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楊永信 婚姻 馬上又 心理學 社會 心理諮詢師許燁 2018-11-28

當父母是一項偉大的“工作”,具有高挑戰性。

當青少年的父母將會面臨更多的難題,因為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由於需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成長任務(自我角色定義),他們需要更多的自主表現來確認自己的能力與角色定義。

所以他們時常會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狀態,甚至處於或激烈、或消極地與父母進行對抗,以此來挑戰權威,爭取個人意志的最大化自由。

家中有叛逆孩子的父母會忍不住地問:小時候明明是個人見人愛天使,長大了怎麼成了惡魔?

一位將孩子送入軍事化管理行為矯正機構的父親,無奈地說道:“即使這個機構裡存在武力、打手,我也認可。只要把孩子的行為給矯正過來。這是讓孩子給逼的沒辦法了啊”。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論壇上有位母親發帖說:想離婚,孩子也不想要了。喪偶式的婚姻,讓這位媽媽既要上班賺錢,又要回家照顧老公,孩子。

正在上小學的兒子,脾氣跟老公一樣倔,就算做錯了,也要大吵大鬧,犟到最後拒不認錯。這樣就導致孩子同樣的錯誤會重複犯,母子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這位媽媽心酸地說:“都看穿了。老公指望不上,孩子小學就開始不服管教,跟我叫板。如果離婚後孩子跟我,將來也會養成仇人。沒意思。”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品學兼優,敬愛父母;有的孩子卻離經叛道,仇視父母呢?

從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的布拉夫曼博士在所著的《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中提出: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他們就可能會通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如果父母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焦慮,那麼一切都會好起來。

一個孩子生活在溫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家人彼此之間充滿愛與關懷,而且都顧及對方的自尊心,那麼孩子就會順利成長,情緒上也不會出現過大的波動。

但是如果父母的反應不符合孩子的情感體驗,那麼孩子可能會重複某種行為,這樣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很多父母在不理解孩子焦慮或苦惱的情況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干預,導致了很多家庭矛盾與難以挽回的親子關係破裂。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高豔雷,一個重慶大學法律學碩士,由於學業優秀可以繼續讀博深造。

每對家長都有著對孩子全然投入地照顧和殷切地期盼。能夠培養出一位博士生,相信會是父母的驕傲。

但不同父母對孩子的期盼也不同。在這些期盼之下,父母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給孩子造成壓力。父母會出現既關愛孩子又專制的表現。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孩子,無法獲取到自尊與自信,並會產生一系列不安全感,甚至出現驚恐、焦慮等恐慌情緒。

這種混雜的情緒會使孩子感到壓抑、感到被束縛,孩子自然會想要掙脫父母對其的控制。

一旦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會引發父母強烈的不安全感。父母會進一步的強化其對孩子的管控,從而引發孩子愈加強烈的牴觸情緒。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高豔雷的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是回老家結婚、生孩子。當高豔雷不同意並堅持讀博時,家中爆發了矛盾。

這樣的家庭矛盾是必然會發生的,因為家長與孩子都沒有顧及到彼此的自尊心,併產生了極大的情緒波動。

最後,高豔雷父母將“專制”表現到極致,將高豔雷送入了楊永信的戒網中心。


對,戒網中心不單“治”網癮,更多的是去替父母管教那些不服從父母想法的孩子。

高豔雷,一位法學碩士面對楊永信的治療理念展開思維縝密的辯論,但楊永信的電擊讓高豔雷徹底放棄了他自由意志。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最終,高豔雷瘋了!見到人就下跪,嘴裡不停說著:“楊叔,我恨你。”


那麼,在這家戒網中心接受電療,是種什麼樣的感覺,竟會將人逼瘋呢?

在柴靜的採訪報道中,曾經接受過電療孩子們對接受電療感受的描述為:“就是劇烈的疼痛,然後抽搐。” 、“如果真要說的話,就像是那種特別高頻率震動的小錘子一下下打著我的太陽穴,痛不欲生”。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由此可見,高壓、強勢並不能作為管教孩子的法寶。


也有人說,楊永信的戒網中心也有成功治癒的案例。

因為楊永信的戒網中心有“心理大課堂”,課堂上會有不少幡然醒悟的孩子,哭著感謝楊老師求了他們,讓他們迷途知翻。他們甚至用下跪的方式來表達對楊老師最大的感激。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這些孩子們是真的被“治癒”了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溫尼科特提出一個觀點:當個體面對嚴重剝奪時,自我的一部分將會完全放棄客體尋求。同時也放棄內部客體,退縮到一種將自己埋藏的隔絕狀態中。此時的自我將會感到深刻的無助與絕望。

個體被迫應對外部世界而形成的順從自我(假我)。


也就是說,當孩子們被送進網戒中心,喪失個人自由,被強行做“電療”之後,他們都會體驗到一種深刻的無助與絕望。

因為把他們送進來的,是與他們關係最親密的家人。他們以往所慣用的發脾氣、爆粗口、動手砸物等表達自身憤怒的行為,在網戒中心裡完全無效。


此時的孩子們,為了應對周邊的生存環境,必須表現出順服,發展出順從自我(假我)。他們必須按照外界的期待與指示來過每一天。

因為一旦違背了網戒中心的各項規定;一旦表現稍有不好,他們馬上又會被送回“電療室”接受讓人痛不欲生的電刑。

當親子關係變成專治與服從,那麼這種親情的鏈接,質量是相當糟糕的。

一位孩子由於治療表現良好,出院後就此與家人斷了聯繫。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所以,通過暴力手段讓孩子發展出假我,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生存策略時,對孩子內心造成的是毀滅性的傷害。

你以為你把孩子“救治”回來了,卻沒想到正是真正失去他的開始。


對於正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父母到底應該如何與之相處,讓孩子順利地渡過青春期呢?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作者布拉夫曼博士說道: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當父母終於知道究竟是什麼在折磨著孩子,是什麼引發了孩子的改變時,父母就能正確的看待孩子所出現的問題。

就像在柴靜的採訪中,那些不服父母管教,或沉迷網絡,或結交社會不良人士的孩子,都認為自己沒有在家庭中感受到愛與溫暖,甚至再情感上受到了父母的傷害。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在這種親子關係家庭中,受到情感傷害的不單是孩子,父母也是情感的受傷者。


你以為你在幫孩子,但你正在失去他——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過招”


如果家長能夠掌握瞭解孩子情緒感受的能力與方法,就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願意與父母說出心中的想法,因為他們相信父母會理解他們,會提供給他們安全的傾訴環境。

若是家中已經出現了親子矛盾,而自己有缺乏應對方法時,一定要求助正規的心理諮詢師。例如:學校裡的心理老師、有正規資質且口碑好的心理治療師,切忌病急亂投醫,將孩子送入恐怖的深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