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心理學 讓夢發生 哲學 文章 追freedom 2019-09-18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認識自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也會出現偏差。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鄰居傑克一起去清理大煙囪。傑克在前,父親在後。當他們清理完煙囪,鑽出來之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傑克臉上頭上都是菸灰,黑乎乎的,父親身上卻什麼也沒有。但是看到傑克的樣子,父親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髒。就去小河裡洗了又洗。傑克看到父親的樣子,以為自己跟父親一樣乾淨,直接就跑到大街上去了,結果鬧盡了笑話。

故事很短,卻很真實。它告訴我們:拿別人做鏡子,天才也有可能照成傻瓜,傻瓜也有可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鏡像效應,不拘泥於它。要知道,認知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的鏡子。

二,摒棄我所不能的,不做徒勞之功

這裡所說的摒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通過清醒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時的捨棄那些我所不能的,把精力集中於我所能的事情上面,規避掉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

就好比我們學語文不能找外教老師一樣。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時,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白白浪費,徒勞無功。

拒絕平庸,有明確的理想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認識自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也會出現偏差。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鄰居傑克一起去清理大煙囪。傑克在前,父親在後。當他們清理完煙囪,鑽出來之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傑克臉上頭上都是菸灰,黑乎乎的,父親身上卻什麼也沒有。但是看到傑克的樣子,父親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髒。就去小河裡洗了又洗。傑克看到父親的樣子,以為自己跟父親一樣乾淨,直接就跑到大街上去了,結果鬧盡了笑話。

故事很短,卻很真實。它告訴我們:拿別人做鏡子,天才也有可能照成傻瓜,傻瓜也有可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鏡像效應,不拘泥於它。要知道,認知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的鏡子。

二,摒棄我所不能的,不做徒勞之功

這裡所說的摒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通過清醒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時的捨棄那些我所不能的,把精力集中於我所能的事情上面,規避掉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

就好比我們學語文不能找外教老師一樣。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時,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白白浪費,徒勞無功。

拒絕平庸,有明確的理想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當人清醒的認知了自我時,看到了內心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慾望推動的東西,那麼理想必然會隨之而來,不再甘於平庸。

如何拒絕平庸,確立理想呢?

具體建議:

一,強烈的成功慾望

要有對成功的渴望,制定一個合乎情理的夢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如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不能稱之為夢想。又或者是好高騖遠,拼盡全力都夠不著的,那就只能在夢裡想想了!

切合實際的,靠努力可以換取的,才會鬥志滿滿,萬分渴求。

二,拒絕貪婪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學會拒絕它,才能讓夢想合乎常理。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認識自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也會出現偏差。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鄰居傑克一起去清理大煙囪。傑克在前,父親在後。當他們清理完煙囪,鑽出來之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傑克臉上頭上都是菸灰,黑乎乎的,父親身上卻什麼也沒有。但是看到傑克的樣子,父親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髒。就去小河裡洗了又洗。傑克看到父親的樣子,以為自己跟父親一樣乾淨,直接就跑到大街上去了,結果鬧盡了笑話。

故事很短,卻很真實。它告訴我們:拿別人做鏡子,天才也有可能照成傻瓜,傻瓜也有可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鏡像效應,不拘泥於它。要知道,認知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的鏡子。

二,摒棄我所不能的,不做徒勞之功

這裡所說的摒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通過清醒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時的捨棄那些我所不能的,把精力集中於我所能的事情上面,規避掉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

就好比我們學語文不能找外教老師一樣。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時,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白白浪費,徒勞無功。

拒絕平庸,有明確的理想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當人清醒的認知了自我時,看到了內心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慾望推動的東西,那麼理想必然會隨之而來,不再甘於平庸。

如何拒絕平庸,確立理想呢?

具體建議:

一,強烈的成功慾望

要有對成功的渴望,制定一個合乎情理的夢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如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不能稱之為夢想。又或者是好高騖遠,拼盡全力都夠不著的,那就只能在夢裡想想了!

切合實際的,靠努力可以換取的,才會鬥志滿滿,萬分渴求。

二,拒絕貪婪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學會拒絕它,才能讓夢想合乎常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名為《公地的悲劇》,講述的是一群牧羊人擁有一塊公地。公地的羊群已經趨於飽和。其中有一個牧民想多加一隻羊,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可是,如果其他的牧民和他一樣,都有同樣的想法。總有一天,公地會因為超出負荷,無法再生。最終導致不能牧羊,所有的牧民都會因此而破產。

這種悲劇產生的背後,則是人性的貪婪。

就像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對自己所擁有的,總是視而不見。不停的追逐著那些沒有的,可是一旦沒有得到,心底的慾望無法滿足,人就會因此心生痛苦,難以忍受。

要想規避這種痛苦,拒絕貪婪是必須的。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心境,都要多看看自己擁有的,不是就此止步不前,而是從中感受被自己忽略的快樂。

三,淡泊

這裡的淡泊不同於古人口中的淡泊。古人口中的淡泊多是指對功名利祿不動心。我今天說的淡泊是指正確取捨。

古語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正確取捨的最好寫照。是自己的,該做的,當仁不讓。不是自己的,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放在眼前,也不動心。所以請切記,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

四,清零心態,不自我設限

所謂清零,就是不管過去的自己是榮是辱,都當沒有存在過。保持空杯狀態,隨時能夠容納更多的新東西進去。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認識自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也會出現偏差。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鄰居傑克一起去清理大煙囪。傑克在前,父親在後。當他們清理完煙囪,鑽出來之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傑克臉上頭上都是菸灰,黑乎乎的,父親身上卻什麼也沒有。但是看到傑克的樣子,父親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髒。就去小河裡洗了又洗。傑克看到父親的樣子,以為自己跟父親一樣乾淨,直接就跑到大街上去了,結果鬧盡了笑話。

故事很短,卻很真實。它告訴我們:拿別人做鏡子,天才也有可能照成傻瓜,傻瓜也有可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鏡像效應,不拘泥於它。要知道,認知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的鏡子。

二,摒棄我所不能的,不做徒勞之功

這裡所說的摒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通過清醒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時的捨棄那些我所不能的,把精力集中於我所能的事情上面,規避掉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

就好比我們學語文不能找外教老師一樣。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時,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白白浪費,徒勞無功。

拒絕平庸,有明確的理想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當人清醒的認知了自我時,看到了內心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慾望推動的東西,那麼理想必然會隨之而來,不再甘於平庸。

如何拒絕平庸,確立理想呢?

具體建議:

一,強烈的成功慾望

要有對成功的渴望,制定一個合乎情理的夢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如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不能稱之為夢想。又或者是好高騖遠,拼盡全力都夠不著的,那就只能在夢裡想想了!

切合實際的,靠努力可以換取的,才會鬥志滿滿,萬分渴求。

二,拒絕貪婪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學會拒絕它,才能讓夢想合乎常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名為《公地的悲劇》,講述的是一群牧羊人擁有一塊公地。公地的羊群已經趨於飽和。其中有一個牧民想多加一隻羊,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可是,如果其他的牧民和他一樣,都有同樣的想法。總有一天,公地會因為超出負荷,無法再生。最終導致不能牧羊,所有的牧民都會因此而破產。

這種悲劇產生的背後,則是人性的貪婪。

就像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對自己所擁有的,總是視而不見。不停的追逐著那些沒有的,可是一旦沒有得到,心底的慾望無法滿足,人就會因此心生痛苦,難以忍受。

要想規避這種痛苦,拒絕貪婪是必須的。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心境,都要多看看自己擁有的,不是就此止步不前,而是從中感受被自己忽略的快樂。

三,淡泊

這裡的淡泊不同於古人口中的淡泊。古人口中的淡泊多是指對功名利祿不動心。我今天說的淡泊是指正確取捨。

古語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正確取捨的最好寫照。是自己的,該做的,當仁不讓。不是自己的,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放在眼前,也不動心。所以請切記,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

四,清零心態,不自我設限

所謂清零,就是不管過去的自己是榮是辱,都當沒有存在過。保持空杯狀態,隨時能夠容納更多的新東西進去。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另一方面,要打破常規,不自我設限。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美國的一所學校裡,有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級的26個孩子都是失足的孩子。他們有的吸過毒,有的進過少管所,是父母開始眼中的壞孩子,令人絕望。而他們也同樣在自己心裡,給自己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

有一天,他們新來的老師菲拉給他們上了意義非凡的一課:她在黑板上列了三個選項,讓孩子們選一個他們認為將來會造福社會的人。

A 信仰巫術,菸酒愛好者,有兩個情婦。

B 工作穩定,但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吸過毒,嗜酒如命。

C 有輝煌歷史,國家戰鬥英雄,素食主義者,無不良嗜好。

毫無疑問的,大家都選了C。

答案公佈出來,驚呆了眾人。

A是美國四屆總統羅斯福,B是英國首相丘吉爾,C是法西斯希特勒。

你看,常規之下,我們都會選C,可它偏偏是唯一的錯誤答案。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壞,否定自己未來的可能。人生有無限可能,把心裡的標籤撕掉,重新開始。

畢竟,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行動:坐而言不如起立行

慾望勾起理想,理想影響行動,行動決定結果,結果證明慾望是否得到滿足,慾望是否被滿足,決定人是否快樂。

你看,凡事皆有因果。一切始於慾望,也止於慾望。

當我們對自己有了清醒認知,夢想目標也擬定好了。也就無需等待了,立刻行動起來,你就離另一個自己更近了!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認識自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也會出現偏差。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鄰居傑克一起去清理大煙囪。傑克在前,父親在後。當他們清理完煙囪,鑽出來之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傑克臉上頭上都是菸灰,黑乎乎的,父親身上卻什麼也沒有。但是看到傑克的樣子,父親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髒。就去小河裡洗了又洗。傑克看到父親的樣子,以為自己跟父親一樣乾淨,直接就跑到大街上去了,結果鬧盡了笑話。

故事很短,卻很真實。它告訴我們:拿別人做鏡子,天才也有可能照成傻瓜,傻瓜也有可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鏡像效應,不拘泥於它。要知道,認知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的鏡子。

二,摒棄我所不能的,不做徒勞之功

這裡所說的摒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通過清醒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時的捨棄那些我所不能的,把精力集中於我所能的事情上面,規避掉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

就好比我們學語文不能找外教老師一樣。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時,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白白浪費,徒勞無功。

拒絕平庸,有明確的理想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當人清醒的認知了自我時,看到了內心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慾望推動的東西,那麼理想必然會隨之而來,不再甘於平庸。

如何拒絕平庸,確立理想呢?

具體建議:

一,強烈的成功慾望

要有對成功的渴望,制定一個合乎情理的夢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如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不能稱之為夢想。又或者是好高騖遠,拼盡全力都夠不著的,那就只能在夢裡想想了!

切合實際的,靠努力可以換取的,才會鬥志滿滿,萬分渴求。

二,拒絕貪婪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學會拒絕它,才能讓夢想合乎常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名為《公地的悲劇》,講述的是一群牧羊人擁有一塊公地。公地的羊群已經趨於飽和。其中有一個牧民想多加一隻羊,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可是,如果其他的牧民和他一樣,都有同樣的想法。總有一天,公地會因為超出負荷,無法再生。最終導致不能牧羊,所有的牧民都會因此而破產。

這種悲劇產生的背後,則是人性的貪婪。

就像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對自己所擁有的,總是視而不見。不停的追逐著那些沒有的,可是一旦沒有得到,心底的慾望無法滿足,人就會因此心生痛苦,難以忍受。

要想規避這種痛苦,拒絕貪婪是必須的。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心境,都要多看看自己擁有的,不是就此止步不前,而是從中感受被自己忽略的快樂。

三,淡泊

這裡的淡泊不同於古人口中的淡泊。古人口中的淡泊多是指對功名利祿不動心。我今天說的淡泊是指正確取捨。

古語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正確取捨的最好寫照。是自己的,該做的,當仁不讓。不是自己的,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放在眼前,也不動心。所以請切記,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

四,清零心態,不自我設限

所謂清零,就是不管過去的自己是榮是辱,都當沒有存在過。保持空杯狀態,隨時能夠容納更多的新東西進去。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另一方面,要打破常規,不自我設限。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美國的一所學校裡,有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級的26個孩子都是失足的孩子。他們有的吸過毒,有的進過少管所,是父母開始眼中的壞孩子,令人絕望。而他們也同樣在自己心裡,給自己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

有一天,他們新來的老師菲拉給他們上了意義非凡的一課:她在黑板上列了三個選項,讓孩子們選一個他們認為將來會造福社會的人。

A 信仰巫術,菸酒愛好者,有兩個情婦。

B 工作穩定,但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吸過毒,嗜酒如命。

C 有輝煌歷史,國家戰鬥英雄,素食主義者,無不良嗜好。

毫無疑問的,大家都選了C。

答案公佈出來,驚呆了眾人。

A是美國四屆總統羅斯福,B是英國首相丘吉爾,C是法西斯希特勒。

你看,常規之下,我們都會選C,可它偏偏是唯一的錯誤答案。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壞,否定自己未來的可能。人生有無限可能,把心裡的標籤撕掉,重新開始。

畢竟,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行動:坐而言不如起立行

慾望勾起理想,理想影響行動,行動決定結果,結果證明慾望是否得到滿足,慾望是否被滿足,決定人是否快樂。

你看,凡事皆有因果。一切始於慾望,也止於慾望。

當我們對自己有了清醒認知,夢想目標也擬定好了。也就無需等待了,立刻行動起來,你就離另一個自己更近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要想讓自己更要的遇見潛意識的自己,這兩點必不可少。

具體建議:

一,跳出舒適圈

舒適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更像是一個保護圈。保護著圈內的自己,不被圈外的事物所幹擾,過的安穩且淡然。所以大多數人並不願意跳出這個圈子,甚至一想到要去面對未知的人和事,就會陷入恐懼和焦慮之中。那如何擺脫這種心理呢?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認識自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也會出現偏差。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鄰居傑克一起去清理大煙囪。傑克在前,父親在後。當他們清理完煙囪,鑽出來之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傑克臉上頭上都是菸灰,黑乎乎的,父親身上卻什麼也沒有。但是看到傑克的樣子,父親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髒。就去小河裡洗了又洗。傑克看到父親的樣子,以為自己跟父親一樣乾淨,直接就跑到大街上去了,結果鬧盡了笑話。

故事很短,卻很真實。它告訴我們:拿別人做鏡子,天才也有可能照成傻瓜,傻瓜也有可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鏡像效應,不拘泥於它。要知道,認知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的鏡子。

二,摒棄我所不能的,不做徒勞之功

這裡所說的摒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通過清醒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時的捨棄那些我所不能的,把精力集中於我所能的事情上面,規避掉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

就好比我們學語文不能找外教老師一樣。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時,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白白浪費,徒勞無功。

拒絕平庸,有明確的理想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當人清醒的認知了自我時,看到了內心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慾望推動的東西,那麼理想必然會隨之而來,不再甘於平庸。

如何拒絕平庸,確立理想呢?

具體建議:

一,強烈的成功慾望

要有對成功的渴望,制定一個合乎情理的夢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如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不能稱之為夢想。又或者是好高騖遠,拼盡全力都夠不著的,那就只能在夢裡想想了!

切合實際的,靠努力可以換取的,才會鬥志滿滿,萬分渴求。

二,拒絕貪婪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學會拒絕它,才能讓夢想合乎常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名為《公地的悲劇》,講述的是一群牧羊人擁有一塊公地。公地的羊群已經趨於飽和。其中有一個牧民想多加一隻羊,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可是,如果其他的牧民和他一樣,都有同樣的想法。總有一天,公地會因為超出負荷,無法再生。最終導致不能牧羊,所有的牧民都會因此而破產。

這種悲劇產生的背後,則是人性的貪婪。

就像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對自己所擁有的,總是視而不見。不停的追逐著那些沒有的,可是一旦沒有得到,心底的慾望無法滿足,人就會因此心生痛苦,難以忍受。

要想規避這種痛苦,拒絕貪婪是必須的。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心境,都要多看看自己擁有的,不是就此止步不前,而是從中感受被自己忽略的快樂。

三,淡泊

這裡的淡泊不同於古人口中的淡泊。古人口中的淡泊多是指對功名利祿不動心。我今天說的淡泊是指正確取捨。

古語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正確取捨的最好寫照。是自己的,該做的,當仁不讓。不是自己的,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放在眼前,也不動心。所以請切記,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

四,清零心態,不自我設限

所謂清零,就是不管過去的自己是榮是辱,都當沒有存在過。保持空杯狀態,隨時能夠容納更多的新東西進去。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另一方面,要打破常規,不自我設限。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美國的一所學校裡,有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級的26個孩子都是失足的孩子。他們有的吸過毒,有的進過少管所,是父母開始眼中的壞孩子,令人絕望。而他們也同樣在自己心裡,給自己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

有一天,他們新來的老師菲拉給他們上了意義非凡的一課:她在黑板上列了三個選項,讓孩子們選一個他們認為將來會造福社會的人。

A 信仰巫術,菸酒愛好者,有兩個情婦。

B 工作穩定,但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吸過毒,嗜酒如命。

C 有輝煌歷史,國家戰鬥英雄,素食主義者,無不良嗜好。

毫無疑問的,大家都選了C。

答案公佈出來,驚呆了眾人。

A是美國四屆總統羅斯福,B是英國首相丘吉爾,C是法西斯希特勒。

你看,常規之下,我們都會選C,可它偏偏是唯一的錯誤答案。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壞,否定自己未來的可能。人生有無限可能,把心裡的標籤撕掉,重新開始。

畢竟,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行動:坐而言不如起立行

慾望勾起理想,理想影響行動,行動決定結果,結果證明慾望是否得到滿足,慾望是否被滿足,決定人是否快樂。

你看,凡事皆有因果。一切始於慾望,也止於慾望。

當我們對自己有了清醒認知,夢想目標也擬定好了。也就無需等待了,立刻行動起來,你就離另一個自己更近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要想讓自己更要的遇見潛意識的自己,這兩點必不可少。

具體建議:

一,跳出舒適圈

舒適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更像是一個保護圈。保護著圈內的自己,不被圈外的事物所幹擾,過的安穩且淡然。所以大多數人並不願意跳出這個圈子,甚至一想到要去面對未知的人和事,就會陷入恐懼和焦慮之中。那如何擺脫這種心理呢?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1.不盲從

前段時間很火的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瞬間引爆了一股裸辭潮流。可是,裸辭之後沒有後悔的人卻是少數。

為什麼會後悔呢?其實也就在於很多人太盲從。想都沒想自己以後怎麼辦,就盲目跟風,說辭就辭了。突然辭掉自己幹了多年的工作,無疑於閉著眼睛跳出了舒適圈,連圈子在有啥都沒看清楚。所以之後必須承擔著盲目帶來的後果,陷入困境。

我們在跳出去之前,務必擦亮雙眼,看看哪個圈子是適合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2.有長遠的眼光

表面的東西和短暫的利益,都無法持續很久。

眼光放的長遠一點,多考慮考慮圈子在未來的發展性。比如未來一年,三年,甚至五年,會有可能產生的變化。

3.充實內外

當圈子選好,行業前景看好。那我們就需要有足夠的底氣跳出去。這樣的底氣不是來自於容貌,也不是來自於自信,而是源於一個人內在的豐厚。

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把自己填滿,讓自己的能力和圈子相匹敵,這才是最好的底氣。

二,培養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直白一點就是跟得上時代發展前進的腳步。避免出現內卷化效應。

內卷化效應: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向內消耗自我,最終被淘汰。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認識自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也會出現偏差。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鄰居傑克一起去清理大煙囪。傑克在前,父親在後。當他們清理完煙囪,鑽出來之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傑克臉上頭上都是菸灰,黑乎乎的,父親身上卻什麼也沒有。但是看到傑克的樣子,父親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髒。就去小河裡洗了又洗。傑克看到父親的樣子,以為自己跟父親一樣乾淨,直接就跑到大街上去了,結果鬧盡了笑話。

故事很短,卻很真實。它告訴我們:拿別人做鏡子,天才也有可能照成傻瓜,傻瓜也有可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鏡像效應,不拘泥於它。要知道,認知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的鏡子。

二,摒棄我所不能的,不做徒勞之功

這裡所說的摒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通過清醒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時的捨棄那些我所不能的,把精力集中於我所能的事情上面,規避掉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

就好比我們學語文不能找外教老師一樣。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時,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白白浪費,徒勞無功。

拒絕平庸,有明確的理想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當人清醒的認知了自我時,看到了內心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慾望推動的東西,那麼理想必然會隨之而來,不再甘於平庸。

如何拒絕平庸,確立理想呢?

具體建議:

一,強烈的成功慾望

要有對成功的渴望,制定一個合乎情理的夢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如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不能稱之為夢想。又或者是好高騖遠,拼盡全力都夠不著的,那就只能在夢裡想想了!

切合實際的,靠努力可以換取的,才會鬥志滿滿,萬分渴求。

二,拒絕貪婪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學會拒絕它,才能讓夢想合乎常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名為《公地的悲劇》,講述的是一群牧羊人擁有一塊公地。公地的羊群已經趨於飽和。其中有一個牧民想多加一隻羊,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可是,如果其他的牧民和他一樣,都有同樣的想法。總有一天,公地會因為超出負荷,無法再生。最終導致不能牧羊,所有的牧民都會因此而破產。

這種悲劇產生的背後,則是人性的貪婪。

就像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對自己所擁有的,總是視而不見。不停的追逐著那些沒有的,可是一旦沒有得到,心底的慾望無法滿足,人就會因此心生痛苦,難以忍受。

要想規避這種痛苦,拒絕貪婪是必須的。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心境,都要多看看自己擁有的,不是就此止步不前,而是從中感受被自己忽略的快樂。

三,淡泊

這裡的淡泊不同於古人口中的淡泊。古人口中的淡泊多是指對功名利祿不動心。我今天說的淡泊是指正確取捨。

古語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正確取捨的最好寫照。是自己的,該做的,當仁不讓。不是自己的,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放在眼前,也不動心。所以請切記,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

四,清零心態,不自我設限

所謂清零,就是不管過去的自己是榮是辱,都當沒有存在過。保持空杯狀態,隨時能夠容納更多的新東西進去。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另一方面,要打破常規,不自我設限。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美國的一所學校裡,有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級的26個孩子都是失足的孩子。他們有的吸過毒,有的進過少管所,是父母開始眼中的壞孩子,令人絕望。而他們也同樣在自己心裡,給自己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

有一天,他們新來的老師菲拉給他們上了意義非凡的一課:她在黑板上列了三個選項,讓孩子們選一個他們認為將來會造福社會的人。

A 信仰巫術,菸酒愛好者,有兩個情婦。

B 工作穩定,但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吸過毒,嗜酒如命。

C 有輝煌歷史,國家戰鬥英雄,素食主義者,無不良嗜好。

毫無疑問的,大家都選了C。

答案公佈出來,驚呆了眾人。

A是美國四屆總統羅斯福,B是英國首相丘吉爾,C是法西斯希特勒。

你看,常規之下,我們都會選C,可它偏偏是唯一的錯誤答案。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壞,否定自己未來的可能。人生有無限可能,把心裡的標籤撕掉,重新開始。

畢竟,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行動:坐而言不如起立行

慾望勾起理想,理想影響行動,行動決定結果,結果證明慾望是否得到滿足,慾望是否被滿足,決定人是否快樂。

你看,凡事皆有因果。一切始於慾望,也止於慾望。

當我們對自己有了清醒認知,夢想目標也擬定好了。也就無需等待了,立刻行動起來,你就離另一個自己更近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要想讓自己更要的遇見潛意識的自己,這兩點必不可少。

具體建議:

一,跳出舒適圈

舒適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更像是一個保護圈。保護著圈內的自己,不被圈外的事物所幹擾,過的安穩且淡然。所以大多數人並不願意跳出這個圈子,甚至一想到要去面對未知的人和事,就會陷入恐懼和焦慮之中。那如何擺脫這種心理呢?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1.不盲從

前段時間很火的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瞬間引爆了一股裸辭潮流。可是,裸辭之後沒有後悔的人卻是少數。

為什麼會後悔呢?其實也就在於很多人太盲從。想都沒想自己以後怎麼辦,就盲目跟風,說辭就辭了。突然辭掉自己幹了多年的工作,無疑於閉著眼睛跳出了舒適圈,連圈子在有啥都沒看清楚。所以之後必須承擔著盲目帶來的後果,陷入困境。

我們在跳出去之前,務必擦亮雙眼,看看哪個圈子是適合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2.有長遠的眼光

表面的東西和短暫的利益,都無法持續很久。

眼光放的長遠一點,多考慮考慮圈子在未來的發展性。比如未來一年,三年,甚至五年,會有可能產生的變化。

3.充實內外

當圈子選好,行業前景看好。那我們就需要有足夠的底氣跳出去。這樣的底氣不是來自於容貌,也不是來自於自信,而是源於一個人內在的豐厚。

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把自己填滿,讓自己的能力和圈子相匹敵,這才是最好的底氣。

二,培養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直白一點就是跟得上時代發展前進的腳步。避免出現內卷化效應。

內卷化效應: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向內消耗自我,最終被淘汰。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很多人到中年的工作者,突然被工作了十幾二十年的單位辭退,陷入中年危機。然後抱怨公司不近人情,太殘酷。其實,就是陷入了內卷化效應,自認為安安穩穩,不會有任何風險,所以止步不前,最終被換掉。

如何避免內卷化效應,給到兩點具體建議:

1.明白社會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就是沒有任何絕對,有好的,也會有壞的。

這個社會是不斷地成長與進步的。當社會在進步,我們不能再以老舊的思想和眼光去解決問題。要時刻關注自己所處環境的變化,適應變化的環境,居安思危。

2.給人生做加法

給人生做加法,就是給自己人生上了一重又一重保險。

著名的主持人董卿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在做了主持人之後,就想著能不能自己寫臺詞,在自己寫了臺詞以後,就想著能不能自己做一次編輯。在自己做了編輯以後,又想著能不能做一次製片人。在做完製片人以後,又想著同時負責幾個節目。在負責了幾個節目以後,又想著自己做一個頻道……

她一直在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此事做完美的時候,就考慮著做更難程度的事情,永遠以一種學習的態度,去接受挑戰更多的不可能,讓自身越來越豐盈,也讓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那些因為得到而產生的快樂,和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的痛苦,皆是源於內心的慾望。當慾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快樂。反之,則痛苦。

故,慾望即根源!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潛意識裡的自己

心理學家稱,人是一個慾望和需求不斷膨脹的動物,正是由於慾望的產生,才使得人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欲,是人的一種本能,關乎生理的心理的。生理上的欲,是伴隨人體機能的成長而來。心理上的欲,則是推動人生髮展歷程的原動力。

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都有一個潛意識的自己,成功而美好。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慾望,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源泉,會指引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相遇。過度的慾望就像一個魔鬼,把人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讓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苦海中掙扎,徘徊,痛苦。離潛意識裡的那個美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的我們要想與另一個自己相遇,勢必要學會控制慾望,讓它變得合乎常理,成為我們與潛意識裡的自己對話的橋樑。

如何架起這座精神之橋呢?我們必須掌握以下三點。

認識你自己

人,是一切之根本。要想成為一個掌控者,認清自己是首要前提。人,只有當認清自己的時候,才能對周邊的一切,包括心理實施掌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世界之大,人有千萬種姿態,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人會有千萬種模樣呢?一切皆源於對自我的認識。自負的人往往自視過高,自卑的人通常自我輕賤。而我們每個人所偏好的則是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做到清醒的認知呢?

具體建議:

一,自知

1.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我們除了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即知我所能,亦知我所不能。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那才是無可救藥的弱點。

我們每個人必須有正視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知我所能,但是不知我所不能,就容易盲目自信,成為自負之人。而知我所不能,不知我所能的人,則會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變成自卑之人。自信往前一步是自負,往後一步是自卑。要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二者缺一不可。

2.不拘泥於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拿他人當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來反觀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認識自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也會出現偏差。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鄰居傑克一起去清理大煙囪。傑克在前,父親在後。當他們清理完煙囪,鑽出來之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傑克臉上頭上都是菸灰,黑乎乎的,父親身上卻什麼也沒有。但是看到傑克的樣子,父親以為自己也和他一樣髒。就去小河裡洗了又洗。傑克看到父親的樣子,以為自己跟父親一樣乾淨,直接就跑到大街上去了,結果鬧盡了笑話。

故事很短,卻很真實。它告訴我們:拿別人做鏡子,天才也有可能照成傻瓜,傻瓜也有可能成為天才。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鏡像效應,不拘泥於它。要知道,認知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自己做自己的鏡子。

二,摒棄我所不能的,不做徒勞之功

這裡所說的摒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通過清醒的認知,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時的捨棄那些我所不能的,把精力集中於我所能的事情上面,規避掉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

就好比我們學語文不能找外教老師一樣。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時,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白白浪費,徒勞無功。

拒絕平庸,有明確的理想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當人清醒的認知了自我時,看到了內心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慾望推動的東西,那麼理想必然會隨之而來,不再甘於平庸。

如何拒絕平庸,確立理想呢?

具體建議:

一,強烈的成功慾望

要有對成功的渴望,制定一個合乎情理的夢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夠得著的。如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不能稱之為夢想。又或者是好高騖遠,拼盡全力都夠不著的,那就只能在夢裡想想了!

切合實際的,靠努力可以換取的,才會鬥志滿滿,萬分渴求。

二,拒絕貪婪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學會拒絕它,才能讓夢想合乎常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名為《公地的悲劇》,講述的是一群牧羊人擁有一塊公地。公地的羊群已經趨於飽和。其中有一個牧民想多加一隻羊,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可是,如果其他的牧民和他一樣,都有同樣的想法。總有一天,公地會因為超出負荷,無法再生。最終導致不能牧羊,所有的牧民都會因此而破產。

這種悲劇產生的背後,則是人性的貪婪。

就像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對自己所擁有的,總是視而不見。不停的追逐著那些沒有的,可是一旦沒有得到,心底的慾望無法滿足,人就會因此心生痛苦,難以忍受。

要想規避這種痛苦,拒絕貪婪是必須的。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心境,都要多看看自己擁有的,不是就此止步不前,而是從中感受被自己忽略的快樂。

三,淡泊

這裡的淡泊不同於古人口中的淡泊。古人口中的淡泊多是指對功名利祿不動心。我今天說的淡泊是指正確取捨。

古語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正確取捨的最好寫照。是自己的,該做的,當仁不讓。不是自己的,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放在眼前,也不動心。所以請切記,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

四,清零心態,不自我設限

所謂清零,就是不管過去的自己是榮是辱,都當沒有存在過。保持空杯狀態,隨時能夠容納更多的新東西進去。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另一方面,要打破常規,不自我設限。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美國的一所學校裡,有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級的26個孩子都是失足的孩子。他們有的吸過毒,有的進過少管所,是父母開始眼中的壞孩子,令人絕望。而他們也同樣在自己心裡,給自己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

有一天,他們新來的老師菲拉給他們上了意義非凡的一課:她在黑板上列了三個選項,讓孩子們選一個他們認為將來會造福社會的人。

A 信仰巫術,菸酒愛好者,有兩個情婦。

B 工作穩定,但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吸過毒,嗜酒如命。

C 有輝煌歷史,國家戰鬥英雄,素食主義者,無不良嗜好。

毫無疑問的,大家都選了C。

答案公佈出來,驚呆了眾人。

A是美國四屆總統羅斯福,B是英國首相丘吉爾,C是法西斯希特勒。

你看,常規之下,我們都會選C,可它偏偏是唯一的錯誤答案。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壞,否定自己未來的可能。人生有無限可能,把心裡的標籤撕掉,重新開始。

畢竟,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行動:坐而言不如起立行

慾望勾起理想,理想影響行動,行動決定結果,結果證明慾望是否得到滿足,慾望是否被滿足,決定人是否快樂。

你看,凡事皆有因果。一切始於慾望,也止於慾望。

當我們對自己有了清醒認知,夢想目標也擬定好了。也就無需等待了,立刻行動起來,你就離另一個自己更近了!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要想讓自己更要的遇見潛意識的自己,這兩點必不可少。

具體建議:

一,跳出舒適圈

舒適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更像是一個保護圈。保護著圈內的自己,不被圈外的事物所幹擾,過的安穩且淡然。所以大多數人並不願意跳出這個圈子,甚至一想到要去面對未知的人和事,就會陷入恐懼和焦慮之中。那如何擺脫這種心理呢?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1.不盲從

前段時間很火的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瞬間引爆了一股裸辭潮流。可是,裸辭之後沒有後悔的人卻是少數。

為什麼會後悔呢?其實也就在於很多人太盲從。想都沒想自己以後怎麼辦,就盲目跟風,說辭就辭了。突然辭掉自己幹了多年的工作,無疑於閉著眼睛跳出了舒適圈,連圈子在有啥都沒看清楚。所以之後必須承擔著盲目帶來的後果,陷入困境。

我們在跳出去之前,務必擦亮雙眼,看看哪個圈子是適合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2.有長遠的眼光

表面的東西和短暫的利益,都無法持續很久。

眼光放的長遠一點,多考慮考慮圈子在未來的發展性。比如未來一年,三年,甚至五年,會有可能產生的變化。

3.充實內外

當圈子選好,行業前景看好。那我們就需要有足夠的底氣跳出去。這樣的底氣不是來自於容貌,也不是來自於自信,而是源於一個人內在的豐厚。

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把自己填滿,讓自己的能力和圈子相匹敵,這才是最好的底氣。

二,培養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直白一點就是跟得上時代發展前進的腳步。避免出現內卷化效應。

內卷化效應: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向內消耗自我,最終被淘汰。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很多人到中年的工作者,突然被工作了十幾二十年的單位辭退,陷入中年危機。然後抱怨公司不近人情,太殘酷。其實,就是陷入了內卷化效應,自認為安安穩穩,不會有任何風險,所以止步不前,最終被換掉。

如何避免內卷化效應,給到兩點具體建議:

1.明白社會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就是沒有任何絕對,有好的,也會有壞的。

這個社會是不斷地成長與進步的。當社會在進步,我們不能再以老舊的思想和眼光去解決問題。要時刻關注自己所處環境的變化,適應變化的環境,居安思危。

2.給人生做加法

給人生做加法,就是給自己人生上了一重又一重保險。

著名的主持人董卿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在做了主持人之後,就想著能不能自己寫臺詞,在自己寫了臺詞以後,就想著能不能自己做一次編輯。在自己做了編輯以後,又想著能不能做一次製片人。在做完製片人以後,又想著同時負責幾個節目。在負責了幾個節目以後,又想著自己做一個頻道……

她一直在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此事做完美的時候,就考慮著做更難程度的事情,永遠以一種學習的態度,去接受挑戰更多的不可能,讓自身越來越豐盈,也讓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心理學:慾望即根源,三點帶你找到潛意識的自己

結語:

當我們把這三點做好的時候,這座被稱之為精神的橋樑,就可以進行剪彩儀式了。

而你,也就可以與潛意識的那個自己相遇了!

人生而有慾望,它本是根源。學會與它握手言和,控制好它,我們才能成為它的主人,遇見更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