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午餐時間到,媽媽準備好了飯菜,準備叫寶寶吃飯。媽媽看見寶寶正在玩橡皮泥,心想著寶寶肯定又不願意停下來先吃飯了。為了讓寶寶乖乖吃飯,媽媽又再一次使出“利誘”的方式,對著寶寶說:“寶寶,快來吃飯啦。吃完後,等媽媽洗好碗,就帶你去公園玩沙子。”只見寶寶抬頭瞧了瞧媽媽一眼,便又開始對著橡皮泥“埋頭苦幹”了,絲毫沒有理會媽媽對自己說的話。(一陣涼風吹過,一隻烏鴉飛過)媽媽只能在旁邊尷尬著。

很多爸爸媽媽都存在這樣的苦惱:每次和寶寶說話,寶寶就像根本沒聽到一樣,一點回應都沒有,往往都是我說我的,他玩他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爸爸媽媽在一次次失去了耐心之後,便開始忍不住對寶寶大吼大叫起來。

但是,吼叫過後,寶寶就會變得聽話了嗎?顯然不是的。對寶寶大聲的吼叫,只會打擊寶寶的自尊心,還會讓寶寶更加不願意聽大人說的話。因此,當寶寶出現不聽大人說話的情況時,爸爸媽媽應該嘗試著瞭解其中的原因,再想想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認真聽我們說話。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寶寶理解能力有限,儘量用簡單句溝通

寶寶從1歲開始,便學習說出別人能聽懂的話了。寶寶說話時,會發出重疊的單音字,或以聲響替物體命名。比如:寶寶會說“糖糖”,會用“汪汪”代表小狗。這時,寶寶主要處於單詞句階段。而到了寶寶1.5-2歲,寶寶開始能說多詞句,如:“糖糖,吃。”就是我要吃糖的意思。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進展,到了寶寶2-3歲,則開始能說簡單的句子了,如:“媽媽來了。”

不過,雖然寶寶的語言水平在逐漸提高,但由於寶寶的理解能力有限,寶寶的交流水平並沒有什麼進步,寶寶只能與爸爸媽媽進行一些單獨意思的表達。而一旦爸爸媽媽一次性對寶寶說太多的話,或對寶寶說一些較為複雜的話,寶寶就會理解不了爸爸媽媽在說什麼了。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就拿開頭的例子來說。媽媽對寶寶說:“寶寶,快來吃飯啦。吃完後,等媽媽洗好碗,就帶你去公園玩沙子。”媽媽應該將要說的話分成幾段來說。如:“寶寶吃飯啦。”寶寶就會知道要吃飯了;“吃完飯等媽媽洗碗。”寶寶就會知道吃飽飯後媽媽要洗碗;“去公園玩沙子。”寶寶就會知道媽媽要帶自己去公園玩好玩的沙子了。

爸爸媽媽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有人跟你說你聽不懂的話,你會知道要怎麼迴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寶寶也是一樣的。爸爸媽媽在跟寶寶交流時,應該避免用成人那種複雜的邏輯,而是應該用寶寶可以接受的最浮面、最簡單的邏輯,簡潔的告訴寶寶單一的意思,讓寶寶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而不是一下子說很多,讓寶寶聽不懂。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寶寶處在行為教育階段,說話時以動作為主

相信大家都有玩過一個遊戲叫“比手劃腳”。遊戲規則是給一個詞,一個人看著詞比動作,一個人看著動作猜猜是什麼詞。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只要對方的動作(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能把詞的基本信息表達出來,我們很快就能猜出是什麼詞,最起碼也會猜出意思相近的詞出來。

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除了語言的表達之外,理解事物的方式還可以通過肢體動作和麵部表情的展示。

3歲之內的寶寶,還處在行為教育階段。爸爸媽媽在和孩子交流時,除了和寶寶說話外,還要配合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用身體上的動作作為引子和寶寶交流。這樣,即便寶寶的理解能力有限,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說話時字面上的意思,但也能通過身體上的動作理解爸爸媽媽的意圖,而做出積極的反饋。比如:爸爸媽媽想要寶寶過來,就需要一邊說:“過來”,一邊用手做出往自己這邊來的動作。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對於寶寶為何不聽爸爸媽媽說話,從上面2點就已經能瞭解到,寶寶是因為聽不懂爸爸媽媽在說什麼,才沒有做出迴應。因此,爸爸媽媽要注意自己語言表達上的簡短易懂,並積極實施行為教育,使寶寶能理解我們到底在表達什麼。

除此之外,在讓寶寶聽我們說話這件事情上,爸爸媽媽還應該再做些什麼呢?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觀察寶寶所處的狀態,嘗試融入當前的情境

爸爸媽媽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在電腦桌前聚精會神的做一項重要的任務,比如:你正在玩英雄聯盟,或者要完成一份文件,亦或者是在寫一篇文稿。這時,寶寶突然過來了,要爬到你身上,要你陪他玩,你會怎麼做呢?我想,多數父母都會對寶寶說:“寶寶,再等等,我好了再陪你。”“孩爸/孩媽,快把孩子抱走,我這還有事要做。”

當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在面對寶寶的打擾,我們往往會很不樂意,總會想點法子或麻煩家庭其他成員先暫時支開寶寶。那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寶寶也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也會不樂意被我們打擾呢?

有爸爸媽媽表示,每次叫寶寶吃飯,或者到點了叫寶寶回家,寶寶總是不聽話,不理睬,繼續做著自己的事,最後只能發展到強制抱走的程度。我們不妨想想,寶寶現在正在興頭上,突然被我們毫無徵兆的要求停止,寶寶又怎麼會願意配合呢?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爸爸媽媽應該在和寶寶說話前,先觀察寶寶現在正在做什麼事,然後再想想,我們說的內容和當前的情境是否相關,寶寶聽了我們的話願不願意配合。如果發現我們說的話和當前的情境沒什麼關聯,就意味著我們要打斷寶寶現在正在做的事,寶寶的思維是不會馬上轉換過來的。那我們就要想想怎麼跟寶寶現在的狀態進行銜接,再逐漸引導寶寶來聽我們的話。

還是拿開頭的例子來說。媽媽看見寶寶正在玩橡皮泥,想讓寶寶過來吃午餐。媽媽可以這樣做:媽媽先蹲下來,問寶寶:“你在玩橡皮泥嗎?”寶寶通常會給予媽媽肯定的回答。媽媽可以先看著寶寶玩一會,邊問他:“你做的這個是什麼呢?”記得多跟寶寶互動。然後可以對寶寶說:“你肚子餓了嗎?”“我們先來吃飯吧。”“吃完了在玩。”並讓寶寶看看餐桌上的飯菜,寶寶很快就會將思維轉換到吃飯這件事情上。如果寶寶還是不願意吃飯,大人也可以先開飯,讓寶寶再玩一會。等寶寶玩著玩著,發現爸爸媽媽都在吃飯了,聞著餐桌上的飯菜好香,寶寶也會開始有了食慾,乖乖走到餐桌前吃飯。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多說寶寶愛聽的話,就事論事地誇獎寶寶

前面已經提到了,爸爸媽媽在和寶寶說話前,要先觀察要說的話和當前情境是否相關聯,寶寶的思維才會馬上轉換過來。而我們在和寶寶說話時,如果多說一些讓寶寶感覺愉快的話,寶寶也會比較容易把我們說的話和自己做的事進行聯繫。因此,我們要多對寶寶說他愛聽的話,多誇獎,多讚美寶寶。

不過,我發現,有些爸爸媽媽在誇獎寶寶方面的技巧有待提高。“你真乖!”“你太棒了!”“你太好了!”誇獎寶寶怎麼來來回回就只有這幾句話呢?有點像在套用公式一樣。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有提到,爸爸媽媽不應該無中生有地誇獎孩子,而是要讚美和評價孩子的行為。

“你太棒了!”會讓寶寶不知道自己是哪裡做得好。爸爸媽媽在誇獎讚美寶寶的時候,要使用寶寶能理解的方式,將範圍縮成相對窄而小的,就事論事地誇獎讚美寶寶,讓寶寶知道自己是哪方面做得好。如:“寶寶,你把小手洗得真乾淨!”“寶寶,你(用橡皮泥)搓的丸子真圓!”或者在你套用的“公式”中加個前綴,如:“寶寶會喂媽媽吃蘋果,真棒!”

媽媽要怎麼說,寶寶才會聽話呢?瞭解這些原因,就知道怎麼做了

在看這篇文章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有想象到自己平時在和寶寶說話的情景吧。為何自己明明是想和寶寶平靜地交流,可卻變成了一出“你聽不聽話”的“好戲”。原來,是我們和寶寶的說話方式出了問題。爸爸媽媽只有先了解了寶寶不聽話的原因,再使用合適的方法:多使用簡單的語言、多實施行為教育、先融入當時的情境、多說寶寶愛聽的話,相信寶寶一定能聽得進我們說的話。


我是@膩膩媽,堅持更新育兒知識。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向拍攝者致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