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執著地培養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

媽媽們在一起常談論“別人家的孩子”,說起來無不羨慕別人家孩子的一學就會,作業整齊,聽話和自律,但其實,因為現在都是獨立居住,媽媽們的信息也都是聽“別人說”或“看別人的孩子”,所以,“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完全不瞭解。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一個優秀的孩子,其背後的家庭,一定充滿尊重、書香與愛,父母不說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達理。

"

媽媽們在一起常談論“別人家的孩子”,說起來無不羨慕別人家孩子的一學就會,作業整齊,聽話和自律,但其實,因為現在都是獨立居住,媽媽們的信息也都是聽“別人說”或“看別人的孩子”,所以,“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完全不瞭解。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一個優秀的孩子,其背後的家庭,一定充滿尊重、書香與愛,父母不說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達理。

教育,是執著地培養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一個問題學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則一定也充滿問題,比如缺愛,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層次不高,觀念落後,視野狹隘,並且多有暴力行為。

精英的孩子,大多依然成長為精英。普通人家的孩子,大多學習時成績平平,長大後做著普通的工作。階層固化,流動困難。這種僵局的產生,到底緣於什麼?

有一個總結非常棒,它是這麼說的:其實,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

精英家長們傳遞給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從容、自律與不屈不撓

精英家長們自小是這麼被培養起來的,自然擁有不同的視野,由此匹配不同的行動,支付不同的代價,成就了“別人家的孩子”。

"

媽媽們在一起常談論“別人家的孩子”,說起來無不羨慕別人家孩子的一學就會,作業整齊,聽話和自律,但其實,因為現在都是獨立居住,媽媽們的信息也都是聽“別人說”或“看別人的孩子”,所以,“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完全不瞭解。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一個優秀的孩子,其背後的家庭,一定充滿尊重、書香與愛,父母不說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達理。

教育,是執著地培養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一個問題學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則一定也充滿問題,比如缺愛,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層次不高,觀念落後,視野狹隘,並且多有暴力行為。

精英的孩子,大多依然成長為精英。普通人家的孩子,大多學習時成績平平,長大後做著普通的工作。階層固化,流動困難。這種僵局的產生,到底緣於什麼?

有一個總結非常棒,它是這麼說的:其實,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

精英家長們傳遞給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從容、自律與不屈不撓

精英家長們自小是這麼被培養起來的,自然擁有不同的視野,由此匹配不同的行動,支付不同的代價,成就了“別人家的孩子”。

教育,是執著地培養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如果是在簡單粗暴教育下長成,就會以控制、奴役、摧殘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並且做得毫不自知。那麼,在人生的奮鬥鏈條上,孩子從一開始,就掉了鏈子。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父母是開明的家庭氛圍下長大,也會給自己孩子尊重和自由。不強迫,不設置,接納生命的可能,讓孩子的最大壓力,僅僅來自他自己,發現他的優點,欣賞他的特質,運用成人的思維與資源,幫助他放大……那麼,他就比同齡的孩子,贏了一大截。

仔細觀察這些家長,其實,他們對於孩子的愛更深遠,為此不惜花費甚至“浪費“時間。而且,越是孩子小的時候,越是簡單的事情,“小”事情,這些家長花費的時間和心思就越多。

聰明的家長從不怕讓孩子動手

有些家長,尤其是老人,總希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方面是因為心疼孩子,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代勞反而更方便快捷。這使得很多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吃飯和穿衣,甚至是大小便還需要別人幫忙。

但是,孩子從小養成這樣的“惰性心理”,對孩子是有害無益的,孩子總喜歡依賴家長,就會漸漸失去自己動手、努力和探索的慾望,不僅會成為一個“生活白痴”,甚至也會失去在學習上的衝勁。

只有孩子去歷練去做,才能讓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聰明的家長從來都是讓孩子真的做選擇

孩子在成長中也會面臨很多的抉擇,而很多家長卻總是去代勞。一方面的因為家長覺得孩子經驗不足,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另一方面是不希望孩子過多煩惱。

我常在黃莊的麥當勞店裡裡看到家長邊排隊邊問孩子:你吃什麼?孩子回答說隨便。家長便不滿意,催促說快說吃什麼。可是當孩子說了我要“可樂,辣雞排漢堡,炸薯條”時,家長又說:“這麼冷還喝可樂,喝牛奶吧。別吃薯條了,上火,改成派吧......”這個時候孩子臉上往往呈現出一種“無所謂,反正我早就知道你問也是瞎問,我說也是白說”的表情。

從小事可以看出,孩子從小就失去選擇的機會,和思考的能力,孩子失去了主觀能動性,會成為一個真正的“長不大的人”,沒辦法去左右自己的人生。

很多家長很認同讓孩子從小有自主權,選擇權,讓孩子有獨立的思考,但是在實際生活細節中,卻往往忽略了。

智慧的家長不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受些委屈的,被家長訓斥,被朋友誤會,被他人欺負。可是有些家長卻覺得家裡的孩子是個“寶”,絕對不能受一點委屈,不僅自己處處呵護,不會說孩子一句,孩子在外也不能被慢待了。

可是沒有人能保護孩子一生,孩子從小一點委屈都沒受過,長大之後更難面對挫折,無法接受自己的一點失敗,和別人所帶來的不良情緒。

因此,不要太在意孩子受些小委屈,但也絕不能忽略孩子這些感受,發現孩子受委屈是,也要主動詢問孩子,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孩子討論解決方法,並且從旁協助,培養孩子的逆商。

家長想讓孩子真正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就該狠下心來,讓孩子像一隻小雛鷹一樣,學會自己飛翔。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自己覺得達到了一種“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其實,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

媽媽們在一起常談論“別人家的孩子”,說起來無不羨慕別人家孩子的一學就會,作業整齊,聽話和自律,但其實,因為現在都是獨立居住,媽媽們的信息也都是聽“別人說”或“看別人的孩子”,所以,“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完全不瞭解。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一個優秀的孩子,其背後的家庭,一定充滿尊重、書香與愛,父母不說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達理。

教育,是執著地培養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一個問題學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則一定也充滿問題,比如缺愛,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層次不高,觀念落後,視野狹隘,並且多有暴力行為。

精英的孩子,大多依然成長為精英。普通人家的孩子,大多學習時成績平平,長大後做著普通的工作。階層固化,流動困難。這種僵局的產生,到底緣於什麼?

有一個總結非常棒,它是這麼說的:其實,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

精英家長們傳遞給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從容、自律與不屈不撓

精英家長們自小是這麼被培養起來的,自然擁有不同的視野,由此匹配不同的行動,支付不同的代價,成就了“別人家的孩子”。

教育,是執著地培養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如果是在簡單粗暴教育下長成,就會以控制、奴役、摧殘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並且做得毫不自知。那麼,在人生的奮鬥鏈條上,孩子從一開始,就掉了鏈子。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父母是開明的家庭氛圍下長大,也會給自己孩子尊重和自由。不強迫,不設置,接納生命的可能,讓孩子的最大壓力,僅僅來自他自己,發現他的優點,欣賞他的特質,運用成人的思維與資源,幫助他放大……那麼,他就比同齡的孩子,贏了一大截。

仔細觀察這些家長,其實,他們對於孩子的愛更深遠,為此不惜花費甚至“浪費“時間。而且,越是孩子小的時候,越是簡單的事情,“小”事情,這些家長花費的時間和心思就越多。

聰明的家長從不怕讓孩子動手

有些家長,尤其是老人,總希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方面是因為心疼孩子,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代勞反而更方便快捷。這使得很多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吃飯和穿衣,甚至是大小便還需要別人幫忙。

但是,孩子從小養成這樣的“惰性心理”,對孩子是有害無益的,孩子總喜歡依賴家長,就會漸漸失去自己動手、努力和探索的慾望,不僅會成為一個“生活白痴”,甚至也會失去在學習上的衝勁。

只有孩子去歷練去做,才能讓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聰明的家長從來都是讓孩子真的做選擇

孩子在成長中也會面臨很多的抉擇,而很多家長卻總是去代勞。一方面的因為家長覺得孩子經驗不足,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另一方面是不希望孩子過多煩惱。

我常在黃莊的麥當勞店裡裡看到家長邊排隊邊問孩子:你吃什麼?孩子回答說隨便。家長便不滿意,催促說快說吃什麼。可是當孩子說了我要“可樂,辣雞排漢堡,炸薯條”時,家長又說:“這麼冷還喝可樂,喝牛奶吧。別吃薯條了,上火,改成派吧......”這個時候孩子臉上往往呈現出一種“無所謂,反正我早就知道你問也是瞎問,我說也是白說”的表情。

從小事可以看出,孩子從小就失去選擇的機會,和思考的能力,孩子失去了主觀能動性,會成為一個真正的“長不大的人”,沒辦法去左右自己的人生。

很多家長很認同讓孩子從小有自主權,選擇權,讓孩子有獨立的思考,但是在實際生活細節中,卻往往忽略了。

智慧的家長不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受些委屈的,被家長訓斥,被朋友誤會,被他人欺負。可是有些家長卻覺得家裡的孩子是個“寶”,絕對不能受一點委屈,不僅自己處處呵護,不會說孩子一句,孩子在外也不能被慢待了。

可是沒有人能保護孩子一生,孩子從小一點委屈都沒受過,長大之後更難面對挫折,無法接受自己的一點失敗,和別人所帶來的不良情緒。

因此,不要太在意孩子受些小委屈,但也絕不能忽略孩子這些感受,發現孩子受委屈是,也要主動詢問孩子,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孩子討論解決方法,並且從旁協助,培養孩子的逆商。

家長想讓孩子真正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就該狠下心來,讓孩子像一隻小雛鷹一樣,學會自己飛翔。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自己覺得達到了一種“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其實,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是執著地培養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