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友人婚禮

一路風雨兼程

母親去世,張季鸞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淵。又恰逢陝西全省士子考試,他無依無靠,並且身無分文,只能從榆林徒步去西安考試。白天,他忙著趕路,等天黑了,就投宿路邊的小店,再溫習功課,或許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張季鸞夜以繼日地趕往西安,但是等他趕到考場時,已經錯過了報考時間。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學臺沈衛的侄子沈鈞儒。他向沈鈞儒述說自己一路的艱辛,只為能趕上考試。當時的學臺沈衛聽了張季鸞的話,於心不忍,就問張季鸞是否有什麼特長,張季鸞答到:“對北方山嶽形勢有所研究”。可是光說不做,沈衛還是不太相信張季鸞的能力,便讓他把長城沿線的各個關隘險要都寫出來。結果證明,張季鸞的確是有真本領的,沈衛看到張季鸞一字不差地寫下答案,當即就准許他參加考試。

1905年,經沈衛推薦,張季鸞在眾多想要出國留學的青年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官費留學日本。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再擔心讀書的費用問題了。到了日本,張季鸞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在留日學生中頗有名氣,他們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友人婚禮

一路風雨兼程

母親去世,張季鸞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淵。又恰逢陝西全省士子考試,他無依無靠,並且身無分文,只能從榆林徒步去西安考試。白天,他忙著趕路,等天黑了,就投宿路邊的小店,再溫習功課,或許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張季鸞夜以繼日地趕往西安,但是等他趕到考場時,已經錯過了報考時間。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學臺沈衛的侄子沈鈞儒。他向沈鈞儒述說自己一路的艱辛,只為能趕上考試。當時的學臺沈衛聽了張季鸞的話,於心不忍,就問張季鸞是否有什麼特長,張季鸞答到:“對北方山嶽形勢有所研究”。可是光說不做,沈衛還是不太相信張季鸞的能力,便讓他把長城沿線的各個關隘險要都寫出來。結果證明,張季鸞的確是有真本領的,沈衛看到張季鸞一字不差地寫下答案,當即就准許他參加考試。

1905年,經沈衛推薦,張季鸞在眾多想要出國留學的青年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官費留學日本。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再擔心讀書的費用問題了。到了日本,張季鸞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在留日學生中頗有名氣,他們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機緣巧合之下,張季鸞由好友井勿幕等人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隊伍中的一員。後來他立志當一個純粹的報人,不參加任何不相干的活動,這給當時的報界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1911年,張季鸞回國之後,任職《民立報》的編輯。一場硝煙,張季鸞又被帶到了孫中山的身邊,當上了孫中山的祕書,並著手起草孫中山的就職宣言。要知道,張季鸞那年也不過才25歲,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三件事之一。

可惜世事難料。張季鸞這一份體面的工作很快就無法做下去了,他只能辭去工作,另尋他路。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很快又找上了張季鸞。1913年,政府要員于右任委託他去北京創辦《民立報》的北京版。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友人婚禮

一路風雨兼程

母親去世,張季鸞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淵。又恰逢陝西全省士子考試,他無依無靠,並且身無分文,只能從榆林徒步去西安考試。白天,他忙著趕路,等天黑了,就投宿路邊的小店,再溫習功課,或許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張季鸞夜以繼日地趕往西安,但是等他趕到考場時,已經錯過了報考時間。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學臺沈衛的侄子沈鈞儒。他向沈鈞儒述說自己一路的艱辛,只為能趕上考試。當時的學臺沈衛聽了張季鸞的話,於心不忍,就問張季鸞是否有什麼特長,張季鸞答到:“對北方山嶽形勢有所研究”。可是光說不做,沈衛還是不太相信張季鸞的能力,便讓他把長城沿線的各個關隘險要都寫出來。結果證明,張季鸞的確是有真本領的,沈衛看到張季鸞一字不差地寫下答案,當即就准許他參加考試。

1905年,經沈衛推薦,張季鸞在眾多想要出國留學的青年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官費留學日本。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再擔心讀書的費用問題了。到了日本,張季鸞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在留日學生中頗有名氣,他們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機緣巧合之下,張季鸞由好友井勿幕等人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隊伍中的一員。後來他立志當一個純粹的報人,不參加任何不相干的活動,這給當時的報界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1911年,張季鸞回國之後,任職《民立報》的編輯。一場硝煙,張季鸞又被帶到了孫中山的身邊,當上了孫中山的祕書,並著手起草孫中山的就職宣言。要知道,張季鸞那年也不過才25歲,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三件事之一。

可惜世事難料。張季鸞這一份體面的工作很快就無法做下去了,他只能辭去工作,另尋他路。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很快又找上了張季鸞。1913年,政府要員于右任委託他去北京創辦《民立報》的北京版。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胡政之(右二)、張季鸞(右三)1939年合影

俗話說:“機會往往伴隨著風險。”正直勇敢的張季鸞與友人曹成甫在《民立報》上披露了政治家袁世凱的惡行。此事一經傳播,全國上下轟動一時。袁世凱立即下令查封北京《民立報》,而張季鸞與曹成甫也被逮捕入獄。

等到張季鸞被營救出來時,曹成甫早已死在牢中。張季鸞出獄後,替曹成甫撫養兒子曹谷冰,直至後來曹谷冰成為大公報的第二代領導人之一。如果沒有張季鸞,或許也不會有後來的曹谷冰。

此後的幾年裡,張季鸞陸續擔任了各大報刊的編輯一職,也接連不斷地失業。直到1918年,張季鸞任職《中華新報》的總編輯時,因轉載了一篇通訊《嗚呼三大借款》而鋃鐺入獄。張季鸞被關押了半個多月才被營救出獄。

出獄後又是幾經波折。張季鸞工作最順利的時期也就是在一家報社做了五年,只可惜最後那家報社也倒閉了。不論是做肥差,還是寫文章,他都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再加上家庭的負擔,讓張季鸞心力交瘁。這無力之感從他給友人的詩裡就能看到:“鐵硯磨穿劇可憐,壓殘金線一年年。半生虛度無他技,只結區區翰墨緣。”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友人婚禮

一路風雨兼程

母親去世,張季鸞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淵。又恰逢陝西全省士子考試,他無依無靠,並且身無分文,只能從榆林徒步去西安考試。白天,他忙著趕路,等天黑了,就投宿路邊的小店,再溫習功課,或許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張季鸞夜以繼日地趕往西安,但是等他趕到考場時,已經錯過了報考時間。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學臺沈衛的侄子沈鈞儒。他向沈鈞儒述說自己一路的艱辛,只為能趕上考試。當時的學臺沈衛聽了張季鸞的話,於心不忍,就問張季鸞是否有什麼特長,張季鸞答到:“對北方山嶽形勢有所研究”。可是光說不做,沈衛還是不太相信張季鸞的能力,便讓他把長城沿線的各個關隘險要都寫出來。結果證明,張季鸞的確是有真本領的,沈衛看到張季鸞一字不差地寫下答案,當即就准許他參加考試。

1905年,經沈衛推薦,張季鸞在眾多想要出國留學的青年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官費留學日本。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再擔心讀書的費用問題了。到了日本,張季鸞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在留日學生中頗有名氣,他們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機緣巧合之下,張季鸞由好友井勿幕等人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隊伍中的一員。後來他立志當一個純粹的報人,不參加任何不相干的活動,這給當時的報界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1911年,張季鸞回國之後,任職《民立報》的編輯。一場硝煙,張季鸞又被帶到了孫中山的身邊,當上了孫中山的祕書,並著手起草孫中山的就職宣言。要知道,張季鸞那年也不過才25歲,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三件事之一。

可惜世事難料。張季鸞這一份體面的工作很快就無法做下去了,他只能辭去工作,另尋他路。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很快又找上了張季鸞。1913年,政府要員于右任委託他去北京創辦《民立報》的北京版。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胡政之(右二)、張季鸞(右三)1939年合影

俗話說:“機會往往伴隨著風險。”正直勇敢的張季鸞與友人曹成甫在《民立報》上披露了政治家袁世凱的惡行。此事一經傳播,全國上下轟動一時。袁世凱立即下令查封北京《民立報》,而張季鸞與曹成甫也被逮捕入獄。

等到張季鸞被營救出來時,曹成甫早已死在牢中。張季鸞出獄後,替曹成甫撫養兒子曹谷冰,直至後來曹谷冰成為大公報的第二代領導人之一。如果沒有張季鸞,或許也不會有後來的曹谷冰。

此後的幾年裡,張季鸞陸續擔任了各大報刊的編輯一職,也接連不斷地失業。直到1918年,張季鸞任職《中華新報》的總編輯時,因轉載了一篇通訊《嗚呼三大借款》而鋃鐺入獄。張季鸞被關押了半個多月才被營救出獄。

出獄後又是幾經波折。張季鸞工作最順利的時期也就是在一家報社做了五年,只可惜最後那家報社也倒閉了。不論是做肥差,還是寫文章,他都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再加上家庭的負擔,讓張季鸞心力交瘁。這無力之感從他給友人的詩裡就能看到:“鐵硯磨穿劇可憐,壓殘金線一年年。半生虛度無他技,只結區區翰墨緣。”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大公報號滑翔機在珊瑚壩機場的飛行

此生不虛度

正如詩中所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26年,張季鸞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他與日本留學回來的胡政之和吳鼎昌合夥開辦了新記大公報公司,召集了報館的原班人馬回來上班。三大巨頭還約定:“如有不同意見,服從多數;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張季鸞決定。”

要想公司經營得好,還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新記大公報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民國最好的報紙,正因為他們一直堅持“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同時聲明稱:“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輔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股資。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智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

其實若要從那時的時局來看,公司的辦報宗旨也是有風險的。當時著名報人邵飄萍就因為發表了一些時評而被殺害。之後還是張季鸞慷慨相助,將邵飄萍的遺孀祝文秀及她的母親接到天津居住了三年。他還每月贈予她們100元,這在當時來說已經相當於一個高級編輯的一個月的薪水了。無論如何,張季鸞都只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

有時候不忘初心的人就連敵人也不得不尊重他。張季鸞始終堅守著自己當時的辦報思想,不願意被任何權勢左右,發表了許多言論令政府感到尷尬不已。政府對此無可奈何,決定用錢收買《大公報》。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友人婚禮

一路風雨兼程

母親去世,張季鸞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淵。又恰逢陝西全省士子考試,他無依無靠,並且身無分文,只能從榆林徒步去西安考試。白天,他忙著趕路,等天黑了,就投宿路邊的小店,再溫習功課,或許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張季鸞夜以繼日地趕往西安,但是等他趕到考場時,已經錯過了報考時間。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學臺沈衛的侄子沈鈞儒。他向沈鈞儒述說自己一路的艱辛,只為能趕上考試。當時的學臺沈衛聽了張季鸞的話,於心不忍,就問張季鸞是否有什麼特長,張季鸞答到:“對北方山嶽形勢有所研究”。可是光說不做,沈衛還是不太相信張季鸞的能力,便讓他把長城沿線的各個關隘險要都寫出來。結果證明,張季鸞的確是有真本領的,沈衛看到張季鸞一字不差地寫下答案,當即就准許他參加考試。

1905年,經沈衛推薦,張季鸞在眾多想要出國留學的青年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官費留學日本。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再擔心讀書的費用問題了。到了日本,張季鸞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在留日學生中頗有名氣,他們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機緣巧合之下,張季鸞由好友井勿幕等人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隊伍中的一員。後來他立志當一個純粹的報人,不參加任何不相干的活動,這給當時的報界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1911年,張季鸞回國之後,任職《民立報》的編輯。一場硝煙,張季鸞又被帶到了孫中山的身邊,當上了孫中山的祕書,並著手起草孫中山的就職宣言。要知道,張季鸞那年也不過才25歲,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三件事之一。

可惜世事難料。張季鸞這一份體面的工作很快就無法做下去了,他只能辭去工作,另尋他路。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很快又找上了張季鸞。1913年,政府要員于右任委託他去北京創辦《民立報》的北京版。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胡政之(右二)、張季鸞(右三)1939年合影

俗話說:“機會往往伴隨著風險。”正直勇敢的張季鸞與友人曹成甫在《民立報》上披露了政治家袁世凱的惡行。此事一經傳播,全國上下轟動一時。袁世凱立即下令查封北京《民立報》,而張季鸞與曹成甫也被逮捕入獄。

等到張季鸞被營救出來時,曹成甫早已死在牢中。張季鸞出獄後,替曹成甫撫養兒子曹谷冰,直至後來曹谷冰成為大公報的第二代領導人之一。如果沒有張季鸞,或許也不會有後來的曹谷冰。

此後的幾年裡,張季鸞陸續擔任了各大報刊的編輯一職,也接連不斷地失業。直到1918年,張季鸞任職《中華新報》的總編輯時,因轉載了一篇通訊《嗚呼三大借款》而鋃鐺入獄。張季鸞被關押了半個多月才被營救出獄。

出獄後又是幾經波折。張季鸞工作最順利的時期也就是在一家報社做了五年,只可惜最後那家報社也倒閉了。不論是做肥差,還是寫文章,他都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再加上家庭的負擔,讓張季鸞心力交瘁。這無力之感從他給友人的詩裡就能看到:“鐵硯磨穿劇可憐,壓殘金線一年年。半生虛度無他技,只結區區翰墨緣。”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大公報號滑翔機在珊瑚壩機場的飛行

此生不虛度

正如詩中所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26年,張季鸞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他與日本留學回來的胡政之和吳鼎昌合夥開辦了新記大公報公司,召集了報館的原班人馬回來上班。三大巨頭還約定:“如有不同意見,服從多數;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張季鸞決定。”

要想公司經營得好,還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新記大公報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民國最好的報紙,正因為他們一直堅持“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同時聲明稱:“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輔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股資。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智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

其實若要從那時的時局來看,公司的辦報宗旨也是有風險的。當時著名報人邵飄萍就因為發表了一些時評而被殺害。之後還是張季鸞慷慨相助,將邵飄萍的遺孀祝文秀及她的母親接到天津居住了三年。他還每月贈予她們100元,這在當時來說已經相當於一個高級編輯的一個月的薪水了。無論如何,張季鸞都只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

有時候不忘初心的人就連敵人也不得不尊重他。張季鸞始終堅守著自己當時的辦報思想,不願意被任何權勢左右,發表了許多言論令政府感到尷尬不已。政府對此無可奈何,決定用錢收買《大公報》。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與大公報同仁合影

政府的人等到深夜,悄悄地把一張15萬元的匯票塞給張季鸞。但是張季鸞對這張匯票並不心動,而是把所有還沒下班的工作人員叫到了總編室,拿著匯票對他們說:“文人就是不能發財,否則文章寫不出來!”眼看對《大公報》的收買無效,政府也依然尊重張季鸞,只好作罷。

好事不單行,就在張季鸞事業有成之時,他終於等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張士基,這一年,他已經50歲了。其實張季鸞的第一個兒子是他和第三個妻子陳氏夫人所生。他鐘愛的第一位妻子高芸軒因病去世,後來續絃陳孝俠,仍未生育,直到50歲他才有了人生唯一的孩子。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友人婚禮

一路風雨兼程

母親去世,張季鸞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淵。又恰逢陝西全省士子考試,他無依無靠,並且身無分文,只能從榆林徒步去西安考試。白天,他忙著趕路,等天黑了,就投宿路邊的小店,再溫習功課,或許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張季鸞夜以繼日地趕往西安,但是等他趕到考場時,已經錯過了報考時間。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學臺沈衛的侄子沈鈞儒。他向沈鈞儒述說自己一路的艱辛,只為能趕上考試。當時的學臺沈衛聽了張季鸞的話,於心不忍,就問張季鸞是否有什麼特長,張季鸞答到:“對北方山嶽形勢有所研究”。可是光說不做,沈衛還是不太相信張季鸞的能力,便讓他把長城沿線的各個關隘險要都寫出來。結果證明,張季鸞的確是有真本領的,沈衛看到張季鸞一字不差地寫下答案,當即就准許他參加考試。

1905年,經沈衛推薦,張季鸞在眾多想要出國留學的青年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官費留學日本。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再擔心讀書的費用問題了。到了日本,張季鸞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在留日學生中頗有名氣,他們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機緣巧合之下,張季鸞由好友井勿幕等人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隊伍中的一員。後來他立志當一個純粹的報人,不參加任何不相干的活動,這給當時的報界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1911年,張季鸞回國之後,任職《民立報》的編輯。一場硝煙,張季鸞又被帶到了孫中山的身邊,當上了孫中山的祕書,並著手起草孫中山的就職宣言。要知道,張季鸞那年也不過才25歲,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三件事之一。

可惜世事難料。張季鸞這一份體面的工作很快就無法做下去了,他只能辭去工作,另尋他路。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很快又找上了張季鸞。1913年,政府要員于右任委託他去北京創辦《民立報》的北京版。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胡政之(右二)、張季鸞(右三)1939年合影

俗話說:“機會往往伴隨著風險。”正直勇敢的張季鸞與友人曹成甫在《民立報》上披露了政治家袁世凱的惡行。此事一經傳播,全國上下轟動一時。袁世凱立即下令查封北京《民立報》,而張季鸞與曹成甫也被逮捕入獄。

等到張季鸞被營救出來時,曹成甫早已死在牢中。張季鸞出獄後,替曹成甫撫養兒子曹谷冰,直至後來曹谷冰成為大公報的第二代領導人之一。如果沒有張季鸞,或許也不會有後來的曹谷冰。

此後的幾年裡,張季鸞陸續擔任了各大報刊的編輯一職,也接連不斷地失業。直到1918年,張季鸞任職《中華新報》的總編輯時,因轉載了一篇通訊《嗚呼三大借款》而鋃鐺入獄。張季鸞被關押了半個多月才被營救出獄。

出獄後又是幾經波折。張季鸞工作最順利的時期也就是在一家報社做了五年,只可惜最後那家報社也倒閉了。不論是做肥差,還是寫文章,他都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再加上家庭的負擔,讓張季鸞心力交瘁。這無力之感從他給友人的詩裡就能看到:“鐵硯磨穿劇可憐,壓殘金線一年年。半生虛度無他技,只結區區翰墨緣。”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大公報號滑翔機在珊瑚壩機場的飛行

此生不虛度

正如詩中所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26年,張季鸞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他與日本留學回來的胡政之和吳鼎昌合夥開辦了新記大公報公司,召集了報館的原班人馬回來上班。三大巨頭還約定:“如有不同意見,服從多數;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張季鸞決定。”

要想公司經營得好,還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新記大公報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民國最好的報紙,正因為他們一直堅持“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同時聲明稱:“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輔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股資。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智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

其實若要從那時的時局來看,公司的辦報宗旨也是有風險的。當時著名報人邵飄萍就因為發表了一些時評而被殺害。之後還是張季鸞慷慨相助,將邵飄萍的遺孀祝文秀及她的母親接到天津居住了三年。他還每月贈予她們100元,這在當時來說已經相當於一個高級編輯的一個月的薪水了。無論如何,張季鸞都只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

有時候不忘初心的人就連敵人也不得不尊重他。張季鸞始終堅守著自己當時的辦報思想,不願意被任何權勢左右,發表了許多言論令政府感到尷尬不已。政府對此無可奈何,決定用錢收買《大公報》。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與大公報同仁合影

政府的人等到深夜,悄悄地把一張15萬元的匯票塞給張季鸞。但是張季鸞對這張匯票並不心動,而是把所有還沒下班的工作人員叫到了總編室,拿著匯票對他們說:“文人就是不能發財,否則文章寫不出來!”眼看對《大公報》的收買無效,政府也依然尊重張季鸞,只好作罷。

好事不單行,就在張季鸞事業有成之時,他終於等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張士基,這一年,他已經50歲了。其實張季鸞的第一個兒子是他和第三個妻子陳氏夫人所生。他鐘愛的第一位妻子高芸軒因病去世,後來續絃陳孝俠,仍未生育,直到50歲他才有了人生唯一的孩子。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一家

各界友人紛紛來電祝賀張季鸞老年得子,並且送來了許多價值不菲的賀禮。按理來說,中年得子,張季鸞必定是對兒子百般寵愛的,可他卻將所有賀禮都捐贈給了那些難民們,他安慰妻子說:“這幾天敵機天天轟炸,租界裡擠滿了難民,無衣無食,生活艱難,都捐贈給難胞吧。”

陳孝俠也深明大義,本來想留下幾件鎖片當作紀念,可是張季鸞依然堅持:“你愛鎬弟,感到孩子可愛漂亮、聰明,但是你可知道,比鎬弟更可愛、更聰明、更漂亮的許多孩子,天天被敵人慘殺,或者父母犧牲成為孤兒,無依無靠,你不感到痛心?他們正期望著救助。你看,應該怎麼辦?”第二日,所有的賀禮都被捐了出去。

如果說張季鸞不疼自己的孩子,那真是大錯特錯。張士基不幸被傳染了白喉症,當時張季鸞為了兒子,不惜用高價從香港買來醫治白喉的特效針劑。只是他能夠由己及人,考慮到一些貧窮的孩子買不起藥,他便收購了幾箱特效針劑,帶回來捐贈給各個兒科醫院,讓那些孩子可以免於無藥之危。

可惜的是,張季鸞還沒享受夠天倫之樂,就在1941年病逝了,享年53歲。他逝世的時候,兒子張士基僅僅4歲,他生前來不及陪孩子長大,死後也僅留下10元法幣給家人。他的遺囑最後寫道:“至關於餘子之教養,及家人之生計,相信餘之契友必能為餘謀之,餘殊無所縈懷,不贅言。”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友人婚禮

一路風雨兼程

母親去世,張季鸞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淵。又恰逢陝西全省士子考試,他無依無靠,並且身無分文,只能從榆林徒步去西安考試。白天,他忙著趕路,等天黑了,就投宿路邊的小店,再溫習功課,或許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張季鸞夜以繼日地趕往西安,但是等他趕到考場時,已經錯過了報考時間。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學臺沈衛的侄子沈鈞儒。他向沈鈞儒述說自己一路的艱辛,只為能趕上考試。當時的學臺沈衛聽了張季鸞的話,於心不忍,就問張季鸞是否有什麼特長,張季鸞答到:“對北方山嶽形勢有所研究”。可是光說不做,沈衛還是不太相信張季鸞的能力,便讓他把長城沿線的各個關隘險要都寫出來。結果證明,張季鸞的確是有真本領的,沈衛看到張季鸞一字不差地寫下答案,當即就准許他參加考試。

1905年,經沈衛推薦,張季鸞在眾多想要出國留學的青年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官費留學日本。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再擔心讀書的費用問題了。到了日本,張季鸞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在留日學生中頗有名氣,他們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機緣巧合之下,張季鸞由好友井勿幕等人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隊伍中的一員。後來他立志當一個純粹的報人,不參加任何不相干的活動,這給當時的報界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1911年,張季鸞回國之後,任職《民立報》的編輯。一場硝煙,張季鸞又被帶到了孫中山的身邊,當上了孫中山的祕書,並著手起草孫中山的就職宣言。要知道,張季鸞那年也不過才25歲,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三件事之一。

可惜世事難料。張季鸞這一份體面的工作很快就無法做下去了,他只能辭去工作,另尋他路。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很快又找上了張季鸞。1913年,政府要員于右任委託他去北京創辦《民立報》的北京版。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胡政之(右二)、張季鸞(右三)1939年合影

俗話說:“機會往往伴隨著風險。”正直勇敢的張季鸞與友人曹成甫在《民立報》上披露了政治家袁世凱的惡行。此事一經傳播,全國上下轟動一時。袁世凱立即下令查封北京《民立報》,而張季鸞與曹成甫也被逮捕入獄。

等到張季鸞被營救出來時,曹成甫早已死在牢中。張季鸞出獄後,替曹成甫撫養兒子曹谷冰,直至後來曹谷冰成為大公報的第二代領導人之一。如果沒有張季鸞,或許也不會有後來的曹谷冰。

此後的幾年裡,張季鸞陸續擔任了各大報刊的編輯一職,也接連不斷地失業。直到1918年,張季鸞任職《中華新報》的總編輯時,因轉載了一篇通訊《嗚呼三大借款》而鋃鐺入獄。張季鸞被關押了半個多月才被營救出獄。

出獄後又是幾經波折。張季鸞工作最順利的時期也就是在一家報社做了五年,只可惜最後那家報社也倒閉了。不論是做肥差,還是寫文章,他都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再加上家庭的負擔,讓張季鸞心力交瘁。這無力之感從他給友人的詩裡就能看到:“鐵硯磨穿劇可憐,壓殘金線一年年。半生虛度無他技,只結區區翰墨緣。”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大公報號滑翔機在珊瑚壩機場的飛行

此生不虛度

正如詩中所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26年,張季鸞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他與日本留學回來的胡政之和吳鼎昌合夥開辦了新記大公報公司,召集了報館的原班人馬回來上班。三大巨頭還約定:“如有不同意見,服從多數;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張季鸞決定。”

要想公司經營得好,還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新記大公報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民國最好的報紙,正因為他們一直堅持“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同時聲明稱:“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輔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股資。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智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

其實若要從那時的時局來看,公司的辦報宗旨也是有風險的。當時著名報人邵飄萍就因為發表了一些時評而被殺害。之後還是張季鸞慷慨相助,將邵飄萍的遺孀祝文秀及她的母親接到天津居住了三年。他還每月贈予她們100元,這在當時來說已經相當於一個高級編輯的一個月的薪水了。無論如何,張季鸞都只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

有時候不忘初心的人就連敵人也不得不尊重他。張季鸞始終堅守著自己當時的辦報思想,不願意被任何權勢左右,發表了許多言論令政府感到尷尬不已。政府對此無可奈何,決定用錢收買《大公報》。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與大公報同仁合影

政府的人等到深夜,悄悄地把一張15萬元的匯票塞給張季鸞。但是張季鸞對這張匯票並不心動,而是把所有還沒下班的工作人員叫到了總編室,拿著匯票對他們說:“文人就是不能發財,否則文章寫不出來!”眼看對《大公報》的收買無效,政府也依然尊重張季鸞,只好作罷。

好事不單行,就在張季鸞事業有成之時,他終於等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張士基,這一年,他已經50歲了。其實張季鸞的第一個兒子是他和第三個妻子陳氏夫人所生。他鐘愛的第一位妻子高芸軒因病去世,後來續絃陳孝俠,仍未生育,直到50歲他才有了人生唯一的孩子。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一家

各界友人紛紛來電祝賀張季鸞老年得子,並且送來了許多價值不菲的賀禮。按理來說,中年得子,張季鸞必定是對兒子百般寵愛的,可他卻將所有賀禮都捐贈給了那些難民們,他安慰妻子說:“這幾天敵機天天轟炸,租界裡擠滿了難民,無衣無食,生活艱難,都捐贈給難胞吧。”

陳孝俠也深明大義,本來想留下幾件鎖片當作紀念,可是張季鸞依然堅持:“你愛鎬弟,感到孩子可愛漂亮、聰明,但是你可知道,比鎬弟更可愛、更聰明、更漂亮的許多孩子,天天被敵人慘殺,或者父母犧牲成為孤兒,無依無靠,你不感到痛心?他們正期望著救助。你看,應該怎麼辦?”第二日,所有的賀禮都被捐了出去。

如果說張季鸞不疼自己的孩子,那真是大錯特錯。張士基不幸被傳染了白喉症,當時張季鸞為了兒子,不惜用高價從香港買來醫治白喉的特效針劑。只是他能夠由己及人,考慮到一些貧窮的孩子買不起藥,他便收購了幾箱特效針劑,帶回來捐贈給各個兒科醫院,讓那些孩子可以免於無藥之危。

可惜的是,張季鸞還沒享受夠天倫之樂,就在1941年病逝了,享年53歲。他逝世的時候,兒子張士基僅僅4歲,他生前來不及陪孩子長大,死後也僅留下10元法幣給家人。他的遺囑最後寫道:“至關於餘子之教養,及家人之生計,相信餘之契友必能為餘謀之,餘殊無所縈懷,不贅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雖然張季鸞留給張士基的積蓄寥寥無幾,但是他活著時所得到的尊重與信任就是留給兒子最好的遺產。

得知張季鸞逝世的消息,大公報的同仁們紛紛解囊,湊了5萬美元,以張士基的名字存入香港匯豐銀行。遠在香港的商會主席杜月笙也專程趕來弔唁,只見他扶棺痛哭,連聲呼叫:“四哥!四哥!”

張季鸞的離世令各界都感到萬分痛心,陝西甚至舉行了公祭大會,在張季鸞下葬那一天,西安市下半旗致哀。如此待遇,實在是難得一見。

"

他是報界的一代宗師,是《大公報》創辦者之一。青年時期經受數次至親離開的傷痛,曾經擔任孫中山的祕書,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四處奔波討生活。他一生三次婚姻,中年才得一子,短暫的一生,生前有許多遺憾,死後卻受到眾人愛戴。他就是周總理心中理想的總編輯張季鸞。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失去成為常態

1888年,張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父親張楚林在榆林當地也算得上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榆林自古以來都是戰爭要地,這裡的男子大多習武,張楚林也是自幼習武之人。可是他在武舉考試中遇到了意外,導致手臂受傷,於是轉而學文。

儘管武舉之路就此結束,但張楚林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不久之後就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當地百年以來考取進士的第一人。中舉之後,張楚林做了知縣。因為他為官清廉正直,雖是做了官,但也並不富裕。

作為官宦家庭的孩子,其實張季鸞從小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張季鸞13歲那年,父親張楚林就去世了,父親並沒能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足夠生活的財產。當發現家中錢財所剩無幾的那一刻起,張季鸞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不過,據後來張季鸞在回憶錄裡寫到:“到家即發現生活問題。全家廂匣中,只有幾隻元寶。有一處合夥開的商業被人吞沒,稱了訟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遊學,艱難家計,一身承當。”他感恩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苦,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要他讀書,不願讓他為生計操勞。

後來,張季鸞受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的賞識,得到了他的資助,與陳兆璜的兒子一起讀書。之後他又進入當地名校榆陽書院學習。1902年,張季鸞成為煙霞草堂的一名學生,師從關中大儒劉古愚。

劉古愚的教育對張季鸞的影響頗深。劉古愚本身主張“學貴於有用”,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實用,是為了報國。多年後張季鸞回憶道:“跟著劉古愚先生學習時,從沒聽他說過一次自己的事情,對金錢財物,一概漠視。老先生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不受學生的禮金。”他稱先生是“光風霽月,一片純誠。”

而張季鸞也是劉古愚的得意門生,很受他的喜愛。在1902年,劉古愚要去蘭州任職甘肅大學堂的總教習,許多學生都搶著要與老師同去,但是劉古愚只同意帶兩個學生前往蘭州。最後獲得老師同意的兩個學生中,其中一個便是張季鸞。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蘭州之行準備就緒時,張季鸞等來了三妹夭亡的消息。百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放棄去蘭州。

未能去成蘭州並不是太要緊的事,但是上天並沒有停止對張季鸞施以苦難。恩師劉古愚僅去了蘭州一年,就死在了甘肅大學堂上,張季鸞再也沒有機會與恩師一起去任何地方了,他還來不及珍惜眼前人,就已經送走一個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了。

時間的確不等人,連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張季鸞。他還沒有從失去恩師的悲痛中緩過來,又再一次迎來人生劇痛。他的母親在恩師離開的第二年也逝去了,只留下他一人。四年內失去四位至愛的人,換作是誰恐怕都難以忍受這樣的痛,很久之後,張季鸞回憶起那段往事,他仍然痛不欲生地寫到:“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得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友人婚禮

一路風雨兼程

母親去世,張季鸞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淵。又恰逢陝西全省士子考試,他無依無靠,並且身無分文,只能從榆林徒步去西安考試。白天,他忙著趕路,等天黑了,就投宿路邊的小店,再溫習功課,或許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張季鸞夜以繼日地趕往西安,但是等他趕到考場時,已經錯過了報考時間。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學臺沈衛的侄子沈鈞儒。他向沈鈞儒述說自己一路的艱辛,只為能趕上考試。當時的學臺沈衛聽了張季鸞的話,於心不忍,就問張季鸞是否有什麼特長,張季鸞答到:“對北方山嶽形勢有所研究”。可是光說不做,沈衛還是不太相信張季鸞的能力,便讓他把長城沿線的各個關隘險要都寫出來。結果證明,張季鸞的確是有真本領的,沈衛看到張季鸞一字不差地寫下答案,當即就准許他參加考試。

1905年,經沈衛推薦,張季鸞在眾多想要出國留學的青年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官費留學日本。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再擔心讀書的費用問題了。到了日本,張季鸞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在留日學生中頗有名氣,他們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機緣巧合之下,張季鸞由好友井勿幕等人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隊伍中的一員。後來他立志當一個純粹的報人,不參加任何不相干的活動,這給當時的報界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1911年,張季鸞回國之後,任職《民立報》的編輯。一場硝煙,張季鸞又被帶到了孫中山的身邊,當上了孫中山的祕書,並著手起草孫中山的就職宣言。要知道,張季鸞那年也不過才25歲,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三件事之一。

可惜世事難料。張季鸞這一份體面的工作很快就無法做下去了,他只能辭去工作,另尋他路。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很快又找上了張季鸞。1913年,政府要員于右任委託他去北京創辦《民立報》的北京版。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胡政之(右二)、張季鸞(右三)1939年合影

俗話說:“機會往往伴隨著風險。”正直勇敢的張季鸞與友人曹成甫在《民立報》上披露了政治家袁世凱的惡行。此事一經傳播,全國上下轟動一時。袁世凱立即下令查封北京《民立報》,而張季鸞與曹成甫也被逮捕入獄。

等到張季鸞被營救出來時,曹成甫早已死在牢中。張季鸞出獄後,替曹成甫撫養兒子曹谷冰,直至後來曹谷冰成為大公報的第二代領導人之一。如果沒有張季鸞,或許也不會有後來的曹谷冰。

此後的幾年裡,張季鸞陸續擔任了各大報刊的編輯一職,也接連不斷地失業。直到1918年,張季鸞任職《中華新報》的總編輯時,因轉載了一篇通訊《嗚呼三大借款》而鋃鐺入獄。張季鸞被關押了半個多月才被營救出獄。

出獄後又是幾經波折。張季鸞工作最順利的時期也就是在一家報社做了五年,只可惜最後那家報社也倒閉了。不論是做肥差,還是寫文章,他都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再加上家庭的負擔,讓張季鸞心力交瘁。這無力之感從他給友人的詩裡就能看到:“鐵硯磨穿劇可憐,壓殘金線一年年。半生虛度無他技,只結區區翰墨緣。”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出席大公報號滑翔機在珊瑚壩機場的飛行

此生不虛度

正如詩中所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26年,張季鸞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他與日本留學回來的胡政之和吳鼎昌合夥開辦了新記大公報公司,召集了報館的原班人馬回來上班。三大巨頭還約定:“如有不同意見,服從多數;若三人各不相同,由張季鸞決定。”

要想公司經營得好,還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新記大公報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民國最好的報紙,正因為他們一直堅持“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同時聲明稱:“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輔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股資。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智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

其實若要從那時的時局來看,公司的辦報宗旨也是有風險的。當時著名報人邵飄萍就因為發表了一些時評而被殺害。之後還是張季鸞慷慨相助,將邵飄萍的遺孀祝文秀及她的母親接到天津居住了三年。他還每月贈予她們100元,這在當時來說已經相當於一個高級編輯的一個月的薪水了。無論如何,張季鸞都只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

有時候不忘初心的人就連敵人也不得不尊重他。張季鸞始終堅守著自己當時的辦報思想,不願意被任何權勢左右,發表了許多言論令政府感到尷尬不已。政府對此無可奈何,決定用錢收買《大公報》。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與大公報同仁合影

政府的人等到深夜,悄悄地把一張15萬元的匯票塞給張季鸞。但是張季鸞對這張匯票並不心動,而是把所有還沒下班的工作人員叫到了總編室,拿著匯票對他們說:“文人就是不能發財,否則文章寫不出來!”眼看對《大公報》的收買無效,政府也依然尊重張季鸞,只好作罷。

好事不單行,就在張季鸞事業有成之時,他終於等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張士基,這一年,他已經50歲了。其實張季鸞的第一個兒子是他和第三個妻子陳氏夫人所生。他鐘愛的第一位妻子高芸軒因病去世,後來續絃陳孝俠,仍未生育,直到50歲他才有了人生唯一的孩子。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圖 | 張季鸞一家

各界友人紛紛來電祝賀張季鸞老年得子,並且送來了許多價值不菲的賀禮。按理來說,中年得子,張季鸞必定是對兒子百般寵愛的,可他卻將所有賀禮都捐贈給了那些難民們,他安慰妻子說:“這幾天敵機天天轟炸,租界裡擠滿了難民,無衣無食,生活艱難,都捐贈給難胞吧。”

陳孝俠也深明大義,本來想留下幾件鎖片當作紀念,可是張季鸞依然堅持:“你愛鎬弟,感到孩子可愛漂亮、聰明,但是你可知道,比鎬弟更可愛、更聰明、更漂亮的許多孩子,天天被敵人慘殺,或者父母犧牲成為孤兒,無依無靠,你不感到痛心?他們正期望著救助。你看,應該怎麼辦?”第二日,所有的賀禮都被捐了出去。

如果說張季鸞不疼自己的孩子,那真是大錯特錯。張士基不幸被傳染了白喉症,當時張季鸞為了兒子,不惜用高價從香港買來醫治白喉的特效針劑。只是他能夠由己及人,考慮到一些貧窮的孩子買不起藥,他便收購了幾箱特效針劑,帶回來捐贈給各個兒科醫院,讓那些孩子可以免於無藥之危。

可惜的是,張季鸞還沒享受夠天倫之樂,就在1941年病逝了,享年53歲。他逝世的時候,兒子張士基僅僅4歲,他生前來不及陪孩子長大,死後也僅留下10元法幣給家人。他的遺囑最後寫道:“至關於餘子之教養,及家人之生計,相信餘之契友必能為餘謀之,餘殊無所縈懷,不贅言。”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雖然張季鸞留給張士基的積蓄寥寥無幾,但是他活著時所得到的尊重與信任就是留給兒子最好的遺產。

得知張季鸞逝世的消息,大公報的同仁們紛紛解囊,湊了5萬美元,以張士基的名字存入香港匯豐銀行。遠在香港的商會主席杜月笙也專程趕來弔唁,只見他扶棺痛哭,連聲呼叫:“四哥!四哥!”

張季鸞的離世令各界都感到萬分痛心,陝西甚至舉行了公祭大會,在張季鸞下葬那一天,西安市下半旗致哀。如此待遇,實在是難得一見。

不貪錢,不畏權,他一生為國為民,散盡錢財,卻無遺產給4歲兒子

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友人于右任曾評價張季鸞道:“恬淡文人,窮光記者,嘔出肝膽。”單單12個字,幾乎概括了張季鸞的一生。

文 | 南惜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