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細說德州橫遭劫難消失匿跡的——“慈氏寺”


文獻記載


"


細說德州橫遭劫難消失匿跡的——“慈氏寺”


文獻記載


細說德州橫遭劫難消失匿跡的——“慈氏寺”


慈氏寺復原圖

慈氏寺系德州城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寺院,號稱德州城的三大佛教寺院之一,德州慈氏寺遺址的具體位置:現橋口街的北端,原石德鐵路過運河橋後,開始拐彎的位置,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該寺院的一塊功德碑還聳立在石德鐵路邊

據民國二十四年《德縣誌》記載:“慈氏寺本在運河西岸,建於唐貞元元年(785)。因該寺主殿房頂用瓦出自製陶大家,瓦色光白,俗稱銀瓦寺。元代遭兵燹,明·永樂十年(1412)重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運河取直西徙,該寺便處在了運河東岸。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山東巡撫國泰撤其材,於城西八里屯建布拉達廟。四十八年(1783),奉旨拆毀,原供奉的楠檀佛像,被移入永慶寺內”。

何為慈氏寺,慈氏乃佛教的菩薩名,即彌勒菩薩。彌勒,梵語Maitre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大乘佛教經典中,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在賢劫千佛中是第五尊佛,被尊稱為下生彌勒尊佛,系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的未來佛。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二·竺僧輔》:“後憩荊州上明寺,單蔬自節,禮懺翹懃,誓生兜率,仰瞻慈氏。”唐湛然《金剛錍論》:“內觀心,外觀礫;外即內,慈氏舌。”唐劉禹錫《第一祖新塔記》:“分慈氏之一支,為如來之別子,鹹有祖稱,粲然貫珠。”故慈氏寺就是以供奉彌勒佛為主的寺院。

德州慈氏寺規模宏大雄偉。據田雯《長河志稽考》的記載,慈氏寺不僅建築宏偉,香客眾多,而且,是德州的重要旅遊勝地。該寺“復殿重房,交疏對霤,香菸似霧,旛幢若林,名僧德眾,負錫為群。信徒法侶,持花成藪。伽藍之盛,最得稱首。佛閣去地百仞,面臨長河。帆檣舳艫,經過其下”。初建時的慈氏寺,坐落在運河西岸邊,它的山門與古州城的小西門隔河相對。進入山門後,兩邊相對站立泥塑神像,即守寺門的哼哈二將;左右山牆的神臺上,塑有魔利青、魔利紅、魔利海、魔利壽四大天王。

寺院的中央是正殿。大殿兩側各懸一個大鐵鐘,聳立著若干塊功德碑;正殿又叫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裡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立像,是用金絲楠木和紫檀木雕成,有些部位描彩貼金,造型古樸肅穆,人們稱其為楠檀如來佛像。兩旁侍立像為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和迦葉,也都是木雕貼金,整個大殿內顯得金碧輝煌、神祕莊嚴。正殿兩側是相對而坐、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釋迦牟尼佛祖背後系觀音菩薩像;三尊大佛和所有佛像前均置有神案,案上放置香爐、蠟臺、木魚、磬具等。

後殿供的是木雕貼金的彌勒佛像,彌勒佛身軀偉岸,赤雙足立於兩朵青蓮上。他面目慈祥、笑容滿面,頭戴佛冠、外穿天衣。人們看到他就想笑。他右手上屈於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其形為諸天說法狀。

慈氏寺初建時,在大運河的西岸。清·雍正年間舊運河改道後,它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河東,故為後人留下了“修在河西倒在河東”的民謠。可無論它在河西還是在河東,它都臨近運河水岸,都處在通向北京的官道即九省御路的北邊。故水旱兩路進出京城的達官貴人、文人騷客以及平民百姓,不時湧入寺內燒香拜佛和旅遊觀光。

如,有一代詩壇盟主之稱的明代詩人王世貞,在與奸相嚴嵩的鬥爭中落難,路過德州時就投宿於慈氏寺裡,並留詩兩首:

其一:日落山門閉未曾,芘芻前揖大中丞。騶鳴欲盡篝燈語,元是人間行腳僧。

其二:入門金像欣然笑,笑我津樑老此生。兜率天中觀自在,不知賢劫也求名。

詩句不僅寫出了詩人的落魄心理,不得不與佛祖對語,以宣洩心中的鬱悶,同時,也描繪出了該寺院的宏偉。州城名士田雯,少年時曾遊過慈氏寺,康熙三十一年(1692)他故地重遊並作詩:名藍精舍野煙中,半塔依然立晚風。門外長河流水去,鐘聲漁唱夕陽紅。

這麼好的一個古老寺院,為何到了號稱康乾盛世的乾隆四十四年(1779),卻突遭劫難,整個寺院無辜的被拆毀了哪?輝煌多時的慈氏寺,就悄悄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了哪?

要弄清這段歷史,還得從清·乾隆皇帝和大貪官國泰說起:清朝皇室所信奉的是“密宗”佛教,乾隆皇帝不僅是密宗佛教的忠實信徒,而且還想出家為僧。但是,他又不能捨棄社稷不管而去當和尚,所以,就找了一個替身代替他去當和尚,這個替身僧名曰覺能。而這個覺能和尚不僅是乾隆皇帝的替僧,還是時任山東巡撫國泰的表弟。

覺能和尚在為皇上當替身期間,看中了德州城這塊南通北達、經濟文化都很發達的風水寶地,想在德州城建廟安身。可修廟的材料從哪裡來呢?後來,他在國泰的授意下,覺能和尚勾結德州知州,藉故扒掉了規模宏大的慈氏寺,將主要的建築材料和貴重的楠木雕塑佛像等,運往河西八里屯,在那裡建起了信奉密宗佛教的布拉達廟,俗稱喇嘛廟。覺能和尚自恃有皇上和巡撫做後臺,故在德州一帶目無法紀、為非作歹。他勾結土匪,帶領廟中,那些披著和尚外衣的歹徒,搞起了打家劫舍、攔路搶劫,甚至搶掠良家婦女勾當。他在布拉達廟中,挖建了地下室用來貯藏贓物和姦淫婦女,一時搞得德州城內外民不聊生。奸臣國泰在山東橫徵暴斂,大肆貪汙,致使各縣國庫虧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監察御史錢灃彈劾國泰貪汙。乾隆皇帝便派和珅、劉墉與錢灃同辦此案。和珅為國泰報信,被錢灃察覺並扣留了來往密信。到山東後,錢灃要查庫得到劉墉的支持。哪知國泰已向商賈借銀充庫。故錢灃查庫後聲言:國庫裡有誰的銀子請速來認領,否則封庫入官再也不準移動。結果商賈紛紛來取,庫藏為之一空。乾隆皇帝一怒之下將國泰處死。因在國泰案中,已經涉及到了覺能和尚及其罪行,故劉墉在回京路過德州城時,又收集了布拉達廟以及覺能和尚的其他罪行。因布拉達廟處在御路邊,為保證御路安全,劉墉在徵得乾隆皇帝的同意後,下令拆除了布拉達廟搗毀了地下室。將以覺能和尚為首的,德州布拉達廟的凶僧們全部處死。兌現了民間:“拆廟必遭報應、斷子絕孫”的詛咒之言。

因德州暫時無力修復慈氏寺,為了保存好珍貴的楠檀佛像,便於密宗佛教的信徒們朝拜,就在德州永慶寺大殿的西南方,新建了一座佛殿,將楠檀如來佛塑像及其他木雕佛像移至殿內供奉。這個佛殿遺址,大約在德州一中的逸夫教學樓附近。後來就下落不明瞭。

雖然,惡僧遭到了可恥的下場,可宏偉壯觀的慈氏寺卻無法恢復了。被拆毀的慈氏寺裡,主要的物品全部遺失了,但泥塑的佛像、功德碑、偏殿、小屋等無關緊要的建築物還在。雖然寺院裡一片狼藉,但不時的還有虔誠的香客前來燒香,好奇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日久天長,建築物不斷的倒塌,慈氏寺的遺址便成了一片瓦礫堆。只有幾塊石碑還在寒風中挺立著。

160餘年後的1940年6月,日本鬼子為掠奪中國的煤炭資源,在修建石德鐵路時,路基正好穿越慈氏寺的遺址,那些殘垣斷壁、瓦礫、石碑等被壓在了路基下面。僥倖的是,還有一塊被譽為“修在河西倒在河東”的石碑,被僥倖保留了下來。

又過了30餘年,在學大寨的運動中,將這塊保留了600餘年的石碑,人為推到後砸碎了,兌現了“修在河西、倒在河東”的預言。自此,德州慈氏寺遺址就徹底的消失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