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鄭振鐸聯手編“箋譜”

1933年版《北平箋譜》

"魯迅、鄭振鐸聯手編“箋譜”

1933年版《北平箋譜》

魯迅、鄭振鐸聯手編“箋譜”

魯迅撰寫的《北平箋譜》序言

"魯迅、鄭振鐸聯手編“箋譜”

1933年版《北平箋譜》

魯迅、鄭振鐸聯手編“箋譜”

魯迅撰寫的《北平箋譜》序言

魯迅、鄭振鐸聯手編“箋譜”

鄭振鐸撰寫的《北平箋譜》序言 ◎周鐵鈞

清《金陵通傳》記載:南北朝時期,出現一種印有淡色圖案的紙張,畫面簡潔素雅、若隱若現,毫不影響濃墨重彩書寫描畫,頗得文人騷客鍾愛。到唐宋時代,這種紙張已成為題詩作畫的專用“箋紙”,經能工巧匠精雕細刻、套色彩印,湧現出許多精品,如唐代“薛濤箋”、宋朝“蘆雁箋”、明代“清江箋”等。

史上許多知名畫師都曾親繪“箋紙”,如唐代吳道子,宋代劉松年,元代曹知白,清代汪士慎、吳南愚等。民國年間,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等都專畫過“箋紙”。後來,隨著鋼筆書寫普及,油彩、水粉等畫技的湧入,加之機制取代手工造紙,堪稱木刻版畫鼻祖的“箋紙”開始衰落。

1931年6月9日,從上海來北平講學的魯迅,到鄭振鐸家欣賞典藏,見藏品中有許多精美的古版“箋紙”,不由大為讚歎。臨行前,鄭振鐸贈與魯迅五張元代“羅漢箋”和10張清代“花卉箋”。不久,魯迅寄給鄭振鐸一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作以回報,而後兩年,二人書信不斷,內容不乏探討如何促進木刻、版畫藝術發展與進步。

當時,上海、北平等城市的一些“紙店”雖刻印、出售“箋紙”,但因使用的人逐漸減少,品種也日趨單調。魯迅感到,應抓緊蒐集古今“箋紙”精品,整理成冊,讓古老的刻版藝術得以保存。1933年1月,他給鄭振鐸寫信道:曾在琉璃廠得陳師曾、齊白石所作箋紙,覺得畫技與刻法已在日本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將消沉。應優擇箋紙,上加序目,訂成一書,亦中國木刻史之一大紀念耳,不知先生有意於此否?

此時,鄭振鐸正收集到一些古版“箋紙”,打算彙編,魯迅的建議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1933年2月3日,鄭振鐸來上海與魯迅會面,兩位志同道合的大師促膝長談,最後商定:各自整理藏有的“箋紙”,再從上海、北平分別收集,聯手彙編一套“箋譜”。

“箋譜”刻版、印刷、裝訂都要自費,需一筆不小的支出,但魯迅胸有成竹:我剛與“青光書局”簽訂一部書稿出版協議,稿費足以做“箋譜”出版費用。

初起,魯迅和鄭振鐸以為,兩人收藏的“箋紙”加起來近千餘種,已擁有相當數量,但開始選編卻發現,“箋紙”雖年代不同,但多數題材重複,如“荷蓮”有60多種、“造像”有50餘種、“松鶴”有30多種等。兩人商定,雷同題材擇精品,入選不超五種,這樣一來,他倆收藏的“箋紙”僅選出120餘種,數目大缺。

當時,魯迅身體欠佳不便外出,收集的重任大都落到鄭振鐸肩上。他在燕京大學的教務繁忙,稍有空閒,就去古舊書市蒐集“箋紙”。他在日記中寫道:“那一日,狂飆怒號,天色慘澹可憐,一陣風沙撲臉而來,趕緊閉了眼兒,已被細塵潛入,眯著,睜不開來,集到幾頁箋紙,卻也值了。”

有一天,他在舊書攤發現幾冊刻版佛經,全用造像、佛殿、禪塔等圖案的“箋紙”印製,問經書何來?攤主說:法源寺僧人賣的,已被書販收走許多。

鄭振鐸忙趕到宣武門外的法源寺,多經探問方知:大雄殿的佛像初塑時,背後留有空腔,內置經卷、曆本等,以祈靈驗。如今亂世,一些無良僧人竟把經卷偷出來變賣。

又費盡周折,終於找到收購經卷的書販,從他手中購得古版佛經200餘卷,從中選出宋、元、明年間“箋紙”130餘種,極大充實了“箋譜”。

經半年多艱辛努力,鄭振鐸陸續收集到“箋紙”500餘種,分多次寄給魯迅,最後選定332種。魯迅在出版後的箋譜“序言”中寫道:“北平夙為文人所聚,頗珍楮墨,遺範未墮,尚存名箋,於是搜索市廛,拔其尤異,各就原版印造成書,名之曰《北平箋譜》。”

魯迅與鄭振鐸為《北平箋譜》遴選鐫印、裝訂發行、徵訂贈閱等事宜通信15次,對印紙、目錄、頁型以至格式、頁碼等細節反覆商議,比如封面題字,魯迅信中說:“第一頁及書籤,卻總得請書家一揮。”最後確定請輔仁大學教授沈兼士題寫。對於尾頁落款,鄭振鐸則建議:“末後附一頁,記明某年某月印造一百部,此為第某某部。”

1933年9月,分為人物、山水、鳥獸、花果、殿閣、造像等15類,集成6卷的《北平箋譜》選編就緒,開始聯繫刻印出版。鄭振鐸找到琉璃廠印製“箋紙”的名店“清祕閣”,請掌櫃核算一下,刻印100套要多少錢?掌櫃的算盤“噼裡啪啦”響了一陣,慢條斯理地伸出食指:“最少要1000銀元。”

鄭振鐸一聽呆了,這幾乎是自己的三年薪水,魯迅先生雖有稿費,也恐難承如此天價!他又來到“榮寶齋”,經理王仁山不但熱衷古籍收藏,對木刻版畫也充滿興趣.他看過《北平箋譜》圖稿,為古今“箋紙”的琳琅雅緻、清雋華美大為歎服,也被編者保護傳統藝術的付出深深打動,他也撥弄一陣算盤,說:“僱工刻版要400銀元,紙墨、裝訂費用由本店承擔,但有個條件,箋譜刻版要歸‘榮寶齋’所有,日後再印,您不能干涉。”

鄭振鐸立即致信魯迅商議,沒幾天魯迅回信道:答應王仁山的條件,“青光書局”已出版我的文集《兩地書》,稿費恰好400銀元,到賬就支付刻版費用。

1933年12月,北平知名刻工老西張、板兒楊等人精雕細琢《北平箋譜》出版,套色彩印、布函套封,精美大氣。魯迅、鄭振鐸各撰序言,由書界名人魏建功(天行山鬼)和郭紹虞分別筆錄。

魯迅在“序”中說:“此雖短書,所識者小,而一時一地,繪畫刻縷盛衰之事,頗寓於中。縱非中國木刻史之豐碑,庶幾小品藝術之舊苑,亦將為後之覽古者所偶涉歟。”

確如魯迅先生所言,《北平箋譜》雖非鴻篇鉅製,卻在一幅幅玲瓏典雅的微景簡畫中,展現出刻版彩印的千年發展歷程,以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與學術價值,築就一道“中國木刻史”和“繪畫刻縷盛衰”的藝術長廊。

供圖/周鐵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