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

幼兒園早就已經開學,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園門口看到孩子和家長戀戀不捨的場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歲之後,對家長的依戀卻越來越嚴重,早晨不讓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變成了“大腿掛件”恨不得時刻都掛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離開就會哭鬧不停。

幫忙帶娃的老人會和父母說“白天在家的時候表現的挺正常的,為什麼父母一回來反而變得寸步不離了呢?”

其實這樣黏著父母,就說明孩子對父母有了分離焦慮,但也正是這樣才說明了孩子正在朝著社會化行為模式轉變。孩子在嬰兒時期還不懂得依戀,隨著他們年齡增加,逐漸才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依戀,然後是對父母親雙方的依戀。

一旦孩子與父母分開就會哭鬧或者是表現的焦慮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們才能停止,這表明孩子已經有了情感和自我的意識發展,是一種心理髮展健康的標準。

"

幼兒園早就已經開學,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園門口看到孩子和家長戀戀不捨的場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歲之後,對家長的依戀卻越來越嚴重,早晨不讓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變成了“大腿掛件”恨不得時刻都掛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離開就會哭鬧不停。

幫忙帶娃的老人會和父母說“白天在家的時候表現的挺正常的,為什麼父母一回來反而變得寸步不離了呢?”

其實這樣黏著父母,就說明孩子對父母有了分離焦慮,但也正是這樣才說明了孩子正在朝著社會化行為模式轉變。孩子在嬰兒時期還不懂得依戀,隨著他們年齡增加,逐漸才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依戀,然後是對父母親雙方的依戀。

一旦孩子與父母分開就會哭鬧或者是表現的焦慮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們才能停止,這表明孩子已經有了情感和自我的意識發展,是一種心理髮展健康的標準。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那段時間,孩子的依戀會越來越嚴重,只要父母遠離自己一會或者是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孩子就會驚慌,嚴重的則是會大聲哭泣。

這個時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時候,不過父母不能任由孩子的依戀無限度的發展,因為再過一段時間他們會去幼兒園,無法適應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生活。而且孩子將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的話,就不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失去了對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對於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孩子依戀父母除了生理需求,想要父母餵奶,換尿布之外,還有一種是因為情感需求導致的,他們需要父母對自己擁抱來產生安全感。

依戀大部分源自於對生存的需求,但是會逐漸演變成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或者是喜歡玩耍的話,他們對大人的依戀就會比較弱。

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兒童對人們的依戀心是發展兒童個性極端必需的。如果兒童沒有這種依戀心,就可能成為恐懼和驚慌體驗的犧牲品,或者將產生精神萎縮現象,這種現象的痕跡可以保留一生,並影響到兒童的愛好和意志。”

所以說,兒童依賴媽媽或者TA的撫養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的依戀情節。

"

幼兒園早就已經開學,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園門口看到孩子和家長戀戀不捨的場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歲之後,對家長的依戀卻越來越嚴重,早晨不讓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變成了“大腿掛件”恨不得時刻都掛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離開就會哭鬧不停。

幫忙帶娃的老人會和父母說“白天在家的時候表現的挺正常的,為什麼父母一回來反而變得寸步不離了呢?”

其實這樣黏著父母,就說明孩子對父母有了分離焦慮,但也正是這樣才說明了孩子正在朝著社會化行為模式轉變。孩子在嬰兒時期還不懂得依戀,隨著他們年齡增加,逐漸才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依戀,然後是對父母親雙方的依戀。

一旦孩子與父母分開就會哭鬧或者是表現的焦慮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們才能停止,這表明孩子已經有了情感和自我的意識發展,是一種心理髮展健康的標準。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那段時間,孩子的依戀會越來越嚴重,只要父母遠離自己一會或者是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孩子就會驚慌,嚴重的則是會大聲哭泣。

這個時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時候,不過父母不能任由孩子的依戀無限度的發展,因為再過一段時間他們會去幼兒園,無法適應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生活。而且孩子將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的話,就不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失去了對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對於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孩子依戀父母除了生理需求,想要父母餵奶,換尿布之外,還有一種是因為情感需求導致的,他們需要父母對自己擁抱來產生安全感。

依戀大部分源自於對生存的需求,但是會逐漸演變成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或者是喜歡玩耍的話,他們對大人的依戀就會比較弱。

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兒童對人們的依戀心是發展兒童個性極端必需的。如果兒童沒有這種依戀心,就可能成為恐懼和驚慌體驗的犧牲品,或者將產生精神萎縮現象,這種現象的痕跡可以保留一生,並影響到兒童的愛好和意志。”

所以說,兒童依賴媽媽或者TA的撫養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的依戀情節。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有的孩子從出生就是家裡的焦點,父母長輩對孩子時刻都是關注的,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戀心理,因為他們做任何事情早就被安排好,隨時需要大人的照看和幫忙,這樣孩子就習慣性的依賴大人,喜歡撒嬌和胡鬧。

還有的孩子從出生就經常和父母分離,家長需要外出工作,沒有辦法一整天都陪孩子在一起,這樣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沒有安全感,他們獨立性其實很強但是心理無法忍受長時間與父母分離。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好,經常吵架,搬家,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一樣也會造成內心不安全感增多,對父母的依戀心也比較強。

孩子經常遭受冷漠的對待,比如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需求,經常延遲對孩子的滿足時間,放任孩子自己在一旁玩耍哭鬧,自己玩手機。孩子長期處於被忽視的狀態中就會形成對家長很強的依賴感。

面對孩子依戀感很強的情況,父母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孩子這種離開父母就哭鬧的現象,不能單純的理解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要找到他們哭鬧原因的源頭。

"

幼兒園早就已經開學,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園門口看到孩子和家長戀戀不捨的場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歲之後,對家長的依戀卻越來越嚴重,早晨不讓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變成了“大腿掛件”恨不得時刻都掛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離開就會哭鬧不停。

幫忙帶娃的老人會和父母說“白天在家的時候表現的挺正常的,為什麼父母一回來反而變得寸步不離了呢?”

其實這樣黏著父母,就說明孩子對父母有了分離焦慮,但也正是這樣才說明了孩子正在朝著社會化行為模式轉變。孩子在嬰兒時期還不懂得依戀,隨著他們年齡增加,逐漸才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依戀,然後是對父母親雙方的依戀。

一旦孩子與父母分開就會哭鬧或者是表現的焦慮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們才能停止,這表明孩子已經有了情感和自我的意識發展,是一種心理髮展健康的標準。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那段時間,孩子的依戀會越來越嚴重,只要父母遠離自己一會或者是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孩子就會驚慌,嚴重的則是會大聲哭泣。

這個時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時候,不過父母不能任由孩子的依戀無限度的發展,因為再過一段時間他們會去幼兒園,無法適應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生活。而且孩子將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的話,就不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失去了對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對於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孩子依戀父母除了生理需求,想要父母餵奶,換尿布之外,還有一種是因為情感需求導致的,他們需要父母對自己擁抱來產生安全感。

依戀大部分源自於對生存的需求,但是會逐漸演變成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或者是喜歡玩耍的話,他們對大人的依戀就會比較弱。

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兒童對人們的依戀心是發展兒童個性極端必需的。如果兒童沒有這種依戀心,就可能成為恐懼和驚慌體驗的犧牲品,或者將產生精神萎縮現象,這種現象的痕跡可以保留一生,並影響到兒童的愛好和意志。”

所以說,兒童依賴媽媽或者TA的撫養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的依戀情節。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有的孩子從出生就是家裡的焦點,父母長輩對孩子時刻都是關注的,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戀心理,因為他們做任何事情早就被安排好,隨時需要大人的照看和幫忙,這樣孩子就習慣性的依賴大人,喜歡撒嬌和胡鬧。

還有的孩子從出生就經常和父母分離,家長需要外出工作,沒有辦法一整天都陪孩子在一起,這樣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沒有安全感,他們獨立性其實很強但是心理無法忍受長時間與父母分離。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好,經常吵架,搬家,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一樣也會造成內心不安全感增多,對父母的依戀心也比較強。

孩子經常遭受冷漠的對待,比如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需求,經常延遲對孩子的滿足時間,放任孩子自己在一旁玩耍哭鬧,自己玩手機。孩子長期處於被忽視的狀態中就會形成對家長很強的依賴感。

面對孩子依戀感很強的情況,父母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孩子這種離開父母就哭鬧的現象,不能單純的理解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要找到他們哭鬧原因的源頭。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是上幼兒園之前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長時間父母的陪伴,所以儘管父母白天需要上班,但是晚上回家之後還是要多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進行互動,在休假的時候儘可能多的帶著孩子出去玩,這樣能夠增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性,父母帶著孩子出去玩還能幫助孩子適應社交和其他人交流,讓孩子多增長一些見識。

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專心, 不能一邊刷手機一邊和孩子玩,這樣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他們內心的不安會增加。

如果父母離開也要和孩子說明,自己是暫時離開,還是會回來的,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不要用玩具或者是視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偷偷溜走,這樣會增加孩子不能忍受分離的痛苦。

每一次與孩子分離之前都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總是纏著父母也要多抱抱和親親孩子,讓他們知道父母的愛,平時和以多做一些遊戲來模擬父母上班活著離開的場景。

讓孩子知道父母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能總是一直陪伴著孩子,但是愛從不減少,如果孩子是因為要達到一些目的而纏著父母的話,家長可以考慮適當的滿足他們,並且與孩子約定好,滿足了要求之後要乖乖的不哭鬧。

"

幼兒園早就已經開學,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園門口看到孩子和家長戀戀不捨的場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歲之後,對家長的依戀卻越來越嚴重,早晨不讓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變成了“大腿掛件”恨不得時刻都掛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離開就會哭鬧不停。

幫忙帶娃的老人會和父母說“白天在家的時候表現的挺正常的,為什麼父母一回來反而變得寸步不離了呢?”

其實這樣黏著父母,就說明孩子對父母有了分離焦慮,但也正是這樣才說明了孩子正在朝著社會化行為模式轉變。孩子在嬰兒時期還不懂得依戀,隨著他們年齡增加,逐漸才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依戀,然後是對父母親雙方的依戀。

一旦孩子與父母分開就會哭鬧或者是表現的焦慮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們才能停止,這表明孩子已經有了情感和自我的意識發展,是一種心理髮展健康的標準。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那段時間,孩子的依戀會越來越嚴重,只要父母遠離自己一會或者是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孩子就會驚慌,嚴重的則是會大聲哭泣。

這個時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時候,不過父母不能任由孩子的依戀無限度的發展,因為再過一段時間他們會去幼兒園,無法適應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生活。而且孩子將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的話,就不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失去了對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對於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孩子依戀父母除了生理需求,想要父母餵奶,換尿布之外,還有一種是因為情感需求導致的,他們需要父母對自己擁抱來產生安全感。

依戀大部分源自於對生存的需求,但是會逐漸演變成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或者是喜歡玩耍的話,他們對大人的依戀就會比較弱。

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兒童對人們的依戀心是發展兒童個性極端必需的。如果兒童沒有這種依戀心,就可能成為恐懼和驚慌體驗的犧牲品,或者將產生精神萎縮現象,這種現象的痕跡可以保留一生,並影響到兒童的愛好和意志。”

所以說,兒童依賴媽媽或者TA的撫養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的依戀情節。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有的孩子從出生就是家裡的焦點,父母長輩對孩子時刻都是關注的,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戀心理,因為他們做任何事情早就被安排好,隨時需要大人的照看和幫忙,這樣孩子就習慣性的依賴大人,喜歡撒嬌和胡鬧。

還有的孩子從出生就經常和父母分離,家長需要外出工作,沒有辦法一整天都陪孩子在一起,這樣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沒有安全感,他們獨立性其實很強但是心理無法忍受長時間與父母分離。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好,經常吵架,搬家,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一樣也會造成內心不安全感增多,對父母的依戀心也比較強。

孩子經常遭受冷漠的對待,比如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需求,經常延遲對孩子的滿足時間,放任孩子自己在一旁玩耍哭鬧,自己玩手機。孩子長期處於被忽視的狀態中就會形成對家長很強的依賴感。

面對孩子依戀感很強的情況,父母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孩子這種離開父母就哭鬧的現象,不能單純的理解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要找到他們哭鬧原因的源頭。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是上幼兒園之前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長時間父母的陪伴,所以儘管父母白天需要上班,但是晚上回家之後還是要多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進行互動,在休假的時候儘可能多的帶著孩子出去玩,這樣能夠增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性,父母帶著孩子出去玩還能幫助孩子適應社交和其他人交流,讓孩子多增長一些見識。

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專心, 不能一邊刷手機一邊和孩子玩,這樣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他們內心的不安會增加。

如果父母離開也要和孩子說明,自己是暫時離開,還是會回來的,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不要用玩具或者是視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偷偷溜走,這樣會增加孩子不能忍受分離的痛苦。

每一次與孩子分離之前都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總是纏著父母也要多抱抱和親親孩子,讓他們知道父母的愛,平時和以多做一些遊戲來模擬父母上班活著離開的場景。

讓孩子知道父母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能總是一直陪伴著孩子,但是愛從不減少,如果孩子是因為要達到一些目的而纏著父母的話,家長可以考慮適當的滿足他們,並且與孩子約定好,滿足了要求之後要乖乖的不哭鬧。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誤區,認為父母就是應該圍著自己轉的,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品格,多帶他們探索世界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很多孩子之所以喜歡纏著父母是因為自己沒有感興趣的事,一旦孩子能夠沉迷某樣東西的話,他們就不會總是纏著父母了。

如果孩子總是靠依賴他人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感的話,那麼他們將來在學校,社交和控制情緒上都會出問題,而且對智力開發也有一定的阻礙。

因此家長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的戒除孩子對自己的依戀,不要讓他們對父母的粘人程度超出限制,家長不能事事都滿足孩子甚至是包辦他們的一切。

"

幼兒園早就已經開學,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園門口看到孩子和家長戀戀不捨的場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歲之後,對家長的依戀卻越來越嚴重,早晨不讓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變成了“大腿掛件”恨不得時刻都掛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離開就會哭鬧不停。

幫忙帶娃的老人會和父母說“白天在家的時候表現的挺正常的,為什麼父母一回來反而變得寸步不離了呢?”

其實這樣黏著父母,就說明孩子對父母有了分離焦慮,但也正是這樣才說明了孩子正在朝著社會化行為模式轉變。孩子在嬰兒時期還不懂得依戀,隨著他們年齡增加,逐漸才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依戀,然後是對父母親雙方的依戀。

一旦孩子與父母分開就會哭鬧或者是表現的焦慮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們才能停止,這表明孩子已經有了情感和自我的意識發展,是一種心理髮展健康的標準。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那段時間,孩子的依戀會越來越嚴重,只要父母遠離自己一會或者是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孩子就會驚慌,嚴重的則是會大聲哭泣。

這個時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時候,不過父母不能任由孩子的依戀無限度的發展,因為再過一段時間他們會去幼兒園,無法適應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生活。而且孩子將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的話,就不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失去了對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對於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孩子依戀父母除了生理需求,想要父母餵奶,換尿布之外,還有一種是因為情感需求導致的,他們需要父母對自己擁抱來產生安全感。

依戀大部分源自於對生存的需求,但是會逐漸演變成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或者是喜歡玩耍的話,他們對大人的依戀就會比較弱。

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兒童對人們的依戀心是發展兒童個性極端必需的。如果兒童沒有這種依戀心,就可能成為恐懼和驚慌體驗的犧牲品,或者將產生精神萎縮現象,這種現象的痕跡可以保留一生,並影響到兒童的愛好和意志。”

所以說,兒童依賴媽媽或者TA的撫養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的依戀情節。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有的孩子從出生就是家裡的焦點,父母長輩對孩子時刻都是關注的,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戀心理,因為他們做任何事情早就被安排好,隨時需要大人的照看和幫忙,這樣孩子就習慣性的依賴大人,喜歡撒嬌和胡鬧。

還有的孩子從出生就經常和父母分離,家長需要外出工作,沒有辦法一整天都陪孩子在一起,這樣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沒有安全感,他們獨立性其實很強但是心理無法忍受長時間與父母分離。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好,經常吵架,搬家,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一樣也會造成內心不安全感增多,對父母的依戀心也比較強。

孩子經常遭受冷漠的對待,比如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需求,經常延遲對孩子的滿足時間,放任孩子自己在一旁玩耍哭鬧,自己玩手機。孩子長期處於被忽視的狀態中就會形成對家長很強的依賴感。

面對孩子依戀感很強的情況,父母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孩子這種離開父母就哭鬧的現象,不能單純的理解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要找到他們哭鬧原因的源頭。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是上幼兒園之前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長時間父母的陪伴,所以儘管父母白天需要上班,但是晚上回家之後還是要多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進行互動,在休假的時候儘可能多的帶著孩子出去玩,這樣能夠增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性,父母帶著孩子出去玩還能幫助孩子適應社交和其他人交流,讓孩子多增長一些見識。

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專心, 不能一邊刷手機一邊和孩子玩,這樣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他們內心的不安會增加。

如果父母離開也要和孩子說明,自己是暫時離開,還是會回來的,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不要用玩具或者是視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偷偷溜走,這樣會增加孩子不能忍受分離的痛苦。

每一次與孩子分離之前都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總是纏著父母也要多抱抱和親親孩子,讓他們知道父母的愛,平時和以多做一些遊戲來模擬父母上班活著離開的場景。

讓孩子知道父母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能總是一直陪伴著孩子,但是愛從不減少,如果孩子是因為要達到一些目的而纏著父母的話,家長可以考慮適當的滿足他們,並且與孩子約定好,滿足了要求之後要乖乖的不哭鬧。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誤區,認為父母就是應該圍著自己轉的,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品格,多帶他們探索世界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很多孩子之所以喜歡纏著父母是因為自己沒有感興趣的事,一旦孩子能夠沉迷某樣東西的話,他們就不會總是纏著父母了。

如果孩子總是靠依賴他人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感的話,那麼他們將來在學校,社交和控制情緒上都會出問題,而且對智力開發也有一定的阻礙。

因此家長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的戒除孩子對自己的依戀,不要讓他們對父母的粘人程度超出限制,家長不能事事都滿足孩子甚至是包辦他們的一切。

離開父母哭鬧不停?正確處理依戀關係,決定孩子將來的自信培養

很多家長很享受孩子對自己的依賴,喜歡孩子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要詢問父母,有的孩子膽小到對不熟悉的人說話之前也要先看看父母,家長點頭他們才說話。

其實這就是一種過分依戀的心理狀態了,這樣的孩子獨立性很差而且不自信,家長要學會讓孩子有主動權和話語權,多放手讓孩子勇敢去嘗試,自己和小夥伴玩耍,還有的孩子從小是由祖輩看顧長大的。

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產生依戀情緒,因為祖輩往往都比較溺愛孩子,父母如果有精力有時間最好還是多將孩子帶在自己身邊,這樣能夠控制溺愛孩子的程度。

只有建立好早期的依戀關係,才能夠讓孩子能夠在未來獲取足夠的安全感走出依戀的時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