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5、名家

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5、名家

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6、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代表人物:屍佼 他的《屍子》一書,含有他對秦國社會改革的總結,實質上是對魏國思想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三晉思想的精神。

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劉安,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5、名家

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6、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代表人物:屍佼 他的《屍子》一書,含有他對秦國社會改革的總結,實質上是對魏國思想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三晉思想的精神。

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劉安,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7、縱橫家

縱橫家創始人是鬼谷子,學說集成為《鬼谷子》(又名《捭闔策》)。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縱橫家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後來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5、名家

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6、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代表人物:屍佼 他的《屍子》一書,含有他對秦國社會改革的總結,實質上是對魏國思想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三晉思想的精神。

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劉安,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7、縱橫家

縱橫家創始人是鬼谷子,學說集成為《鬼谷子》(又名《捭闔策》)。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縱橫家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後來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8、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家的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5、名家

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6、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代表人物:屍佼 他的《屍子》一書,含有他對秦國社會改革的總結,實質上是對魏國思想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三晉思想的精神。

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劉安,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7、縱橫家

縱橫家創始人是鬼谷子,學說集成為《鬼谷子》(又名《捭闔策》)。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縱橫家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後來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8、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家的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9、農家

代表人物:許行。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並稱:農家者流。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5、名家

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6、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代表人物:屍佼 他的《屍子》一書,含有他對秦國社會改革的總結,實質上是對魏國思想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三晉思想的精神。

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劉安,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7、縱橫家

縱橫家創始人是鬼谷子,學說集成為《鬼谷子》(又名《捭闔策》)。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縱橫家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後來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8、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家的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9、農家

代表人物:許行。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並稱:農家者流。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0、小說家

小說家為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小說家者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代表人物:虞初。

代表作品:

《伊尹說》、《鬻子說》、《週考》、《青史子》、《師曠》 六篇、《務成子》、《宋子》 、《天乙》、《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 等。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5、名家

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6、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代表人物:屍佼 他的《屍子》一書,含有他對秦國社會改革的總結,實質上是對魏國思想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三晉思想的精神。

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劉安,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7、縱橫家

縱橫家創始人是鬼谷子,學說集成為《鬼谷子》(又名《捭闔策》)。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縱橫家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後來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8、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家的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9、農家

代表人物:許行。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並稱:農家者流。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0、小說家

小說家為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小說家者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代表人物:虞初。

代表作品:

《伊尹說》、《鬻子說》、《週考》、《青史子》、《師曠》 六篇、《務成子》、《宋子》 、《天乙》、《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 等。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1、醫家

代表人物:扁鵲、倉公、淳于意、醫聖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

現代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一、什麼叫“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子”是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社會對一類人的尊稱,即稱謂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謂“諸子”,即各位或眾多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們。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有思想的學者們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的“家”是何時命名的呢?最完整成型地將儒墨並列稱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第一次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同題並論。西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子劉歆在《七略》(中國最早的一部圖書分類法和最早的典籍目錄)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認為百家中這十二家是最主要的流派。

二、諸子百家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鄧析、公孫龍子、惠子、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許行、鄒衍、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等。

漢朝的: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

常見的十二家: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三、“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禮治國,呼籲恢復“周禮”。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性善論 ”,而荀子則是對立的“性惡論”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並以之積極辦學。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學派在秦始皇時期因“焚書坑儒”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時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復興,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立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為維護皇權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南宋時期奉行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儒家學說,明代王陽明則發展為心學。

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道家最早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在唐朝統治時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與儒家、佛教一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3、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代表,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代表,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代表人物: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子產,(?—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

商鞅,原名衛鞅,也叫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或認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稱申子。以“術”著稱,著有《申子》。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政看後,感慨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韓非子的同窗,陰謀害死了韓非子。李斯任秦國丞相,參與制定了大秦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後為宦官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漢法家、經濟學家。桑弘羊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宰相,明朝法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梁啟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中國近代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一生勤奮,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黃遵憲評價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4、墨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墨家在立場上是和儒家對立的一派,墨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也叫墨翟,提倡“兼愛非攻”。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墨子去世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流派,到戰國後期又匯合為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5、名家

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6、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代表人物:屍佼 他的《屍子》一書,含有他對秦國社會改革的總結,實質上是對魏國思想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三晉思想的精神。

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劉安,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7、縱橫家

縱橫家創始人是鬼谷子,學說集成為《鬼谷子》(又名《捭闔策》)。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縱橫家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後來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8、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家的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9、農家

代表人物:許行。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並稱:農家者流。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0、小說家

小說家為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小說家者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代表人物:虞初。

代表作品:

《伊尹說》、《鬻子說》、《週考》、《青史子》、《師曠》 六篇、《務成子》、《宋子》 、《天乙》、《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 等。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1、醫家

代表人物:扁鵲、倉公、淳于意、醫聖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

現代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諸子百家十二大家及其代表人物,知識普及-建議收藏

12、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亦指研究軍事兵法的學派。波詭雲譎的春秋戰國時代,軍事鬥爭是諸侯間爭霸的主要手段,如何克敵制勝,如何以少勝多,如何以弱勝強,如何出其不意,如何恰當地使用武力,都是當時人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於是兵家應運而生了。於是兵家有時也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點在於創造一套兼具理論性更富實踐性的戰爭指導法則,其創始人是孫武。

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人。

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中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孫子兵法》甚至為很多現代國家頂禮膜拜和借鑑使用,視之為戰爭藝術法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