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李長青:最重要的小事兒——掏耳朵

中耳炎 溼疹 養生 健康 我愛問醫生 2017-06-24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茶餘飯後或閒著沒事時,就喜歡隨便拿支“挖耳勺”——髮夾、棉籤、鑰匙掏耳朵,覺得這樣特別的舒服,有的家長甚至會定期給孩子掏耳朵,卻不知這個習慣隱患多多,輕則導致耳道發炎,重則能使聽力減退甚至喪失。

掏耳朵有什麼學問?耳垢真的是垃圾嗎?《健康加油站》邀請北京老年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主任醫師 李長青,跟您說說:掏耳朵的那些事兒。

「實用」李長青:最重要的小事兒——掏耳朵「實用」李長青:最重要的小事兒——掏耳朵

掏耳朵那些事

耳垢,不是沒用的垃圾!!!

在很多人看來,耳垢是耳朵裡的垃圾,其實不然,它是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的黏稠液體,富含許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它可以保護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膚乾裂,由於它本身呈酸性,可以發揮抑菌和殺菌的生理功效,還可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人外耳道,保護鼓膜。

常掏耳朵,壞習慣!!!

一般情況下,耳垢會在我們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下頜運動,藉助耳道皮膚汗毛的推動作用.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乾燥成痂、自動排出。所以,常挖耳朵是一種不良習慣,可能誘發多種耳朵的疾病。

「實用」李長青:最重要的小事兒——掏耳朵

特別提醒各位家長,不要給小孩子亂掏耳朵!

寶寶的耳道尚未發育成熟,皮膚嬌嫩,而家長又不懂寶寶耳道的特點,稍有不慎便會引起損傷,輕者可導致外耳道皮膚損傷,引起感染,甚至形成癤腫,重者會損傷鼓膜,病菌進入中耳,引起感染,影響聽力。因此,家長不要隨意給小孩子掏耳朵,如果耳垢太多,形成硬結,要去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為啥養成了掏耳朵的習慣,掏完還癢,不掏更癢?

外耳道有很豐富的神經末梢,經常刺激會導致神經敏感度升高,再加上如果過度清除耳垢,外耳道失去了它的保護會更加敏感,所以就會掏完還癢,不掏更癢。當然,所有這一切還是在外耳道沒有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如果有外耳道溼疹、黴菌或炎症,那麼主觀感覺會更癢!

耳垢總是溼溼、黏黏的,啥問題?

「實用」李長青:最重要的小事兒——掏耳朵

有些人耳內耵聹腺分泌旺盛,耳垢不表現為塊狀,而是粘稠的液體,被稱為“溼性耵聹”(油耳)。這類人群的耳垢生成速度比較快,一般需要三個月內到醫院清理一次,如果工作環境灰塵比較多,請適當縮短清理時間間隔。

如果必須自己掏耳朵,請這樣操作!

最好用棉籤,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耳垢可自行出來。

溫馨提示:要選擇木質比較挺實的棉籤,轉動時一定要輕緩,免得棉籤頭折在耳道內。平時即使耳道內再癢也不要用指甲、鑰匙 、髮卡之類尖銳物掏耳,沒有經過消毒的物品,很有可能沾染病毒細菌,感染外耳道。

其次,如果外耳道分泌物較多,也不必每天掏耳不止。建議一週左右清理一次為宜。一般情況下耳道內分泌物會隨著吃飯、說話及各種運動,自動被排出體外。

游泳時,耳朵進水怎麼辦?

游泳時,水很容易進外耳道,使其變得潮溼,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溫床,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中耳炎反覆發作會導致耳鳴、聽力減退,甚至失聰。游泳時,建議戴防水耳塞,有中耳炎或其他耳科疾病不建議游泳,或提前諮詢醫生。

如果耳朵進水,千萬不要用硬東西掏,因為外耳道皮膚被水浸泡後非常容易破損,進而造成感染。建議用棉籤將外耳道的水分吸乾或側頭跳,用手掌心對著耳朵壓 3~4 次,使耳朵裡的水流出。此外,嗆水後,不要同時捏住兩側鼻孔用力擤鼻子,以防病菌進入中耳腔。

夏天蟲子多,耳朵進了蟲子,咋辦?

耳朵進了小蟲子,千萬不要自行用鑷子或挖耳勺去弄,因為外道狹窄,一刺激小蟲子,它會拼命往裡面鑽,很可能損傷鼓膜,造成鼓膜穿孔。在家裡,可以用食用油或白酒,滴入耳朵殺死蟲子,然後到醫院取出。

轉載聲明

原創內容,版權歸北京城市廣播所有

聲明:歡迎分享!如需轉載或合作致電:010-85011940

收聽收看

廣播節目:北京城市廣播 頻率FM1073/AM1026《健康加油站》直播時間 每天16:30—17:30

網絡播出:北京廣播網www.rbc.cn《健康加油站》音頻視頻直播及回放

手機收聽:應用商店中下載APP—聽聽FM,搜索訂閱《健康加油站》欄目

認識我

《我愛問醫生》微信公眾號——基於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與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城市廣播合作的廣播欄目《健康加油站》,依託權威醫療資源,22家市屬醫院院長、三甲醫院專家名醫輪流坐鎮,傳播權威科學通俗的健康醫學知識,介紹疾病預防方法,接受健康諮詢。

想了解更多內容,點擊原文鏈接,看視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