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大將軍姜維沒鬥過太監黃皓,為何屯兵沓中而非漢中?

蜀漢末年,大將軍姜維在與大太監黃皓的鬥爭中敗下陣來,為求自保,姜維率軍去了一個叫沓中的地方。那麼沓中在哪裡?蜀漢地盤那麼大,姜維偏偏選擇在沓中避禍?

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蜀漢衰勢明顯,但姜維為了繼承武侯諸葛亮遺志,不顧車騎將軍廖化等人勸阻,依然出兵,進攻洮水之陽。但魏國大將鄧艾豈能讓姜維得逞,很快就把蜀軍打退。姜維兵敗後,就退到了沓中。

蜀漢大將軍姜維沒鬥過太監黃皓,為何屯兵沓中而非漢中?

​沓中的大致位置,在現在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附近。沓中的地理環境非常複雜,夾在岷山與迭山之間,白龍江在兩山之間穿過,形成了狹長的河谷。拿舟曲縣來說,舟曲的海拔非常高,最高處約4500米,最低也有一千多米。而白龍江谷地,就是舟曲縣海拔最低的地方。因為被高山環繞,舟曲的氣溫堪稱是冬暖夏涼,被稱為隴上桃花源,非常適宜居住。沓中,就隱藏在“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環境裡。

蜀漢大將軍姜維沒鬥過太監黃皓,為何屯兵沓中而非漢中?

​姜維為何會鬥不過一個太監?原因有二。表面的原因當然是後主劉禪寵信黃皓。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史書也提到了,就是姜維由魏入蜀後,年年打仗卻沒有立下什麼大的功勞。諸葛亮是劉禪的相父,地位崇高,劉禪當然不敢放肆。黃皓在諸葛亮在時也不敢翹尾巴。姜維多年戎馬無功,沒有實打實的戰績壓制黃皓,難怪黃皓不怕姜維。

而且姜維是個武夫,玩權術則差黃皓甚遠。在沒有拿下黃皓的絕對實力之前,姜維竟然當面斥責黃皓,等於斷了自己在官場上的後路。出宮之後,姜維就後悔自己多嘴了。雖然劉禪令黃皓找自己謝罪,但傻子也能看出來,黃皓要對姜維收網了。黃皓早就看上了姜維的大將軍位置,想讓心腹閻宇取姜維而代之。

蜀漢大將軍姜維沒鬥過太監黃皓,為何屯兵沓中而非漢中?

​姜維為此非常苦惱。在《三國演義》中,他去找一個人——郤正。郤正是誰?蜀亡後,後主劉禪入洛,司馬昭宴請劉禪。劉禪說了一句名言:此間樂、不思蜀。然後有個大臣小聲告訴劉禪:趕緊哭,就說先人墳墓在蜀,結果引發司馬昭等人的嘲笑。教劉禪說這句話的,就是郤正。演義裡姜維求計於郤正,郤正告訴他:“將軍何不屯兵於隴西的沓中,學武侯屯田,以圖後舉?”為何要屯兵沓中,郤正給出的理由是:沓中的土地“極為肥壯”,非常適合耕種。軍若無糧,敵不來自亂,打仗沒有充足的糧草可不行。另外,郤正還從軍事地理角度,力陳屯兵沓中的合理性。

蜀漢大將軍姜維沒鬥過太監黃皓,為何屯兵沓中而非漢中?

​沓中位於隴西,距離魏國的隴西諸郡非常近。姜維在沓中屯兵,等糧熟後,可趁機攻取隴西諸郡。一旦得手,蜀漢就能擺脫與魏國戰爭中的戰略劣勢。蜀漢佔據隴西並涼州,不但增加了地盤與人口,還斬斷了魏國與西域的戰略通道。魏國將被迫進行戰略收縮,魏國空出來的戰略優勢,將為蜀漢獨佔。魏國的關中在失去涼州後,又東有黃河阻隔,在戰略上是非常被動的。

如果蜀漢拿下關西(潼關以西)之地,就形成了南北朝後期的北周、北齊、陳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三國中,北周最強,就因為北周佔據了關中、涼州、西川。而最終統一天下的隋朝,是北周的延續,無非換塊招牌而已。

蜀漢大將軍姜維沒鬥過太監黃皓,為何屯兵沓中而非漢中?

​當然,這個策略太過理想主義,在魏國人才輩出的情況下,姜維要想通過屯兵沓中而得隴西,很困難。但姜維屯兵沓中,還有一個優勢,郤正在演義中並沒有說出來。沓中位於蜀漢防魏的頭號軍事重鎮——漢中以西,陰平以北,是蜀漢北線防禦的重要支點。陰平?你沒看錯,就是不久後,鄧艾偷渡的那個陰平,蜀漢喪鐘敲響的那個天塹之地。

姜維屯兵沓中,對魏國的西線戰略構成巨大威脅,司馬昭必須拿下沓中。之後伐蜀,鍾會率主力進漢中,而有四路兵馬直指沓中,就是從狄道出發的鄧艾部、從金城出發的楊欣部、從隴西出發的牽弘部、從天水出發的王頎部。

蜀漢大將軍姜維沒鬥過太監黃皓,為何屯兵沓中而非漢中?

​姜維兵力不多,不是幾路魏軍的對手。聽說鍾會入漢中,姜維率軍離開沓中,魏軍諸葛緒等部追之不及,坐視姜維經陰平入蜀。沓中被魏軍佔領,陰平無險可守,然後成全了鄧艾偷渡陰平、迫使蜀主投降的不世之功。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