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渡鎮位於無為縣西南部,南與銅陵市隔江相望,北以西河與襄安鎮、泉塘鎮相鄰,東與姚溝鎮、西與洪巷鄉接壤,自然條件優越,北枕西河,南瀕長江黃金水道,水網密佈,土壤肥沃,為典型的沿江水鄉。距縣城25公里,與銅陵市隔江相望。原名劉家渡,因一劉姓擺江稍公而名,後簡稱劉渡。明清時期劉家渡為西河一個主要通江河口,明正德年間(1506-1521)築胥家壩,清道光二年(1876)築劉家渡至侯王廟攔河壩,清道光四年築攔河壩,由於江壩多次退建和江道頻繁南移,胥家壩逐漸離岸漸成綠洲。據1931年《安徽無為縣小志》記載,時胥家壩面積在沿江洲渚中面積最大,周約五六十華里,沙灘遍生蘆柳,宜五穀者悉已耕種。很多地名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追憶,至1949年已是建制鄉的胥家壩劃歸銅陵縣,劉家渡的姑娘成了銅陵市的兒媳。

"

劉渡鎮位於無為縣西南部,南與銅陵市隔江相望,北以西河與襄安鎮、泉塘鎮相鄰,東與姚溝鎮、西與洪巷鄉接壤,自然條件優越,北枕西河,南瀕長江黃金水道,水網密佈,土壤肥沃,為典型的沿江水鄉。距縣城25公里,與銅陵市隔江相望。原名劉家渡,因一劉姓擺江稍公而名,後簡稱劉渡。明清時期劉家渡為西河一個主要通江河口,明正德年間(1506-1521)築胥家壩,清道光二年(1876)築劉家渡至侯王廟攔河壩,清道光四年築攔河壩,由於江壩多次退建和江道頻繁南移,胥家壩逐漸離岸漸成綠洲。據1931年《安徽無為縣小志》記載,時胥家壩面積在沿江洲渚中面積最大,周約五六十華里,沙灘遍生蘆柳,宜五穀者悉已耕種。很多地名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追憶,至1949年已是建制鄉的胥家壩劃歸銅陵縣,劉家渡的姑娘成了銅陵市的兒媳。

無為劉渡荒湖灘的美麗傳說

無為縣劉渡鎮邱城行政村,位於劉渡西北,四面環水,中間凸出,地形呈橢圓狀。俯瞰該地,猶如一枚在水面漂浮著的橄欖……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國,因覺此地中高周低,尤其四面的自然河流乃天然的護城河,地理條件獨天得厚,是理想的建城之所,遂計劃在此築城。先後進駐考察三次。終因為面積過小(邱城總面積近八千畝)而放棄。“邱城”因此得名。

邱城四面原是一片荒灘,現均築有堤壩。二三十座村落依依圍壩而居,根據姓氏、宗族,取名“張家壩”、“孫家壩”、“仰家壩”……

邱城之西北角,原是一片荒湖灘,蘆葦蒼蒼,候鳥繾綣……現居住著一千四百多馬姓居民。六百多年前,他們的先祖從遙遠的江西遷徙到這裡。他們沿河依壩而居,屋舍相依,婉轉迂迴。猶如一條婉轉起伏的巨龍,延綿不斷,跳躍靈動。他們沿壩而住的村落,則叫“馬家壩”。現叫“馬壩”。說具體點,叫“邱城行政村馬壩中心村”。

剛進村口,一條清澈的長河就展現在眼前,這就是馬壩人的“母親河”——老河。河面上,零星插著漁網,幾隻鴨子悠閒地打理自己的妝容;淺灘上,不時有飛鳥掠過,濺起了浪花朵朵;河邊,幾個小婦人不緊不慢地捶洗著衣物,一起一落的節奏似乎在給河水打著節拍……藍天白雲的倒影和我們的身影一起漂浮在河塘裡,悠悠盪盪。老河翻著晶瑩的水花沉靜地流淌,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春天裡的馬壩村,寧靜、美麗,色調絢爛,嬌俏如顧盼流連的少女。垂柳,嫩荷,點點翠綠;幽巷,舊橋,縷縷情思;白牆青瓦,蜿蜒小道,月塘波影,一碧稻田,吹拂著柔和溫暖的風,組成一幅寧靜悠遠的畫卷……時光在這裡擱淺,思緒在這裡攀援。恍若步入一場夢境,那樣靠近,又那樣遙遠;耳畔似乎響起一陣悠揚清新、水潤唯美的笛聲,如絲如縷,動人心絃……

在這裡,時光似乎有意放慢了腳步:良田環繞,樹影婆娑,曲徑幽巷,鳥雀和鳴,雞犬相聞,人氣和諧,稻田與屋舍相依,蛙聲與鳥鳴合奏,緩緩的炊煙裊裊,在屋舍樓宇間穿梭……天然的田園畫卷和淳樸的生活氣息,可不就是安泰祥和、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讓人恍若回到了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時代。

馬壩馬姓淵源

馬壩村民絕大多數都姓馬,為戰國名將趙奢後代(有《馬氏族譜》可考)。

關於趙奢被封為“馬服君”的原委,《馬氏族譜》有記:始祖馬服君,原名趙奢。公元前二〇一年庚子九月十九日,赧王四十五年辛卯,秦伐韓圍閼與,趙王命奢將兵救之,大敗秦兵,解圍而還,迂韋蠻貢一馬紅斑豹,性躁不服騎,獨服奢,縱送如意,而封馬服君。

史書則作如下記載: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惠文王有子趙奢,善於用兵,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其號為“馬服君”。

趙奢之妻為紀念丈夫趙奢,將其生前的官名“馬服”作為姓氏。秦滅趙後,趙奢的子孫後代改為單姓“馬”。

趙奢的長子就是隻會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的趙括。他在長平之戰中被秦軍射殺,所率45萬大軍投降後被秦軍活活坑埋。此事讓趙奢家族蒙受了奇恥大辱。於是,趙奢之妻領著次子趙捷、三子趙撥(湖田譜寫成“牧”)和趙括兒子趙興離開都城邯鄲,逃往陝西的扶風隱居。趙撥改姓馬後,不再當官,甚至秦滅六國後多次請其出仕也不接受,而是在當地以教書、種地為生,深受百姓的愛戴,稱之為扶風君。於是以後趙撥這一支馬姓就以“扶風”為堂號。

宋代時起,馬撥後裔從陝西扶風不斷南遷,其中一支遷至江西樂平,明初時達六千人之多。元末之時,中原地區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致使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大明初立,又慮及大族相聚為逆。為維護新政權,從洪武三年(1370)起,以墾荒為由實行“分丁”移民。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洪武大移民”、“永樂遷民”。

於是,馬氏先祖再次千里迢迢,輾轉遷徙。江西馬氏一支遷往湖南(綜合《湖田馬氏族譜》推算,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即是“扶風”馬氏第69世孫,也是江西省永新縣馬氏始祖馬子儀的第22世孫);其中一支馬氏兄弟四人,來到現無為縣劉渡鎮邱城西北角這一片荒湖灘邊,填湖造田,攔水築壩,繁衍生息。他們開荒墾地,艱辛創業,與天地搏鬥,與自然抗爭,遂成馬家壩。——馬壩之馬姓與臺灣地區前任領導人馬英九同為馬撥這一支系派衍,同為山西洪洞縣西馬家屯後裔。

少年巾幗英雄馬毛姐

馬姓後人英雄輩出。東漢時,有“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三國時,劉備屬下被封為“五虎上將”的定西將軍馬超,素有“三國英雄屬馬超”之美稱……

而提到馬壩,不能不提渡江戰役中的少年巾幗英雄馬毛姐——

馬毛姐,1935年出生在馬壩的一個貧苦家庭,全家都靠打魚維持生計。其母一共生了13個子女,活下來的只有8個。她本來沒有名字,因為在姐妹中排行老三,家人隨口就叫她“三姐”。

1948年6月,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九兵團二十七軍一舉殲滅了駐長江下游地區北岸的國民黨軍隊,解放了無為。1949年2月,解放軍來到了馬毛姐的家鄉。和其他窮苦人家一樣,馬毛姐一家也沉浸在獲得解放的歡樂裡,總是替附近的駐軍忙這忙那。“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讓窮人都過上好日子!”毛主席的偉大號召,讓年僅14歲的馬毛姐熱血沸騰。一天,她看到一張徵集民船的佈告,便和大哥一起瞞著爸媽,帶上自己家裡的船偷跑到離家20裡之遠的風凰頸船舶站,第一個報名參加渡江突擊隊。

1949年4月20日上午,解放軍召集各村水手開會,馬毛姐鬧著要參加,大哥卻不讓她進去。首長看她年齡太小了,也沒有批准她當水手。

晚上,部隊準備渡江,要組織四支突擊隊分乘四條船突擊敵人,每支三十餘人。馬毛姐再次要求開船,再次被攔了下來。首長笑著對她說:“小姑雄,你要是嚇哭了,我們會暴露目標的。”“我不怕,我不哭!”馬毛姐態度十分堅決。但她大哥不容分說,一把把她推上了岸。

馬毛姐只好拿著長筒躲在蘆葦裡。許久,信號彈升起來了,當她見到大哥劃的船已經出動時,便飛快地用長筒朝地上一點,猛地一躍,落到她大哥駕駛的木船船尾上……船像一支離弦之箭急速前行,江面被敵人的照明彈照得影影綿綽。馬毛姐一手掌舵,一手划槳。她大哥則因為眼睛不好,在船桅杆邊扯帆。當小船劃到江中時,被敵人發現。頃刻間,一排排炮彈像暴雨一樣打過來,突擊隊的四條船被打翻了兩隻。馬毛姐劃的船帆篷被打爛了,船板被打穿了,還有戰士受了傷,但馬毛姐完全忘記了危險……一顆子彈打中了馬毛姐的右肘,鮮血直往下淌……馬毛姐顧不上包紮,她兩眼噴出怒火,咬著牙拼命划槳。大約用了四十分鐘,終於第一個把突擊隊送到了銅陵一個叫東風泡的南岸。東風泡駐敵負隅頑抗,在碉堡裡用機槍瘋狂掃射,上岸的解放軍一時受阻……好在馬毛姐熟悉那裡的地形,她自告奮勇領著兩名爆破手冒著炮火,炸燬了敵人的碉堡,突擊隊順利地佔領了東風泡……馬毛姐和她大哥在返同北岸時,又從江中救起了好幾名落水戰士……

"

劉渡鎮位於無為縣西南部,南與銅陵市隔江相望,北以西河與襄安鎮、泉塘鎮相鄰,東與姚溝鎮、西與洪巷鄉接壤,自然條件優越,北枕西河,南瀕長江黃金水道,水網密佈,土壤肥沃,為典型的沿江水鄉。距縣城25公里,與銅陵市隔江相望。原名劉家渡,因一劉姓擺江稍公而名,後簡稱劉渡。明清時期劉家渡為西河一個主要通江河口,明正德年間(1506-1521)築胥家壩,清道光二年(1876)築劉家渡至侯王廟攔河壩,清道光四年築攔河壩,由於江壩多次退建和江道頻繁南移,胥家壩逐漸離岸漸成綠洲。據1931年《安徽無為縣小志》記載,時胥家壩面積在沿江洲渚中面積最大,周約五六十華里,沙灘遍生蘆柳,宜五穀者悉已耕種。很多地名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追憶,至1949年已是建制鄉的胥家壩劃歸銅陵縣,劉家渡的姑娘成了銅陵市的兒媳。

無為劉渡荒湖灘的美麗傳說

無為縣劉渡鎮邱城行政村,位於劉渡西北,四面環水,中間凸出,地形呈橢圓狀。俯瞰該地,猶如一枚在水面漂浮著的橄欖……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國,因覺此地中高周低,尤其四面的自然河流乃天然的護城河,地理條件獨天得厚,是理想的建城之所,遂計劃在此築城。先後進駐考察三次。終因為面積過小(邱城總面積近八千畝)而放棄。“邱城”因此得名。

邱城四面原是一片荒灘,現均築有堤壩。二三十座村落依依圍壩而居,根據姓氏、宗族,取名“張家壩”、“孫家壩”、“仰家壩”……

邱城之西北角,原是一片荒湖灘,蘆葦蒼蒼,候鳥繾綣……現居住著一千四百多馬姓居民。六百多年前,他們的先祖從遙遠的江西遷徙到這裡。他們沿河依壩而居,屋舍相依,婉轉迂迴。猶如一條婉轉起伏的巨龍,延綿不斷,跳躍靈動。他們沿壩而住的村落,則叫“馬家壩”。現叫“馬壩”。說具體點,叫“邱城行政村馬壩中心村”。

剛進村口,一條清澈的長河就展現在眼前,這就是馬壩人的“母親河”——老河。河面上,零星插著漁網,幾隻鴨子悠閒地打理自己的妝容;淺灘上,不時有飛鳥掠過,濺起了浪花朵朵;河邊,幾個小婦人不緊不慢地捶洗著衣物,一起一落的節奏似乎在給河水打著節拍……藍天白雲的倒影和我們的身影一起漂浮在河塘裡,悠悠盪盪。老河翻著晶瑩的水花沉靜地流淌,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春天裡的馬壩村,寧靜、美麗,色調絢爛,嬌俏如顧盼流連的少女。垂柳,嫩荷,點點翠綠;幽巷,舊橋,縷縷情思;白牆青瓦,蜿蜒小道,月塘波影,一碧稻田,吹拂著柔和溫暖的風,組成一幅寧靜悠遠的畫卷……時光在這裡擱淺,思緒在這裡攀援。恍若步入一場夢境,那樣靠近,又那樣遙遠;耳畔似乎響起一陣悠揚清新、水潤唯美的笛聲,如絲如縷,動人心絃……

在這裡,時光似乎有意放慢了腳步:良田環繞,樹影婆娑,曲徑幽巷,鳥雀和鳴,雞犬相聞,人氣和諧,稻田與屋舍相依,蛙聲與鳥鳴合奏,緩緩的炊煙裊裊,在屋舍樓宇間穿梭……天然的田園畫卷和淳樸的生活氣息,可不就是安泰祥和、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讓人恍若回到了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時代。

馬壩馬姓淵源

馬壩村民絕大多數都姓馬,為戰國名將趙奢後代(有《馬氏族譜》可考)。

關於趙奢被封為“馬服君”的原委,《馬氏族譜》有記:始祖馬服君,原名趙奢。公元前二〇一年庚子九月十九日,赧王四十五年辛卯,秦伐韓圍閼與,趙王命奢將兵救之,大敗秦兵,解圍而還,迂韋蠻貢一馬紅斑豹,性躁不服騎,獨服奢,縱送如意,而封馬服君。

史書則作如下記載: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惠文王有子趙奢,善於用兵,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其號為“馬服君”。

趙奢之妻為紀念丈夫趙奢,將其生前的官名“馬服”作為姓氏。秦滅趙後,趙奢的子孫後代改為單姓“馬”。

趙奢的長子就是隻會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的趙括。他在長平之戰中被秦軍射殺,所率45萬大軍投降後被秦軍活活坑埋。此事讓趙奢家族蒙受了奇恥大辱。於是,趙奢之妻領著次子趙捷、三子趙撥(湖田譜寫成“牧”)和趙括兒子趙興離開都城邯鄲,逃往陝西的扶風隱居。趙撥改姓馬後,不再當官,甚至秦滅六國後多次請其出仕也不接受,而是在當地以教書、種地為生,深受百姓的愛戴,稱之為扶風君。於是以後趙撥這一支馬姓就以“扶風”為堂號。

宋代時起,馬撥後裔從陝西扶風不斷南遷,其中一支遷至江西樂平,明初時達六千人之多。元末之時,中原地區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致使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大明初立,又慮及大族相聚為逆。為維護新政權,從洪武三年(1370)起,以墾荒為由實行“分丁”移民。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洪武大移民”、“永樂遷民”。

於是,馬氏先祖再次千里迢迢,輾轉遷徙。江西馬氏一支遷往湖南(綜合《湖田馬氏族譜》推算,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即是“扶風”馬氏第69世孫,也是江西省永新縣馬氏始祖馬子儀的第22世孫);其中一支馬氏兄弟四人,來到現無為縣劉渡鎮邱城西北角這一片荒湖灘邊,填湖造田,攔水築壩,繁衍生息。他們開荒墾地,艱辛創業,與天地搏鬥,與自然抗爭,遂成馬家壩。——馬壩之馬姓與臺灣地區前任領導人馬英九同為馬撥這一支系派衍,同為山西洪洞縣西馬家屯後裔。

少年巾幗英雄馬毛姐

馬姓後人英雄輩出。東漢時,有“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三國時,劉備屬下被封為“五虎上將”的定西將軍馬超,素有“三國英雄屬馬超”之美稱……

而提到馬壩,不能不提渡江戰役中的少年巾幗英雄馬毛姐——

馬毛姐,1935年出生在馬壩的一個貧苦家庭,全家都靠打魚維持生計。其母一共生了13個子女,活下來的只有8個。她本來沒有名字,因為在姐妹中排行老三,家人隨口就叫她“三姐”。

1948年6月,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九兵團二十七軍一舉殲滅了駐長江下游地區北岸的國民黨軍隊,解放了無為。1949年2月,解放軍來到了馬毛姐的家鄉。和其他窮苦人家一樣,馬毛姐一家也沉浸在獲得解放的歡樂裡,總是替附近的駐軍忙這忙那。“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讓窮人都過上好日子!”毛主席的偉大號召,讓年僅14歲的馬毛姐熱血沸騰。一天,她看到一張徵集民船的佈告,便和大哥一起瞞著爸媽,帶上自己家裡的船偷跑到離家20裡之遠的風凰頸船舶站,第一個報名參加渡江突擊隊。

1949年4月20日上午,解放軍召集各村水手開會,馬毛姐鬧著要參加,大哥卻不讓她進去。首長看她年齡太小了,也沒有批准她當水手。

晚上,部隊準備渡江,要組織四支突擊隊分乘四條船突擊敵人,每支三十餘人。馬毛姐再次要求開船,再次被攔了下來。首長笑著對她說:“小姑雄,你要是嚇哭了,我們會暴露目標的。”“我不怕,我不哭!”馬毛姐態度十分堅決。但她大哥不容分說,一把把她推上了岸。

馬毛姐只好拿著長筒躲在蘆葦裡。許久,信號彈升起來了,當她見到大哥劃的船已經出動時,便飛快地用長筒朝地上一點,猛地一躍,落到她大哥駕駛的木船船尾上……船像一支離弦之箭急速前行,江面被敵人的照明彈照得影影綿綽。馬毛姐一手掌舵,一手划槳。她大哥則因為眼睛不好,在船桅杆邊扯帆。當小船劃到江中時,被敵人發現。頃刻間,一排排炮彈像暴雨一樣打過來,突擊隊的四條船被打翻了兩隻。馬毛姐劃的船帆篷被打爛了,船板被打穿了,還有戰士受了傷,但馬毛姐完全忘記了危險……一顆子彈打中了馬毛姐的右肘,鮮血直往下淌……馬毛姐顧不上包紮,她兩眼噴出怒火,咬著牙拼命划槳。大約用了四十分鐘,終於第一個把突擊隊送到了銅陵一個叫東風泡的南岸。東風泡駐敵負隅頑抗,在碉堡裡用機槍瘋狂掃射,上岸的解放軍一時受阻……好在馬毛姐熟悉那裡的地形,她自告奮勇領著兩名爆破手冒著炮火,炸燬了敵人的碉堡,突擊隊順利地佔領了東風泡……馬毛姐和她大哥在返同北岸時,又從江中救起了好幾名落水戰士……

無為劉渡荒湖灘的美麗傳說

那一晚,馬毛姐兄妹倆冒著槍林彈雨,穿梭似地橫渡長江6趟,運送了3船解放軍直達南岸。她劃的這條船,就是當時媒體最早報道的“渡江第一船”(後被確認為銅陵江段的“渡江第一船”)。渡江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授予馬毛姐“渡江特等英雄”、“支前模範”等稱號,榮立一等功。因為她沒有名字,獎狀上就寫著“馬小姐”。在所有渡江支前的英模中,她是年齡最小的一位。

來源:天外刀客 刀侃天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