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生於漢中和炎、黃後裔在漢中……漢中這些傳說你聽過幾個

歷史傳說是遠古歷史的真實口碑和後人對其想象、認知的結合。作為一個百萬年前即有原始人類活動的地方,漢中產生了許多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它與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一起,共同書寫了漢中文明起源的光輝篇章。

三皇出褒谷 “三皇出谷口”傳說是有關漢中的最早的神話故事。“三皇”指盤古開天闢地後上古時期陸續出現的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三位偉大的神祇,其稱謂及所指眾說不一。漢代將本具有神性的“三皇”具體人物化,《尚書大傳》謂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鬥樞》以天皇為伏羲(羲皇)、地皇為女媧(媧皇)、人皇為神農(農皇)。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一二《序志》載:“《蜀紀》言,‘三皇乘袛車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這裡的《蜀紀》,指託名東漢揚雄所著的《蜀王本紀》;斜谷,是褒斜谷或褒斜道的簡稱,這裡指今漢中市西北的褒谷口。按照秦宓的說法,遠在上古時,三皇曾乘袛車出褒谷口,此說不單為《華陽國志》所採,也被記入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可見其影響之深遠(也有人認為三皇出褒谷口的說法錯誤,見《路史·前紀二》南宋羅蘋注、今人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這個傳說,反映了漢中文化淵源之深遠。

伏羲、女媧與漢中 伏羲和女媧是漢代典籍中位列三皇的人物,傳說他們是華胥氏的兒女,“伏羲鱗身,女媧蛇驅”(《文選》卷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伏羲“師(效法)蜘蛛而結網”(《抱朴子·對俗篇》)、女媧“摶黃土作人”(《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義》),後兄妹而結為夫婦,成為我們的先祖。在漢代的石刻畫像與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腰身以下緊緊地親密地纏繞在一起的形象。關於華胥的地望,有山東泗水和陝西延川、藍田諸說。今人研究認為,洋縣境內華陽湑水一帶是華胥氏居住之地。王大有先生《三皇五帝時代》曰,華胥氏屬於燧人氏時代之氏族,燧人氏逐步東遷,“秦嶺南的華陽,其南有洋縣,西有湑水,又西有褒水。這個湑水,當是華胥之胥族所居之水。”與此觀點相呼應的是,漢中的古代人物傳說中,與華胥氏之兒女伏羲、女媧也發生了聯繫。

在西周末期,漢中出了周幽王的寵妃褒姒。關於褒姒之出身,《國語·晉語一》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為二龍,以同於王庭,而言曰:餘,褒之二君也。”夏代的褒國,在今漢中市西北,褒人乃禹之後裔。“同”,即交合之謂。根據《國語》的記載,褒姒因“同於王庭”二龍之唾液而生,因其不祥而被棄之於野,後為褒人夫婦抱養長成一名美女。聞一多先生《伏羲考》曰:“‘二龍同於王庭’使我們聯想起那‘左右有首’的人首蛇身交尾象”,“由二龍為‘同於王庭’的雌雄二龍推之,所謂‘二君’自然是夫婦二人。夫婦二人有著共同為人‘先君’的資格,並且是龍的化身,這太像伏羲、女媧了,伏羲本一作包羲,包褒同音,說不定伏羲氏與褒國果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聞一多進一步研究認為,伏羲氏和夏禹皆以龍為圖騰,而龍圖騰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禹為姒姓,姒姓即巳姓,伏羲風姓,“風”從“蟲”,而“蟲”與“巳”在卜辭裡是一字,“‘風姓’或‘巳姓’譯成今語,都是‘蛇生的’(‘生’‘姓’古今字)”。顯然,褒姒出身傳說是伏羲、女媧傳說文化內涵的具體化,漢中褒人與伏羲、女媧有十分親密的關係。同時,按照《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巴國人的始祖就是伏羲的後代,而漢中是巴人的起源地之一,這與華胥氏居漢中、伏羲大禹之後封漢中、褒姒出身傳說中的伏羲女媧色彩都是一脈相承的。

炎帝生於漢中和炎、黃後裔在漢中傳說 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關於炎帝的傳說內容最豐富、資料最龐雜,炎帝所處時代、所屬氏族、所歷事蹟隨之撲朔迷離、眾說紛紜。關於炎帝的身世,《國語·晉語四》曰:“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曰:炎帝“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氏焉。”其中的“華陽”,《書·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山海經》中以秦嶺南麓為華陽,即今漢中一帶。對《國語》、《帝王世紀》中的史事,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時代》對炎帝魁隗氏生於洋縣的的考證推論甚為細密,並勾勒了一幅炎帝生活遷徙的路線圖。漢中地方學者劉長源、樑中效等也撰文論述這個問題。

關於炎帝、黃帝后裔在漢中的生活,學界研究認為,炎帝后裔赤氏族、丙氏族、午氏族、彤魚氏族和黃帝后裔酉人、駱明、白馬等都曾徙居漢中一帶。何光嶽《炎黃源流史》、閻德亮《中國神話文化尋蹤》認為,漢中的赤崖、赤阪、丙、酉水、子午谷、午子山、午子洞、駱谷、白馬等地名,都源於炎、黃後裔的居住。

舜居“媯墟”與禹治漢水 帝舜居“媯墟”、大禹治漢水和古梁州治所在漢中是漢中與信史最近的歷史傳說。帝舜又稱虞舜、有虞氏,是傳說中用“八元”、“八愷”,逐“四凶”,任命大禹治水,以“德”、“孝”聞名的古代帝王。《水經注·沔水上》雲:“漢水又東徑媯虛灘”,媯墟即傳說中舜之居地。媯墟的位置說法不一,《後漢書·郡國志》謂在城固縣西北。今人研究認為,漢中“媯墟(姚墟)只能是舜的後裔媯姓或姚姓遷居於此,故而得名,並非舜的生地;今城固縣雖有舜祠,乃是表示對舜的懷念,並非舜的遺蹟”(閻德亮《中國古代神話文化尋蹤》)。

傳說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與禹的出生地西羌毗鄰、地處漢水上游的漢中,根據《書·禹貢》和《史記·夏本紀》中“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嶓冢導漾,東流為漢”等記載,認為發源於境內的漢水是大禹親歷之區,並將漢水源頭光怪陸離的文字(或曰符號)解釋成禹之遺蹟,在嶓冢山下建祠紀念。與此相呼應,先後出現了禹定九州和舜置十二州的說法。儘管“九州”、“十二州”之說只寄託著古人的政治理想,並非真實存在。但自南宋《輿地紀勝》卷一八三記載“梁州山,在南鄭縣東南百八十里,與孤雲、兩角相接。大山四圍,其中三十里許甚平,或雲古梁州治也”之後,今天漢中的人們,願意相信古梁州的治所在今南鄭縣東南迴軍壩的天池樑,以彰顯漢中的地理、文化地位。(來源:漢中檔案信息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