揚大年題贈的“仁厚可風”四個鍍金大字木匾一塊。上房和廂房門窗全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閣雕花,房中書桌、捲簾、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為檀木製作,做工精細,雅緻精美,古色古香。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張氏書房,相傳明清時期,張氏一族為了子弟讀書之用,建造了這處宅院。張氏祖先張復泰(字:運豐),早年外出經商, 由於待人謙和、誠信、溫厚、買賣公平,深得當地百姓信賴,所以生意興隆,數年後滿載而歸,由於經商中飽受當地官府敲詐勒索苛捐雜稅之苦,回到故里後受到家鄉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淳風影響,立志創辦私塾而建成此書房,尊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處宅院佔地1.4畝,坐西朝東,一宅三進,都是磚木結構,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風格的民間建築。

張氏書房的正西方是七間上房,中間五間是廳堂,兩邊各留有一間分別做灶房,與中間五間成為了一個整體,從廳內西牆處穿過小門,後花園裡奇石異卉繁多,幽香盈室,憑欄遠眺,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外,南北各為廂房三間,正東街房七間,街房北邊設門樓。樓上原有清同治年間寧州知府揚大年題贈的“仁厚可風”四個鍍金大字木匾一塊。上房和廂房門窗全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閣雕花,房中書桌、捲簾、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為檀木製作,做工精細,雅緻精美,古色古香。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張氏書房,相傳明清時期,張氏一族為了子弟讀書之用,建造了這處宅院。張氏祖先張復泰(字:運豐),早年外出經商, 由於待人謙和、誠信、溫厚、買賣公平,深得當地百姓信賴,所以生意興隆,數年後滿載而歸,由於經商中飽受當地官府敲詐勒索苛捐雜稅之苦,回到故里後受到家鄉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淳風影響,立志創辦私塾而建成此書房,尊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處宅院佔地1.4畝,坐西朝東,一宅三進,都是磚木結構,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風格的民間建築。

張氏書房的正西方是七間上房,中間五間是廳堂,兩邊各留有一間分別做灶房,與中間五間成為了一個整體,從廳內西牆處穿過小門,後花園裡奇石異卉繁多,幽香盈室,憑欄遠眺,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外,南北各為廂房三間,正東街房七間,街房北邊設門樓。樓上原有清同治年間寧州知府揚大年題贈的“仁厚可風”四個鍍金大字木匾一塊。上房和廂房門窗全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閣雕花,房中書桌、捲簾、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為檀木製作,做工精細,雅緻精美,古色古香。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張氏書房,相傳明清時期,張氏一族為了子弟讀書之用,建造了這處宅院。張氏祖先張復泰(字:運豐),早年外出經商, 由於待人謙和、誠信、溫厚、買賣公平,深得當地百姓信賴,所以生意興隆,數年後滿載而歸,由於經商中飽受當地官府敲詐勒索苛捐雜稅之苦,回到故里後受到家鄉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淳風影響,立志創辦私塾而建成此書房,尊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處宅院佔地1.4畝,坐西朝東,一宅三進,都是磚木結構,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風格的民間建築。

張氏書房的正西方是七間上房,中間五間是廳堂,兩邊各留有一間分別做灶房,與中間五間成為了一個整體,從廳內西牆處穿過小門,後花園裡奇石異卉繁多,幽香盈室,憑欄遠眺,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外,南北各為廂房三間,正東街房七間,街房北邊設門樓。樓上原有清同治年間寧州知府揚大年題贈的“仁厚可風”四個鍍金大字木匾一塊。上房和廂房門窗全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閣雕花,房中書桌、捲簾、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為檀木製作,做工精細,雅緻精美,古色古香。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傳說此房開工至建成花費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有一位木工師傅,來時12歲,建成後已經成為白髮蒼蒼的老頭了。據說當時請來的都是南方的能工巧匠,他們融匯了南北風格,依山走勢而建。整個院落以青方磚鋪地,凡是套格雕花的木料均蒸薰高溫處理以防蟲蛀變形,房中書桌、卷案、椅子、凳子用檀木或楠木製成,居室內鏤花條桌、妝奩、腳踏、虎爪燈臺……古樸雅緻的建築風格、精巧妙思的內部設計、天人合一的民居理念,張氏書房堪當清代民居建築之翹楚代表。現在的張氏書房已經成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

二、歷史上的政平古城

政平古城四水聯壁,關隘重重,是由陝西進入隴東的重要通道,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遣大司徒鄧禹引軍西進,略去北地。十二月,鄧禹歸駐大要縣(今寧縣境內政平一帶),休兵養士,屏護京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舉入襲涇、寧等州,秦王李世民親率大兵進駐高土庶城(今寧縣政平),首戰敗歸。十一月復至,大破“西秦”軍,一戰定全隴。次年(619年),唐設定平縣,取太平安定之意,同時建造了凝壽寺和古塔。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張氏書房,相傳明清時期,張氏一族為了子弟讀書之用,建造了這處宅院。張氏祖先張復泰(字:運豐),早年外出經商, 由於待人謙和、誠信、溫厚、買賣公平,深得當地百姓信賴,所以生意興隆,數年後滿載而歸,由於經商中飽受當地官府敲詐勒索苛捐雜稅之苦,回到故里後受到家鄉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淳風影響,立志創辦私塾而建成此書房,尊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處宅院佔地1.4畝,坐西朝東,一宅三進,都是磚木結構,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風格的民間建築。

張氏書房的正西方是七間上房,中間五間是廳堂,兩邊各留有一間分別做灶房,與中間五間成為了一個整體,從廳內西牆處穿過小門,後花園裡奇石異卉繁多,幽香盈室,憑欄遠眺,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外,南北各為廂房三間,正東街房七間,街房北邊設門樓。樓上原有清同治年間寧州知府揚大年題贈的“仁厚可風”四個鍍金大字木匾一塊。上房和廂房門窗全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閣雕花,房中書桌、捲簾、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為檀木製作,做工精細,雅緻精美,古色古香。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傳說此房開工至建成花費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有一位木工師傅,來時12歲,建成後已經成為白髮蒼蒼的老頭了。據說當時請來的都是南方的能工巧匠,他們融匯了南北風格,依山走勢而建。整個院落以青方磚鋪地,凡是套格雕花的木料均蒸薰高溫處理以防蟲蛀變形,房中書桌、卷案、椅子、凳子用檀木或楠木製成,居室內鏤花條桌、妝奩、腳踏、虎爪燈臺……古樸雅緻的建築風格、精巧妙思的內部設計、天人合一的民居理念,張氏書房堪當清代民居建築之翹楚代表。現在的張氏書房已經成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

二、歷史上的政平古城

政平古城四水聯壁,關隘重重,是由陝西進入隴東的重要通道,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遣大司徒鄧禹引軍西進,略去北地。十二月,鄧禹歸駐大要縣(今寧縣境內政平一帶),休兵養士,屏護京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舉入襲涇、寧等州,秦王李世民親率大兵進駐高土庶城(今寧縣政平),首戰敗歸。十一月復至,大破“西秦”軍,一戰定全隴。次年(619年),唐設定平縣,取太平安定之意,同時建造了凝壽寺和古塔。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張氏書房,相傳明清時期,張氏一族為了子弟讀書之用,建造了這處宅院。張氏祖先張復泰(字:運豐),早年外出經商, 由於待人謙和、誠信、溫厚、買賣公平,深得當地百姓信賴,所以生意興隆,數年後滿載而歸,由於經商中飽受當地官府敲詐勒索苛捐雜稅之苦,回到故里後受到家鄉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淳風影響,立志創辦私塾而建成此書房,尊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處宅院佔地1.4畝,坐西朝東,一宅三進,都是磚木結構,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風格的民間建築。

張氏書房的正西方是七間上房,中間五間是廳堂,兩邊各留有一間分別做灶房,與中間五間成為了一個整體,從廳內西牆處穿過小門,後花園裡奇石異卉繁多,幽香盈室,憑欄遠眺,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外,南北各為廂房三間,正東街房七間,街房北邊設門樓。樓上原有清同治年間寧州知府揚大年題贈的“仁厚可風”四個鍍金大字木匾一塊。上房和廂房門窗全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閣雕花,房中書桌、捲簾、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為檀木製作,做工精細,雅緻精美,古色古香。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傳說此房開工至建成花費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有一位木工師傅,來時12歲,建成後已經成為白髮蒼蒼的老頭了。據說當時請來的都是南方的能工巧匠,他們融匯了南北風格,依山走勢而建。整個院落以青方磚鋪地,凡是套格雕花的木料均蒸薰高溫處理以防蟲蛀變形,房中書桌、卷案、椅子、凳子用檀木或楠木製成,居室內鏤花條桌、妝奩、腳踏、虎爪燈臺……古樸雅緻的建築風格、精巧妙思的內部設計、天人合一的民居理念,張氏書房堪當清代民居建築之翹楚代表。現在的張氏書房已經成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

二、歷史上的政平古城

政平古城四水聯壁,關隘重重,是由陝西進入隴東的重要通道,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遣大司徒鄧禹引軍西進,略去北地。十二月,鄧禹歸駐大要縣(今寧縣境內政平一帶),休兵養士,屏護京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舉入襲涇、寧等州,秦王李世民親率大兵進駐高土庶城(今寧縣政平),首戰敗歸。十一月復至,大破“西秦”軍,一戰定全隴。次年(619年),唐設定平縣,取太平安定之意,同時建造了凝壽寺和古塔。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張氏書房,相傳明清時期,張氏一族為了子弟讀書之用,建造了這處宅院。張氏祖先張復泰(字:運豐),早年外出經商, 由於待人謙和、誠信、溫厚、買賣公平,深得當地百姓信賴,所以生意興隆,數年後滿載而歸,由於經商中飽受當地官府敲詐勒索苛捐雜稅之苦,回到故里後受到家鄉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淳風影響,立志創辦私塾而建成此書房,尊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處宅院佔地1.4畝,坐西朝東,一宅三進,都是磚木結構,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風格的民間建築。

張氏書房的正西方是七間上房,中間五間是廳堂,兩邊各留有一間分別做灶房,與中間五間成為了一個整體,從廳內西牆處穿過小門,後花園裡奇石異卉繁多,幽香盈室,憑欄遠眺,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外,南北各為廂房三間,正東街房七間,街房北邊設門樓。樓上原有清同治年間寧州知府揚大年題贈的“仁厚可風”四個鍍金大字木匾一塊。上房和廂房門窗全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閣雕花,房中書桌、捲簾、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為檀木製作,做工精細,雅緻精美,古色古香。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傳說此房開工至建成花費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有一位木工師傅,來時12歲,建成後已經成為白髮蒼蒼的老頭了。據說當時請來的都是南方的能工巧匠,他們融匯了南北風格,依山走勢而建。整個院落以青方磚鋪地,凡是套格雕花的木料均蒸薰高溫處理以防蟲蛀變形,房中書桌、卷案、椅子、凳子用檀木或楠木製成,居室內鏤花條桌、妝奩、腳踏、虎爪燈臺……古樸雅緻的建築風格、精巧妙思的內部設計、天人合一的民居理念,張氏書房堪當清代民居建築之翹楚代表。現在的張氏書房已經成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

二、歷史上的政平古城

政平古城四水聯壁,關隘重重,是由陝西進入隴東的重要通道,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遣大司徒鄧禹引軍西進,略去北地。十二月,鄧禹歸駐大要縣(今寧縣境內政平一帶),休兵養士,屏護京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舉入襲涇、寧等州,秦王李世民親率大兵進駐高土庶城(今寧縣政平),首戰敗歸。十一月復至,大破“西秦”軍,一戰定全隴。次年(619年),唐設定平縣,取太平安定之意,同時建造了凝壽寺和古塔。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政平古城歷史悠久。《元和郡縣圖志》載:“自漢至晉併為泥陽縣地,後魏至周並定安縣地”。《太平寰宇記》載,泥陽縣治的重要標誌五柞亭也在這裡。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在此築城,置棗社驛。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為定平縣治。唐末升置衍州治所。後周太祖顯德五年(958年)廢衍州,並於這一年和宋代的宋神宗熙寧五年(1077年)、宋微宗政和七年(1117年)等數度出隸邠州。金代歸屬,直到元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併入寧州。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又置驛,為南北通衢和貿易鹽貨之巨鎮。宋代襄樂縣令張舜民曾經作記:“定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壽”,可見昔日凝壽寺的馳名繁盛,昔日政平的繁華盛名。

政平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決定了其經濟貿易發展的繁榮景象,並作為南北通衢的鹽貨貿易重鎮,在慶陽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政平東河河灘土質肥沃,地域遼闊。明清時期盛行種植菸草,一到採收季節,灘旁各家地裡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斷,勞作者、採購者、雜耍賣藝者,似過節一般熱鬧。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每逢集日,四縣交界處群眾紛至沓來互通有無。此時北方邊陲相對安定,南山北貨、糧食牲畜在此集散,更有食鹽專賣、茶馬互市,茶商、鹽商、糧商比比皆是,街市有過往客棧、金銀老字號、當鋪等等,貿易發展得是熱火朝天。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政平集貿市場仍舊繁榮,方圓數十里的客商絡繹不絕,渡口人流不停。

三、古代人讀書與不讀書的差異

黃土高原上出現一座典雅的書房,在那個時候並不是一件驚奇的事情。政平歷來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陝西長武人要乘著船來到這裡趕集,而政平的人也要去對面買賣雜貨,來來往往,熱鬧非凡。因此政平這裡有了驛站,有了渡口,也有了張氏書房。

中國古代的等級地位向來就是士農工商,即使在明清時期鼓勵發展商業經濟,在政平人的眼中讀書仍是頭等大事。“家家唯耕唯讀,戶戶唯商唯學,人人能識字,戶戶無白丁”,族裡族外都以求學進仕為榮,興學重教的氛圍濃郁。而那時建造房子的規格也與讀書密切相關,家中沒有讀書人、沒有學位,就只能用泥牆蓋房,不能用燒製的脊獸,只能用磚瓦起脊,特別是門樓子更為講究,門楣寬窄、門檻高低、門與戶的分隔都是有區別的。因此“置地不如置書”“寧可誤莊稼,不可誤讀書”的民間訓條口口相傳。後來政平成了寧縣最早興辦學堂的地方,有了寧縣最早的小學,文化古鎮鼎盛一時。

在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書房既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尋找自我的歸途。當厭倦了政治的黑暗與社會的爭鬥,躲進小樓,“偏安”一隅,吟詩作畫,閉門讀書;或是二三好友相聚,奇文共賞,疑義與析……因此書房成為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處所。

雖然書隨處皆可讀,但讀書人誰不希望有自己的藏書,誰不希望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用以讀書、習文、會友呢?書房不必太大,有幾架書,一桌、一椅、一盞燈,就有了規模,就有了於日常中沉思靜悟、安頓心靈的所在。

四、張氏書房留給我們的

張氏書房曾經是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書院式民居,百年之後幾經天災匪禍,如今卻也顯得十分斑駁落寞。乾隆壬子副科榜李芳齋、曾任岷州學政的舉人張括度、參與維新運動被殺害的舉人馮建章等等,這些政平人的故事也都一一散落在沉靜的村莊之中。

每當有來遊訪政平書房的客人,都必須要找到文保員馮良傑,他會拿出鎖在櫃子裡的鑰匙,邁著緩慢的步伐,緩緩走向那幾座老屋。從遠處望去,這座院子高高的土圍牆似乎與其他人家沒什麼區別。但走近就會發現,它的牆是用石頭砌成的。滄桑的老屋,久經風雨的石牆,就像張氏先人早年外出經商風塵僕僕歸來的樣子。

"

現今的時代,房價一高再高,我們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廳或2室一廳的格局,很少有人會想要在房間裡裝一個書房了吧。這是一個略顯浮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像古人那樣可以一整天呆在書房裡去享受書中的魅力了。

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書房是如何建造的嗎?書房又有什麼講究嗎?在古代對於書房的建造非常講究,無論你是窮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黃土高原向來都是黃土窯的天地,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慶陽不只有粗獷的窯洞,在寧縣的政平村裡就存在著一座明清時代清雅古樸的書房,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為黃土地添上了細膩典雅的色彩。

一、張氏書房的概況

政平古鎮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也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歷來流傳“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張氏書房,相傳明清時期,張氏一族為了子弟讀書之用,建造了這處宅院。張氏祖先張復泰(字:運豐),早年外出經商, 由於待人謙和、誠信、溫厚、買賣公平,深得當地百姓信賴,所以生意興隆,數年後滿載而歸,由於經商中飽受當地官府敲詐勒索苛捐雜稅之苦,回到故里後受到家鄉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淳風影響,立志創辦私塾而建成此書房,尊祖宗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處宅院佔地1.4畝,坐西朝東,一宅三進,都是磚木結構,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風格的民間建築。

張氏書房的正西方是七間上房,中間五間是廳堂,兩邊各留有一間分別做灶房,與中間五間成為了一個整體,從廳內西牆處穿過小門,後花園裡奇石異卉繁多,幽香盈室,憑欄遠眺,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外,南北各為廂房三間,正東街房七間,街房北邊設門樓。樓上原有清同治年間寧州知府揚大年題贈的“仁厚可風”四個鍍金大字木匾一塊。上房和廂房門窗全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閣雕花,房中書桌、捲簾、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為檀木製作,做工精細,雅緻精美,古色古香。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傳說此房開工至建成花費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有一位木工師傅,來時12歲,建成後已經成為白髮蒼蒼的老頭了。據說當時請來的都是南方的能工巧匠,他們融匯了南北風格,依山走勢而建。整個院落以青方磚鋪地,凡是套格雕花的木料均蒸薰高溫處理以防蟲蛀變形,房中書桌、卷案、椅子、凳子用檀木或楠木製成,居室內鏤花條桌、妝奩、腳踏、虎爪燈臺……古樸雅緻的建築風格、精巧妙思的內部設計、天人合一的民居理念,張氏書房堪當清代民居建築之翹楚代表。現在的張氏書房已經成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

二、歷史上的政平古城

政平古城四水聯壁,關隘重重,是由陝西進入隴東的重要通道,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遣大司徒鄧禹引軍西進,略去北地。十二月,鄧禹歸駐大要縣(今寧縣境內政平一帶),休兵養士,屏護京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舉入襲涇、寧等州,秦王李世民親率大兵進駐高土庶城(今寧縣政平),首戰敗歸。十一月復至,大破“西秦”軍,一戰定全隴。次年(619年),唐設定平縣,取太平安定之意,同時建造了凝壽寺和古塔。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政平古城歷史悠久。《元和郡縣圖志》載:“自漢至晉併為泥陽縣地,後魏至周並定安縣地”。《太平寰宇記》載,泥陽縣治的重要標誌五柞亭也在這裡。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在此築城,置棗社驛。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為定平縣治。唐末升置衍州治所。後周太祖顯德五年(958年)廢衍州,並於這一年和宋代的宋神宗熙寧五年(1077年)、宋微宗政和七年(1117年)等數度出隸邠州。金代歸屬,直到元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併入寧州。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又置驛,為南北通衢和貿易鹽貨之巨鎮。宋代襄樂縣令張舜民曾經作記:“定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壽”,可見昔日凝壽寺的馳名繁盛,昔日政平的繁華盛名。

政平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決定了其經濟貿易發展的繁榮景象,並作為南北通衢的鹽貨貿易重鎮,在慶陽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政平東河河灘土質肥沃,地域遼闊。明清時期盛行種植菸草,一到採收季節,灘旁各家地裡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斷,勞作者、採購者、雜耍賣藝者,似過節一般熱鬧。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每逢集日,四縣交界處群眾紛至沓來互通有無。此時北方邊陲相對安定,南山北貨、糧食牲畜在此集散,更有食鹽專賣、茶馬互市,茶商、鹽商、糧商比比皆是,街市有過往客棧、金銀老字號、當鋪等等,貿易發展得是熱火朝天。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政平集貿市場仍舊繁榮,方圓數十里的客商絡繹不絕,渡口人流不停。

三、古代人讀書與不讀書的差異

黃土高原上出現一座典雅的書房,在那個時候並不是一件驚奇的事情。政平歷來被稱為“三江口,紅花驛”,陝西長武人要乘著船來到這裡趕集,而政平的人也要去對面買賣雜貨,來來往往,熱鬧非凡。因此政平這裡有了驛站,有了渡口,也有了張氏書房。

中國古代的等級地位向來就是士農工商,即使在明清時期鼓勵發展商業經濟,在政平人的眼中讀書仍是頭等大事。“家家唯耕唯讀,戶戶唯商唯學,人人能識字,戶戶無白丁”,族裡族外都以求學進仕為榮,興學重教的氛圍濃郁。而那時建造房子的規格也與讀書密切相關,家中沒有讀書人、沒有學位,就只能用泥牆蓋房,不能用燒製的脊獸,只能用磚瓦起脊,特別是門樓子更為講究,門楣寬窄、門檻高低、門與戶的分隔都是有區別的。因此“置地不如置書”“寧可誤莊稼,不可誤讀書”的民間訓條口口相傳。後來政平成了寧縣最早興辦學堂的地方,有了寧縣最早的小學,文化古鎮鼎盛一時。

在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書房既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尋找自我的歸途。當厭倦了政治的黑暗與社會的爭鬥,躲進小樓,“偏安”一隅,吟詩作畫,閉門讀書;或是二三好友相聚,奇文共賞,疑義與析……因此書房成為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處所。

雖然書隨處皆可讀,但讀書人誰不希望有自己的藏書,誰不希望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用以讀書、習文、會友呢?書房不必太大,有幾架書,一桌、一椅、一盞燈,就有了規模,就有了於日常中沉思靜悟、安頓心靈的所在。

四、張氏書房留給我們的

張氏書房曾經是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書院式民居,百年之後幾經天災匪禍,如今卻也顯得十分斑駁落寞。乾隆壬子副科榜李芳齋、曾任岷州學政的舉人張括度、參與維新運動被殺害的舉人馮建章等等,這些政平人的故事也都一一散落在沉靜的村莊之中。

每當有來遊訪政平書房的客人,都必須要找到文保員馮良傑,他會拿出鎖在櫃子裡的鑰匙,邁著緩慢的步伐,緩緩走向那幾座老屋。從遠處望去,這座院子高高的土圍牆似乎與其他人家沒什麼區別。但走近就會發現,它的牆是用石頭砌成的。滄桑的老屋,久經風雨的石牆,就像張氏先人早年外出經商風塵僕僕歸來的樣子。

張氏書房,讓你感受古代書房獨特的魅力,知府曾題字“仁厚可風”

“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輕輕推開大門,眼前似乎能看見,稚嫩的孩童正拿著毛筆圍在院中的洗硯池嬉鬧著,老夫子坐在大廳高聲喝止著,一群傭人忙著手中的事情,族中的長輩正在商議幾天後的慶典,打算請戲班子添個好彩頭……

古代人都喜歡舉案齊眉的生活,可以想象,就在這座張氏書房裡一個愛讀書的人正在裡面看著書,他的愛妻靜靜地站在旁邊為他磨硯,一定是很幸福的模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張氏書房留給我們一種謙遜,鑿壁偷光,遨遊書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學習精神,進入書房的四合院裡,仿若聽到了朗朗讀書聲,這種美妙感覺,只有在文化的傳承裡才會歷久彌新,才會讓那細膩而柔韌的力量永足千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