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背後深層次的心理因素:壓力從何而來?如何化解?

養生 時時刻刻 中醫 心理 常海滄說養生 常海滄說養生 2017-09-11

脾虛的背後有著深刻的心理因素,比如總愛提過去,總愛思慮重重,其實脾虛背後還有著幾個深刻的心理因素~

一個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不確切,他也有擔心恐懼:自己的事業,孩子的成長,家庭的收入,兩口子的感情,他對未來不確定,因為不確定他就胡思亂想,最後導致自己有壓力了。

脾虛背後深層次的心理因素:壓力從何而來?如何化解?

人的壓力從哪來的?無非就是過去的不堪,和對未來的未知,這兩件事情強加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他唯獨迷失了對於此時此刻,對於當下的判斷。

他都不知道今天應該幹什麼;也不知道這周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也沒有規劃本月應該把哪幾件事情解決好;然後在第一個季度應該幹什麼;這一年應該幹什麼;或者是花上兩三年三五年的時間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狀態;或者是算算日子,明確一件事情。

聚焦在這件事情上,不會再為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所影響,也不會對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有恐懼。就是隻要能夠活在當下,讓此時此刻變得飽滿,過去、未來的事情根本不算什麼。

一個真正的高手會讓自己在每件事情上做到極致,做到自己能力範圍的最大化,通過這樣做把自己煉成,不會用那些虛無飄渺的東西影響自己,這是人之所以恐懼排在第一位的。

那排在第二位的是他不懂的生死的大問題。我常常說人的一生應該補的一堂課叫做生命課,或者叫生死課。你得想想你這一生會不會死?

如果會死那這件事就不值得恐懼,不值得害怕。但是人們想起這件事情還是會有點緊張害怕,爸爸媽媽有朝一日會離開我們,我們自己也會和這個世界永別,此時此刻和我們一起生活工作的這些人,將來他們都會走向死亡,沒有懸念的離開人世。

所以我們面對死亡,面對痛失親人,面對自己受到重大疾病的打擊之後,我們就慌了,內心裡面充滿了無限的恐懼。但實際上是虛擬的,人走向死亡這件事情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所以只要想透了有朝一日你會去世,那你只需要想想去世前到底要幹啥?有沒有自己從內心深處深深喜歡的事,只幹自己喜歡的事。

尤其是人到35歲了,35歲之前我們可能有生計、溫飽、家庭的問題有壓力,沒辦法我們幹了不喜歡乾的事,到了35歲之後還乾的是自己從內心裡極其討厭的,不能夠讓自己興奮的事,那這個事就變成你的壓力了。

如果能從35歲之後就醒悟過來,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我想告訴大家一個真正能夠讓自己上心的事,必然能夠有價值,你有價值,那還愁什麼?

跟外國小孩一樣,他那麼小就喜歡做飯,後來突發奇想嫌廚房太小了,想把臥室改成廚房。因為國外對孩子教育比較開放,爸爸媽媽就配合了,就答應把臥室改成廚房,然後就開始做各種嘗試,在13歲的時候就開了餐館,14,15歲的時候就被美國總統請到白宮裡去了。

這個孩子何等的榮幸,因為他幹了一件非常喜歡的事情,爸爸媽媽一看孩子喜歡做飯,學都不用上了,就好好研究這件事情就好了,把飯做好就行了。

我講這件事情是想告訴大家,我們其實都沒有想過在臨死之前是幹成一件事還是幹成幾件事?

實踐證明如果頻繁換行業,職業,工作性質,到最後很有可能一事無成,沒辦法沉澱。就像我是一箇中醫大夫,我從80年代初到現在,連學習帶臨床,30多年了,我必然在這件事上跟其他人比起來我就有經歷了。

如果我中間停了,我和患者切斷了,包括我今天做的分享就變成無本之木了,沒有素材了。因為沒有體驗,所以給別人講的東西都是乾癟了,都是知識的,信息的,結論的東西,不是你體驗到的。只要不是體驗到的,講出來大家就覺得意義和價值是有限的。

所以我肯定在去世之前,只幹一件事就是養生,我要通過醫生的身份不僅僅能夠幫他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告訴他如何養生,通過這種機會來分享,來講這個中醫智慧指導下的養生文化的實踐,這些就變成我自己非常清晰的方向。

如果沒有想透自己臨死前要幹什麼的話,我們就會糾結,身體體內能量就會亂套。現在我不管看到什麼樣的一個素材,我立刻就關聯了,這個素材我做大夫,幫助病人的時候有沒有用?這個素材對我講課分享有沒有用?一切為我所用,世界變成背景了,因為你找到方向了,你非常明確了。

人群當中真正明確的人不多,大家都是這山看著那山高,朝秦暮楚,不停的變換,變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了,身體體內的能量匱乏了。

壓力大,情緒起伏,這件事本身和你沒有把這一輩子到底幹啥想清楚。所以只要把時間的祕密搞明白了,我們不能活在過去,也不能恐懼未來,把當下,把這一生想透了,就專注在當下要做的事情,這恐懼就小點了,把臨死前只幹一件事也想透了,那壓力相對就小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