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的週期和療程安排的意義

養生 心理 嘀嘀心理 2017-05-15

心理諮詢的週期一般為每星期一次至兩次,有些時候,比如運用特定療法的某些個案、某些階段、或來訪者個人要求且適於其諮詢目的時,可每星期兩至三次。有些來訪者求治心切,希望以密集型諮詢快速地解決其心理問題,而實際上諮詢的密集度與成長的速度並非簡單地呈現出正比關係。一週一至兩次的諮詢密度有利於來訪者在諮詢室外通過進一步的思考和實踐,深化內化諮詢中的所學。

一般在前期的諮詢密度會比後期的密度大一些,比如前期可能每星期兩次,到中期可能每星期一次或每月兩次,而臨近諮詢結束時可能每月一次。後期的諮詢密度降低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來訪者將諮詢所學遷移到日常生活當中去,同時幫助來訪者逐漸適應與諮詢師的分離。

諮詢與治療的次數會因人而異,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諮詢的內容類型

比如純粹的決策問題、家庭問題、個人心理問題等,不同的問題類型需要的次數也不同。

第二: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

心理問題越嚴重,需要諮詢的次數越多。

第三:來訪者的求助慾望

求助慾望強合作的力度就強,見效快用的時間就少。

第四:來訪者的自我開放度

自我開放度越大,問題呈現的越徹底,治療的越快,治療所需的時間就越少。有些來訪者嚴重缺乏安全感,對於暴露自己的問題非常恐懼,這時諮詢師不能強硬的觸及這個問題,要在來訪者有勇氣面對的時候才能處理這個問題。這樣一來需要的時間就會長一點,但是這是必要的,這是解決心理問題和心理成長的必須有的過程。

一般來說,在良好的諮詢關係中,隨著諮詢的次數增多,來訪者對諮詢師的信任會隨著治療的進程不斷提高,自我開放度越來越大,心理問題也會不同程度的被呈現出來,相對應的諮詢效果也越好。因為諮詢的效果也與這幾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諮詢師的業務水平和個人素質;二是來訪者對諮詢師的信任程度;三是來訪者在諮詢與治療中的自我開放程度。這其中,諮詢師所能起的作用佔30%,70%取決於來訪者的自我開放度和對諮詢師的信任度。

心理諮詢的週期和療程安排的意義

一般來說,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療程分為以下幾類:

1、簡快心理諮詢(1--6次)

適用範圍:診斷諮詢、婚戀諮詢、親子教育諮詢、工作壓力諮詢、個人發展諮詢。

因其快速起效頗受年青人青睞。

2、短程心理諮詢與治療(8--12次)

適用範圍:婚戀諮詢、親子關係諮詢、兒童青少年諮詢、工作壓力諮詢、一般神經症諮詢(焦慮、抑鬱、強迫等)、性心理諮詢

因涉及治療經費的充裕度,來訪者的堅持度,外界環境的支持度等,短程心理諮詢為大多數諮詢師及來訪者認可使用。據調查統計,美國民眾和在美華人的心理諮詢次數分別為9-30次和8-22次,其平均值分別為12次和10次,說明國內採取10次為一療程的短程心理諮詢是比較可行的。次數太少,容易因效果不顯著而讓來訪者誤以為心理諮詢無效;次數太多,對於大多數群眾不易堅持。

3、長程心理諮詢與治療(半年以上)

適用範圍:綜合性神經症治療、人格障礙治療

嚴重的神經症、人格障礙在短期內難見成效,且治療效果不穩定,一般需要半年至一年以上的時間來幫助來訪者改善。

4、終生心理成長輔導

適用範圍:個人成長、心理顧問、諮詢師督導

終生心理成長幫助人們體驗幸福感,改善自身心理素質,達到自我實現。

綜上所述,國內心理諮詢週期以每週一次常見,療程以10次適宜。但就諮詢效果統計而言,一般性心理問題要得到較好的改善並在諮詢結束後繼續促進來訪者的成長,多集中在30個小時以上的諮詢案例上。所以如果希望有更好的諮詢效果,一般建議至少連續三個療程的諮詢。具體做法,由諮訪雙方根據具體情況商討決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