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趙樸初的精神世界'

"

趙樸初先生是近代中國的文化名人,其佛學修養與書法造詣精深,深受世人矚目。然而作為生長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中包含的傳統因素還未被充分揭示,尤其是儒家思想對其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

儒家道德觀念與趙樸初的人格塑造

趙樸初生於清末一箇舊式知識家庭,自他的六世祖趙文楷始,連續四世出任翰林學士,這是清代中後期典型的以科舉起家的家族。因此,他們最為重視的是儒家經典。趙樸初在幼年開蒙後主要學習“四書”,並熟練誦讀這些經典,這構成了趙樸初知識體系與思想世界的基礎。我們在他的詩詞中可以看到這些經典的痕跡,例如:“九十猶期日日新,讀書萬卷欲通神。”“知止有定,自重則威。”兩句分別出自《大學》與《論語》,趙樸初對這兩部經典十分熟悉,幼時即可記誦。在趙樸初日後創作的詩詞中可以見到大量引用、化用《論語》之處,這是他幼時學習“四書”奠定的知識底色。儒家經典所承載的道德思想,對趙樸初的人格塑造產生了很大影響。

"

趙樸初先生是近代中國的文化名人,其佛學修養與書法造詣精深,深受世人矚目。然而作為生長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中包含的傳統因素還未被充分揭示,尤其是儒家思想對其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

儒家道德觀念與趙樸初的人格塑造

趙樸初生於清末一箇舊式知識家庭,自他的六世祖趙文楷始,連續四世出任翰林學士,這是清代中後期典型的以科舉起家的家族。因此,他們最為重視的是儒家經典。趙樸初在幼年開蒙後主要學習“四書”,並熟練誦讀這些經典,這構成了趙樸初知識體系與思想世界的基礎。我們在他的詩詞中可以看到這些經典的痕跡,例如:“九十猶期日日新,讀書萬卷欲通神。”“知止有定,自重則威。”兩句分別出自《大學》與《論語》,趙樸初對這兩部經典十分熟悉,幼時即可記誦。在趙樸初日後創作的詩詞中可以見到大量引用、化用《論語》之處,這是他幼時學習“四書”奠定的知識底色。儒家經典所承載的道德思想,對趙樸初的人格塑造產生了很大影響。

儒家思想與趙樸初的精神世界


儒家思想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乃是“聖人”,其次是“仁人”。宋明理學以來,“擬聖”成為了士人立身行事的最高追求。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雖然“仁”內涵比較豐富,總其要者來看,無非兩點:一是求諸己;二是推及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趙樸初在立身處世方面,“求諸己”的意識十分濃厚。趙樸初在不同場合曾反覆強調“求諸己”的意義:“古人有一句經驗之談,叫作‘反求諸己’。這便是,遇到什麼為難的事或不如意的事,首先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問題。”從這些談論可以看到趙樸初對“反求諸己”的認同,他以此來規範自己。趙樸初曾撰“菩薩無恐怖,聖人不怨尤”一聯以自勉,以“聖人”應當“反求諸己”來要求自己,從內在建立起道德自律。

趙樸初的詩詞中透露出他遵奉的儒家道德觀念,如:“其執事也敬,其與人也忠。謙謙居處恭,懇懇執事敬。”在孔子的訓教中,“恭”“敬”“忠”都是從屬於“仁”的道德規範。“恭”“敬”雖是評價葉聖陶之語,但作者自言“聖老吾所師”,表明他也認同這一道德規範。

“內外兼修”與趙樸初的人生選擇

儒家並不主張將個體的道德孤立封閉起來,“道德”與“事業”是“內”與“外”的統一關係。在孔子看來,“修己”是要進一步“安人”“安百姓”,個體的道德修養要外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學習的終極追求就是通過自身的德行修養進而外化為不朽的事業,《大學》中“三綱領”“八條目”集中地表達了這一追求。學習的宗旨在於自我的修養,在於發揚光明的德行,在於革新自省,在於達到完美的人格境界。至此,還要進一步與“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事業貫通。從這個角度來說,儒家的德行與事業不是割裂的,而是統一的。漢末的士人正是踐行了這一思想,才有了“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的清流抗爭。宋代理學家主張“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也是繼承了兼重“內”“外”的思想傳統。

趙樸初一生都心繫家國。1939年,他與一些同道在上海組建了抗日救亡組織“益友社”,還祕密傳閱進步書刊,散發傳單。在民族危難之際他並沒有選擇避世,而是不計自身安危投入到抗爭中。抗日結束後,趙樸初又積極籌建“中國民主促進會”,為了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統治而努力。在這些人生選擇中,趙樸初不避危險,面對諸多“不可為”的事情,他義無反顧,這些行為正是出於“家國天下”的情懷,也是踐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仰。

儒家詩學與趙樸初的詩詞創作

趙樸初創作了大量的韻文作品,我們發現其詩學理念及創作實踐都受到儒家詩學的沾溉。

《尚書·堯典》曰“詩言志,歌永言”,儒家詩教認為詩歌是作者表達內心世界的手段。屈原說“發憤以抒情”,作者在愁思鬱結、憤懣無告的情況下通過詩作傾吐心聲,這指出了詩歌的功用以及創作的動機。儒家詩教十分重視詩歌的美刺功能,《詩大序》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可以說,言志與美刺是儒家詩教的重要內涵。中唐時期白居易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主張將詩歌與現實社會聯繫起來,重視詩歌具有的諷喻功能,這一主張得到了韓愈等人及後世諸多士人的認同。將現實融入詩歌創作中,形成了中國詩歌的重要傳統,趙樸初的韻文創作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面對重大的現實問題,他以詩來表明心跡與態度,周恩來去世後,趙樸初作詩道:“春寒料峭欺燈暗,聽雨聽風過夜半。門前錦瑟起清商,陡的絲繁兼絮亂。人間自古多恩怨,休遣芳心輕易換。等閒漫道送春歸,流水落花紅不斷。”他以“春寒料峭”來形容當時的政治氛圍,雖然形勢令人憂愁,但“芳心”不可輕易更換,表明自己的心跡。他篤信“春歸”之後一切重回正軌,人間仍是一派“流水落花紅不斷”的景象。趙樸初在《片石集·序言》中說到“用詩歌語言表達內心感受”,我們可以看到,他藉助詩歌表達志向,這正是儒家詩教的傳統。

趙樸初生於新舊社會交替時期,他的身份轉換與人生選擇,透露出其思想的複雜性與多元性。從其詩詞創作中,我們發現,作為一個生長在中國傳統知識家庭的士人,其思想觀念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儒家思想主張立身與經世並行,將個體價值的實現、人的主體精神的彰顯與社會責任的承擔融合在一起,以此視角來檢視趙樸初的人生,不難發現這與他人生的重大選擇乃至他的思想都是貫通不悖的。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文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

原標題:儒家思想與趙樸初的精神世界——以趙樸初的詩詞創作為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勇 文晨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