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歐的經濟模式大概是什麼?在那麼高福利的情況下,是靠什麼支撐經濟的?

"

北歐的經濟模式大概是什麼?在那麼高福利的情況下,是靠什麼支撐經濟的?

北歐為什麼富裕?

1、地廣人稀負擔輕

一般來說,北歐包括瑞典、芬蘭、挪威、丹麥和冰島五個國家。

這五個國家人口僅有2500萬人。人口數量僅比上海2,380.43萬(2012年)和臺灣2336.1147萬人(2013年10月)多不到200萬人。但是其國土面積卻在130萬平方公里左右。

原則上地廣人稀的國家不會太窮,因為人少負擔就少。

2、資源豐富家底厚

雖然北歐緯度較高,氣候寒冷,但是北歐擁有大量的森林、鐵礦、水力、石油、地熱和漁業資源。例如北歐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基本上都在50%以上。

由於冰川侵蝕,北歐國家海岸線支離破碎,河流水量豐富落差大,從而產生了豐富的水電資源。

而北歐國家的能源多數來自於水電和核電,這些都是高效清潔能源。

北海漁場是世界著名的漁場,北海油田也是世界著名的產油區,產量大且質量好。

總之北歐資源總量豐富,加之人口較少,人均資源佔有量都非常高。

3、不打仗不折騰

北歐四國(冰島1944年從丹麥獨立)在一戰期間宣佈中立,一戰期間並未受到戰亂影響。

二戰期間冰島太遠而瑞典中立基本未捲入戰事。丹麥在戰爭初期迅速被德國佔領,而挪威和芬蘭分別被德國和蘇聯入侵,損失較大。但總的較打得天昏地暗的西歐和南歐和中歐來說損失較小。

一直到冷戰時期,執行“武裝中立”的瑞典兩邊分別是受蘇聯支配的芬蘭和加入北約的挪威、冰島和丹麥形成了著名的“北歐平衡”,北歐近百年了沒有受到太大的戰爭創傷和損失。

北歐五國基本上都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時期,也並沒有各種主義的“折騰”,從而產生了嘉士伯(1847)、諾基亞(1865年)、愛立信(1876)、ABB(1883)、馬士基(1904)、伊萊克斯(1919)、沃爾沃(1921)、利樂(1929)、樂高(1934)、薩博(1937)、宜家(1943)這些“長壽”而且在各自領域擁有強大優勢的企業和品牌,從而產生和積累了巨大的價值和財富。

當然北歐富裕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公民受教育程度、科學技術水平、政府效率和廉潔程度等等。

但是個人以為,北歐地廣人稀負擔輕、資源豐富家底厚、又沒打仗來回折騰,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北歐國家富裕的主要原因。

+++++++++

補充說明:這些原因只是相對來說的,例如相對絕對人口數量眾多的亞洲國家,北歐國家人口少負擔輕;例如受戰亂影響小也是相對於一戰二戰打成一團的歐洲其他國家來說的。有知友提出非洲部分窮困國家同樣地廣人稀,可是這些國家原本就不是一個起跑線的好吧。

擁有這些優勢不一定就能同樣成功,但是對於當前的北歐國家富裕的現狀,這些原因是成立的。

俞越

因為目前生活在意大利,聖誕剛從芬蘭回來,對比南北歐的差別,有些許體會,在此不吐不快。

北歐國家只有挪威的經濟是基於石油的,而挪威的人均GDP更是高得令人髮指,幾乎10萬美元,瑞典5萬5美元,芬蘭算是北歐的屌絲國家,人均4萬6美元,赫爾辛基人均6萬(1.3倍)。你說人家物價貴,其實赫爾辛基的物價不過比意大利南部稍貴,可能跟意大利北部差不多,而意大利最富裕的米蘭地區(北部)也不過5萬美元,意大利南部甚至不及中國的富裕地區,例如坎帕尼亞大區才1萬8美元,而無錫在2012年已經達到這個數值,考慮到購買力,中國很多地方已經超過意大利南部。赫爾辛基平均工資3千多歐每月,而意大利南部不到1千(還不算那20%的失業人口)。

說回芬蘭,芬蘭人工作高效。機場的行李提取,在15分鐘之內(從走出機艙算起!)全部結束,而回程在羅馬提取行李花了1個小時!赫爾辛基機場佈局極端緊湊,到達大廳與出發大廳是混用的,卻有條不紊;一個60萬人口的赫爾辛基的機場,2013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500萬(Helsinki Airport),而浦東機場是4700萬。赫爾辛基地鐵10分鐘一趟,準點到達。赫爾辛基街頭很難找到垃圾箱,但是基本見不到紙屑。從赫爾辛基寄到中國的明信片,只需要2周就可以到達,而從意大利寄出需要1個多月。赫爾辛基的晚上(雖然聖誕期間下午3點就天黑了)非常祥和安靜,完全沒有犯罪的跡象,警察都沒見到過。芬蘭人自己都自豪地稱自己的社會是高度運行良好的社會。

北歐社會普遍存在一種叫“詹代法則”的集體主義情結,具有這種民族性格的人組成的社會必然是高度互相配合的,雖然這種社會中也很難產生怪才。然而對於北歐這些人口小國來說,不需要引領世界潮流,只需要跟上世界最新潮,然後進行些許改進,便可以活得很好,而這,他們可以做得非常優秀。北歐國家歷史傳統並不深重,沒有意大利這樣的沉重的天主教傳統羈絆,因此他們可以非常迅速地吸收人類文明最先進的成果並將其運用於自身。走在赫爾辛基的新公寓樓旁邊,感覺跟中國沒什麼兩樣。北歐國家也深知跟上世界最新技術潮流對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在研發上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例如瑞典、芬蘭的R&D投入分別佔GDP的3.3%與3.1%,位列世界第四與第五,在美國的2.7%之前(我朝目前是2%,還在增長,意大利已經落到1.1%的地步)。

相比富裕的北歐,南歐,尤其是最南端的那部分,基本已經淪落到第三世界的水平。缺乏有作為的政府,意大利與希臘的政府的無能與腐敗舉世聞名,希臘在透明國際的排行榜上更是位於我朝之後,而作為一個擁有成熟公民社會的發達國家意大利與我朝半斤八兩,著實讓人震驚。

細看:意大利是一個個人利益至上的社會,對於整個社會的責任感相對比較缺乏,你可以看到很多紙屑的街道,但是每個人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佈置得別有情調,每個人打扮得整整齊齊,很有品位。意大利是個傳統羈絆深重的天主教社會,大家對於按照舊有的風俗生活感到舒適,不想改變,也抗拒改變;大學的網站很多還不如中國大學,而大學的無紙化辦公都基本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更不要說學生信息系統什麼的。意大利是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意味著人情味濃,但是也意味著裙帶關係重;在意大利,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找人走關係,只要找對人,這一點感覺比中國還要嚴重!想想貝禿都可以連任幾屆總理,還有什麼不可能呢?!意大利的這些特點,也是與北歐不同的地方,或許也是其為什麼落後,而北歐為什麼運轉良好,為什麼富裕的原因吧。對了!還有一點,意大利能說流利英語的人真少,大學生跟教授的英語水平甚至都不及中國,而要知道英語對於意大利人要有多簡單啊!很多詞彙都是看到就知道意思,因為大量英語詞彙都是起源於拉丁語!當然英語說得好的人也有,而他們就是說得非常好的那種了,所以是兩極分化。相比起來,芬蘭似乎是個人就能講英語,連司機都多少會些英語。

似乎對意呆利吐槽有點過多了。貌似大家的注意力都轉移了。這樣不科學啊!大家要關注北歐啊北歐!意呆利南部經濟確實不咋樣,不過人家生活很愜意呀。推薦一部很歡樂的意呆利電影《Benvenuti al Sud》(歡迎來南方),順帶也可以瞭解一下意呆利的比中國還要激烈的南北之爭。意呆利北部目前還是工業乃至經濟重鎮,曾經輝煌的G7創始國的風韻還是有留存的。雖說曾經跟大眾齊驅並駕的菲亞特已經沒落,但還是完爆我朝各種土著車企啊!我朝也就吉利汽車算是剛能進入歐洲市場啊!米蘭人均5萬美元的GDP也是數倍於我朝最發達地區啊!不要僅僅侷限在對比別人啊!要在對比別人的過程中吸取教訓啊!

君臨

地廣人稀物產豐饒,其實並不是北歐富裕的主要原因。

我們來看看北歐國家的出口商品構成:

瑞典前十大類別出口商品:機械、汽車、電信設備、鋼鐵、紙製品、藥品、石油、木製品、塑料、光學器材。

芬蘭:電信設備、紙製品、機械、鋼鐵、汽車零部件、石油、木製品、塑料、光學設備、船舶。

丹麥:機械、石油、電器設備、藥品、肉製品、光學設備、傢俱、塑料、魚類、汽車零部件。

挪威:石油、魚類、機械、鋁製品、電器設備、化工品、鎳製品、光學設備、鋼鐵製品、鋼鐵。

冰島:鋁製品、魚類、飼料、鋼鐵、食用油、肉製品、機械、藥品、光學設備、石油。

很明顯,除了挪威和冰島,其他三國都是以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導的經濟體,如果被人說是祖上積德,靠物產豐饒發達,北歐人一定會感到淡淡的憂傷。

其實在維京海盜時期,公元8-11世紀,北歐還是窮的叮噹響的野蠻人,如果你能理解索馬里為什麼那麼多海盜,匈奴鮮卑為什麼千年以來一直以劫掠為生,你就能理解北歐人有多窮了。不是實在活不下去了,誰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做強盜啊?

北歐人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漢撒同盟時期,公元13-15世紀,整個波羅的海發展為一個自由經濟的商貿網絡,卑爾根、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這些北歐城市因為和德國的漢堡、呂貝克等商貿業中心隔海相望,逐漸就發展起來了。商人們把當地的土特產買下來,轉手出口到英國法國,賺取了大票的財富,北歐人終於也可以安定下來過小日子,不用天天提著腦袋做個汪洋大盜了,真好。要說,有個德國鄰居也真不賴。

你看,隨著德國人在19世紀末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北歐小夥伴們自然也是商機無限啊。

1847年,嘉士伯公司成立,目前是世界第五大啤酒公司。

1865年,諾基亞創立,開始生產木漿造紙,1868年生產橡膠皮靴,1902年生產電纜,1960年進入電信業,1982年生產出北歐第一臺手機,1996年開始成為全球手機第一品牌,直到2011年讓出手機第一品牌的位置。

1876年,愛立信公司成立,主要業務是維修電報機。1878年開始生產電話機,1980年代開拓移動通信業務,2001年分拆手機業務,目前是全球通信設備領導者。

1898年,維斯塔斯公司成立,早期從事鐵匠業務,1928年生產鋼鐵門窗,1945年生產廚具用品,1950年生產拖拉機,1968年生產液壓起重機,1979年生產風力發電機,1987年開始專注於風力發電業務,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風電公司。

1901年 ,Lux公司成立,生產煤油燈,1910年 Elektromekaniska公司成立,生產吸塵器,1919年兩公司合併成為伊萊克斯公司,以後通過不斷的收購兼併,成為歐洲第一大的白色家電公司。

1904年,馬士基公司成立,目前是全球第一大遠洋航運公司。

1923年,諾和諾德公司成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糖尿病(胰島素)製藥公司。

1924年,沃爾沃創立,1979年轎車業務和重型汽車業務分拆,轎車業務2010年被中國吉利汽車收購,而沃爾沃重汽目前是僅次於奔馳汽車的世界上第二大重型汽車集團。

1943年,宜家家居創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傢俱公司。

1972年,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立,1973年在北海開採石油,1987年開始大規模的天然氣田開發,目前是世界第三大原油出口商。

很顯然,北歐人的工業化起步於1850年代,從食品業、造紙業、製鞋業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起步。英國工業革命從荷蘭、法國、德國,經過一百多年的傳播,終於到達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北歐地區。

不過這時候的北歐,諾基亞造鞋子,愛立信修電報機,伊萊克斯搞煤油燈,實在沒什麼技術含量,就跟李書福說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可以湊成一個吉利車差不多,估計要被早就生產出火車的法國佬笑暈過去。

北歐人的逆襲,發生在一戰與二戰之間。

當西歐大哥們打的你死我活,傾家蕩產的時候,北歐人幸運的竟然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天啊,這實在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啊。如果你還記得美國人在二戰期間發的戰爭財,你就知道北歐小兄弟有多麼的幸福了。

在這個時期,北歐的家電、汽車、藥品、重型機械開始大量出口到歐洲,尤其在二戰之後,百廢待興,德國法國的機器和生產線破破爛爛的,哪裡能夠跟北歐的新貴們抗衡啊!

到了1980年代,隨著北海油田的大開發,愛立信和諾基亞進入移動通信產業,宜家傢俱、HNM、ONLY這些時尚品牌的風靡,財源滾滾而來,北歐真的是富到流油了。

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時也命也。

起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恰巧兩次世界大戰又把競爭對手打殘廢了,此謂天時;

離德國那麼近,和德國的重工業產業鏈基本融為一體,可以說是德國的精華版,此謂地利;

專心致志發展經濟,不打內戰,不搞閉關鎖國,不學蘇聯的計劃經濟和大清洗,此謂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俱備,想不富都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