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易經 國學 孔子 儒家 周粟鈞 2017-05-18

天下同歸而殊途

“易曰:‘幢幢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間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是鹹卦九四爻的爻辭,意思是心思不定地走來走去,只有少數的朋友順從你的想法。孔子因此說:“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麼?憂慮什麼?天下的人都會到同一個地方去,而走的路各有不同,目的一致,思慮卻有百種。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麼?憂慮什麼呢?”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人是靠思想才能活著,凡是活人就有思想,為什麼人的思想“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呢?這是因為思想專一了、寧靜了,這是東方哲學修養的境界,是儒家、道家、佛家所走的路子。西方哲學只提到靜思,不能說思想專一。這種修養的方法,都保存在東方的哲學裡,也只有東方的宗教哲學,才有思想專一的修養功夫。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思想是空的,沒有一個思想是真實的。人的思想都是妄想。佛經稱思想為妄想,就是說思想是不會停留的,早上一個念頭,到了晚上想想早上想的是什麼,早已忘了。人們的思想是“憧憧往來”,但能夠思想的並未動搖。思想的現狀太多了,那個能思想的,是不屬於思想的,我們能思想的那個東西,它是無思無想的。孔子是很有成就的人,但他不相信什麼宗教,也沒有修道,“天下同歸而殊途”,這個能思想的是他想的,是人道的方面無思無慮的,是空的。但是思想本身那個東西,判斷事物是靠你的思想得來。道路不同,每一個人的思想習慣不同,但其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所以要想統一天下人的思想,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那是沒有思想的思想,能思想的那個東西是無想的。有思想是人為的變化,而人的思想是多途的。

這就是孔子的名言“‘同歸而殊途”,我們現在用的“殊途同歸”這句話,就是從這兒來的。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尺鑊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這是講物理世界的現象,“尺鑊”爬行的時候,先把腰弓起來,動物到了冬天,尤其是蛇、青蛙嘴裡含塊泥巴,鑽到泥土裡邊,不食不動,這樣就可以過一個冬天。龍蛇到了冬眠期好像一點出息都沒有,就像,二個人欠了債躲在家中不敢出來,但人到了倒黴的時候,就認倒黴,先躲起來。躲起來並不就是失敗,這就是所謂“以存身也”。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保住,才能談再有第二回合。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周易》告訴我們天地是這個樣子,物理也是這個樣子,可是,這中間要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的運用,就靠你的智慧了。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這個智慧有四個字,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精神,就是“精義人神”。你的精神,你的學問,你的行為要精益求精。義就是理,把宇宙的理,萬物的理,一切的物理與人生的理,融會貫通,看清楚了自己的一切,到了神妙的境界,這樣就可以施用於社會人類。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利用安身,以祟德也。”懂了天地之理,萬物之理,把握這個真理的精神,就會明白人生富有富的好處,窮有窮的好處。好的壞的都能用得上,都能夠適應。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上古所謂的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是成果的意思。智慧到了最高層,知道適應什麼環境,知道怎麼變化。這個變化要能適應,便要“窮神知化”,自然能夠應付一切變化,就是“德之盛也”,是最高的成果。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這依然是孔子以鹹卦九四爻辭的兩句話,引申出的道理。可這個智慧寧靜到極點白行透出來的、就是“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道理。

每日易學:周易中的“‘同歸而殊途”

所以讀《周易》要跟修道一樣,要熟讀,隨時要“精義人神”。你要去思想它、研究它,要精思,才能有所得。先躲起來積蓄實力,將問題想明白,想透徹,再圖進取。也就是“尺鑊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的目的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