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園會裡的“大個頭”:為了生存,植物們各懷絕技

新京報訊(記者 馬瑾倩)二十幾米的個頭兒、彌勒佛一樣的肚子、攜帶劇毒的汁液……看似祥和安寧的大自然實則是個鬥獸場,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植物們必須身懷絕技。

世園會園區有一座寓意為“升起的地平線”的植物館,其外壁裝飾著3156根長短不一的金屬管,象徵著地平線以下豐富的植物根系。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餘種、超兩萬株珍稀植物品種將在這裡展現它們與環境抗爭的生存智慧。

世園會裡的“大個頭”:為了生存,植物們各懷絕技

世園會植物館的鎮館之寶——大板根。

“鎮館之寶”——大板根

植物館中“樹王”的稱號非大板根莫屬。這棵大板根名叫青果榕,是個加上土球有20米高、25噸重的“大傢伙”。

青果榕“住在”植物館的“植物大戰”展區,這一區域以榕樹類植物為代表。榕樹類植物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根鬚或長達十幾公里,通過絞殺其他植物不斷擴充自己的領土和數量,成為制霸雨林的強者。在植物大戰區,有眾多微型景觀,展示著不同種類植物搶佔生存空間的具體樣態。

據介紹,這個“大傢伙”老家遠在雲南,光根系的土球就有4.5米寬、3.2米高、1.5米厚。請這位“老藝術家”來到北京實屬不易:由於土球過大,想要長途運輸就得將枝葉砍掉,青果榕就像砍掉了手腳的人一樣面臨生命危險;又因為屬於超規運輸,不能走公路,青果榕要在土路上運輸半個月。為此,景觀工程師簽下了“生死狀”,如果運輸途中樹木不幸死亡,損失將由工程師自己承擔。

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北京後,青果榕的卸車和栽種也讓工作人員36小時沒閤眼。因為運輸通道、溫室空間、外形體量的限制,25米長的掛車轉彎半徑不夠、土球太重掛車90度轉彎容易翻車、樹高本身已接近穹頂沒有吊裝空間、吊裝過程中擔心樹幹樹枝折斷受損……每一個問題最終都得到了解決。來到植物館後,正是北京的冬季,低溫環境不利於青果榕存活,工作人員買來大量的棉簾子為它取暖、用電暖氣人為加熱,甚至有工作人員連續為它守夜。

世園會裡的“大個頭”:為了生存,植物們各懷絕技

人送外號“見血封喉”的箭毒木。

“見血封喉”——箭毒木

電影《戰狼2》中,有種植物“大出風頭”,男主角在武器用盡的情況下,用箭頭塗抹了植物的汁液,製作出毒箭殺死敵人。這種“三秒致死”的植物就是熱帶雨林中的神祕毒物“見血封喉”。

見血封喉又名箭毒木,多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雨林中,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一種劇毒的植物和藥用植物。它的“武器”——乳白色樹液含有劇毒,只要接觸人體傷口,就可使人心律失常、心臟麻痺、血管封閉、血液凝固,以至在20分鐘至2小時內窒息死亡,所以人送外號“見血封喉”。在我國,“見血封喉”分佈於雷州半島、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植物雖然不能移動,卻在物種繁多的雨林環境中進化出了自我保護的神祕武器。就像金合歡為抵禦羚羊捕食釋放出毒氣以維持物種間平衡一樣,箭毒木在與動物的鬥爭中練出了具有致命毒液的身體,製造了一道生命屏障。

“見血封喉”還是古代狩獵的傳統法寶。獵人們會在箭毒木的樹幹割開一個小小傷痕,讓汁液流出,用容器盛住,將汁液塗在箭頭上來用來捕殺獵物。

世園會裡的“大個頭”:為了生存,植物們各懷絕技

彌勒樹用來儲存水分的大肚子。

“植物中的駱駝”——彌勒樹、猴麵包樹

在氣候環境複雜的地區,為防止極度乾旱造成水分不足,作為“常住人口”的植物進化出了在降雨期間儲藏水分的能力,被稱作“植物界的駱駝”。彌勒樹和猴麵包樹便是擁有龐大身軀的“吸水達人”,也是植物明星隊伍中的“可愛擔當”和“身高擔當”,憨態可掬的外表下隱藏著厚積薄發的智慧。

彌勒樹是植物館裡長相最奇怪的一種樹,巨大的樹幹就像彌勒佛的肚子一樣,由此得名。之所以擁有這樣的大肚子,是因為彌勒樹粗大的樹幹中儲存了大量水分,即使一年不下雨,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彌勒樹還有一個名稱是白花異木棉,花是白色或淡黃色的,為了讓它開花更好看,人們還在上面嫁接了開粉色花的美麗異木棉。

高約20米、壽命在5000年左右,具有相同儲水本領的猴麵包樹也是具有神祕能力的老壽星。猴麵包樹生長在氣候炎熱、乾燥的熱帶和亞熱帶非洲國家,具有極強的耐旱能力,同樣可以在樹幹組織中儲水,貯水量可達幾千公斤甚至更多。雖然樹幹很粗,但為了順利度過旱季,猴麵包樹的木質非常疏鬆,可謂“外強中乾”。

這種類似海綿的木質最利於雨季時儲水,每當乾旱來臨,猴麵包樹會迅速脫光身上所有的葉子,慢慢享用身體中的水分。當吸飽了水分,它又會長出葉子,開出很大的白色花。

在人類看來,植物不可移動、沒有思想,然而在觀賞過為了“生計”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各種智者之後,人們又會不禁懷疑“樹魂”是不是真的存在。

世園會裡的“大個頭”:為了生存,植物們各懷絕技

植物館中的紅樹林。

“適者生存”——紅樹林

如果說植物館是一個劇場,那“逆境求生”展區的植物上演的應當是《灰姑娘》的橋段,即使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尋找最佳的生長地和生存條件。這個“劇場”中的主角便是堅強的紅樹林。

紅樹林並不是某一種樹木,而是很多種樹木的統稱。之所以被人們這樣稱呼,是因為割開它們的表皮會流淌出紅色的汁液,這也是紅樹林最為突出的特點。在陸地環境受到極大破壞時,適宜生長的土壤急劇減少,紅樹林不得不轉移到水陸相接的“潮間帶”,利用潮汐的漲落獲得適宜的環境和生存方式。隨著時間推移,紅樹林逐漸進化出在水中生存的本領。

植物館內的紅樹林區是國內較為罕見的400多株紅樹林聚集的景觀。國際知名藝術機構teamLab以“紅樹林”為主題打造了沉浸式數字裝置展,將展現不斷探索自己最佳生存姿態的場景,屆時會在植物館一層展出。

植物館劇場還上演了“死而復生”的情節。此次展出的菩提樹最初來到館內時已經死亡,但強大的生命力竟然讓奇蹟發生了。菩提樹的根在主幹中間部分長出新的“絨毛”,在空氣中緩慢吸收養分和水分,養分的輸送讓上半截枝幹長出許多茂密的葉子,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菩提樹的下半截仍然死亡,表面覆蓋了茂密的附生植物,而上半截卻活了過來。蘊藏生命智慧的菩提樹就像是一位參悟了生命哲理的智者,見證著生命的輪迴與奧祕。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張暢 校對 危卓

圖片來源:北京世園會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