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拼車闖入出租車市場,還未突破,就迷失了方向?

近期關於嘀嗒拼車“派單太遠”、“車少”、“優惠券暗藏陷阱”等新聞愈演愈烈。從宣佈進軍出租車市場時的意氣風發,到不足半個月就遭遇各種負面圍攻,嘀嗒拼車從內到外到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嘀嗒拼車闖入出租車市場,還未突破,就迷失了方向?

沒有體驗的優惠,不僅用戶不買賬,司機也是有苦難言

據瞭解,嘀嗒拼車開展出租車業務以來,在使用體驗方面一直不太好。首先,用戶在使用嘀嗒拼車打出租車時,叫車時間不僅極長,還很難打到車。其次,即便是有司機接單,往往派單距離遠的誇張。甚至有網友吐槽說:“司機距離我12公里,路上還堵車,他開過來的時間,我自己都走到目的地了”。另外,不止一名網友提到,嘀嗒拼車上司機經常會莫名其妙的取消訂單,甚至部分司機的態度也很惡劣。

嘀嗒拼車闖入出租車市場,還未突破,就迷失了方向?

嘀嗒拼車闖入出租車市場,還未突破,就迷失了方向?

除此之外,很多網友的矛頭直指嘀嗒拼車的新業務——出租車拼車。很多用戶在網上抱怨根本拼不到出租車,打車遇到最多的是“獨享單”(獨享單無法使用優惠劵)。看似優惠力度空前,但是實際上用戶幾乎沒有機會使用這些優惠券,這讓許多用戶非常氣憤。嘀嗒出租車拼車業務上線不久,就已經下線,現在已經沒有了拼出租車的選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嘀嗒也發現拼不起來。

不好的體驗會讓用戶不再使用嘀嗒,而對於司機來說,用戶的減少也讓司機無單可接,如此惡性循環下,司機也是有苦難言。

看似好做的出租車市場,到底難在哪?

現如今中國用戶打出租車的習慣已經較為固定,習慣使用滴滴叫車,或者是揚招。如何培養新的用戶習慣,讓用戶使用嘀嗒叫出租車,是擺在嘀嗒面前最大的難關。嘀嗒拼車想要切入出租車市場,就必須讓司機和乘客這兩大人群體驗到更好的出行服務。但要改善出租車行業的服務質量顯然不是短期內可以達到,於是嘀嗒選擇了“價格戰”這劑猛藥。

嘀嗒拼車闖入出租車市場,還未突破,就迷失了方向?

一方面嘀嗒給予司機高額的補貼,另一方面為乘客提供大力度優惠劵。根據司機端和乘客端的體驗,嘀嗒拼車平均每單的整體補貼(司機和乘客兩方面)高達30元。這對於暫時只有私家車拼車業務一項業務,盈利能力和渠道有限的嘀嗒拼車而言,高成本價格戰下,如果不出現持續且大量的資金注入,恐怕不久自己就會被拖垮。另外,僅以嘀嗒現在展示的融資能力來看,這樣的大力度補貼,恐怕很難長久支撐。

只是玩價格戰、補貼戰,絕不是競爭“良方”

其實因為不關注使用體驗,單純玩價格戰而碰壁的不只是嘀嗒一家。此前易到大力度發起優惠活動,影響力遠大於嘀嗒的這次補貼。不過最終結果卻是惡意刷單頻發,以致於易到不得不求助相關執法部門。根據媒體的報道,易到這次的事件中,由於其反作弊風控能力不足,不僅出現惡意刷單現象,還因為處理不當引起了眾多平臺司機的抗議。並且,因為隨後推出的風控新規過於霸道,甚至被媒體指為霸王條款。至此,易到撒出去的金錢不僅沒有帶來更多消費者,反而激怒了平臺原有用戶,實在是得不償失。

嘀嗒拼車闖入出租車市場,還未突破,就迷失了方向?

而在近期,同樣高調進軍打車領域的美團實際上也是一個相似的實例。美團打車在南京上線已經半年,無論是補貼力度,還是福利策略都算是可圈可點。根據今年7月一篇記者調查報道,美團司機們至少能拿到和車費流水1比1的高額獎勵金額,有的獎勵甚至是車費流水的兩倍,近乎瘋狂。但美團在南京的日訂單量仍只有2萬單,為了這2萬單,美團每天要在南京燒掉近50萬元(司機和乘客端的單均補貼為25元)。而當時滴滴在南京的日訂單規模達到了近50萬單,相當於美團的20多倍。大把的錢花出去,卻連個水花都沒打起來,被外界調侃為雷聲大雨點小的美團也是有苦難言,想要在打車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美團恐怕還需要更多的思考。

對於嘀嗒猛攻出租車業務,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這有可能只是虛晃一槍。已經在拼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嘀嗒,很可能是在通過出租車為其私家車拼車業務引流。不過以普通的乘客角度來看,如果只是把融到的錢放到打價格戰、補貼戰上,而不是更多地投入產品技術研發,不要說撼動出租車市場,想要令平臺現有的用戶滿意可能都很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