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兵指揮學院的記憶

如果說1983年癸亥年是我的生死之劫,那麼次年的甲子年則是我的喜慶之年。

這年伊始,我先是被提拔為機械連副連長,爾後不久又被借調到師司令部工作。三月份,被組織安排組建新疆軍區第四工區指揮部,參與組織了別迭裡即二道恰設防施工。六月份參加了軍區組織的軍校招生考試,出乎意料被徐州工程兵指揮學院錄取,於當年九月一日報到進行為期兩年的中級指揮學院學習。

徐州是蘇北名鎮,歷史名城,地理上位於不南不北的地方,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南與安徽淮北市相望,北與山東棗莊市相鄰,西與山東單縣、河南商丘相接。徐州工程兵指揮學院,位於城東的雲龍區東甸子鎮,其前身為1946年成立的吉林通化東北民主聯軍工兵學校,建國後遷長沙易名為中南軍區工兵學校,1974年遷徐州,1986年更名為工程兵指揮學院,2011年9月又更名為工程兵學院。

在這個學院我們七十多個同學組成為第七期參謀隊八大隊(該學院共設有軍事系、政工系、教員系和參謀系四個系,七、八大隊為參謀系。)共同在一起生活戰鬥了兩年時間,值得回憶記念的往事很多……

幽靜舒適的校區、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是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學院校舍、讀書館、教學樓,大多是中蘇友好時期,蘇聯援建的老房子,儘管房子很老,但質量很好,而且樓與樓之間間距較大,且設有綠地草坪、訓練器械等設施;校園內綠樹成蔭,曲徑通幽,位處郊區,十分安靜。一棟樓一個學員隊,居住相對獨立,互不影響。學員每兩人一間宿舍,每間房子兩張床、兩個課桌、兩把椅子等,居住寬鬆,條件相比初級院校要好得多。同時,最突出的是教員、學員的素質相對較高,像帶新兵一樣的嚴厲訓斥批評沒有了,隨之而來的是商量式、協商式的溝通。在同學中,有50%的人員是經過初級軍事院校或軍區教導員等培訓機構培訓後提幹的學員,有一定的文化理論基礎,一般討論研究問題也容易得多。戰士直接提幹的同學,大多是營連都軍官,有多年帶兵經驗,基層經驗也比較豐富。況且都是幹部,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怎麼做,不用學員隊領導反覆強調,大家相處十分融洽。更令我感興趣的是學院實行的是半天上課,半天自習。自習時間一般是下午,主要是消化理解上午授課內容,預習次日課程。而我大多下午時間就去讀書館,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我的大量歷史軍事知識,都是這一時期學習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情帶兵的理念和對知識的渴求,成為這兩年我最感興趣的東西。

博採眾長的課程安排,民主和諧的學術氛圍,是這兩年學習又一明顯特點。在初級院校學習也好,在部隊從事的工作也好,大多是專業知識講得多,專業的問題接觸的多,但其它軍兵種知識、合成戰役戰術知之甚少,成為我們發展的短板。在徐工,相當的課程安排的合成戰役學、戰術學的內容,講的是攻防戰鬥、戰役中如何設陣布兵,如何自覺自動地適應戰爭形勢任務需要做好工程保障。這種在全局中謀局部、在整體中看具體、在大局中抓兵種,使學員的思路更開闊,站位更高遠,把握更全面。尤其是畢業前夕,我們拉動到120公里外的新沂縣,以戰術推演的方式進行直觀的教學,使們印象極為深刻。

名城兵城有特色,山好水好人也好。徐州是座名城,也是一座兵城,駐軍很多。對徐州的感情儘管源於校園,但根植于徐州山山水水。這裡歷史厚重、文化積澱豐富,景點很多,也很美。有云龍湖、龜山漢墓、漢文化景區,馬陵山景區,還有楚王陵、窖灣古鎮;有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還有淮海戰役紀念館。尤其是公元前205年劉邦兵敗彭城,只帶十餘人流竄到皇藏峪躲進皇藏洞,突然天降一大石,堵住洞口,項王追兵東尋配西找,無果而返。才使漢王劉邦有險無驚,保全性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反敗為勝,建立漢朝。1985年的夏天一個星期天,我與同學結伴走進皇藏峪,這裡綠樹成蔭,古樹參天,山秀水清,雲霧蔽日,祥雲當頭,給人一種神祕、幽靜的感覺。徐州的山水既有南方的細緻纖秀、溫情美感,也有北方的粗放豪邁、熱烈熱情。從徐州人的說話就能看出這一點,徐州處於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方言中既留有齊魯衝擊的痕跡,也有與豫魯皖接近的語言特色,說話的句式常見的有A拉B、連V1帶V2式、連V自V式,如無大無小、無輕無重、連說帶罵、連說自說。尤其是徐州的女人罵街,常常是很有音律、有節奏、有表情、有動作的“徐普”話,我們聽著看著很有意思,但聽懂的不多,也算是徐州的一絲風景。

憶起徐州,有許多話要說,但無奈歲月的長河淹沒了不少有趣的記憶。2010年仲10月,我們同隊的七十多名同學相約在湖北武漢一聚,但因種種原因到場的也只有34人。24年前的一幕幕彷彿就是昨天的事,當時我們的喜悅、興奮真是難以言表。儘管同學中有將軍、有師職軍官,有大企業總裁、有黨政機關廳局級領導,也有象我這樣一事無成、仍然是職員的一般公務員。但大家此時此刻沒有了職務稱謂、沒有了高低貴賤,沒有了客套虛假,有的只是濃濃的戰友情同學情,有的只是對徐工的美好回憶,有的只是真誠的祝福和美好的心願。

這就是我們的徐州情,我堅信這種友誼將伴我們終生,不管同學在哪,不管他在幹什麼,一個電話,一個微信、一個視頻,一下子我們就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徐工校園。

徐州,感謝您 !您是我們的第二個故鄉。徐工,感謝您 !您永遠是我們心中的母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