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明知事情難度不大,簡單到衣著和飲食,父母也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把襯衣塞進褲腰裡,看起來更帥!”“邊吃邊喝,這樣不容易噎著!”

為什麼父母總是忍不住代勞?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過分照顧孩子;對孩子太不放心;嫌棄孩子動作慢。

其中,前兩種情況屬於父母不捨得放手,總覺得孩子還小,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應該的。第三種情況則是父母沒耐心,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明知事情難度不大,簡單到衣著和飲食,父母也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把襯衣塞進褲腰裡,看起來更帥!”“邊吃邊喝,這樣不容易噎著!”

為什麼父母總是忍不住代勞?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過分照顧孩子;對孩子太不放心;嫌棄孩子動作慢。

其中,前兩種情況屬於父母不捨得放手,總覺得孩子還小,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應該的。第三種情況則是父母沒耐心,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然而,長期沒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的孩子,他們用不著思考;父母替他們安排好一切,也不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變得缺乏主見。這正是凡事包辦的父母們同樣擔心的事情。

那麼,“被代勞”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不敢嘗試

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馬過河”故事:小馬被小河擋住了去路,左右為難,老牛告訴它:“水很淺,你可以過去!”但是小松鼠卻擔心的說:“千萬別過河,會被淹死的。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便跑回家。老馬親切地說:“孩子,你想想為何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會不一樣?何況,你可以親自試一下啊,深淺不就知道了嗎!”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明知事情難度不大,簡單到衣著和飲食,父母也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把襯衣塞進褲腰裡,看起來更帥!”“邊吃邊喝,這樣不容易噎著!”

為什麼父母總是忍不住代勞?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過分照顧孩子;對孩子太不放心;嫌棄孩子動作慢。

其中,前兩種情況屬於父母不捨得放手,總覺得孩子還小,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應該的。第三種情況則是父母沒耐心,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然而,長期沒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的孩子,他們用不著思考;父母替他們安排好一切,也不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變得缺乏主見。這正是凡事包辦的父母們同樣擔心的事情。

那麼,“被代勞”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不敢嘗試

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馬過河”故事:小馬被小河擋住了去路,左右為難,老牛告訴它:“水很淺,你可以過去!”但是小松鼠卻擔心的說:“千萬別過河,會被淹死的。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便跑回家。老馬親切地說:“孩子,你想想為何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會不一樣?何況,你可以親自試一下啊,深淺不就知道了嗎!”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總是“被代勞”的孩子就如同這匹過河的小馬,別人說什麼都信,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就會讓ta左右為難,始終拿不定注意。到最後還是媽媽說了算!——沒有經過任何嘗試,也不曾動腦筋思考問題,習慣寄希望於媽媽。

◆喜歡轉述別人的話

即便已經商量好的事情,孩子也不敢用第一人稱把喜悅分享出去。即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他們也喜歡用轉述的口吻。

路媽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小男孩跟爸爸邊走邊聊,要求爸爸在自己生日當天送禮物。爸爸爽快的答應了。於是小男孩快步追上前面不遠處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等我過生日的時候給我買禮物。”媽媽迴應“好的,我知道了”。男孩便又折回爸爸身邊,說:“爸爸,媽媽說‘好的,她知道了’”。這時候爸爸不耐煩的說:“這些話我也聽見了,你不用一直傳來傳去的,直接用自己的話聊天就行!”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明知事情難度不大,簡單到衣著和飲食,父母也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把襯衣塞進褲腰裡,看起來更帥!”“邊吃邊喝,這樣不容易噎著!”

為什麼父母總是忍不住代勞?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過分照顧孩子;對孩子太不放心;嫌棄孩子動作慢。

其中,前兩種情況屬於父母不捨得放手,總覺得孩子還小,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應該的。第三種情況則是父母沒耐心,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然而,長期沒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的孩子,他們用不著思考;父母替他們安排好一切,也不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變得缺乏主見。這正是凡事包辦的父母們同樣擔心的事情。

那麼,“被代勞”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不敢嘗試

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馬過河”故事:小馬被小河擋住了去路,左右為難,老牛告訴它:“水很淺,你可以過去!”但是小松鼠卻擔心的說:“千萬別過河,會被淹死的。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便跑回家。老馬親切地說:“孩子,你想想為何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會不一樣?何況,你可以親自試一下啊,深淺不就知道了嗎!”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總是“被代勞”的孩子就如同這匹過河的小馬,別人說什麼都信,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就會讓ta左右為難,始終拿不定注意。到最後還是媽媽說了算!——沒有經過任何嘗試,也不曾動腦筋思考問題,習慣寄希望於媽媽。

◆喜歡轉述別人的話

即便已經商量好的事情,孩子也不敢用第一人稱把喜悅分享出去。即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他們也喜歡用轉述的口吻。

路媽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小男孩跟爸爸邊走邊聊,要求爸爸在自己生日當天送禮物。爸爸爽快的答應了。於是小男孩快步追上前面不遠處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等我過生日的時候給我買禮物。”媽媽迴應“好的,我知道了”。男孩便又折回爸爸身邊,說:“爸爸,媽媽說‘好的,她知道了’”。這時候爸爸不耐煩的說:“這些話我也聽見了,你不用一直傳來傳去的,直接用自己的話聊天就行!”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可見,沒有主見的孩子,聊天內容沒有新梗(自己的言詞),直接把對方說出的話裡面的“我”變成“他/她”,然後再原封不動的轉述給第三人。

◆凡事都會徵求父母的意見

想做什麼事,不敢大膽去做。總是擔心對方不同意,或者自己做不好。於是凡事都會徵求別人的意見,自己有支配權的情況也不例外。

例如,雷陽想玩元元手裡的玩具,元元轉身問媽媽:“我可以分享給雷陽我的玩具嗎?”得到玩具的雷陽玩了很長時間不歸還,元元想玩,又問媽媽:“我可以讓雷陽還給我嗎?”

像這種情況,連分享/索要自己的東西都要徵求媽媽的意見,孩子的社交能力已經嚴重受阻。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容易被有主見的孩子欺負,從而變得越來越膽小,害怕與人交往。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明知事情難度不大,簡單到衣著和飲食,父母也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把襯衣塞進褲腰裡,看起來更帥!”“邊吃邊喝,這樣不容易噎著!”

為什麼父母總是忍不住代勞?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過分照顧孩子;對孩子太不放心;嫌棄孩子動作慢。

其中,前兩種情況屬於父母不捨得放手,總覺得孩子還小,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應該的。第三種情況則是父母沒耐心,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然而,長期沒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的孩子,他們用不著思考;父母替他們安排好一切,也不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變得缺乏主見。這正是凡事包辦的父母們同樣擔心的事情。

那麼,“被代勞”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不敢嘗試

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馬過河”故事:小馬被小河擋住了去路,左右為難,老牛告訴它:“水很淺,你可以過去!”但是小松鼠卻擔心的說:“千萬別過河,會被淹死的。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便跑回家。老馬親切地說:“孩子,你想想為何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會不一樣?何況,你可以親自試一下啊,深淺不就知道了嗎!”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總是“被代勞”的孩子就如同這匹過河的小馬,別人說什麼都信,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就會讓ta左右為難,始終拿不定注意。到最後還是媽媽說了算!——沒有經過任何嘗試,也不曾動腦筋思考問題,習慣寄希望於媽媽。

◆喜歡轉述別人的話

即便已經商量好的事情,孩子也不敢用第一人稱把喜悅分享出去。即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他們也喜歡用轉述的口吻。

路媽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小男孩跟爸爸邊走邊聊,要求爸爸在自己生日當天送禮物。爸爸爽快的答應了。於是小男孩快步追上前面不遠處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等我過生日的時候給我買禮物。”媽媽迴應“好的,我知道了”。男孩便又折回爸爸身邊,說:“爸爸,媽媽說‘好的,她知道了’”。這時候爸爸不耐煩的說:“這些話我也聽見了,你不用一直傳來傳去的,直接用自己的話聊天就行!”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可見,沒有主見的孩子,聊天內容沒有新梗(自己的言詞),直接把對方說出的話裡面的“我”變成“他/她”,然後再原封不動的轉述給第三人。

◆凡事都會徵求父母的意見

想做什麼事,不敢大膽去做。總是擔心對方不同意,或者自己做不好。於是凡事都會徵求別人的意見,自己有支配權的情況也不例外。

例如,雷陽想玩元元手裡的玩具,元元轉身問媽媽:“我可以分享給雷陽我的玩具嗎?”得到玩具的雷陽玩了很長時間不歸還,元元想玩,又問媽媽:“我可以讓雷陽還給我嗎?”

像這種情況,連分享/索要自己的東西都要徵求媽媽的意見,孩子的社交能力已經嚴重受阻。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容易被有主見的孩子欺負,從而變得越來越膽小,害怕與人交往。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父母的愛,無私且周到,不捨得讓孩子吃苦受罪,所以總是忍不住代勞,這份心可以理解。但是做的多了,又怕孩子沒主見。中間的尺度不好把握,沒關係,做到這4點,可以兩全其美。

父母如何“代勞”,能讓孩子依然有主見?

缺乏主見的孩子,人云亦云,容易隨波逐流。於是,便會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父母要做的就是,在適當代勞的基礎上,讓孩子依然有自己的主見。

1、做一名“腳手架型”父母,“假裝”提供幫助。

通俗的講,“腳手架型”父母就是指,孩子在面臨暫時性的挑戰時,父母及時給與支持和指導,當孩子能夠輕鬆應對時,再及時撤退。

比如說,孩子在幼兒園裡走平衡木,站上去後不敢邁步,爸爸在旁邊指導孩子放鬆、站穩、張開雙臂,然後用自己伸開的胳膊“假裝”扶著孩子的身子,並鼓勵說:“好了,很安全,可以走了。”孩子穩步前進了,爸爸放慢腳步直至停下。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明知事情難度不大,簡單到衣著和飲食,父母也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把襯衣塞進褲腰裡,看起來更帥!”“邊吃邊喝,這樣不容易噎著!”

為什麼父母總是忍不住代勞?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過分照顧孩子;對孩子太不放心;嫌棄孩子動作慢。

其中,前兩種情況屬於父母不捨得放手,總覺得孩子還小,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應該的。第三種情況則是父母沒耐心,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然而,長期沒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的孩子,他們用不著思考;父母替他們安排好一切,也不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變得缺乏主見。這正是凡事包辦的父母們同樣擔心的事情。

那麼,“被代勞”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不敢嘗試

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馬過河”故事:小馬被小河擋住了去路,左右為難,老牛告訴它:“水很淺,你可以過去!”但是小松鼠卻擔心的說:“千萬別過河,會被淹死的。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便跑回家。老馬親切地說:“孩子,你想想為何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會不一樣?何況,你可以親自試一下啊,深淺不就知道了嗎!”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總是“被代勞”的孩子就如同這匹過河的小馬,別人說什麼都信,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就會讓ta左右為難,始終拿不定注意。到最後還是媽媽說了算!——沒有經過任何嘗試,也不曾動腦筋思考問題,習慣寄希望於媽媽。

◆喜歡轉述別人的話

即便已經商量好的事情,孩子也不敢用第一人稱把喜悅分享出去。即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他們也喜歡用轉述的口吻。

路媽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小男孩跟爸爸邊走邊聊,要求爸爸在自己生日當天送禮物。爸爸爽快的答應了。於是小男孩快步追上前面不遠處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等我過生日的時候給我買禮物。”媽媽迴應“好的,我知道了”。男孩便又折回爸爸身邊,說:“爸爸,媽媽說‘好的,她知道了’”。這時候爸爸不耐煩的說:“這些話我也聽見了,你不用一直傳來傳去的,直接用自己的話聊天就行!”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可見,沒有主見的孩子,聊天內容沒有新梗(自己的言詞),直接把對方說出的話裡面的“我”變成“他/她”,然後再原封不動的轉述給第三人。

◆凡事都會徵求父母的意見

想做什麼事,不敢大膽去做。總是擔心對方不同意,或者自己做不好。於是凡事都會徵求別人的意見,自己有支配權的情況也不例外。

例如,雷陽想玩元元手裡的玩具,元元轉身問媽媽:“我可以分享給雷陽我的玩具嗎?”得到玩具的雷陽玩了很長時間不歸還,元元想玩,又問媽媽:“我可以讓雷陽還給我嗎?”

像這種情況,連分享/索要自己的東西都要徵求媽媽的意見,孩子的社交能力已經嚴重受阻。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容易被有主見的孩子欺負,從而變得越來越膽小,害怕與人交往。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父母的愛,無私且周到,不捨得讓孩子吃苦受罪,所以總是忍不住代勞,這份心可以理解。但是做的多了,又怕孩子沒主見。中間的尺度不好把握,沒關係,做到這4點,可以兩全其美。

父母如何“代勞”,能讓孩子依然有主見?

缺乏主見的孩子,人云亦云,容易隨波逐流。於是,便會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父母要做的就是,在適當代勞的基礎上,讓孩子依然有自己的主見。

1、做一名“腳手架型”父母,“假裝”提供幫助。

通俗的講,“腳手架型”父母就是指,孩子在面臨暫時性的挑戰時,父母及時給與支持和指導,當孩子能夠輕鬆應對時,再及時撤退。

比如說,孩子在幼兒園裡走平衡木,站上去後不敢邁步,爸爸在旁邊指導孩子放鬆、站穩、張開雙臂,然後用自己伸開的胳膊“假裝”扶著孩子的身子,並鼓勵說:“好了,很安全,可以走了。”孩子穩步前進了,爸爸放慢腳步直至停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整個過程,孩子感覺自己很安全,其實爸爸跟ta並沒有肢體上的接觸。但是卻讓孩子成功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懼。

這就是“腳手架型”的幫助,根據孩子的需要隨時出現,跟蹤保護,但這是臨時性的,也有可能說撤就撤了。

2、避免“魚缸法則”,學會“賦權”。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魚缸法則?

美國某公司有一個漂亮的魚缸,裡面有十幾只熱帶魚。兩年來,這些小魚一直只有三寸,個頭一點沒長。後來一名男孩無意中打破魚缸,熱帶魚暫時養在噴泉裡。兩個月後運來新魚缸,卻驚奇的發現,這些魚已經瘋狂的長到了一尺。

熱帶魚被魚缸限制無法成長,離開魚缸後,在短時間內飛快長大。孩子跟這些魚一樣,需要在自由中獨自做決定,才有助於培養主見。父母成全孩子就是充分“賦權”。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明知事情難度不大,簡單到衣著和飲食,父母也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把襯衣塞進褲腰裡,看起來更帥!”“邊吃邊喝,這樣不容易噎著!”

為什麼父母總是忍不住代勞?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過分照顧孩子;對孩子太不放心;嫌棄孩子動作慢。

其中,前兩種情況屬於父母不捨得放手,總覺得孩子還小,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應該的。第三種情況則是父母沒耐心,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然而,長期沒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的孩子,他們用不著思考;父母替他們安排好一切,也不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變得缺乏主見。這正是凡事包辦的父母們同樣擔心的事情。

那麼,“被代勞”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不敢嘗試

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馬過河”故事:小馬被小河擋住了去路,左右為難,老牛告訴它:“水很淺,你可以過去!”但是小松鼠卻擔心的說:“千萬別過河,會被淹死的。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便跑回家。老馬親切地說:“孩子,你想想為何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會不一樣?何況,你可以親自試一下啊,深淺不就知道了嗎!”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總是“被代勞”的孩子就如同這匹過河的小馬,別人說什麼都信,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就會讓ta左右為難,始終拿不定注意。到最後還是媽媽說了算!——沒有經過任何嘗試,也不曾動腦筋思考問題,習慣寄希望於媽媽。

◆喜歡轉述別人的話

即便已經商量好的事情,孩子也不敢用第一人稱把喜悅分享出去。即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他們也喜歡用轉述的口吻。

路媽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小男孩跟爸爸邊走邊聊,要求爸爸在自己生日當天送禮物。爸爸爽快的答應了。於是小男孩快步追上前面不遠處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等我過生日的時候給我買禮物。”媽媽迴應“好的,我知道了”。男孩便又折回爸爸身邊,說:“爸爸,媽媽說‘好的,她知道了’”。這時候爸爸不耐煩的說:“這些話我也聽見了,你不用一直傳來傳去的,直接用自己的話聊天就行!”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可見,沒有主見的孩子,聊天內容沒有新梗(自己的言詞),直接把對方說出的話裡面的“我”變成“他/她”,然後再原封不動的轉述給第三人。

◆凡事都會徵求父母的意見

想做什麼事,不敢大膽去做。總是擔心對方不同意,或者自己做不好。於是凡事都會徵求別人的意見,自己有支配權的情況也不例外。

例如,雷陽想玩元元手裡的玩具,元元轉身問媽媽:“我可以分享給雷陽我的玩具嗎?”得到玩具的雷陽玩了很長時間不歸還,元元想玩,又問媽媽:“我可以讓雷陽還給我嗎?”

像這種情況,連分享/索要自己的東西都要徵求媽媽的意見,孩子的社交能力已經嚴重受阻。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容易被有主見的孩子欺負,從而變得越來越膽小,害怕與人交往。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父母的愛,無私且周到,不捨得讓孩子吃苦受罪,所以總是忍不住代勞,這份心可以理解。但是做的多了,又怕孩子沒主見。中間的尺度不好把握,沒關係,做到這4點,可以兩全其美。

父母如何“代勞”,能讓孩子依然有主見?

缺乏主見的孩子,人云亦云,容易隨波逐流。於是,便會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父母要做的就是,在適當代勞的基礎上,讓孩子依然有自己的主見。

1、做一名“腳手架型”父母,“假裝”提供幫助。

通俗的講,“腳手架型”父母就是指,孩子在面臨暫時性的挑戰時,父母及時給與支持和指導,當孩子能夠輕鬆應對時,再及時撤退。

比如說,孩子在幼兒園裡走平衡木,站上去後不敢邁步,爸爸在旁邊指導孩子放鬆、站穩、張開雙臂,然後用自己伸開的胳膊“假裝”扶著孩子的身子,並鼓勵說:“好了,很安全,可以走了。”孩子穩步前進了,爸爸放慢腳步直至停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整個過程,孩子感覺自己很安全,其實爸爸跟ta並沒有肢體上的接觸。但是卻讓孩子成功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懼。

這就是“腳手架型”的幫助,根據孩子的需要隨時出現,跟蹤保護,但這是臨時性的,也有可能說撤就撤了。

2、避免“魚缸法則”,學會“賦權”。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魚缸法則?

美國某公司有一個漂亮的魚缸,裡面有十幾只熱帶魚。兩年來,這些小魚一直只有三寸,個頭一點沒長。後來一名男孩無意中打破魚缸,熱帶魚暫時養在噴泉裡。兩個月後運來新魚缸,卻驚奇的發現,這些魚已經瘋狂的長到了一尺。

熱帶魚被魚缸限制無法成長,離開魚缸後,在短時間內飛快長大。孩子跟這些魚一樣,需要在自由中獨自做決定,才有助於培養主見。父母成全孩子就是充分“賦權”。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什麼鞋子。畢竟,是否合適和舒服只有孩子的雙腳知道,也只有穿上去才能夠感知到。填報高考志願也一樣道理,尊重孩子的切實感受,不要強加上父母的意願。

3、停止“權力之爭”,孩子也可以說了算!

資深出版人凌想認為:所謂“權力之爭”,意思就是“這是誰說了算?我聽你的,還是你聽我的?”

要知道,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父母要學會用辯證思維去面對孩子的見解。否則就會出現兩種結果:孩子一味反抗,局面進入白熱化;孩子一味順從,就會變得不敢嘗試。

所以,一些生活瑣事不妨讓孩子自己做主,不要強行要求孩子聽你的。比如,襯衣不想塞進褲腰,喜歡跑起來帶風的感覺,這沒有原則性錯誤,那就聽孩子的唄。“權力之爭”的輸贏兩種不同局面,最終都會產生同一種結果——孩子慢慢變得沒有主見。

"

文|路媽

“那種鞋穿上不舒服,就買這種吧。聽媽的,不會錯的!”

“女孩子學什麼土建?就選個師範院校就行!”

生活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到高考選志願,父母都想插手,而且態度強硬。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明知事情難度不大,簡單到衣著和飲食,父母也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把襯衣塞進褲腰裡,看起來更帥!”“邊吃邊喝,這樣不容易噎著!”

為什麼父母總是忍不住代勞?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過分照顧孩子;對孩子太不放心;嫌棄孩子動作慢。

其中,前兩種情況屬於父母不捨得放手,總覺得孩子還小,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應該的。第三種情況則是父母沒耐心,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然而,長期沒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的孩子,他們用不著思考;父母替他們安排好一切,也不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變得缺乏主見。這正是凡事包辦的父母們同樣擔心的事情。

那麼,“被代勞”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不敢嘗試

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馬過河”故事:小馬被小河擋住了去路,左右為難,老牛告訴它:“水很淺,你可以過去!”但是小松鼠卻擔心的說:“千萬別過河,會被淹死的。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便跑回家。老馬親切地說:“孩子,你想想為何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會不一樣?何況,你可以親自試一下啊,深淺不就知道了嗎!”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總是“被代勞”的孩子就如同這匹過河的小馬,別人說什麼都信,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就會讓ta左右為難,始終拿不定注意。到最後還是媽媽說了算!——沒有經過任何嘗試,也不曾動腦筋思考問題,習慣寄希望於媽媽。

◆喜歡轉述別人的話

即便已經商量好的事情,孩子也不敢用第一人稱把喜悅分享出去。即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他們也喜歡用轉述的口吻。

路媽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小男孩跟爸爸邊走邊聊,要求爸爸在自己生日當天送禮物。爸爸爽快的答應了。於是小男孩快步追上前面不遠處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等我過生日的時候給我買禮物。”媽媽迴應“好的,我知道了”。男孩便又折回爸爸身邊,說:“爸爸,媽媽說‘好的,她知道了’”。這時候爸爸不耐煩的說:“這些話我也聽見了,你不用一直傳來傳去的,直接用自己的話聊天就行!”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可見,沒有主見的孩子,聊天內容沒有新梗(自己的言詞),直接把對方說出的話裡面的“我”變成“他/她”,然後再原封不動的轉述給第三人。

◆凡事都會徵求父母的意見

想做什麼事,不敢大膽去做。總是擔心對方不同意,或者自己做不好。於是凡事都會徵求別人的意見,自己有支配權的情況也不例外。

例如,雷陽想玩元元手裡的玩具,元元轉身問媽媽:“我可以分享給雷陽我的玩具嗎?”得到玩具的雷陽玩了很長時間不歸還,元元想玩,又問媽媽:“我可以讓雷陽還給我嗎?”

像這種情況,連分享/索要自己的東西都要徵求媽媽的意見,孩子的社交能力已經嚴重受阻。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容易被有主見的孩子欺負,從而變得越來越膽小,害怕與人交往。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父母的愛,無私且周到,不捨得讓孩子吃苦受罪,所以總是忍不住代勞,這份心可以理解。但是做的多了,又怕孩子沒主見。中間的尺度不好把握,沒關係,做到這4點,可以兩全其美。

父母如何“代勞”,能讓孩子依然有主見?

缺乏主見的孩子,人云亦云,容易隨波逐流。於是,便會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父母要做的就是,在適當代勞的基礎上,讓孩子依然有自己的主見。

1、做一名“腳手架型”父母,“假裝”提供幫助。

通俗的講,“腳手架型”父母就是指,孩子在面臨暫時性的挑戰時,父母及時給與支持和指導,當孩子能夠輕鬆應對時,再及時撤退。

比如說,孩子在幼兒園裡走平衡木,站上去後不敢邁步,爸爸在旁邊指導孩子放鬆、站穩、張開雙臂,然後用自己伸開的胳膊“假裝”扶著孩子的身子,並鼓勵說:“好了,很安全,可以走了。”孩子穩步前進了,爸爸放慢腳步直至停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整個過程,孩子感覺自己很安全,其實爸爸跟ta並沒有肢體上的接觸。但是卻讓孩子成功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懼。

這就是“腳手架型”的幫助,根據孩子的需要隨時出現,跟蹤保護,但這是臨時性的,也有可能說撤就撤了。

2、避免“魚缸法則”,學會“賦權”。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魚缸法則?

美國某公司有一個漂亮的魚缸,裡面有十幾只熱帶魚。兩年來,這些小魚一直只有三寸,個頭一點沒長。後來一名男孩無意中打破魚缸,熱帶魚暫時養在噴泉裡。兩個月後運來新魚缸,卻驚奇的發現,這些魚已經瘋狂的長到了一尺。

熱帶魚被魚缸限制無法成長,離開魚缸後,在短時間內飛快長大。孩子跟這些魚一樣,需要在自由中獨自做決定,才有助於培養主見。父母成全孩子就是充分“賦權”。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什麼鞋子。畢竟,是否合適和舒服只有孩子的雙腳知道,也只有穿上去才能夠感知到。填報高考志願也一樣道理,尊重孩子的切實感受,不要強加上父母的意願。

3、停止“權力之爭”,孩子也可以說了算!

資深出版人凌想認為:所謂“權力之爭”,意思就是“這是誰說了算?我聽你的,還是你聽我的?”

要知道,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父母要學會用辯證思維去面對孩子的見解。否則就會出現兩種結果:孩子一味反抗,局面進入白熱化;孩子一味順從,就會變得不敢嘗試。

所以,一些生活瑣事不妨讓孩子自己做主,不要強行要求孩子聽你的。比如,襯衣不想塞進褲腰,喜歡跑起來帶風的感覺,這沒有原則性錯誤,那就聽孩子的唄。“權力之爭”的輸贏兩種不同局面,最終都會產生同一種結果——孩子慢慢變得沒有主見。

父母代勞太多,孩子變得沒主見?不一定,“賦權”可以培養主見

4、給孩子思考的空間,不要急於公佈答案。

公佈標準答案好不費事,但是孩子會變得被動,再次遇到新問題,依然不會思考,太依賴父母。因此,要想讓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就要給足空間讓ta動腦筋。

“小馬過河”故事中,老馬至始至終的都沒有告訴小馬水的深淺,而是積極引導它思考產生不同答案的原因,並鼓勵它大膽嘗試。試想一下,倘若老馬直接告訴小馬水不深,那下次要是遇到泥濘的路,小馬又該跑回家詢問媽媽“路面滑不滑”了。

因此,父母幫不了孩子一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孩子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便孩子確實需要指點迷津,父母也要注意把思維方式和技巧講明白。

孩子一路成長,父母一路修行。

關注@一路有娃,同行山重水複育兒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