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到大有句話你一定聽過無數次:

中國13億人怎麼就選不出11個踢足球踢得好的。

小時候我也疑惑不解,後來做足球媒體這些多年,變得很噁心這句話。其實也並不是噁心說這句話的人,因為很多人平時並不關注足球,他們自己的生活圈子也與職業足球、業餘足球離得很遠,只是每逢國足比賽來湊個熱鬧而已。

我噁心的是,“中國13億人怎麼就選不出11個踢足球踢得好的”,這句話居然能從小聽到大。其實這幾年我也會跟人解釋到憤怒,世界除中國人口比中國人口多了多少倍,組個世界聯隊也玩不過我們的乒乓球和跳水,還有你怎麼就不看看你身邊有多少小孩在踢球?

人口基數大唯一能決定的就是:吃飯拉屎總量大、 交配總次數多、衣服需求量大、說話次數多、學生的作業總量大這些吧。

奧運會中國總能拿很多金牌,沒錯,這些絕大部分都是商業化、職業化程度不高的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只要國家集中化刻苦訓練基本就能出成績,因為從大體上看,你的競爭對手並不多,想想全世界每天玩乒乓球和跳水的小孩有多少,每天踢球的小孩有多少,數量上估計能有萬倍以上的差距。

而那些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是一門生意、是整個市場競爭、是能鼓勵全人類選好苗子參與的,因為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這些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只要玩得牛逼,就能讓二十多歲的自己財富自由邁入富人階層,養活全家十輩子的錢了,這種回報是人類世界能給與的最頂級的回報了。而三大球、高爾夫、網球、賽車等這些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中國男子都不行。

高爾夫、網球和賽車是絕對需要國家整體經濟達到一定水平才能玩得轉的項目,我國參與這些運動的孩子很少情有可原。而足球和籃球只是需要一塊地、一個球和簡易的設備就能玩,按理說足球籃球參與的人應該是可以很多的。就像巴西,貧民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球星和無數高水平球員去全世界各地淘金。

但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踢足球的孩子並不多。拿我自己來說,我1998年7週歲還不到時看世界盃愛上足球,讀小學二年級就學大空翼帶個足球去學校,老師都覺得我是奇葩,而學校也沒有足球場,高年級的學生還來搶我的足球,身邊的同學也踢不來足球。漸漸地到了四年級,我就打籃球去了,然後初中、高中、大學,幾乎沒有超過一位同學會去主動踢足球。沒人和你玩啊,你一個人玩,有什麼意思?

曾經看過一本書叫《足球無疆》,是一位在北京待了幾十年的英國人(他的中文名叫羅文)寫的中英足球文化的差異,這麼說還有點抬舉我們了,我們其實根本沒足球文化。上世紀八十年代他來中國留學,那個時期踢場球都要向上面打報告申請,因為當時規定多少人以上的活動都要向上面申報。裡頭還有個有意思的內容,就是當時羅文的女友來北京找他,然後兩人去開房,當時在中國不是夫妻和家人是不能開房的、是犯法的,於是他倆就說是兄妹了。這本書裡頭其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同樣作為首度,北京只有90塊左右的足球場,而且大部分集中在高校,而倫敦有3000多塊足球場;足球其實是草根運動,參與的人多了,自然高水平的球員就多,就像金字塔一樣,塔基夠寬塔尖才能高。

大學時自從看了這本書以後,我就覺得在中國要是踢球的小孩多了,那麼我們國家隊的實力一定會變得更強。我記得大概六七年前吧,中國國少隊的選材範圍只有幾百人,你如何從幾百人裡選23人去抗衡別人從幾萬人裡選的23人?還是一個前幾年的數據,當時中國青少年足球註冊人口只有幾千,英國將近400萬青少年足球人口,而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幾十萬,這就好比吧,你一個城市裡23個學校的高考狀元和全國23個省的高考狀元一起比,這特麼誰強誰弱不用比就勝負已分了。

近一兩年,這種現象依然是沒有改變的,中國第一足記馬德興長期在一線報道中國青少年國家隊的比賽,之前看他寫過一篇,反正結論就是,國奧、國青、國少等等各種國字號青年隊,這幾年的戰績在亞洲基本都是被暴打被虐的。

造成中國小孩踢球少,特別是專業化的更少,有個原因也不得不提,就是我們職業足球運動員,大部分都是家庭殷實的,都是有錢人的孩子,當然也有不少是傾家蕩產、賭博式培養的,你家裡沒錢很難逐級上升最終踢上一線隊,除了那種特別能力突出的。我在南昌的業餘隊隊友西瓜,我覺得他是我見過最具才華的業餘球員之一,在南昌業餘足球界可以排前十,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和街頭足球的踢球方式,他當年在體校學足球,教練覺得他很有天賦,想把他推薦到上海申花青年隊去,但那邊說要交20萬。在十多年前,20萬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且後續還要花更多的錢,最終西瓜還是沒走這條路。我們90初的這一代,我想全國一定有成千上萬個西瓜,天賦異稟的他們本該有機會職業化道路的嘗試,至少要試過才知道,人生才不會留有遺憾吧……

我們小孩踢球人數少,還有個原因就是,那些踢職業基本上從小就要放棄學業了,足球成為華山一路,踢不出來的話以後就業的方向就很窄了。而日本燃爆青春的高中和大學聯賽,是每年整個日本社會關注的焦點,決賽都是球場幾萬人座無虛席,而雙軌制的他們只要能力足夠突出就能從校園加入到職業俱樂部成為職業球員正如那些從小就在職業俱樂部梯隊的孩子一樣,像岡崎慎司高中畢業後才加入職業球隊,而長友佑都是在大學時才進入的職業俱樂部。

拿英國的青訓來說,他們的孩子在七八歲時基本都會加入社區的足球級俱樂部,就像我們的小孩去學畫畫唱歌跳舞樂器一樣,是興趣班,不會影響學業。而大的職業俱樂部,會招納最低9歲的孩子參加他們的青訓營,按照英足總的規定,青訓營最低年齡組別是U9。這些孩子在所謂的職業俱樂部,其實也不過是興趣班一樣,每週過來玩幾次,加上他們平時課後時間也多(小學生作業肯定比我們少),足球能夠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和學習成長、鍛鍊身體。所以說,基本上英國足球青訓的選材是幾乎大部分的英國的小孩,這也是基於他們濃厚的足球氛圍、優越基礎設施建設和足球俱樂部的青訓發展積澱。這些小孩把足球當成遊戲,也在專業教練下指導提高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本功,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當然,他們也會面臨淘汰和選擇。在內德羽則那本著名的《英超風雲》中寫道:“第三階段:16至18歲。16歲是青訓營的分水嶺,球技依然沒有起色的小球員會在這個年紀退貨或者被退貨。比如,貝克漢姆的大兒子布魯克林。留下來的球員一方面可以簽訂週薪為100英鎊的學徒合同成為全職學徒,另一方面得在俱樂部附近找個地方寄宿。因為這些下定決心一輩子靠足球吃飯的孩子需要加大訓練量:週一到週五每天都得訓練兩次,週末還有一場比賽要踢,不可能再走讀了。”

在英國的青訓體系下,即使在16歲你依然可以選擇學業,而當你被教練選中鼓勵走職業化道路,即便沒能成為頂級球員,英國多級別的職業化聯賽和眾多的足球相關就業崗位,也基本讓踢球的孩子不會找不到工作。

隨著這幾年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我在南昌看到踢球的小孩越來越多了,他們也得到更多更好的指導,我覺得這是好事,希望七八年後能看到些光明。

有人會說,中國籃球氛圍好啊,那麼多人打籃球,打籃球的人數起碼是踢球的十倍,可怎麼籃球水平也就這樣。

首先我個人覺得啊,中國男籃雖然排名比國足高,但是就水平而言是和國足一個檔次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記得根據FIFA的數據,全世界貌似有4億人踢球8萬職業球員,而打籃球的人數和職業籃球運動員的數量肯定遠遠少於踢足球的,個人認為打籃球的人數裡頭大部分集中在中國和美國,歐洲人對於籃球並不是那麼熱衷,很多在歐洲讀書的朋友跟我說歐洲到處都有足球場,在街頭經常看到有幾個人聊著球互相傳著球,就像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打籃球的就要少很多,而且NBA的比賽時間是在歐洲的凌晨,他們也不是像我們那麼痴迷NBA。我還記得有一年奧運會前中國男籃去歐洲打熱身賽,結果有個國家國內都沒有職業聯賽的,臨時組了個隊居然戰勝了中國男籃,對於這件事我記憶有些模糊了,但我腦海裡對這個印象還是很深刻的。對於經濟發達的西歐國家來說,他們只是隨便搞搞就能贏下中國了,至少不會處於下風,要是像足球那樣參與程度那麼高的話,他們跟中國男籃的差距肯定也是跟歐洲球隊踢國足一樣大的。

總的來說,籃球這項運動各國的競爭性和總體水平不像足球那麼高,再加上籃球是一個隊五個人在球場上,又是非常吃身材的運動,中國一個時期只要有個別高大又厲害點的球員,就能把男籃的世界排名維持在一個不錯的名次。所以說,排名並不能代表我們中國男籃總體水平有多高,只要易建聯不上,很多隊都能輸,你只要看看我們後衛線的差距就知道了。

那按照參與人數的金字塔理論來說,中國籃球參與者是足球參與者的十倍,假設武磊水平相當於易建聯,中國男籃應該有10位易建聯這種級別水準的球員才對,但為什麼沒有呢?

我覺得還是機制的問題,參與人數只是基礎,而基礎僅僅是基礎而已,沒有引線和火,再美的煙花也不會升空燃放。也像是擁有極盡豐富的食材,沒有好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依然是豬食。

我覺得姚明現在做的事,就是在把籃球選拔的機制往好的方向推進,讓這項職業化較為封閉單一的道路,變得更佳寬廣起來,前段時間的選秀大會就是在說你有足夠的實力,不管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都有機會成為CBA職業球員。

但姚主席的這條路任重道遠。

我記得一個數據,說美國有五六千人征戰高中生聯賽,這裡頭每年只有一兩千人能進入大學打NCAA,而每年從NCAA裡打出頭能被選秀、簽約的也就幾十人。而我們高中生、大學生校隊的學生水平看著也不錯啊,但每年能進入CBA的沒幾個,進CBA也不一定能上場,即便能上場在CBA也算不上什麼狠角色。

我的意思是,既然特麼有這麼好的群眾基礎,按照金字塔理論,特麼我們中國男籃應該很牛逼才對啊。為什麼?我覺得啊,因為這些所謂的大學校隊球員,跟CBA俱樂部梯隊的同齡球員比,實力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CBA的選材範圍基本上還是梯隊的那幾百人吧,這跟中國足球沒有任何區別!所以說這些群眾基礎並不能轉化成頂級職業球員,僅僅是業餘比賽的選材範圍。

只有讓整個社會的群眾基礎能夠有效比例地轉化成頂級職業球員,那這個體育項目才能在世界舞臺中保有很強的競爭力,就像英格蘭的足球(你的興趣班能夠通往頂級職業之路)和美國的籃球(你的校隊牛逼球員有機會打NBA)一樣,他們機制不都是在努力不錯過國家裡任何一個有天賦的小孩嗎?

所以這就需要基建、校園體育環境、優秀的教練!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部非常非常著名的籃球紀錄片hoop dream,中文名叫《籃球夢》,這部紀錄片導演史蒂夫·詹姆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足足拍攝了有6年之久,講述兩個來自芝加哥貧民區的黑人少年追逐籃球夢的過程,他們都曾同年齡段最強的中學生球員,都是入選麥當勞全國最強訓練營的球員,無奈傷病和家庭等因素使得他們最終都未能兌現自己的天賦,最終也沒能站上更高的舞臺。

"

從小到大有句話你一定聽過無數次:

中國13億人怎麼就選不出11個踢足球踢得好的。

小時候我也疑惑不解,後來做足球媒體這些多年,變得很噁心這句話。其實也並不是噁心說這句話的人,因為很多人平時並不關注足球,他們自己的生活圈子也與職業足球、業餘足球離得很遠,只是每逢國足比賽來湊個熱鬧而已。

我噁心的是,“中國13億人怎麼就選不出11個踢足球踢得好的”,這句話居然能從小聽到大。其實這幾年我也會跟人解釋到憤怒,世界除中國人口比中國人口多了多少倍,組個世界聯隊也玩不過我們的乒乓球和跳水,還有你怎麼就不看看你身邊有多少小孩在踢球?

人口基數大唯一能決定的就是:吃飯拉屎總量大、 交配總次數多、衣服需求量大、說話次數多、學生的作業總量大這些吧。

奧運會中國總能拿很多金牌,沒錯,這些絕大部分都是商業化、職業化程度不高的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只要國家集中化刻苦訓練基本就能出成績,因為從大體上看,你的競爭對手並不多,想想全世界每天玩乒乓球和跳水的小孩有多少,每天踢球的小孩有多少,數量上估計能有萬倍以上的差距。

而那些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是一門生意、是整個市場競爭、是能鼓勵全人類選好苗子參與的,因為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這些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只要玩得牛逼,就能讓二十多歲的自己財富自由邁入富人階層,養活全家十輩子的錢了,這種回報是人類世界能給與的最頂級的回報了。而三大球、高爾夫、網球、賽車等這些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中國男子都不行。

高爾夫、網球和賽車是絕對需要國家整體經濟達到一定水平才能玩得轉的項目,我國參與這些運動的孩子很少情有可原。而足球和籃球只是需要一塊地、一個球和簡易的設備就能玩,按理說足球籃球參與的人應該是可以很多的。就像巴西,貧民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球星和無數高水平球員去全世界各地淘金。

但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踢足球的孩子並不多。拿我自己來說,我1998年7週歲還不到時看世界盃愛上足球,讀小學二年級就學大空翼帶個足球去學校,老師都覺得我是奇葩,而學校也沒有足球場,高年級的學生還來搶我的足球,身邊的同學也踢不來足球。漸漸地到了四年級,我就打籃球去了,然後初中、高中、大學,幾乎沒有超過一位同學會去主動踢足球。沒人和你玩啊,你一個人玩,有什麼意思?

曾經看過一本書叫《足球無疆》,是一位在北京待了幾十年的英國人(他的中文名叫羅文)寫的中英足球文化的差異,這麼說還有點抬舉我們了,我們其實根本沒足球文化。上世紀八十年代他來中國留學,那個時期踢場球都要向上面打報告申請,因為當時規定多少人以上的活動都要向上面申報。裡頭還有個有意思的內容,就是當時羅文的女友來北京找他,然後兩人去開房,當時在中國不是夫妻和家人是不能開房的、是犯法的,於是他倆就說是兄妹了。這本書裡頭其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同樣作為首度,北京只有90塊左右的足球場,而且大部分集中在高校,而倫敦有3000多塊足球場;足球其實是草根運動,參與的人多了,自然高水平的球員就多,就像金字塔一樣,塔基夠寬塔尖才能高。

大學時自從看了這本書以後,我就覺得在中國要是踢球的小孩多了,那麼我們國家隊的實力一定會變得更強。我記得大概六七年前吧,中國國少隊的選材範圍只有幾百人,你如何從幾百人裡選23人去抗衡別人從幾萬人裡選的23人?還是一個前幾年的數據,當時中國青少年足球註冊人口只有幾千,英國將近400萬青少年足球人口,而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幾十萬,這就好比吧,你一個城市裡23個學校的高考狀元和全國23個省的高考狀元一起比,這特麼誰強誰弱不用比就勝負已分了。

近一兩年,這種現象依然是沒有改變的,中國第一足記馬德興長期在一線報道中國青少年國家隊的比賽,之前看他寫過一篇,反正結論就是,國奧、國青、國少等等各種國字號青年隊,這幾年的戰績在亞洲基本都是被暴打被虐的。

造成中國小孩踢球少,特別是專業化的更少,有個原因也不得不提,就是我們職業足球運動員,大部分都是家庭殷實的,都是有錢人的孩子,當然也有不少是傾家蕩產、賭博式培養的,你家裡沒錢很難逐級上升最終踢上一線隊,除了那種特別能力突出的。我在南昌的業餘隊隊友西瓜,我覺得他是我見過最具才華的業餘球員之一,在南昌業餘足球界可以排前十,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和街頭足球的踢球方式,他當年在體校學足球,教練覺得他很有天賦,想把他推薦到上海申花青年隊去,但那邊說要交20萬。在十多年前,20萬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且後續還要花更多的錢,最終西瓜還是沒走這條路。我們90初的這一代,我想全國一定有成千上萬個西瓜,天賦異稟的他們本該有機會職業化道路的嘗試,至少要試過才知道,人生才不會留有遺憾吧……

我們小孩踢球人數少,還有個原因就是,那些踢職業基本上從小就要放棄學業了,足球成為華山一路,踢不出來的話以後就業的方向就很窄了。而日本燃爆青春的高中和大學聯賽,是每年整個日本社會關注的焦點,決賽都是球場幾萬人座無虛席,而雙軌制的他們只要能力足夠突出就能從校園加入到職業俱樂部成為職業球員正如那些從小就在職業俱樂部梯隊的孩子一樣,像岡崎慎司高中畢業後才加入職業球隊,而長友佑都是在大學時才進入的職業俱樂部。

拿英國的青訓來說,他們的孩子在七八歲時基本都會加入社區的足球級俱樂部,就像我們的小孩去學畫畫唱歌跳舞樂器一樣,是興趣班,不會影響學業。而大的職業俱樂部,會招納最低9歲的孩子參加他們的青訓營,按照英足總的規定,青訓營最低年齡組別是U9。這些孩子在所謂的職業俱樂部,其實也不過是興趣班一樣,每週過來玩幾次,加上他們平時課後時間也多(小學生作業肯定比我們少),足球能夠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和學習成長、鍛鍊身體。所以說,基本上英國足球青訓的選材是幾乎大部分的英國的小孩,這也是基於他們濃厚的足球氛圍、優越基礎設施建設和足球俱樂部的青訓發展積澱。這些小孩把足球當成遊戲,也在專業教練下指導提高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本功,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當然,他們也會面臨淘汰和選擇。在內德羽則那本著名的《英超風雲》中寫道:“第三階段:16至18歲。16歲是青訓營的分水嶺,球技依然沒有起色的小球員會在這個年紀退貨或者被退貨。比如,貝克漢姆的大兒子布魯克林。留下來的球員一方面可以簽訂週薪為100英鎊的學徒合同成為全職學徒,另一方面得在俱樂部附近找個地方寄宿。因為這些下定決心一輩子靠足球吃飯的孩子需要加大訓練量:週一到週五每天都得訓練兩次,週末還有一場比賽要踢,不可能再走讀了。”

在英國的青訓體系下,即使在16歲你依然可以選擇學業,而當你被教練選中鼓勵走職業化道路,即便沒能成為頂級球員,英國多級別的職業化聯賽和眾多的足球相關就業崗位,也基本讓踢球的孩子不會找不到工作。

隨著這幾年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我在南昌看到踢球的小孩越來越多了,他們也得到更多更好的指導,我覺得這是好事,希望七八年後能看到些光明。

有人會說,中國籃球氛圍好啊,那麼多人打籃球,打籃球的人數起碼是踢球的十倍,可怎麼籃球水平也就這樣。

首先我個人覺得啊,中國男籃雖然排名比國足高,但是就水平而言是和國足一個檔次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記得根據FIFA的數據,全世界貌似有4億人踢球8萬職業球員,而打籃球的人數和職業籃球運動員的數量肯定遠遠少於踢足球的,個人認為打籃球的人數裡頭大部分集中在中國和美國,歐洲人對於籃球並不是那麼熱衷,很多在歐洲讀書的朋友跟我說歐洲到處都有足球場,在街頭經常看到有幾個人聊著球互相傳著球,就像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打籃球的就要少很多,而且NBA的比賽時間是在歐洲的凌晨,他們也不是像我們那麼痴迷NBA。我還記得有一年奧運會前中國男籃去歐洲打熱身賽,結果有個國家國內都沒有職業聯賽的,臨時組了個隊居然戰勝了中國男籃,對於這件事我記憶有些模糊了,但我腦海裡對這個印象還是很深刻的。對於經濟發達的西歐國家來說,他們只是隨便搞搞就能贏下中國了,至少不會處於下風,要是像足球那樣參與程度那麼高的話,他們跟中國男籃的差距肯定也是跟歐洲球隊踢國足一樣大的。

總的來說,籃球這項運動各國的競爭性和總體水平不像足球那麼高,再加上籃球是一個隊五個人在球場上,又是非常吃身材的運動,中國一個時期只要有個別高大又厲害點的球員,就能把男籃的世界排名維持在一個不錯的名次。所以說,排名並不能代表我們中國男籃總體水平有多高,只要易建聯不上,很多隊都能輸,你只要看看我們後衛線的差距就知道了。

那按照參與人數的金字塔理論來說,中國籃球參與者是足球參與者的十倍,假設武磊水平相當於易建聯,中國男籃應該有10位易建聯這種級別水準的球員才對,但為什麼沒有呢?

我覺得還是機制的問題,參與人數只是基礎,而基礎僅僅是基礎而已,沒有引線和火,再美的煙花也不會升空燃放。也像是擁有極盡豐富的食材,沒有好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依然是豬食。

我覺得姚明現在做的事,就是在把籃球選拔的機制往好的方向推進,讓這項職業化較為封閉單一的道路,變得更佳寬廣起來,前段時間的選秀大會就是在說你有足夠的實力,不管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都有機會成為CBA職業球員。

但姚主席的這條路任重道遠。

我記得一個數據,說美國有五六千人征戰高中生聯賽,這裡頭每年只有一兩千人能進入大學打NCAA,而每年從NCAA裡打出頭能被選秀、簽約的也就幾十人。而我們高中生、大學生校隊的學生水平看著也不錯啊,但每年能進入CBA的沒幾個,進CBA也不一定能上場,即便能上場在CBA也算不上什麼狠角色。

我的意思是,既然特麼有這麼好的群眾基礎,按照金字塔理論,特麼我們中國男籃應該很牛逼才對啊。為什麼?我覺得啊,因為這些所謂的大學校隊球員,跟CBA俱樂部梯隊的同齡球員比,實力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CBA的選材範圍基本上還是梯隊的那幾百人吧,這跟中國足球沒有任何區別!所以說這些群眾基礎並不能轉化成頂級職業球員,僅僅是業餘比賽的選材範圍。

只有讓整個社會的群眾基礎能夠有效比例地轉化成頂級職業球員,那這個體育項目才能在世界舞臺中保有很強的競爭力,就像英格蘭的足球(你的興趣班能夠通往頂級職業之路)和美國的籃球(你的校隊牛逼球員有機會打NBA)一樣,他們機制不都是在努力不錯過國家裡任何一個有天賦的小孩嗎?

所以這就需要基建、校園體育環境、優秀的教練!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部非常非常著名的籃球紀錄片hoop dream,中文名叫《籃球夢》,這部紀錄片導演史蒂夫·詹姆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足足拍攝了有6年之久,講述兩個來自芝加哥貧民區的黑人少年追逐籃球夢的過程,他們都曾同年齡段最強的中學生球員,都是入選麥當勞全國最強訓練營的球員,無奈傷病和家庭等因素使得他們最終都未能兌現自己的天賦,最終也沒能站上更高的舞臺。

我國籃球群眾基礎這麼好,可為什麼男籃和國足水平差不多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其實是,即使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即使是在美國貧民窟的小學和中學裡,學校裡都有室內籃球館、都有非常專業的教練進行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即便是很普通的一場校園比賽,場下的同學、朋友、家人作為觀眾都極為熱情的投入參與歡呼鼓勁。

即便是現在的中國,也很少小學中學有室內籃球館吧。

我覺得經濟基礎是一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你希望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刷題的機器,是考大學為學校爭面子業績的名片,是學習成績不行就否定這個學生一切讓學生感到自卑迷茫的,還是一個能夠為自己所熱愛的足球/籃球/畫畫/設計/編程/表演/演奏/唱歌/創作等等為之每天拼命想要在某一領域努力前進的人?

你特麼每天上課上到飯點寫作業寫到睡點,踢個足球打個籃球沒時間、沒場地、沒專業教練指導,還經常捱罵,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給的壓力大到爆炸,學業上隨便哪門功課補習老師分分鐘可以給你找到十個,在這種環境下,很多種子還沒萌芽就停止生長或是生長畸形了,你長大後如何成為頂級職業的選材範圍?我在這裡不僅僅是說運動項目,是所有的興趣愛好,是孩子們真正熱愛的事物,每一顆種子都值得沃土去滋潤。我這裡說的也不是目標都是要定位為上頂級職業水準,只是說有這樣的沃土才能持續源源不斷為最頂級提供資源,而那些熱愛卻又天賦不夠的人,長大了也能找到自己熱愛領域的工作之類的。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我初三時下晚自習,會路過一個街頭籃球場,偶爾幾次我會去打一下再回家,有段時間我看到我哥同學丁邦每天都在那籃球,他的水平是高中校隊主力、外號鉛山吉諾比利,和丁邦一起在那打的朋友跟我說丁想打籃球但又找不到前途出路,家裡人也很反對,他最近很煩都不去上晚自習每天晚上在這打球。

前不久,我在一位朋友毛躍邦的朋友圈看到了一個小視頻,那是在最近在我老家縣城重要比賽的最後關頭,丁邦一記銷魂的三分反超絕殺了對手。

青春易逝,熱愛不滅,人生就是充滿無聊且宏觀上無意義的,能有一生所愛的,都讓自己的人生自賦了意義、夢想、追逐和快樂。

對了,中國男籃今晚輸給委內瑞拉小組沒能出線,他們將南下廣州參加排位賽,據說屆時男籃將和國足入住同一酒店。

這兩天對於中國男籃的無奈,怎麼讓我有了每次國足出局的既視感和失落感。。。。。。。

文/邱翼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