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猶太人流浪到任何地方,都是富裕、開化的群體|文史宴

文/肖憲

猶太戰爭以後,猶太人開始了上千年的大流散,一神教的信仰讓他們既有凝聚力,又有適應性,因此無論到達哪種文明的治下,他們都能迅速成為經濟富裕和文化發達的群體,對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為什麼猶太人流浪到任何地方,都是富裕、開化的群體|文史宴

猶太起義以失敗告終,人民遭到殺戮,聖城耶路撒冷被毀,從此之後猶太人的歷史便進入了大流散的時代。

在希伯來文中,猶太人的流散被稱為“加路特”(Galut),意思是被放逐或流放到他鄉。在許多西方文字中,都使用一個專門的詞來指猶太人離開巴勒斯坦,散居到世界各地。這個專門的術語就是“Diaspora”。這個名詞來自希臘語,意為“離散”或“分散”,中文一般把它譯為“大流散”。

猶太人向世界各地的流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猶太人主動離開巴勒斯坦,這早在耶路撒冷被毀之前幾百年就已開始。

在大衛、所羅門時期,就有猶太人到遠方去經商和定居。當古代猶太人的南北兩個王國滅亡後,又有更多的猶太人移居異鄉,他們到了敘利亞、埃及、巴比倫、希臘和歐洲的其他地方。羅馬帝國疆域遼闊,帝國內許多地方都有猶太人生活居住。

然而,儘管猶太人散居各地,但他們卻把耶路撒冷看作他們的精神中心,看作他們的國家和首都。各地的猶太人時常前來朝聖,前來繳付宗教稅,並接受耶路撒冷的宗教威權在教法方面的指導。


為什麼猶太人流浪到任何地方,都是富裕、開化的群體|文史宴


耶路撒冷始終是猶太人的精神家園

例如,在巴比倫的猶太社團從古代就一直持續了下來。在羅馬帝國的早期,巴比倫和巴勒斯坦成了猶太教的兩大學術文化中心。當巴勒斯坦的猶太中心衰落之後,巴比倫猶太中心的地位依然存在,而且在規模、影響上進一步發展,遠遠超過了巴勒斯坦。

這裡的猶太人有他們自己的世襲領袖,他作為猶太社團的代表向統治著巴比倫的波斯國王負責,但擁有完全自治的權力,就如同一個國王一樣。

巴比倫的這種猶太自治政權一直延續到10世紀後仍存在。猶太人在巴比倫還建立了一些著名的學院,如蘇拉、內哈達等地的宗教學院都曾把猶太教的研究推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些學院中負有盛名的學者被稱為“加昂”,他們編纂的《巴比倫塔木德》後來成了全世界猶太人研習和使用的猶太教律法權威經典。

聖城耶路撒冷的被毀,也是猶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古以來,耶路撒冷聖殿一直是猶太人的宗教中心,對猶太人的宗教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他們在這裡舉行祈禱、祭祀活動,遠近的猶太人每年要前來朝聖三次。

同時,耶路撒冷也是猶太人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它原來一直是猶太國家的首都,即使在猶太國家滅亡後,這裡也仍然是猶太人社團的核心。各地的猶太人有義務向管理著聖殿的猶太教公會繳納宗教稅。因此,耶路撒冷對猶太人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當聖殿被毀、聖城被改變了性質後,這種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逐漸消失了。

另一種流散是被迫的,如古代亞述帝國對以色列人的流放,如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之囚”,再就是羅馬帝國對猶太起義的鎮壓、擄掠和驅逐。

羅馬人的殘酷鎮壓和迫害,使猶太人大批地離開巴勒斯坦及其周圍地區,除了有一些人是被作為戰利品擄獲到羅馬本土以外,更多的猶太人是作為逃難者背井離鄉,遠走高飛的。

他們有的向東邊的巴比倫、波斯、中亞甚至更遠的印度、中國遷徙,有的向西邊的埃及、北非、南歐移動,也有的則向北邊的小亞細亞、高加索,和向南邊的阿拉伯半島等地流動。

大批的猶太人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進入西歐、中歐各地,他們為這些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由於宗教原因,他們很難完全同當地居民融合。當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後,猶太人常常遭到西歐君主們的迫害和驅逐。

而當時中歐和東歐小國林立,地廣人稀,這為猶太人逃避宗教迫害和驅逐創造了條件。猶太人逐漸從歐洲西部向東部遷移,到中世紀後期全世界將近一半的猶太人集中在波蘭、立陶宛、匈牙利、俄羅斯。


為什麼猶太人流浪到任何地方,都是富裕、開化的群體|文史宴


猶太人在歐洲的流散

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猶太人向各地移動的結果,就形成了猶太民族的大流散。從此以後,猶太人就成了一個沒有祖國,沒有土地,隨波逐流,四海為家的世界性民族了。

猶太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世界的大部分地區都有過,或者曾經有過猶太人。儘管猶太人散佈世界各地,但令人驚異的是,他們卻能在精神上始終保持為一個整體,歷經千百年的艱辛磨難,不離不散,不死不滅。

猶太人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是很強的。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後不久,就能在當地站穩腳跟,進而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創造輝煌的成就,這在西班牙,在西歐和中歐,在北非等地都已得到了證明。

這些地方的猶太社團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後,往往都是當地經濟上最富裕、文化上最發達的居民群體,而且往往還能為提高當地整體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水準作出貢獻。

猶太人雖然被迫離開了故鄉,離開了聖地耶路撒冷,但他們在精神上卻始終嚮往著巴勒斯坦,嚮往著耶路撒冷。他們有形的聖殿雖然被摧毀了,但他們心中始終仍然存在著一座無形的聖殿。

隨著他們流散的足跡越走越遠,區域越來越廣,或者隨著他們受到異族的歧視和迫害越來越嚴重,他們對故土和聖地的思念和嚮往也變得越來越強烈。這種對聖地和聖殿的嚮往,逐漸成了猶太宗教、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個組成部分。

後來,這種嚮往又發展成為返回聖地,回到祖先的土地生活的思想。

猶太教徒相信他們是上帝的特選子民(the Chosen People),他們負有傳播上帝旨意的特殊使命。而且上帝還允諾將巴勒斯坦賜予猶太人,作為他們永遠居住的地方。其根據是,《聖經•創世記》第17章中寫道:

我(耶和華)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

因此,無論猶太人流散到何處,最終上帝都將使他們重返迦南這塊“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


為什麼猶太人流浪到任何地方,都是富裕、開化的群體|文史宴


聖經舊約也是猶太人的經典

許多猶太人把他們目前的流散解釋為是上帝對他們的一種懲罰和考驗,他們遭受的苦難是為了贖罪;只要他們堅信上帝,嚴守律法,虔誠反省,最終將會得到上帝的寬恕,並將他們從放逐之地解救出來,使他們迴歸祖先的土地。

因此,無論他們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他們都不會忘記故土和聖地。猶太人中有許多習俗都與這種嚮往聖地、渴望返回故土的信念有關。

例如,猶太教徒每天祈禱三次,祈禱時都必須面向耶路撒冷方向;猶太家庭每年逾越節晚宴的最後一句祝詞都是“明年在路撒冷”;猶太人以死後能埋葬在耶路撒冷為榮,如果不能也要設法從聖地裝一小包泥土放進墓穴中,以象徵在聖地安息;猶太人舉行婚禮時,都要打碎一隻杯子,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被毀的聖殿;他們在建造房屋時,也要留出一部分來不加裝飾,以紀念尚未修復的耶路撒冷;等等。

正是有了這樣一種信念,猶太人千百年來才能夠年復一年地期盼、等待,忍受一波又一波的反猶惡浪。也正是由於有這樣一種信念,猶太民族在精神上始終保持為一個整體,維持著很高的道德標準,期待著復國返鄉那一天的到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