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自律

幼兒園 美國 冰淇淋 心理學 美國高中留學 美國高中留學 2017-09-27

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將決定孩子的學業、乃至他們的一生是否成功與幸福。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其中的“自”和“律”都很重要。過去,中國家長們很重視“律”,就是給孩子定規矩、嚴要求。現在的一些家長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只強調“自”,一味地給孩子自主權和自由,放養,認為只要順其自然,孩子就會長好。

這兩個極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強調“律”,就很容易讓孩子不快樂、有逆反心理。同時,由於大人主動、孩子被動,孩子是在大人的監控和管制下去行動,實際上恰恰失去了鍛鍊自我約束能力的機會。一旦離開了大人的監管,有的孩子由於慣性、由於聽話,能繼續表現好;有的孩子由於被壓制太久或有逆反心裡,就需要更多的放鬆來平衡一下。因此很多時候,這樣的管教可能只培養了孩子的忍耐力、專注力和韌性,並沒有培養真正的自律能力。

  而過於強調給孩子自由,對孩子大撒把,那結果似乎更糟。美國等西方國家已有類似的教訓。曾經,美國的媽媽們給孩子上早教課、讓幼兒學語文數學知識的風氣不比我們遜色。在很多地方,5歲的孩子要參加智商甚至情商測試,為的是能進入優質的私立小學,或進入天才班。我聽說過有30個月的幼兒為了進好的幼兒園而參加智商測試。為了通過這些考試,媽媽們以各種早教課程和學習軟件來武裝自己的寶寶,搞得孩子很忙。週末帶幼兒上早教課,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景象。

  後來,大家發現孩子們壓力太大,不快樂,於是提出要讓孩子自由,讓孩子不去學什麼,單純地玩,盡情去have fun。到現在,我們正在推廣“愛與自由”的同時,西方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一位英國的專家說,現在這麼多孩子被確診為兒童多動症,其中的一些孩子只是因為他們在幼兒時根本沒有機會學習怎樣去自我約束!

美國丹佛大都會州立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德博拉.萊翁和艾琳娜.波卓娃博士在90年代研發了一套學前教育課程,叫做“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著重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以及其他“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這套課程在一些幼兒園實踐後,效果好得驚人。

在幼兒園的課堂上,心智工具班級的孩子表現得積極而有序,好像他們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實施一年之後,在全美學力考試中,語文成績方面,傳統教學法的孩子只有一半人數能達到“熟練”等級,而心智工具的孩子有97%達到“熟練”等級,平均成績高出整個學區平均分20多分,儘管很多孩子都來自貧困家庭或是母語不是英語的家庭!這個課程效果之好,使得學者們想進行對照研究都成為不可能:因為幼兒園園長們認為,剝奪對照組的孩子們接受這個教育的機會,是不人道的!

而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自制力比智商更能預測未來的學業表現。其中一項研究有這樣的結果:智力和自制力都處於平均水平以上的孩子,數學成績優秀的概率是那些單有高智商孩子的三倍!

這些研究,讓我想起多年前在英文教材中看到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研究者給一些四歲的孩子每人發一個蘋果,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能忍著不吃這個蘋果,那麼過一會,你們還會得到另一個,作為獎勵。

在研究者離開的時間裡,有的孩子忍著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若干年後,實驗者對這些已經長大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發現能忍著不吃的孩子,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績,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剋制自己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命運就不那麼樂觀。

  對於我們來說,這似乎不是什麼新聞,但對於崇尚自由的美國人來說,這卻是重大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很推崇忍耐、剋制這些品質的,比如,“克己復禮”、“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滅”字聽起來有點嚇人,其實就是強調要剋制自己的不良慾望。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徵。過去曾有一首歌,叫《跟著感覺走》,之所以那麼流行,就是因為它對傳統的觀念有點小小的顛覆,人們很享受這種觀念上的解放。

  而美國文化則很不同。他們幾乎是鼓勵衝動、鼓勵張揚,鼓勵一個人聽從自己的直覺、衝動和慾望。美國年輕人如果說另一個人很“spontaneous”,指這個人跟著感覺走、想到哪就做到哪、常有難以預測的舉動,那麼這通常是褒義的描述,這是個招人喜歡的性格。

很多人現在想法比較西化,對於孩子也常有類似的看法。有時人們認為,一個能剋制衝動的孩子太老成、不像孩子,而那些無所顧忌、行為放肆的孩子反倒被認為是有孩子氣,是活潑的、有潛力的。而現在的這些研究提醒了我們,不要矯枉過正,要向傳統迴歸一些,要對自制力和自律重新重視起來。孩子的自律能力該怎樣培養呢?在我看來,狹義的自律是指自制力,就是剋制自己想做什麼事情的衝動、或是讓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情的能力。

而廣義的自律則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評價能力、做計劃並監督執行的能力,等等,相當於自我管理能力。這裡面不只需要單純的自控力,還需要其他複雜的認知能力。

  狹義的自律、自制力、自控力,是怎樣做到的呢?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的情況。我們成人是怎樣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衝動的?是什麼使得自律變得可能,變成現實?我想,這裡面關鍵不是自己的忍耐度如何,而是在於我們有多大的自覺和主動性,在於我們主觀上認為這個控制和忍耐有多大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們自律的動機有多強。

舉個媽媽們都有體會的例子:我們都曾有想買衣服的衝動,有時這種衝動會變得很強,變得不那麼理性了。我們是怎樣剋制消費衝動的呢?女人們想過很多辦法,但是怎樣都會有波動,有反覆。情緒一起伏,買衣服的衝動就高漲起來了。但是,很多媽媽一有了孩子,這種買衣服的衝動一下子就降了很多。我想,這可以很生動地說明,忍耐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可靠的,而自律的動機才是更關鍵的因素。當我們少買衣服的動機變得足夠強大,那麼這種剋制就變得不難了。

  同理,“克己復禮”、“存天理,滅人慾”,如果我們很認同“禮”和“天理”的價值,那麼做起來就更容易一些。這一點,從理論上也可以找到依據。神經學專家們發現,積極的大腦能更好地運轉,信息傳遞更快。內在動機對於提供注意力和自制力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反思,為什麼按照傳統的、重視忍耐和剋制的方法去訓練孩子,結果有時卻不好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在這個訓練中,孩子缺乏自覺性、缺少強大的動機。當孩子是被逼著去忍耐、剋制的時候,他不是在自律。那相當於我們不買衣服只是因為兜裡錢不夠,我們的心仍然留戀在逛街或是逛網店的事情上。一旦條件改變,有了錢,我們仍然會去血拼。

  要想培養自律,關鍵是要讓孩子自覺地、主動地去剋制自己的衝動。當孩子是不依賴大人的監督,自覺地約束自己的時候,他就是在練習自律了。很多家長看到這裡大概會比較犯難:天哪,讓小孩自覺地去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或是主動地不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可能嗎?

  是啊,這很難,因為這對於我們大人來說都有難度,別說孩子了。所以這個訓練才有意義。回想一下,我們的孩子有過這樣的情況嗎?

我想起我女兒的一個小事。小孩對冷飲都很瘋狂。有一次,我拿出一大盒哈密瓜口味的冰激凌給女兒,姥姥一看嚇壞了,唯恐她餓虎撲食全給消滅了。這個事對我也很有挑戰,我知道不好收場。最後硬搶效果不會好,弄不好就得大哭一場。我想嘗試新的辦法。

我在拿出冰激凌之前,先講點道理,比如太涼了,小胃會凍著會生氣了……然後跟她說好,給你吃,前提是你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並且不能吃太多。最後,你自己結束、自己蓋好蓋,交給我。如果你能這樣吃,那麼以後你不提出要求,我都會經常給你。如果不能做到這些,以後冰激凌想都別想。她故作認真地點頭同意,滿口答應。

  開始很驚險。她想多吃,好在凍得很硬,她一次也刮不下來多少,吃不到,差點都急了。我走開,不在旁邊看。她見沒人管,就慢慢在那抹水泥似得一點一點刮。過一會,我過來提醒她一下,她怕我搶,趕緊護著。又過一會,我又提醒她規定。她也吃到一點了,見我沒搶,也放鬆了。我趁機又提點別的有趣的事吸引她去做,她一動心,我說,自己把蓋子蓋上,她給蓋上了,我一邊誇她,一邊拿起來迅速逃離現場。她舔著勺有點意猶未盡,但也來不及了。就這樣,第一次成功收場了。

  後來,有時她沒提出要吃,我也在適當的時候主動拿給她。有了信任,她每次都能有所控制,按規定去吃,最後自己收尾。

這個事情裡,她的動機在於,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多吃冰激凌的機會。她也知道一次吃不了太多,相比之下,這個持久的供應就更有價值,所以這個動機夠大,值得她去為之約束自己。

  而每經歷一次這樣的有自律體驗的小事,孩子的自律能力就會得到一次鍛鍊。如果最後大人強制地拿走冰激凌,跟縱容相比,孩子的自控力也會得到鍛鍊,他會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須被制止的,但是效果沒有自覺去做那樣好。

當然這樣的訓練要在孩子懂事以後進行,對於一歲左右太小的孩子,也不必解釋太多,不該做的事情,講一句道理,平和地把東西拿走或把孩子抱走就行了。

  所以,我總結,要想讓孩子自覺地約束自己,關鍵是要給他提供對他來講有意義的動機。我們教訓孩子,常說,你只有這樣,才能如何如何。這樣講時,我們要好好分析一下,我們提出的這個結果,對於孩子來說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價值。這個結果對他來說重要嗎?

是不是他很在乎的事情呢?很多時候,如果這種教訓就像耳旁風,那麼不要抱怨孩子不好,而要怪自己不瞭解孩子,不知道他的價值排序是怎樣的。我們要懂得什麼才是孩子真正在乎的事情,然後想辦法,把這個事情和你希望他有的行為捆綁起來,構成因果關係,當然這個關聯越自然、越合理越好,最好也能是有建設性的。這樣,我們就給他自律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動機。

  比如說,對於青少年來說,好成績、好學校、未來的好工作都不一定是很能打動他的動機,但是獨立的感覺、自主權、在同學間的地位、名譽、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對自己能力的成就感等等,或許都是他很在乎的事情。當然孩子的價值觀不一定正確,需要我們引導,不能一味遷就。但我們總可以找到既不誤導他,又有效的動機。

有時,當我要強迫女兒做什麼事情,比如要收起什麼她喜愛的東西時,如果她實在不聽,我會很強硬地說,要麼我硬搶,要麼你自己收。她通常就會選擇自己收了,因為反正也得收,自己做,還得到了一次自主權!

總之,要想讓孩子自律,我們給他個有誘惑力的動機很重要。而在實施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確保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去做。如果孩子能有機會自己做計劃、自己選擇、自己監督、自己評估、自己總結反省修正,那麼孩子就鍛鍊到了廣義的自律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必時時監控,但要偶爾檢查,掌握情況,適當幫助、引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