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

導語

蓋天道性命,聖人所能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桓譚

這是東漢太中大夫桓譚在給劉秀所上奏疏中的一句經典名言,而由於此句之緣故,該奏疏成為了桓譚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封奏疏。桓譚,也因為這一奏疏徹底走向了仕途之懸崖。這封奏疏上達天聽不久,劉秀召集官員儀事,借言談話語之隙,立即下旨斬殺桓譚,而不同於以往的是,此時並沒有任何一個官員站出來為桓譚辯護,史無前例。

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實為當世之大儒,可謂獨一無二!在劉秀準備拿桓譚開刀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東漢初年劉秀的讖術信仰。本篇文章將從桓譚的宦海生涯入手,從桓譚其人到劉秀的信仰,逐步展開敘述。

在兩漢王朝歷史上,凡是在皇帝下旨處罰某大臣時,都會出現其餘大臣辯護的情況。劉秀算不上昏暈無道的帝王,而且建武王朝也多有辯護之狀,可是此刻為何沒人替桓譚辯護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滿朝文武沒有人瞧得上桓譚,此外最關鍵的則是桓譚動了劉秀的死穴。

一、批判俗儒,與時代相異;情商垂危,多厭人之舉

所謂一步錯則步步錯,桓譚便是第一步都走錯了的經學大家。西漢王朝自獨尊儒術時起,封建儒家思想日益完善,想比之於其他學派,儒政一派則更加勢大。同時,原先統治者遵行的禮樂政化,也日益轉變為了儒政教化,這是兩漢王朝的文教趨勢。但就在此背景下,桓譚從少年時起卻走向了與之相背離的道路,即通曉禮樂,習讀《五經》。

"

導語

蓋天道性命,聖人所能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桓譚

這是東漢太中大夫桓譚在給劉秀所上奏疏中的一句經典名言,而由於此句之緣故,該奏疏成為了桓譚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封奏疏。桓譚,也因為這一奏疏徹底走向了仕途之懸崖。這封奏疏上達天聽不久,劉秀召集官員儀事,借言談話語之隙,立即下旨斬殺桓譚,而不同於以往的是,此時並沒有任何一個官員站出來為桓譚辯護,史無前例。

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實為當世之大儒,可謂獨一無二!在劉秀準備拿桓譚開刀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東漢初年劉秀的讖術信仰。本篇文章將從桓譚的宦海生涯入手,從桓譚其人到劉秀的信仰,逐步展開敘述。

在兩漢王朝歷史上,凡是在皇帝下旨處罰某大臣時,都會出現其餘大臣辯護的情況。劉秀算不上昏暈無道的帝王,而且建武王朝也多有辯護之狀,可是此刻為何沒人替桓譚辯護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滿朝文武沒有人瞧得上桓譚,此外最關鍵的則是桓譚動了劉秀的死穴。

一、批判俗儒,與時代相異;情商垂危,多厭人之舉

所謂一步錯則步步錯,桓譚便是第一步都走錯了的經學大家。西漢王朝自獨尊儒術時起,封建儒家思想日益完善,想比之於其他學派,儒政一派則更加勢大。同時,原先統治者遵行的禮樂政化,也日益轉變為了儒政教化,這是兩漢王朝的文教趨勢。但就在此背景下,桓譚從少年時起卻走向了與之相背離的道路,即通曉禮樂,習讀《五經》。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桓譚著作

自禮崩樂壞之後,禮樂制度逐漸跌落神壇,然桓譚對禮樂之愛,可謂當世之最。然至為關鍵的,則是其習讀《五經》。其時儒學大興,所謂的儒學家,大都於儒家經典中鑽經典名言的空子,甚至於斷章取義,只為更加適合封建統治,這種儒學家被後世稱之為俗儒。

最為著名的,當屬子曰:"以德報怨"之語!何為以德報怨,通俗來講即以德行感化人家對你的侮辱!這是站在聖人的高度上講的,只有聖人當中才能施行的標準,試問聖人又怎會言語侮辱他人?孔子斷然不會有此言語,孔子的儒學是與日常生活十分貼切的,兼顧著百姓的日常生活。像這般斷章取義之舉,非後世俗儒所不能為之!

附註――"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道德經·六十三章》

就以德報怨而言,孔子原意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二者意思可謂南轅北轍!那麼為什麼會給孔子扣上以德報怨的帽子呢?封建統治者之需要耳!只有這樣的愚民教育之下,用聖人之名義去愚民,方能有效鞏固底層百姓,有效統治!

能為此事者,皆俗儒、庸儒耳!然桓譚卻並非如此,他研讀經書從不拘泥於章句,而是詁訓大義。同時他瞧不起那些迎合封建統治的俗儒,對其多有批判之言,那些俗儒卻是後來劉秀王朝朝堂上的儒家主力軍,在他們看開桓譚便是異己、敗類!

"

導語

蓋天道性命,聖人所能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桓譚

這是東漢太中大夫桓譚在給劉秀所上奏疏中的一句經典名言,而由於此句之緣故,該奏疏成為了桓譚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封奏疏。桓譚,也因為這一奏疏徹底走向了仕途之懸崖。這封奏疏上達天聽不久,劉秀召集官員儀事,借言談話語之隙,立即下旨斬殺桓譚,而不同於以往的是,此時並沒有任何一個官員站出來為桓譚辯護,史無前例。

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實為當世之大儒,可謂獨一無二!在劉秀準備拿桓譚開刀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東漢初年劉秀的讖術信仰。本篇文章將從桓譚的宦海生涯入手,從桓譚其人到劉秀的信仰,逐步展開敘述。

在兩漢王朝歷史上,凡是在皇帝下旨處罰某大臣時,都會出現其餘大臣辯護的情況。劉秀算不上昏暈無道的帝王,而且建武王朝也多有辯護之狀,可是此刻為何沒人替桓譚辯護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滿朝文武沒有人瞧得上桓譚,此外最關鍵的則是桓譚動了劉秀的死穴。

一、批判俗儒,與時代相異;情商垂危,多厭人之舉

所謂一步錯則步步錯,桓譚便是第一步都走錯了的經學大家。西漢王朝自獨尊儒術時起,封建儒家思想日益完善,想比之於其他學派,儒政一派則更加勢大。同時,原先統治者遵行的禮樂政化,也日益轉變為了儒政教化,這是兩漢王朝的文教趨勢。但就在此背景下,桓譚從少年時起卻走向了與之相背離的道路,即通曉禮樂,習讀《五經》。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桓譚著作

自禮崩樂壞之後,禮樂制度逐漸跌落神壇,然桓譚對禮樂之愛,可謂當世之最。然至為關鍵的,則是其習讀《五經》。其時儒學大興,所謂的儒學家,大都於儒家經典中鑽經典名言的空子,甚至於斷章取義,只為更加適合封建統治,這種儒學家被後世稱之為俗儒。

最為著名的,當屬子曰:"以德報怨"之語!何為以德報怨,通俗來講即以德行感化人家對你的侮辱!這是站在聖人的高度上講的,只有聖人當中才能施行的標準,試問聖人又怎會言語侮辱他人?孔子斷然不會有此言語,孔子的儒學是與日常生活十分貼切的,兼顧著百姓的日常生活。像這般斷章取義之舉,非後世俗儒所不能為之!

附註――"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道德經·六十三章》

就以德報怨而言,孔子原意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二者意思可謂南轅北轍!那麼為什麼會給孔子扣上以德報怨的帽子呢?封建統治者之需要耳!只有這樣的愚民教育之下,用聖人之名義去愚民,方能有效鞏固底層百姓,有效統治!

能為此事者,皆俗儒、庸儒耳!然桓譚卻並非如此,他研讀經書從不拘泥於章句,而是詁訓大義。同時他瞧不起那些迎合封建統治的俗儒,對其多有批判之言,那些俗儒卻是後來劉秀王朝朝堂上的儒家主力軍,在他們看開桓譚便是異己、敗類!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史料記載:(桓譚)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而喜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扺。 ――《後漢書·卷二十八上》

由此可見,桓譚得罪了一批當時極受封建統治者歡迎的俗儒,並且這些俗儒入朝後對其多有排斥,這也成為了日後他在朝堂上孤立無援的最大原因。以通儒自居,不將俗儒放在眼裡,還時不時有些許鄙夷之語,俗儒安能不怒?由此也可以看出,桓譚此人情商確為低下,幾近負數,有例為證。哀平年間,傅皇后的父親孔鄉侯傅宴看重桓譚的才識,對桓譚極為友善,多有提拔和財貨補貼。

然而當時後宮之中,傅皇后地位岌岌可危,權臣董賢的妹妹位登後宮昭儀,皇后不受寵而昭儀勢大,傅宴為此憂愁不已。但就在傅父憂慮不已,幾乎要徹夜難眠的時候,桓譚卻對他說:當年武帝寵愛衛子夫,祕密搜尋陳皇后的罪過,準備廢了她而改立衛子夫,結果還真給廢了,現在你女兒傅皇后的情況,和當年陳皇后一模一樣啊!桓譚這是什麼意思,恩人傅宴此時火燒眉毛,桓譚此刻的言語就好比是告訴他"火燒眉毛之後會毀容,還會遺臭萬年"一般!

這不是雪上加霜嗎?更重要的是,桓譚不僅僅是簡單的調侃,而是有了應對此危急之策!這樣問題的性質就全變了,現在變成了桓譚賣弄智謀!即便是你有對策,說出來就行了幹嘛這麼嚇唬待你不薄的國丈。由此可見,情商不夠也是桓譚仕途不順且朝堂無友的關鍵原因。

二、黑白顛倒,誤導皇帝迷琴樂;宋弘不喜,當面斥責復遠之

桓譚這樣的人,得罪了一大批佔據朝堂要職的俗儒,要想入仕的確是難如登天,但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有一種人存在,人稱"貴人"。有貴人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呢?桓譚的貴人,便是宋弘,建武王朝的大司空,由位列三公的宋弘舉薦,桓譚入仕定然要充任要職,順利被拜為了議郎給事中。但入仕不久,其生命中的貴人宋弘便對桓譚心生不滿,並且當面訓斥了他一頓。前面敘述道桓譚愛好禮樂,那麼依桓譚的性格,入仕後定然要向皇帝展示一番。結果皇帝劉秀迷戀琴樂,嗜戀耳欲。

"

導語

蓋天道性命,聖人所能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桓譚

這是東漢太中大夫桓譚在給劉秀所上奏疏中的一句經典名言,而由於此句之緣故,該奏疏成為了桓譚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封奏疏。桓譚,也因為這一奏疏徹底走向了仕途之懸崖。這封奏疏上達天聽不久,劉秀召集官員儀事,借言談話語之隙,立即下旨斬殺桓譚,而不同於以往的是,此時並沒有任何一個官員站出來為桓譚辯護,史無前例。

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實為當世之大儒,可謂獨一無二!在劉秀準備拿桓譚開刀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東漢初年劉秀的讖術信仰。本篇文章將從桓譚的宦海生涯入手,從桓譚其人到劉秀的信仰,逐步展開敘述。

在兩漢王朝歷史上,凡是在皇帝下旨處罰某大臣時,都會出現其餘大臣辯護的情況。劉秀算不上昏暈無道的帝王,而且建武王朝也多有辯護之狀,可是此刻為何沒人替桓譚辯護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滿朝文武沒有人瞧得上桓譚,此外最關鍵的則是桓譚動了劉秀的死穴。

一、批判俗儒,與時代相異;情商垂危,多厭人之舉

所謂一步錯則步步錯,桓譚便是第一步都走錯了的經學大家。西漢王朝自獨尊儒術時起,封建儒家思想日益完善,想比之於其他學派,儒政一派則更加勢大。同時,原先統治者遵行的禮樂政化,也日益轉變為了儒政教化,這是兩漢王朝的文教趨勢。但就在此背景下,桓譚從少年時起卻走向了與之相背離的道路,即通曉禮樂,習讀《五經》。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桓譚著作

自禮崩樂壞之後,禮樂制度逐漸跌落神壇,然桓譚對禮樂之愛,可謂當世之最。然至為關鍵的,則是其習讀《五經》。其時儒學大興,所謂的儒學家,大都於儒家經典中鑽經典名言的空子,甚至於斷章取義,只為更加適合封建統治,這種儒學家被後世稱之為俗儒。

最為著名的,當屬子曰:"以德報怨"之語!何為以德報怨,通俗來講即以德行感化人家對你的侮辱!這是站在聖人的高度上講的,只有聖人當中才能施行的標準,試問聖人又怎會言語侮辱他人?孔子斷然不會有此言語,孔子的儒學是與日常生活十分貼切的,兼顧著百姓的日常生活。像這般斷章取義之舉,非後世俗儒所不能為之!

附註――"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道德經·六十三章》

就以德報怨而言,孔子原意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二者意思可謂南轅北轍!那麼為什麼會給孔子扣上以德報怨的帽子呢?封建統治者之需要耳!只有這樣的愚民教育之下,用聖人之名義去愚民,方能有效鞏固底層百姓,有效統治!

能為此事者,皆俗儒、庸儒耳!然桓譚卻並非如此,他研讀經書從不拘泥於章句,而是詁訓大義。同時他瞧不起那些迎合封建統治的俗儒,對其多有批判之言,那些俗儒卻是後來劉秀王朝朝堂上的儒家主力軍,在他們看開桓譚便是異己、敗類!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史料記載:(桓譚)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而喜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扺。 ――《後漢書·卷二十八上》

由此可見,桓譚得罪了一批當時極受封建統治者歡迎的俗儒,並且這些俗儒入朝後對其多有排斥,這也成為了日後他在朝堂上孤立無援的最大原因。以通儒自居,不將俗儒放在眼裡,還時不時有些許鄙夷之語,俗儒安能不怒?由此也可以看出,桓譚此人情商確為低下,幾近負數,有例為證。哀平年間,傅皇后的父親孔鄉侯傅宴看重桓譚的才識,對桓譚極為友善,多有提拔和財貨補貼。

然而當時後宮之中,傅皇后地位岌岌可危,權臣董賢的妹妹位登後宮昭儀,皇后不受寵而昭儀勢大,傅宴為此憂愁不已。但就在傅父憂慮不已,幾乎要徹夜難眠的時候,桓譚卻對他說:當年武帝寵愛衛子夫,祕密搜尋陳皇后的罪過,準備廢了她而改立衛子夫,結果還真給廢了,現在你女兒傅皇后的情況,和當年陳皇后一模一樣啊!桓譚這是什麼意思,恩人傅宴此時火燒眉毛,桓譚此刻的言語就好比是告訴他"火燒眉毛之後會毀容,還會遺臭萬年"一般!

這不是雪上加霜嗎?更重要的是,桓譚不僅僅是簡單的調侃,而是有了應對此危急之策!這樣問題的性質就全變了,現在變成了桓譚賣弄智謀!即便是你有對策,說出來就行了幹嘛這麼嚇唬待你不薄的國丈。由此可見,情商不夠也是桓譚仕途不順且朝堂無友的關鍵原因。

二、黑白顛倒,誤導皇帝迷琴樂;宋弘不喜,當面斥責復遠之

桓譚這樣的人,得罪了一大批佔據朝堂要職的俗儒,要想入仕的確是難如登天,但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有一種人存在,人稱"貴人"。有貴人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呢?桓譚的貴人,便是宋弘,建武王朝的大司空,由位列三公的宋弘舉薦,桓譚入仕定然要充任要職,順利被拜為了議郎給事中。但入仕不久,其生命中的貴人宋弘便對桓譚心生不滿,並且當面訓斥了他一頓。前面敘述道桓譚愛好禮樂,那麼依桓譚的性格,入仕後定然要向皇帝展示一番。結果皇帝劉秀迷戀琴樂,嗜戀耳欲。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漢儒遊戲圖

自古以來,玩物喪志以至於亡國的君主,不在少數!周朝幽王、厲王便是例證。現如今東漢建朝不久,潛在的敵人無數,國家百廢待興,正是皇帝勵精圖治的大好時期,怎麼能沉迷聲樂之中呢!更何況,在打這天下的時候宋弘出了不少力,甚至是不惜拋家棄子!所以在宋弘看來,桓譚這是實打實的胡鬧,其在顛倒黑白之政要!得出結論:桓譚此人誤導君主行庸事,難堪大用!

宋弘當面訓斥了桓譚一番,並且自此之後不在與之相近。就因為一場御前音樂會,桓譚失去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唯一一位友人,按政治術語來講那就是失去了唯一的政治資源,離死不遠已。其時就桓譚個人而言,十足的冤枉!皇帝自己迷戀聲樂耳欲,作為臣子桓譚也不能抗旨不遵,而遵旨行事卻被宋公所棄。

三、上書言事,俗儒離間帝厭之;不尊讖術,光武大怒欲斬之

俗儒一直是朝堂上的主力,因為前有大司空庇佑,後有皇帝喜愛桓譚之樂技,故而俗儒一時難以下手。但見此刻宋弘疏遠他,在皇帝面前也失寵了,俗儒還有什麼好顧忌的呢?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那麼儒學界之大敵桓譚要倒,朝中上下俗儒定然要齊下手。很快,桓譚自己的一紙奏疏,成為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光武建朝不久,東漢王朝正處於百廢待興之際,桓譚就時政所宜上疏皇帝,他想為朝廷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

導語

蓋天道性命,聖人所能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桓譚

這是東漢太中大夫桓譚在給劉秀所上奏疏中的一句經典名言,而由於此句之緣故,該奏疏成為了桓譚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封奏疏。桓譚,也因為這一奏疏徹底走向了仕途之懸崖。這封奏疏上達天聽不久,劉秀召集官員儀事,借言談話語之隙,立即下旨斬殺桓譚,而不同於以往的是,此時並沒有任何一個官員站出來為桓譚辯護,史無前例。

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實為當世之大儒,可謂獨一無二!在劉秀準備拿桓譚開刀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東漢初年劉秀的讖術信仰。本篇文章將從桓譚的宦海生涯入手,從桓譚其人到劉秀的信仰,逐步展開敘述。

在兩漢王朝歷史上,凡是在皇帝下旨處罰某大臣時,都會出現其餘大臣辯護的情況。劉秀算不上昏暈無道的帝王,而且建武王朝也多有辯護之狀,可是此刻為何沒人替桓譚辯護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滿朝文武沒有人瞧得上桓譚,此外最關鍵的則是桓譚動了劉秀的死穴。

一、批判俗儒,與時代相異;情商垂危,多厭人之舉

所謂一步錯則步步錯,桓譚便是第一步都走錯了的經學大家。西漢王朝自獨尊儒術時起,封建儒家思想日益完善,想比之於其他學派,儒政一派則更加勢大。同時,原先統治者遵行的禮樂政化,也日益轉變為了儒政教化,這是兩漢王朝的文教趨勢。但就在此背景下,桓譚從少年時起卻走向了與之相背離的道路,即通曉禮樂,習讀《五經》。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桓譚著作

自禮崩樂壞之後,禮樂制度逐漸跌落神壇,然桓譚對禮樂之愛,可謂當世之最。然至為關鍵的,則是其習讀《五經》。其時儒學大興,所謂的儒學家,大都於儒家經典中鑽經典名言的空子,甚至於斷章取義,只為更加適合封建統治,這種儒學家被後世稱之為俗儒。

最為著名的,當屬子曰:"以德報怨"之語!何為以德報怨,通俗來講即以德行感化人家對你的侮辱!這是站在聖人的高度上講的,只有聖人當中才能施行的標準,試問聖人又怎會言語侮辱他人?孔子斷然不會有此言語,孔子的儒學是與日常生活十分貼切的,兼顧著百姓的日常生活。像這般斷章取義之舉,非後世俗儒所不能為之!

附註――"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道德經·六十三章》

就以德報怨而言,孔子原意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二者意思可謂南轅北轍!那麼為什麼會給孔子扣上以德報怨的帽子呢?封建統治者之需要耳!只有這樣的愚民教育之下,用聖人之名義去愚民,方能有效鞏固底層百姓,有效統治!

能為此事者,皆俗儒、庸儒耳!然桓譚卻並非如此,他研讀經書從不拘泥於章句,而是詁訓大義。同時他瞧不起那些迎合封建統治的俗儒,對其多有批判之言,那些俗儒卻是後來劉秀王朝朝堂上的儒家主力軍,在他們看開桓譚便是異己、敗類!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史料記載:(桓譚)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而喜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扺。 ――《後漢書·卷二十八上》

由此可見,桓譚得罪了一批當時極受封建統治者歡迎的俗儒,並且這些俗儒入朝後對其多有排斥,這也成為了日後他在朝堂上孤立無援的最大原因。以通儒自居,不將俗儒放在眼裡,還時不時有些許鄙夷之語,俗儒安能不怒?由此也可以看出,桓譚此人情商確為低下,幾近負數,有例為證。哀平年間,傅皇后的父親孔鄉侯傅宴看重桓譚的才識,對桓譚極為友善,多有提拔和財貨補貼。

然而當時後宮之中,傅皇后地位岌岌可危,權臣董賢的妹妹位登後宮昭儀,皇后不受寵而昭儀勢大,傅宴為此憂愁不已。但就在傅父憂慮不已,幾乎要徹夜難眠的時候,桓譚卻對他說:當年武帝寵愛衛子夫,祕密搜尋陳皇后的罪過,準備廢了她而改立衛子夫,結果還真給廢了,現在你女兒傅皇后的情況,和當年陳皇后一模一樣啊!桓譚這是什麼意思,恩人傅宴此時火燒眉毛,桓譚此刻的言語就好比是告訴他"火燒眉毛之後會毀容,還會遺臭萬年"一般!

這不是雪上加霜嗎?更重要的是,桓譚不僅僅是簡單的調侃,而是有了應對此危急之策!這樣問題的性質就全變了,現在變成了桓譚賣弄智謀!即便是你有對策,說出來就行了幹嘛這麼嚇唬待你不薄的國丈。由此可見,情商不夠也是桓譚仕途不順且朝堂無友的關鍵原因。

二、黑白顛倒,誤導皇帝迷琴樂;宋弘不喜,當面斥責復遠之

桓譚這樣的人,得罪了一大批佔據朝堂要職的俗儒,要想入仕的確是難如登天,但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有一種人存在,人稱"貴人"。有貴人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呢?桓譚的貴人,便是宋弘,建武王朝的大司空,由位列三公的宋弘舉薦,桓譚入仕定然要充任要職,順利被拜為了議郎給事中。但入仕不久,其生命中的貴人宋弘便對桓譚心生不滿,並且當面訓斥了他一頓。前面敘述道桓譚愛好禮樂,那麼依桓譚的性格,入仕後定然要向皇帝展示一番。結果皇帝劉秀迷戀琴樂,嗜戀耳欲。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漢儒遊戲圖

自古以來,玩物喪志以至於亡國的君主,不在少數!周朝幽王、厲王便是例證。現如今東漢建朝不久,潛在的敵人無數,國家百廢待興,正是皇帝勵精圖治的大好時期,怎麼能沉迷聲樂之中呢!更何況,在打這天下的時候宋弘出了不少力,甚至是不惜拋家棄子!所以在宋弘看來,桓譚這是實打實的胡鬧,其在顛倒黑白之政要!得出結論:桓譚此人誤導君主行庸事,難堪大用!

宋弘當面訓斥了桓譚一番,並且自此之後不在與之相近。就因為一場御前音樂會,桓譚失去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唯一一位友人,按政治術語來講那就是失去了唯一的政治資源,離死不遠已。其時就桓譚個人而言,十足的冤枉!皇帝自己迷戀聲樂耳欲,作為臣子桓譚也不能抗旨不遵,而遵旨行事卻被宋公所棄。

三、上書言事,俗儒離間帝厭之;不尊讖術,光武大怒欲斬之

俗儒一直是朝堂上的主力,因為前有大司空庇佑,後有皇帝喜愛桓譚之樂技,故而俗儒一時難以下手。但見此刻宋弘疏遠他,在皇帝面前也失寵了,俗儒還有什麼好顧忌的呢?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那麼儒學界之大敵桓譚要倒,朝中上下俗儒定然要齊下手。很快,桓譚自己的一紙奏疏,成為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光武建朝不久,東漢王朝正處於百廢待興之際,桓譚就時政所宜上疏皇帝,他想為朝廷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桓譚圖

此時的光武帝身邊多有俗儒,試問俗儒能讓皇帝聽從他的,讓他再次被重視嗎?不可能。結果發生了東漢王朝中最離奇的一幕,桓譚的奏疏,皇帝連看都沒看一眼!政治地位如此,桓譚還有何求?他真的是離死不遠了。光武帝建朝後,逐漸開始迷戀讖術,倒不是說相信封建迷信,而是他統治思想、奠定統治根基的一種方法。

在封建王朝的統治歷史當中,長期存在政教合一的情況,即以儒家發展為儒教,合併入封建統治政治體系當中,以儒教思想來愚昧百姓,同時摻雜封建迷信之屬,使其為百姓所信仰,從而達到固化思想,加強統治的目的。

所謂儒教,即以儒家為名,將儒家經典斷章取義,從中找尋出適合封建統治者所用的思想,同時摻雜方術以及人鬼神等迷信元素,柔和為一為統治者服務的一套完整體系。剛建朝的光武帝,首先就是要以讖術為自己的正統正名,通過迷信活動來製造聲勢,如同那些帝王將相,剛出生時便天降異象之狀況一個道理,同時以讖術固化百姓思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但作死的桓譚,卻上書言事盡述明君之道,先賢之德,言語中充滿了對讖術的不屑。

"

導語

蓋天道性命,聖人所能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桓譚

這是東漢太中大夫桓譚在給劉秀所上奏疏中的一句經典名言,而由於此句之緣故,該奏疏成為了桓譚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封奏疏。桓譚,也因為這一奏疏徹底走向了仕途之懸崖。這封奏疏上達天聽不久,劉秀召集官員儀事,借言談話語之隙,立即下旨斬殺桓譚,而不同於以往的是,此時並沒有任何一個官員站出來為桓譚辯護,史無前例。

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實為當世之大儒,可謂獨一無二!在劉秀準備拿桓譚開刀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東漢初年劉秀的讖術信仰。本篇文章將從桓譚的宦海生涯入手,從桓譚其人到劉秀的信仰,逐步展開敘述。

在兩漢王朝歷史上,凡是在皇帝下旨處罰某大臣時,都會出現其餘大臣辯護的情況。劉秀算不上昏暈無道的帝王,而且建武王朝也多有辯護之狀,可是此刻為何沒人替桓譚辯護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滿朝文武沒有人瞧得上桓譚,此外最關鍵的則是桓譚動了劉秀的死穴。

一、批判俗儒,與時代相異;情商垂危,多厭人之舉

所謂一步錯則步步錯,桓譚便是第一步都走錯了的經學大家。西漢王朝自獨尊儒術時起,封建儒家思想日益完善,想比之於其他學派,儒政一派則更加勢大。同時,原先統治者遵行的禮樂政化,也日益轉變為了儒政教化,這是兩漢王朝的文教趨勢。但就在此背景下,桓譚從少年時起卻走向了與之相背離的道路,即通曉禮樂,習讀《五經》。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桓譚著作

自禮崩樂壞之後,禮樂制度逐漸跌落神壇,然桓譚對禮樂之愛,可謂當世之最。然至為關鍵的,則是其習讀《五經》。其時儒學大興,所謂的儒學家,大都於儒家經典中鑽經典名言的空子,甚至於斷章取義,只為更加適合封建統治,這種儒學家被後世稱之為俗儒。

最為著名的,當屬子曰:"以德報怨"之語!何為以德報怨,通俗來講即以德行感化人家對你的侮辱!這是站在聖人的高度上講的,只有聖人當中才能施行的標準,試問聖人又怎會言語侮辱他人?孔子斷然不會有此言語,孔子的儒學是與日常生活十分貼切的,兼顧著百姓的日常生活。像這般斷章取義之舉,非後世俗儒所不能為之!

附註――"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道德經·六十三章》

就以德報怨而言,孔子原意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二者意思可謂南轅北轍!那麼為什麼會給孔子扣上以德報怨的帽子呢?封建統治者之需要耳!只有這樣的愚民教育之下,用聖人之名義去愚民,方能有效鞏固底層百姓,有效統治!

能為此事者,皆俗儒、庸儒耳!然桓譚卻並非如此,他研讀經書從不拘泥於章句,而是詁訓大義。同時他瞧不起那些迎合封建統治的俗儒,對其多有批判之言,那些俗儒卻是後來劉秀王朝朝堂上的儒家主力軍,在他們看開桓譚便是異己、敗類!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史料記載:(桓譚)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而喜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扺。 ――《後漢書·卷二十八上》

由此可見,桓譚得罪了一批當時極受封建統治者歡迎的俗儒,並且這些俗儒入朝後對其多有排斥,這也成為了日後他在朝堂上孤立無援的最大原因。以通儒自居,不將俗儒放在眼裡,還時不時有些許鄙夷之語,俗儒安能不怒?由此也可以看出,桓譚此人情商確為低下,幾近負數,有例為證。哀平年間,傅皇后的父親孔鄉侯傅宴看重桓譚的才識,對桓譚極為友善,多有提拔和財貨補貼。

然而當時後宮之中,傅皇后地位岌岌可危,權臣董賢的妹妹位登後宮昭儀,皇后不受寵而昭儀勢大,傅宴為此憂愁不已。但就在傅父憂慮不已,幾乎要徹夜難眠的時候,桓譚卻對他說:當年武帝寵愛衛子夫,祕密搜尋陳皇后的罪過,準備廢了她而改立衛子夫,結果還真給廢了,現在你女兒傅皇后的情況,和當年陳皇后一模一樣啊!桓譚這是什麼意思,恩人傅宴此時火燒眉毛,桓譚此刻的言語就好比是告訴他"火燒眉毛之後會毀容,還會遺臭萬年"一般!

這不是雪上加霜嗎?更重要的是,桓譚不僅僅是簡單的調侃,而是有了應對此危急之策!這樣問題的性質就全變了,現在變成了桓譚賣弄智謀!即便是你有對策,說出來就行了幹嘛這麼嚇唬待你不薄的國丈。由此可見,情商不夠也是桓譚仕途不順且朝堂無友的關鍵原因。

二、黑白顛倒,誤導皇帝迷琴樂;宋弘不喜,當面斥責復遠之

桓譚這樣的人,得罪了一大批佔據朝堂要職的俗儒,要想入仕的確是難如登天,但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有一種人存在,人稱"貴人"。有貴人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呢?桓譚的貴人,便是宋弘,建武王朝的大司空,由位列三公的宋弘舉薦,桓譚入仕定然要充任要職,順利被拜為了議郎給事中。但入仕不久,其生命中的貴人宋弘便對桓譚心生不滿,並且當面訓斥了他一頓。前面敘述道桓譚愛好禮樂,那麼依桓譚的性格,入仕後定然要向皇帝展示一番。結果皇帝劉秀迷戀琴樂,嗜戀耳欲。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漢儒遊戲圖

自古以來,玩物喪志以至於亡國的君主,不在少數!周朝幽王、厲王便是例證。現如今東漢建朝不久,潛在的敵人無數,國家百廢待興,正是皇帝勵精圖治的大好時期,怎麼能沉迷聲樂之中呢!更何況,在打這天下的時候宋弘出了不少力,甚至是不惜拋家棄子!所以在宋弘看來,桓譚這是實打實的胡鬧,其在顛倒黑白之政要!得出結論:桓譚此人誤導君主行庸事,難堪大用!

宋弘當面訓斥了桓譚一番,並且自此之後不在與之相近。就因為一場御前音樂會,桓譚失去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唯一一位友人,按政治術語來講那就是失去了唯一的政治資源,離死不遠已。其時就桓譚個人而言,十足的冤枉!皇帝自己迷戀聲樂耳欲,作為臣子桓譚也不能抗旨不遵,而遵旨行事卻被宋公所棄。

三、上書言事,俗儒離間帝厭之;不尊讖術,光武大怒欲斬之

俗儒一直是朝堂上的主力,因為前有大司空庇佑,後有皇帝喜愛桓譚之樂技,故而俗儒一時難以下手。但見此刻宋弘疏遠他,在皇帝面前也失寵了,俗儒還有什麼好顧忌的呢?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那麼儒學界之大敵桓譚要倒,朝中上下俗儒定然要齊下手。很快,桓譚自己的一紙奏疏,成為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光武建朝不久,東漢王朝正處於百廢待興之際,桓譚就時政所宜上疏皇帝,他想為朝廷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桓譚圖

此時的光武帝身邊多有俗儒,試問俗儒能讓皇帝聽從他的,讓他再次被重視嗎?不可能。結果發生了東漢王朝中最離奇的一幕,桓譚的奏疏,皇帝連看都沒看一眼!政治地位如此,桓譚還有何求?他真的是離死不遠了。光武帝建朝後,逐漸開始迷戀讖術,倒不是說相信封建迷信,而是他統治思想、奠定統治根基的一種方法。

在封建王朝的統治歷史當中,長期存在政教合一的情況,即以儒家發展為儒教,合併入封建統治政治體系當中,以儒教思想來愚昧百姓,同時摻雜封建迷信之屬,使其為百姓所信仰,從而達到固化思想,加強統治的目的。

所謂儒教,即以儒家為名,將儒家經典斷章取義,從中找尋出適合封建統治者所用的思想,同時摻雜方術以及人鬼神等迷信元素,柔和為一為統治者服務的一套完整體系。剛建朝的光武帝,首先就是要以讖術為自己的正統正名,通過迷信活動來製造聲勢,如同那些帝王將相,剛出生時便天降異象之狀況一個道理,同時以讖術固化百姓思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但作死的桓譚,卻上書言事盡述明君之道,先賢之德,言語中充滿了對讖術的不屑。

東漢桓譚:朝中無友,皇帝開刀,宦海沉浮為那般?

結語

作為東漢王朝鮮有的唯物主義經學大家,桓譚一來排斥封建迷信,二來痛斥當世淺儒,終使得自己仕途斷絕,讓人憐憫。作為封建王朝的官員,桓譚是不合格的,但拋卻這些因素,單看桓譚的經學造詣,他卻是集大成者!就其對《五經》的理解而言,當世第一!這也是他早年能被宋弘、光武帝所寵的原因。此外,他早期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之論斷,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經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