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藩屬養成記!為什麼中原王朝不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在中國古代,朝鮮半島可以說是中國曆代最忠心的藩屬了,而且持續時間長達千年,但為什麼中原王朝只滿足於其稱臣,而不將其納入版圖呢?其實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個性價比的問題,就是值不值得。具體來說就是把朝鮮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能得到什麼,會失去什麼?而不把它納入進來又有什麼利弊?從這幾個角度去分析一下,其實答案是很容易發現的。


中原王朝為什麼要擴大版圖?

首先在說中原王朝為什麼沒有把朝鮮半島納入版圖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還是應該先搞清楚中原王朝在歷史上擴大版圖究竟是為了什麼。其實中華古文明基本上從一誕生開始就是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是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渴望安定,厭惡戰爭的傾向的。因為農耕文明得以維持的根本要素就是保證社會穩定,讓生產週期特別長的農業勞作能夠穩定進行。

所以它和遊牧文明以及海洋文明的價值取向都不一樣,在那些文明的基本形態裡,安定比農業文明更難獲得,因此反而使他們對安定沒有那麼大的依賴。所以這些文明也找到了在不安定的環境中存在的一些替代要素,比如通過戰爭或者貿易搶奪或者交換財富,所以這兩類文明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向外擴張的衝動,因為對外擴張的越大,就會有更多的領土(市場)去進行掠奪或者交換。

千年藩屬養成記!為什麼中原王朝不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所以中原地區最初的統一王朝秦朝就是中原地區適合進行農耕地區的一個聯合,因為對於這些農耕地區來說,擁有一箇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是最適合進行農業生產的,也就是對這塊土地上的人最有利的方式,所以秦朝的統一雖然也是通過武力實現的,但它最根本的內在原因卻還是基於農業文明所渴望的穩定。也正因為如此,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時不惜用國本持續用兵,而統一六國之後卻沒有任何再向周邊擴張的慾望,反而修了一道萬里長的城牆,自己給自己設定了版圖的邊界。

說到這肯定有些朋友會說,那為什麼後來中原王朝又擴張出了長城的邊界呢?這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經過秦漢將近一百年的統一之後,中原人發現,只靠長城沒法維持中原的和平,也就是沒法完全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而要想減少這種侵擾,只能主動出擊,所以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中原王朝也多次發兵進入漠北草原。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原王朝又發現,因為中原在馬匹騎兵方面的劣勢,所以僅憑中原農耕地區,很難與長期擁有騎兵優勢的北方遊牧民族抗衡,要想彌補這方面的劣勢,只能將遊牧和農耕雜處的西域地區也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才能改善自己武力的劣勢,與北方遊牧民族抗衡。所以漢武帝時代之後,經營西域就成了中原王朝的基本國策。

千年藩屬養成記!為什麼中原王朝不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漢匈戰爭也是漢朝在經過了70年防禦求和無法改變匈奴襲擾之後的無奈之舉

所以這西域和漠北也就成了中原王朝較早納入版圖的地區。而在唐朝時期,吐蕃王朝崛起,不但在安史之亂後攻佔了河西走廊,將西域兩個都護府與中原隔絕,最終一度併吞了西域大部。而且在公元763年10月,吐蕃甚至發兵20萬,攻佔了唐朝首都長安,並在長安立了偽皇帝。這一系列歷史事件其實也使中原王朝認識到,青藏高原對中原王朝的生存也同樣至關重要,如果西南的威脅不消除,西域和漠北也很難穩固。所以到元明清三朝,中原王朝的版圖也擴展到了青藏高原。

隋唐為什麼要對高句麗用兵?

所以中原王朝對外擴張其實都是被動進行的,即在面對生存威脅,沒有別的辦法之後,才會去通過擴展領土的方式儘量消除這種威脅。其實也正是基於這個理由,隋唐兩朝才會對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持續用兵,因為高句麗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朝鮮半島上的王朝,它領土的主體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它其實與後來的遼金清等發源於東北地區的政權更加類似。

而且高句麗的主體民族也不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而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叫扶余的古民族。此外在它的存在期間,它深度參與中原政治,在南北朝時期通過向南朝稱臣牽制北朝,並曾與北朝多個政權發生過激烈戰爭。而到隋唐時期,高句麗又與突厥聯盟,繼續騷擾牽制中原王朝。所以如果任其發展,恐怕金朝和清朝入主中原的歷史在唐朝就會出現,這當然是中原王朝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隋唐兩朝才會不惜國本地對高句麗持續用兵。

千年藩屬養成記!為什麼中原王朝不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高句麗其實和其它中國歷史上東北地區的政權更接近

為什麼高句麗之後不再用兵朝鮮半島?

但對歷史有些瞭解的朋友也都知道,隋唐對高句麗的持續用兵也並不順利。隋朝大家都知道了,隋煬帝為了徵高句麗,不惜大費人力物力修建京杭大運河,使中原大軍能夠在中原地區的北境幽雲地區集結,以求得勝機。但三徵高句麗還是耗盡了國庫,隋朝最後的滅亡都和徵高句麗的戰爭有關。而唐朝也一樣,雄才大略,威震西域,被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率領大軍御駕親征竟然都沒能成功征服高句麗,最後還是在唐高宗時期又歷時八年左右,兩次發兵高句麗才將其征服。

而這種不順利的過程,除了在一方面說明高句麗確實具有很強實力,堪稱-1.0版的遼金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國本位於黃河流域的隋唐,在徵高句麗的時候會面臨非常大的後勤困擾。在隋唐時期,中原王朝的主要人口都還是位於黃河流域,因此要徵高句麗,大軍也要先在中原地區集結,準備好充足的糧草再發往高句麗,而光在路上糧草乃至疾病等對軍隊的自然消耗就會佔去很大比例,在當時為這種規模的大軍提供糧草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所以無論是隋軍還是唐軍,到達高句麗地區的時候,其實都不可能發揮最強戰力,這也是隋唐兩代徵高句麗都不太順利的主要原因。

千年藩屬養成記!為什麼中原王朝不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唐朝第一次徵高句麗的戰爭

不過唐高宗時期,還是憑藉其超強國力,完全滅亡了高句麗。但唐朝維持對朝鮮半島的統治還是面臨和之前一樣的問題,就是在當地要長期維持大量駐軍,後勤消耗太大,得不償失。但在唐朝滅亡了高句麗之後,朝鮮半島周邊的政權其實已經接受了無力再和中原王朝抗衡,其影響力不可能邁出朝鮮半島的現實,所以雖然後來唐朝也並非心甘情願地退出了朝鮮半島,但面對一個甘心稱臣,沒有任何野心的朝鮮半島,唐朝和後來的中原政權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後來朝鮮半島和中原政權之間基本就定型成了這樣的關係,即朝鮮半島向所有中原王朝稱臣,在各種禮制以及軍事、政治方面不越雷池一步,而中原王朝也不再去招惹他們。

千年藩屬養成記!為什麼中原王朝不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甲午戰爭之前,朝鮮的王宮景福宮都是始終按照中國郡王府的規制建設的

所以在後來,這種關係對雙方都是最有利的關係,朝鮮半島不可能對中原形成威脅,而將其完全征服的獲益比不上讓其自立,但基本聽命於中原王朝的狀態。對於朝鮮半島來說,在明知無力與中原王朝抗衡的情況下,以稱臣換取自立也不失為一種自存的策略,所以雙方的這種關係就一直得到了維持,一直到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打破這種平衡為止。


而在失去了朝鮮半島這個與日本之間的屏障之後,其實中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旅順屠城,918事變乃至抗戰期間中國的沉重犧牲在某種程度上也都跟失去了朝鮮半島有一定關係。所以回過頭去看,其實中國古代上朝鮮半島維持聽命而自立的狀態,其實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一種方式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