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解放電影院

49歲的張豔,從15歲時便來到解放電影院工作。這些年,伴隨著解放電影院的成長,經歷幾多曲折,張豔見證瞭解放電影院的歷史變遷。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她,對解放電影院有著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張豔無限唏噓。“那時候一票難求,電影院門口常常排滿了隊。一會兒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難忘那個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張豔的記憶裡,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解放電影院裡永遠滿場,一張張前來購票的急切面龐,成為她長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卻又源源不斷地有新一代年輕人走進解放電影院,抒寫關於愛與喜悅的動人故事。解放電影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經有了幾十家特色各異的影院,解放電影院依舊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解放電影院

49歲的張豔,從15歲時便來到解放電影院工作。這些年,伴隨著解放電影院的成長,經歷幾多曲折,張豔見證瞭解放電影院的歷史變遷。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她,對解放電影院有著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張豔無限唏噓。“那時候一票難求,電影院門口常常排滿了隊。一會兒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難忘那個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張豔的記憶裡,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解放電影院裡永遠滿場,一張張前來購票的急切面龐,成為她長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卻又源源不斷地有新一代年輕人走進解放電影院,抒寫關於愛與喜悅的動人故事。解放電影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經有了幾十家特色各異的影院,解放電影院依舊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老照片中的解放電影院

1981年,解放電影院進行了第一次大型改造。經過裝修整改後,解放電影院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一批批國產和進口影片接連上映,配合當時先進的音響和放映技術,合肥市民得到了全新的電影視聽享受。

到了本世紀初,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復甦,解放電影院也進入了頻繁改造期。2001年,解放電影院新建3號放映廳,引進數字放映機,成為安徽首家數字影廳。4年後,解放電影院又添了一個2號廳。

2009年,已經快一甲子的解放電影院迎來了其高光時刻。那一年,影院進行了外立面局部、大堂和1號廳觀眾廳內部改造,新增中央空調系統,還引進了3D放映設備。近期,解放電影院又將迎來全新改造。

如今的解放電影院也許不再登頂當年韶光,但是,這方伴隨著合肥解放和發展的光影舞臺,羈絆著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歷經歲月繁華、風雨洗禮,解放電影院留存下來的是合肥影業歷史發展的珍貴見證,亦是合肥人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半個多世紀的“東風”情結

在相機、手機還未普及的過去,節假日、週末或特殊紀念日,與親朋好友到照相館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滿月照、結婚照、全家福,這些印有“東風照相館”“人民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國泰照相館”“天雲樓照相館”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當初的國營老照相館,只剩下東風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兩家還在經營。

“東風吹,戰鼓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喜歡這種很有“氣勢”的話,東風照相館的名字由此得來。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解放電影院

49歲的張豔,從15歲時便來到解放電影院工作。這些年,伴隨著解放電影院的成長,經歷幾多曲折,張豔見證瞭解放電影院的歷史變遷。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她,對解放電影院有著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張豔無限唏噓。“那時候一票難求,電影院門口常常排滿了隊。一會兒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難忘那個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張豔的記憶裡,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解放電影院裡永遠滿場,一張張前來購票的急切面龐,成為她長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卻又源源不斷地有新一代年輕人走進解放電影院,抒寫關於愛與喜悅的動人故事。解放電影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經有了幾十家特色各異的影院,解放電影院依舊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老照片中的解放電影院

1981年,解放電影院進行了第一次大型改造。經過裝修整改後,解放電影院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一批批國產和進口影片接連上映,配合當時先進的音響和放映技術,合肥市民得到了全新的電影視聽享受。

到了本世紀初,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復甦,解放電影院也進入了頻繁改造期。2001年,解放電影院新建3號放映廳,引進數字放映機,成為安徽首家數字影廳。4年後,解放電影院又添了一個2號廳。

2009年,已經快一甲子的解放電影院迎來了其高光時刻。那一年,影院進行了外立面局部、大堂和1號廳觀眾廳內部改造,新增中央空調系統,還引進了3D放映設備。近期,解放電影院又將迎來全新改造。

如今的解放電影院也許不再登頂當年韶光,但是,這方伴隨著合肥解放和發展的光影舞臺,羈絆著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歷經歲月繁華、風雨洗禮,解放電影院留存下來的是合肥影業歷史發展的珍貴見證,亦是合肥人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半個多世紀的“東風”情結

在相機、手機還未普及的過去,節假日、週末或特殊紀念日,與親朋好友到照相館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滿月照、結婚照、全家福,這些印有“東風照相館”“人民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國泰照相館”“天雲樓照相館”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當初的國營老照相館,只剩下東風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兩家還在經營。

“東風吹,戰鼓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喜歡這種很有“氣勢”的話,東風照相館的名字由此得來。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

“東風照相館”對於合肥人而言,除了照相的實體功能,更多的是一個符號。曾位於老省委對面的東風照相館,在1958年之前還是一個只對內開放的照相館。1958年開始正式對市民開放,那時候去東風照相館拍張照片,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過,隨著長江路的改造,現在東風照相館搬到了紅星路1號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長江路的一排門面裡。其門面不大,與一排理髮店、紡織品店挨在一起,依稀帶著上個世紀的煙火氣息。

走進店內,那半弧形的木製老櫃檯、上了年頭的“海鷗”黑白大座機、四壁懸掛的會議大合影,以及像上世紀80年代電影明星一樣側著臉的黑白藝術寫真,處處彰顯著這家老店的年代感。這就是有著60多年曆史、合肥目前最老的照相館。

1956年,作為一家國營企業,東風照相館並不對外營業,店裡的主要業務,是來自市直各單位,領導視察、工作會議等,都由東風照相館承擔拍攝任務。

1979年,從小在照相館耳濡目染的黃孝冬也跟隨父母入職東風照相館。如今,黃孝冬已逾花甲之年,說起往昔,眼中神采奕奕,“一干就是40年”,這是黃孝冬對於自己半生堅守東風照相館的描述。

2000年,東風照相館經歷了公私合營。2006年,東風照相館正式轉變為私營,此時的黃孝冬也順勢承包了東風照相館。2007年,東風照相館的拍攝器材更換為數碼相機。2008年,東風照相館迎來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遷——因長江路拓寬重建,原來路兩邊的很多老建築都被拆除,這其中就包括東風照相館。原址在長江中路上的東風照相館搬到了如今的紅星路1號,店鋪從鼎盛時期的200平米兩層小樓,變成了如今的街角一隅。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解放電影院

49歲的張豔,從15歲時便來到解放電影院工作。這些年,伴隨著解放電影院的成長,經歷幾多曲折,張豔見證瞭解放電影院的歷史變遷。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她,對解放電影院有著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張豔無限唏噓。“那時候一票難求,電影院門口常常排滿了隊。一會兒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難忘那個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張豔的記憶裡,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解放電影院裡永遠滿場,一張張前來購票的急切面龐,成為她長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卻又源源不斷地有新一代年輕人走進解放電影院,抒寫關於愛與喜悅的動人故事。解放電影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經有了幾十家特色各異的影院,解放電影院依舊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老照片中的解放電影院

1981年,解放電影院進行了第一次大型改造。經過裝修整改後,解放電影院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一批批國產和進口影片接連上映,配合當時先進的音響和放映技術,合肥市民得到了全新的電影視聽享受。

到了本世紀初,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復甦,解放電影院也進入了頻繁改造期。2001年,解放電影院新建3號放映廳,引進數字放映機,成為安徽首家數字影廳。4年後,解放電影院又添了一個2號廳。

2009年,已經快一甲子的解放電影院迎來了其高光時刻。那一年,影院進行了外立面局部、大堂和1號廳觀眾廳內部改造,新增中央空調系統,還引進了3D放映設備。近期,解放電影院又將迎來全新改造。

如今的解放電影院也許不再登頂當年韶光,但是,這方伴隨著合肥解放和發展的光影舞臺,羈絆著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歷經歲月繁華、風雨洗禮,解放電影院留存下來的是合肥影業歷史發展的珍貴見證,亦是合肥人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半個多世紀的“東風”情結

在相機、手機還未普及的過去,節假日、週末或特殊紀念日,與親朋好友到照相館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滿月照、結婚照、全家福,這些印有“東風照相館”“人民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國泰照相館”“天雲樓照相館”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當初的國營老照相館,只剩下東風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兩家還在經營。

“東風吹,戰鼓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喜歡這種很有“氣勢”的話,東風照相館的名字由此得來。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

“東風照相館”對於合肥人而言,除了照相的實體功能,更多的是一個符號。曾位於老省委對面的東風照相館,在1958年之前還是一個只對內開放的照相館。1958年開始正式對市民開放,那時候去東風照相館拍張照片,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過,隨著長江路的改造,現在東風照相館搬到了紅星路1號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長江路的一排門面裡。其門面不大,與一排理髮店、紡織品店挨在一起,依稀帶著上個世紀的煙火氣息。

走進店內,那半弧形的木製老櫃檯、上了年頭的“海鷗”黑白大座機、四壁懸掛的會議大合影,以及像上世紀80年代電影明星一樣側著臉的黑白藝術寫真,處處彰顯著這家老店的年代感。這就是有著60多年曆史、合肥目前最老的照相館。

1956年,作為一家國營企業,東風照相館並不對外營業,店裡的主要業務,是來自市直各單位,領導視察、工作會議等,都由東風照相館承擔拍攝任務。

1979年,從小在照相館耳濡目染的黃孝冬也跟隨父母入職東風照相館。如今,黃孝冬已逾花甲之年,說起往昔,眼中神采奕奕,“一干就是40年”,這是黃孝冬對於自己半生堅守東風照相館的描述。

2000年,東風照相館經歷了公私合營。2006年,東風照相館正式轉變為私營,此時的黃孝冬也順勢承包了東風照相館。2007年,東風照相館的拍攝器材更換為數碼相機。2008年,東風照相館迎來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遷——因長江路拓寬重建,原來路兩邊的很多老建築都被拆除,這其中就包括東風照相館。原址在長江中路上的東風照相館搬到了如今的紅星路1號,店鋪從鼎盛時期的200平米兩層小樓,變成了如今的街角一隅。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裡的一景一物處處彰顯著年代感

“東風壓西風,是這家店取名的由來。”黃孝冬說道,東風照相館朝朝夕夕的60年,也見證著合肥半個多世紀的變遷。

“早些年來照相的人衣著樸素、臉上表情很自然,如今來照相的人穿搭越來越豐富、臉上也多了笑容。”談及幾十年的變化,黃孝冬開始了回憶,有意思的是,第一代身份證也是由東風照相館拍攝,那時,一天拍攝100多張都是常事。到如今,黃孝冬已經拍攝了不下10萬張照片。

“我不止拍人像,還拍風景、拍老合肥”,黃孝冬的鏡頭,記錄著合肥人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畫面。如今,還有不少人專門來到東風照相館拍攝傳統的黑白老照片。

“以前的人喜歡照彩色照片,現在的人反倒開始追求老照片了,有一些小姑娘專程找過來要拍老樣式的藝術照。很多回頭客每年都來拍照,一開始是一個人,然後是一對人,過了幾年,一家好幾口來拍全家福,時間很快的。”黃孝冬說。

一張張老照片,從過去到現在,出現過的人,走散的人,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定格瞬間,成了永恆。如今,黃孝冬和妻子都到了退休的年齡,看到同齡人經常出去旅遊,一起爬山健身,兩人也有“關門不幹了”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這是一個給很多人帶來回憶的地方,夫妻兩個人還在堅持。現在兒子也來幫他們忙,負責一些新的業務,希望把東風照相館繼續傳承下去。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解放電影院

49歲的張豔,從15歲時便來到解放電影院工作。這些年,伴隨著解放電影院的成長,經歷幾多曲折,張豔見證瞭解放電影院的歷史變遷。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她,對解放電影院有著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張豔無限唏噓。“那時候一票難求,電影院門口常常排滿了隊。一會兒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難忘那個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張豔的記憶裡,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解放電影院裡永遠滿場,一張張前來購票的急切面龐,成為她長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卻又源源不斷地有新一代年輕人走進解放電影院,抒寫關於愛與喜悅的動人故事。解放電影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經有了幾十家特色各異的影院,解放電影院依舊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老照片中的解放電影院

1981年,解放電影院進行了第一次大型改造。經過裝修整改後,解放電影院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一批批國產和進口影片接連上映,配合當時先進的音響和放映技術,合肥市民得到了全新的電影視聽享受。

到了本世紀初,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復甦,解放電影院也進入了頻繁改造期。2001年,解放電影院新建3號放映廳,引進數字放映機,成為安徽首家數字影廳。4年後,解放電影院又添了一個2號廳。

2009年,已經快一甲子的解放電影院迎來了其高光時刻。那一年,影院進行了外立面局部、大堂和1號廳觀眾廳內部改造,新增中央空調系統,還引進了3D放映設備。近期,解放電影院又將迎來全新改造。

如今的解放電影院也許不再登頂當年韶光,但是,這方伴隨著合肥解放和發展的光影舞臺,羈絆著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歷經歲月繁華、風雨洗禮,解放電影院留存下來的是合肥影業歷史發展的珍貴見證,亦是合肥人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半個多世紀的“東風”情結

在相機、手機還未普及的過去,節假日、週末或特殊紀念日,與親朋好友到照相館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滿月照、結婚照、全家福,這些印有“東風照相館”“人民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國泰照相館”“天雲樓照相館”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當初的國營老照相館,只剩下東風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兩家還在經營。

“東風吹,戰鼓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喜歡這種很有“氣勢”的話,東風照相館的名字由此得來。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

“東風照相館”對於合肥人而言,除了照相的實體功能,更多的是一個符號。曾位於老省委對面的東風照相館,在1958年之前還是一個只對內開放的照相館。1958年開始正式對市民開放,那時候去東風照相館拍張照片,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過,隨著長江路的改造,現在東風照相館搬到了紅星路1號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長江路的一排門面裡。其門面不大,與一排理髮店、紡織品店挨在一起,依稀帶著上個世紀的煙火氣息。

走進店內,那半弧形的木製老櫃檯、上了年頭的“海鷗”黑白大座機、四壁懸掛的會議大合影,以及像上世紀80年代電影明星一樣側著臉的黑白藝術寫真,處處彰顯著這家老店的年代感。這就是有著60多年曆史、合肥目前最老的照相館。

1956年,作為一家國營企業,東風照相館並不對外營業,店裡的主要業務,是來自市直各單位,領導視察、工作會議等,都由東風照相館承擔拍攝任務。

1979年,從小在照相館耳濡目染的黃孝冬也跟隨父母入職東風照相館。如今,黃孝冬已逾花甲之年,說起往昔,眼中神采奕奕,“一干就是40年”,這是黃孝冬對於自己半生堅守東風照相館的描述。

2000年,東風照相館經歷了公私合營。2006年,東風照相館正式轉變為私營,此時的黃孝冬也順勢承包了東風照相館。2007年,東風照相館的拍攝器材更換為數碼相機。2008年,東風照相館迎來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遷——因長江路拓寬重建,原來路兩邊的很多老建築都被拆除,這其中就包括東風照相館。原址在長江中路上的東風照相館搬到了如今的紅星路1號,店鋪從鼎盛時期的200平米兩層小樓,變成了如今的街角一隅。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裡的一景一物處處彰顯著年代感

“東風壓西風,是這家店取名的由來。”黃孝冬說道,東風照相館朝朝夕夕的60年,也見證著合肥半個多世紀的變遷。

“早些年來照相的人衣著樸素、臉上表情很自然,如今來照相的人穿搭越來越豐富、臉上也多了笑容。”談及幾十年的變化,黃孝冬開始了回憶,有意思的是,第一代身份證也是由東風照相館拍攝,那時,一天拍攝100多張都是常事。到如今,黃孝冬已經拍攝了不下10萬張照片。

“我不止拍人像,還拍風景、拍老合肥”,黃孝冬的鏡頭,記錄著合肥人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畫面。如今,還有不少人專門來到東風照相館拍攝傳統的黑白老照片。

“以前的人喜歡照彩色照片,現在的人反倒開始追求老照片了,有一些小姑娘專程找過來要拍老樣式的藝術照。很多回頭客每年都來拍照,一開始是一個人,然後是一對人,過了幾年,一家好幾口來拍全家福,時間很快的。”黃孝冬說。

一張張老照片,從過去到現在,出現過的人,走散的人,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定格瞬間,成了永恆。如今,黃孝冬和妻子都到了退休的年齡,看到同齡人經常出去旅遊,一起爬山健身,兩人也有“關門不幹了”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這是一個給很多人帶來回憶的地方,夫妻兩個人還在堅持。現在兒子也來幫他們忙,負責一些新的業務,希望把東風照相館繼續傳承下去。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路

合肥老城區有東風照相館,巢湖市還有個東風路。東風路應該是巢城最早的“馬路”,它大約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當時的巢縣城裡最長的一條道路。

最早的東風路,起點是在東山頭和護城圩的連接處,從此開始往西一直到老巢縣縣委縣政府大院的大門前(大約在現在的樣巴路和東風路交口往東一點)。一路上要經過東山頭糧食倉庫、東門碼頭鐵路(煤場)、東門機械廠、東風飯店、東門醬坊、城關大樓、發電廠、珍珠橋飯店、工農兵飯店、玩具大樓、巢湖酒家、新華書店、東風路小學等。現在,僅有新華書店還在原址,其餘都已消失了。

因為歷史的緣故,這條路歷經幾次改造。現在的東風路自洗耳池邊與崗嶺路的接口處開始,一直往西穿城而過。路邊的洗耳池公園打開了它的空間,也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曾經的牽牛巷已不見當年巢父牽牛而去的身影。路邊的公園也不見許由洗耳,只有路人閒散的步履。

東風路的兩邊自古就是商業繁華之地,今天依然人氣旺盛,是巢城購物消費的中心之一。不管是街頭店標、廣告,還是行人,都難尋舊時光的味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購物中心之一城關大樓換了新顏。新華書店雖還在原址,但也是平房換了高樓,只是書香如故。清末民初繁華一時的十字街,在路邊留下一方入口,似乎還能捕捉到一絲舊日的回憶。歲月的記憶總無法阻擋時光的步履,時代總是以向上的視角仰望生活。東風路穿過西苑廣場一直向前延伸,就像這個城市的發展,一直向前、向前。它永不停息地拓展,為我們打開一座城市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未來。

蕪湖路曾名“延安路”

風吹落葉,雨滴梧桐。提到合肥最美的一條路,蕪湖路必定是繞不開的。但你知道,蕪湖路曾叫“延安路”嗎?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解放電影院

49歲的張豔,從15歲時便來到解放電影院工作。這些年,伴隨著解放電影院的成長,經歷幾多曲折,張豔見證瞭解放電影院的歷史變遷。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她,對解放電影院有著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張豔無限唏噓。“那時候一票難求,電影院門口常常排滿了隊。一會兒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難忘那個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張豔的記憶裡,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解放電影院裡永遠滿場,一張張前來購票的急切面龐,成為她長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卻又源源不斷地有新一代年輕人走進解放電影院,抒寫關於愛與喜悅的動人故事。解放電影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經有了幾十家特色各異的影院,解放電影院依舊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老照片中的解放電影院

1981年,解放電影院進行了第一次大型改造。經過裝修整改後,解放電影院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一批批國產和進口影片接連上映,配合當時先進的音響和放映技術,合肥市民得到了全新的電影視聽享受。

到了本世紀初,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復甦,解放電影院也進入了頻繁改造期。2001年,解放電影院新建3號放映廳,引進數字放映機,成為安徽首家數字影廳。4年後,解放電影院又添了一個2號廳。

2009年,已經快一甲子的解放電影院迎來了其高光時刻。那一年,影院進行了外立面局部、大堂和1號廳觀眾廳內部改造,新增中央空調系統,還引進了3D放映設備。近期,解放電影院又將迎來全新改造。

如今的解放電影院也許不再登頂當年韶光,但是,這方伴隨著合肥解放和發展的光影舞臺,羈絆著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歷經歲月繁華、風雨洗禮,解放電影院留存下來的是合肥影業歷史發展的珍貴見證,亦是合肥人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半個多世紀的“東風”情結

在相機、手機還未普及的過去,節假日、週末或特殊紀念日,與親朋好友到照相館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滿月照、結婚照、全家福,這些印有“東風照相館”“人民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國泰照相館”“天雲樓照相館”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當初的國營老照相館,只剩下東風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兩家還在經營。

“東風吹,戰鼓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喜歡這種很有“氣勢”的話,東風照相館的名字由此得來。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

“東風照相館”對於合肥人而言,除了照相的實體功能,更多的是一個符號。曾位於老省委對面的東風照相館,在1958年之前還是一個只對內開放的照相館。1958年開始正式對市民開放,那時候去東風照相館拍張照片,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過,隨著長江路的改造,現在東風照相館搬到了紅星路1號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長江路的一排門面裡。其門面不大,與一排理髮店、紡織品店挨在一起,依稀帶著上個世紀的煙火氣息。

走進店內,那半弧形的木製老櫃檯、上了年頭的“海鷗”黑白大座機、四壁懸掛的會議大合影,以及像上世紀80年代電影明星一樣側著臉的黑白藝術寫真,處處彰顯著這家老店的年代感。這就是有著60多年曆史、合肥目前最老的照相館。

1956年,作為一家國營企業,東風照相館並不對外營業,店裡的主要業務,是來自市直各單位,領導視察、工作會議等,都由東風照相館承擔拍攝任務。

1979年,從小在照相館耳濡目染的黃孝冬也跟隨父母入職東風照相館。如今,黃孝冬已逾花甲之年,說起往昔,眼中神采奕奕,“一干就是40年”,這是黃孝冬對於自己半生堅守東風照相館的描述。

2000年,東風照相館經歷了公私合營。2006年,東風照相館正式轉變為私營,此時的黃孝冬也順勢承包了東風照相館。2007年,東風照相館的拍攝器材更換為數碼相機。2008年,東風照相館迎來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遷——因長江路拓寬重建,原來路兩邊的很多老建築都被拆除,這其中就包括東風照相館。原址在長江中路上的東風照相館搬到了如今的紅星路1號,店鋪從鼎盛時期的200平米兩層小樓,變成了如今的街角一隅。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裡的一景一物處處彰顯著年代感

“東風壓西風,是這家店取名的由來。”黃孝冬說道,東風照相館朝朝夕夕的60年,也見證著合肥半個多世紀的變遷。

“早些年來照相的人衣著樸素、臉上表情很自然,如今來照相的人穿搭越來越豐富、臉上也多了笑容。”談及幾十年的變化,黃孝冬開始了回憶,有意思的是,第一代身份證也是由東風照相館拍攝,那時,一天拍攝100多張都是常事。到如今,黃孝冬已經拍攝了不下10萬張照片。

“我不止拍人像,還拍風景、拍老合肥”,黃孝冬的鏡頭,記錄著合肥人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畫面。如今,還有不少人專門來到東風照相館拍攝傳統的黑白老照片。

“以前的人喜歡照彩色照片,現在的人反倒開始追求老照片了,有一些小姑娘專程找過來要拍老樣式的藝術照。很多回頭客每年都來拍照,一開始是一個人,然後是一對人,過了幾年,一家好幾口來拍全家福,時間很快的。”黃孝冬說。

一張張老照片,從過去到現在,出現過的人,走散的人,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定格瞬間,成了永恆。如今,黃孝冬和妻子都到了退休的年齡,看到同齡人經常出去旅遊,一起爬山健身,兩人也有“關門不幹了”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這是一個給很多人帶來回憶的地方,夫妻兩個人還在堅持。現在兒子也來幫他們忙,負責一些新的業務,希望把東風照相館繼續傳承下去。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路

合肥老城區有東風照相館,巢湖市還有個東風路。東風路應該是巢城最早的“馬路”,它大約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當時的巢縣城裡最長的一條道路。

最早的東風路,起點是在東山頭和護城圩的連接處,從此開始往西一直到老巢縣縣委縣政府大院的大門前(大約在現在的樣巴路和東風路交口往東一點)。一路上要經過東山頭糧食倉庫、東門碼頭鐵路(煤場)、東門機械廠、東風飯店、東門醬坊、城關大樓、發電廠、珍珠橋飯店、工農兵飯店、玩具大樓、巢湖酒家、新華書店、東風路小學等。現在,僅有新華書店還在原址,其餘都已消失了。

因為歷史的緣故,這條路歷經幾次改造。現在的東風路自洗耳池邊與崗嶺路的接口處開始,一直往西穿城而過。路邊的洗耳池公園打開了它的空間,也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曾經的牽牛巷已不見當年巢父牽牛而去的身影。路邊的公園也不見許由洗耳,只有路人閒散的步履。

東風路的兩邊自古就是商業繁華之地,今天依然人氣旺盛,是巢城購物消費的中心之一。不管是街頭店標、廣告,還是行人,都難尋舊時光的味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購物中心之一城關大樓換了新顏。新華書店雖還在原址,但也是平房換了高樓,只是書香如故。清末民初繁華一時的十字街,在路邊留下一方入口,似乎還能捕捉到一絲舊日的回憶。歲月的記憶總無法阻擋時光的步履,時代總是以向上的視角仰望生活。東風路穿過西苑廣場一直向前延伸,就像這個城市的發展,一直向前、向前。它永不停息地拓展,為我們打開一座城市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未來。

蕪湖路曾名“延安路”

風吹落葉,雨滴梧桐。提到合肥最美的一條路,蕪湖路必定是繞不開的。但你知道,蕪湖路曾叫“延安路”嗎?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蕪湖路曾名延安路

包公園、大鐘樓、省圖書館、赤闌橋、梧桐樹……歷史總是在歲月中雨打風吹去,而記憶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內心深處,那遙遠的時代似乎離我們很遠,又彷彿就在昨天,我們或許能從它的名字中找到它的背影。

1935年,合肥南郊建成一條東西向公路,這便是蕪湖路的前身,雖然今日處在合肥的核心位置,但在當時,不過是一條狹窄的鄉村土路。

1955年,曾經的南郊鄉村土路經改擴建後,正式定名蕪湖路,蕪湖路剛建好時,甚至比長江路要寬得多。改造後的蕪湖路兩邊也開始遍植法國梧桐,從此漸成古廬州一條極具特色的景觀大道。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解放電影院

49歲的張豔,從15歲時便來到解放電影院工作。這些年,伴隨著解放電影院的成長,經歷幾多曲折,張豔見證瞭解放電影院的歷史變遷。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她,對解放電影院有著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張豔無限唏噓。“那時候一票難求,電影院門口常常排滿了隊。一會兒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難忘那個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張豔的記憶裡,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解放電影院裡永遠滿場,一張張前來購票的急切面龐,成為她長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卻又源源不斷地有新一代年輕人走進解放電影院,抒寫關於愛與喜悅的動人故事。解放電影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經有了幾十家特色各異的影院,解放電影院依舊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老照片中的解放電影院

1981年,解放電影院進行了第一次大型改造。經過裝修整改後,解放電影院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一批批國產和進口影片接連上映,配合當時先進的音響和放映技術,合肥市民得到了全新的電影視聽享受。

到了本世紀初,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復甦,解放電影院也進入了頻繁改造期。2001年,解放電影院新建3號放映廳,引進數字放映機,成為安徽首家數字影廳。4年後,解放電影院又添了一個2號廳。

2009年,已經快一甲子的解放電影院迎來了其高光時刻。那一年,影院進行了外立面局部、大堂和1號廳觀眾廳內部改造,新增中央空調系統,還引進了3D放映設備。近期,解放電影院又將迎來全新改造。

如今的解放電影院也許不再登頂當年韶光,但是,這方伴隨著合肥解放和發展的光影舞臺,羈絆著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歷經歲月繁華、風雨洗禮,解放電影院留存下來的是合肥影業歷史發展的珍貴見證,亦是合肥人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半個多世紀的“東風”情結

在相機、手機還未普及的過去,節假日、週末或特殊紀念日,與親朋好友到照相館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滿月照、結婚照、全家福,這些印有“東風照相館”“人民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國泰照相館”“天雲樓照相館”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當初的國營老照相館,只剩下東風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兩家還在經營。

“東風吹,戰鼓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喜歡這種很有“氣勢”的話,東風照相館的名字由此得來。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

“東風照相館”對於合肥人而言,除了照相的實體功能,更多的是一個符號。曾位於老省委對面的東風照相館,在1958年之前還是一個只對內開放的照相館。1958年開始正式對市民開放,那時候去東風照相館拍張照片,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過,隨著長江路的改造,現在東風照相館搬到了紅星路1號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長江路的一排門面裡。其門面不大,與一排理髮店、紡織品店挨在一起,依稀帶著上個世紀的煙火氣息。

走進店內,那半弧形的木製老櫃檯、上了年頭的“海鷗”黑白大座機、四壁懸掛的會議大合影,以及像上世紀80年代電影明星一樣側著臉的黑白藝術寫真,處處彰顯著這家老店的年代感。這就是有著60多年曆史、合肥目前最老的照相館。

1956年,作為一家國營企業,東風照相館並不對外營業,店裡的主要業務,是來自市直各單位,領導視察、工作會議等,都由東風照相館承擔拍攝任務。

1979年,從小在照相館耳濡目染的黃孝冬也跟隨父母入職東風照相館。如今,黃孝冬已逾花甲之年,說起往昔,眼中神采奕奕,“一干就是40年”,這是黃孝冬對於自己半生堅守東風照相館的描述。

2000年,東風照相館經歷了公私合營。2006年,東風照相館正式轉變為私營,此時的黃孝冬也順勢承包了東風照相館。2007年,東風照相館的拍攝器材更換為數碼相機。2008年,東風照相館迎來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遷——因長江路拓寬重建,原來路兩邊的很多老建築都被拆除,這其中就包括東風照相館。原址在長江中路上的東風照相館搬到了如今的紅星路1號,店鋪從鼎盛時期的200平米兩層小樓,變成了如今的街角一隅。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裡的一景一物處處彰顯著年代感

“東風壓西風,是這家店取名的由來。”黃孝冬說道,東風照相館朝朝夕夕的60年,也見證著合肥半個多世紀的變遷。

“早些年來照相的人衣著樸素、臉上表情很自然,如今來照相的人穿搭越來越豐富、臉上也多了笑容。”談及幾十年的變化,黃孝冬開始了回憶,有意思的是,第一代身份證也是由東風照相館拍攝,那時,一天拍攝100多張都是常事。到如今,黃孝冬已經拍攝了不下10萬張照片。

“我不止拍人像,還拍風景、拍老合肥”,黃孝冬的鏡頭,記錄著合肥人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畫面。如今,還有不少人專門來到東風照相館拍攝傳統的黑白老照片。

“以前的人喜歡照彩色照片,現在的人反倒開始追求老照片了,有一些小姑娘專程找過來要拍老樣式的藝術照。很多回頭客每年都來拍照,一開始是一個人,然後是一對人,過了幾年,一家好幾口來拍全家福,時間很快的。”黃孝冬說。

一張張老照片,從過去到現在,出現過的人,走散的人,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定格瞬間,成了永恆。如今,黃孝冬和妻子都到了退休的年齡,看到同齡人經常出去旅遊,一起爬山健身,兩人也有“關門不幹了”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這是一個給很多人帶來回憶的地方,夫妻兩個人還在堅持。現在兒子也來幫他們忙,負責一些新的業務,希望把東風照相館繼續傳承下去。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路

合肥老城區有東風照相館,巢湖市還有個東風路。東風路應該是巢城最早的“馬路”,它大約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當時的巢縣城裡最長的一條道路。

最早的東風路,起點是在東山頭和護城圩的連接處,從此開始往西一直到老巢縣縣委縣政府大院的大門前(大約在現在的樣巴路和東風路交口往東一點)。一路上要經過東山頭糧食倉庫、東門碼頭鐵路(煤場)、東門機械廠、東風飯店、東門醬坊、城關大樓、發電廠、珍珠橋飯店、工農兵飯店、玩具大樓、巢湖酒家、新華書店、東風路小學等。現在,僅有新華書店還在原址,其餘都已消失了。

因為歷史的緣故,這條路歷經幾次改造。現在的東風路自洗耳池邊與崗嶺路的接口處開始,一直往西穿城而過。路邊的洗耳池公園打開了它的空間,也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曾經的牽牛巷已不見當年巢父牽牛而去的身影。路邊的公園也不見許由洗耳,只有路人閒散的步履。

東風路的兩邊自古就是商業繁華之地,今天依然人氣旺盛,是巢城購物消費的中心之一。不管是街頭店標、廣告,還是行人,都難尋舊時光的味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購物中心之一城關大樓換了新顏。新華書店雖還在原址,但也是平房換了高樓,只是書香如故。清末民初繁華一時的十字街,在路邊留下一方入口,似乎還能捕捉到一絲舊日的回憶。歲月的記憶總無法阻擋時光的步履,時代總是以向上的視角仰望生活。東風路穿過西苑廣場一直向前延伸,就像這個城市的發展,一直向前、向前。它永不停息地拓展,為我們打開一座城市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未來。

蕪湖路曾名“延安路”

風吹落葉,雨滴梧桐。提到合肥最美的一條路,蕪湖路必定是繞不開的。但你知道,蕪湖路曾叫“延安路”嗎?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蕪湖路曾名延安路

包公園、大鐘樓、省圖書館、赤闌橋、梧桐樹……歷史總是在歲月中雨打風吹去,而記憶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內心深處,那遙遠的時代似乎離我們很遠,又彷彿就在昨天,我們或許能從它的名字中找到它的背影。

1935年,合肥南郊建成一條東西向公路,這便是蕪湖路的前身,雖然今日處在合肥的核心位置,但在當時,不過是一條狹窄的鄉村土路。

1955年,曾經的南郊鄉村土路經改擴建後,正式定名蕪湖路,蕪湖路剛建好時,甚至比長江路要寬得多。改造後的蕪湖路兩邊也開始遍植法國梧桐,從此漸成古廬州一條極具特色的景觀大道。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蕪湖路

中國有很多地方有“延安路”,其實合肥也不例外,只不過在快速發展的時代,這個帶著特殊歷史意義的路名,漸漸地被淡忘了。而更加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的這條“延安路”便是今日我們熟知的蕪湖路。

走進掩映在梧桐樹影中的省三建公司大院,還能看到不少頗具年代的老房子,在一些筒子樓的牆壁上,便保留著“延安路”的門牌。孝肅橋也曾被改名為“延安路橋”,直到今天,這個名字還仍然存在一些老人的口中。

一直等到1987年,延安路才又改回原本的名字“蕪湖路”並沿用至今。

如今的蕪湖路已經成為合肥繁榮熱鬧的代表,其沿街的老建築和滿街的法國梧桐早已成為蕪湖路文化氣質的組成部分,使蕪湖路深厚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發展。

"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合肥有著很多具有六七十年曆史的紅色老地名,它們伴隨著合肥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卻沿用至今,這些蘊含老合肥獨特人文風情的歷史文化地標,已成為幾代合肥人心中的集體記憶。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璀璨迷人的勝利廣場夜景

勝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問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歷史資料,對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來位於瑤海區的勝利廣場看一看。在勝利廣場上的“紅立方”建築上方,有一組大紅色的立體數字:1949.1.21,莊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勝利路的雛形俗稱新馬路,它是合肥老火車站通往威武門(俗稱大東門)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路進城解放了合肥。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也是從勝利路的老火車站乘坐火車,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從軍事重地、交通要道、商業街區到如今的迎賓大道,勝利路曾誕生過無數個“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記憶。

勝利路的緣起,與合肥老火車站有著密切關係。合肥老火車站,1935年始建,成為合肥鐵路交通的發源地。當時先有了明光路,俗稱為“老馬路”。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佔合肥後,出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強迫合肥百姓修築了一條連通老火車站和威武門(大東門)的軍用道路,這就是勝利路的雛形,俗稱為“新馬路”。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勝利路

1949年初淮海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由滁州定遠進駐肥東梁園鎮。國民黨合肥縣長龔兆慶,是民盟組織成員,在電話中表示歡迎解放軍進城。

1月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陸續撤離合肥;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領下抵達瑤海區磨店鄉。1月21日7時,一大隊偵察員在瑤海區三裡街機場,與劉汝明殘部交火,劉部無心戀戰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後,政委齊平和隊長李錫鳳率隊來到威武門(大東門)城下,縣長龔兆慶歡迎解放軍進城。下午15時左右,解放軍四支隊一大隊在政委齊平的帶領下,從威武門沿東大街(淮河路)浩浩蕩蕩進城。合肥市民夾道歡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時許,四支隊在司令員孫仲德、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進城,合肥全面解放。

據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考證,1949年4月2日黃昏,鄧小平、陳毅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一節“悶罐車廂”,夜裡到達了合肥市勝利路的老火車站。在合肥作了短暫停留後,改乘汽車前往肥東瑤崗,開啟了渡江戰役的序幕,陪同的人還有饒漱石、張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後,百廢待興。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馬路,為紀念合肥勝利解放而將其命名為勝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幾座碉堡,再加上古城牆的城磚,將勝利路鋪設成了路基6米寬的主幹道(實際路面寬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設科又組織擴建工程,將勝利路路基拓寬至25米。1956年,又將勝利路路基拓寬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時前後,毛主席從勝利路的合肥老火車站出發,前往蕪湖。

合肥新火車站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通車運營,勝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車站。

合肥的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都是從勝利路一帶發源的。水運,從勝利路街道的鳳凰橋碼頭開始;公路,從明光路汽車站開始;鐵路,從勝利路老火車站開始;航空,從三裡街機場開始;公交,從勝利路與明光路交口的鐵路俱樂部開始(1956)。這裡,成為合肥的交通發源地。

勝利廣場,由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興建,2000年開工、2001年竣工。18年來,經歷了數次改造。廣場佔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橢圓形狀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滿。廣場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勝利的凝結”,象徵合肥人民團結一心、走向勝利的豪邁氣概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光彩奪目的勝利路夜景

2017年,瑤海區以“勝利之路、迎賓之花”為理念,進行了勝利路景觀亮化工程。針對“迎賓之花”,安徽歷史文化學者劉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燈”的創意,成為勝利路的點睛之筆。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賓大道”上作為“迎賓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葉編織冠冕,戴在勝利者的頭上,也就是獲得最高榮譽的意思。這“桂冠”契合勝利的元素,又代表著合肥持續創新發展,不斷獲得各項國家級榮譽的含義。

作為合肥市首條迎賓大道,勝利路承載著合肥記憶,以歷史文化為主脈,精心打造“勝利之路”,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如今的勝利廣場,也實現了涅槃重生。撲入眼簾的是絢麗的紅立方,上方豎立的是最具合肥歷史意義的數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歷史印記,當霓虹燈亮起,一片燈火輝煌,配合周邊高樓大廈,這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電影院見證合肥光影記憶

在合肥,有家名為“解放”的電影院,迄今已走過近七十載的風雨滄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標,成為幾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裡抹不去的光影記憶。

1952年,伴隨著合肥解放,解放電影院拔地而起。多年來,它肩負著作為一座電影院的使命,為市民築就一間光與影的宮殿,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細數著合肥人的時光之河。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可以興奮好幾天。那時,看一場電影雖然才幾角錢,但絕對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在一張張票據的背後,記錄的是一段段的歡聲笑語。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解放電影院

49歲的張豔,從15歲時便來到解放電影院工作。這些年,伴隨著解放電影院的成長,經歷幾多曲折,張豔見證瞭解放電影院的歷史變遷。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她,對解放電影院有著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張豔無限唏噓。“那時候一票難求,電影院門口常常排滿了隊。一會兒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難忘那個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張豔的記憶裡,那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解放電影院裡永遠滿場,一張張前來購票的急切面龐,成為她長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卻又源源不斷地有新一代年輕人走進解放電影院,抒寫關於愛與喜悅的動人故事。解放電影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經有了幾十家特色各異的影院,解放電影院依舊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老照片中的解放電影院

1981年,解放電影院進行了第一次大型改造。經過裝修整改後,解放電影院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一批批國產和進口影片接連上映,配合當時先進的音響和放映技術,合肥市民得到了全新的電影視聽享受。

到了本世紀初,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復甦,解放電影院也進入了頻繁改造期。2001年,解放電影院新建3號放映廳,引進數字放映機,成為安徽首家數字影廳。4年後,解放電影院又添了一個2號廳。

2009年,已經快一甲子的解放電影院迎來了其高光時刻。那一年,影院進行了外立面局部、大堂和1號廳觀眾廳內部改造,新增中央空調系統,還引進了3D放映設備。近期,解放電影院又將迎來全新改造。

如今的解放電影院也許不再登頂當年韶光,但是,這方伴隨著合肥解放和發展的光影舞臺,羈絆著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歷經歲月繁華、風雨洗禮,解放電影院留存下來的是合肥影業歷史發展的珍貴見證,亦是合肥人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半個多世紀的“東風”情結

在相機、手機還未普及的過去,節假日、週末或特殊紀念日,與親朋好友到照相館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滿月照、結婚照、全家福,這些印有“東風照相館”“人民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國泰照相館”“天雲樓照相館”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當初的國營老照相館,只剩下東風照相館、黃山照相館兩家還在經營。

“東風吹,戰鼓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喜歡這種很有“氣勢”的話,東風照相館的名字由此得來。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

“東風照相館”對於合肥人而言,除了照相的實體功能,更多的是一個符號。曾位於老省委對面的東風照相館,在1958年之前還是一個只對內開放的照相館。1958年開始正式對市民開放,那時候去東風照相館拍張照片,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過,隨著長江路的改造,現在東風照相館搬到了紅星路1號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長江路的一排門面裡。其門面不大,與一排理髮店、紡織品店挨在一起,依稀帶著上個世紀的煙火氣息。

走進店內,那半弧形的木製老櫃檯、上了年頭的“海鷗”黑白大座機、四壁懸掛的會議大合影,以及像上世紀80年代電影明星一樣側著臉的黑白藝術寫真,處處彰顯著這家老店的年代感。這就是有著60多年曆史、合肥目前最老的照相館。

1956年,作為一家國營企業,東風照相館並不對外營業,店裡的主要業務,是來自市直各單位,領導視察、工作會議等,都由東風照相館承擔拍攝任務。

1979年,從小在照相館耳濡目染的黃孝冬也跟隨父母入職東風照相館。如今,黃孝冬已逾花甲之年,說起往昔,眼中神采奕奕,“一干就是40年”,這是黃孝冬對於自己半生堅守東風照相館的描述。

2000年,東風照相館經歷了公私合營。2006年,東風照相館正式轉變為私營,此時的黃孝冬也順勢承包了東風照相館。2007年,東風照相館的拍攝器材更換為數碼相機。2008年,東風照相館迎來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遷——因長江路拓寬重建,原來路兩邊的很多老建築都被拆除,這其中就包括東風照相館。原址在長江中路上的東風照相館搬到了如今的紅星路1號,店鋪從鼎盛時期的200平米兩層小樓,變成了如今的街角一隅。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照相館裡的一景一物處處彰顯著年代感

“東風壓西風,是這家店取名的由來。”黃孝冬說道,東風照相館朝朝夕夕的60年,也見證著合肥半個多世紀的變遷。

“早些年來照相的人衣著樸素、臉上表情很自然,如今來照相的人穿搭越來越豐富、臉上也多了笑容。”談及幾十年的變化,黃孝冬開始了回憶,有意思的是,第一代身份證也是由東風照相館拍攝,那時,一天拍攝100多張都是常事。到如今,黃孝冬已經拍攝了不下10萬張照片。

“我不止拍人像,還拍風景、拍老合肥”,黃孝冬的鏡頭,記錄著合肥人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畫面。如今,還有不少人專門來到東風照相館拍攝傳統的黑白老照片。

“以前的人喜歡照彩色照片,現在的人反倒開始追求老照片了,有一些小姑娘專程找過來要拍老樣式的藝術照。很多回頭客每年都來拍照,一開始是一個人,然後是一對人,過了幾年,一家好幾口來拍全家福,時間很快的。”黃孝冬說。

一張張老照片,從過去到現在,出現過的人,走散的人,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定格瞬間,成了永恆。如今,黃孝冬和妻子都到了退休的年齡,看到同齡人經常出去旅遊,一起爬山健身,兩人也有“關門不幹了”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這是一個給很多人帶來回憶的地方,夫妻兩個人還在堅持。現在兒子也來幫他們忙,負責一些新的業務,希望把東風照相館繼續傳承下去。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東風路

合肥老城區有東風照相館,巢湖市還有個東風路。東風路應該是巢城最早的“馬路”,它大約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當時的巢縣城裡最長的一條道路。

最早的東風路,起點是在東山頭和護城圩的連接處,從此開始往西一直到老巢縣縣委縣政府大院的大門前(大約在現在的樣巴路和東風路交口往東一點)。一路上要經過東山頭糧食倉庫、東門碼頭鐵路(煤場)、東門機械廠、東風飯店、東門醬坊、城關大樓、發電廠、珍珠橋飯店、工農兵飯店、玩具大樓、巢湖酒家、新華書店、東風路小學等。現在,僅有新華書店還在原址,其餘都已消失了。

因為歷史的緣故,這條路歷經幾次改造。現在的東風路自洗耳池邊與崗嶺路的接口處開始,一直往西穿城而過。路邊的洗耳池公園打開了它的空間,也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曾經的牽牛巷已不見當年巢父牽牛而去的身影。路邊的公園也不見許由洗耳,只有路人閒散的步履。

東風路的兩邊自古就是商業繁華之地,今天依然人氣旺盛,是巢城購物消費的中心之一。不管是街頭店標、廣告,還是行人,都難尋舊時光的味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購物中心之一城關大樓換了新顏。新華書店雖還在原址,但也是平房換了高樓,只是書香如故。清末民初繁華一時的十字街,在路邊留下一方入口,似乎還能捕捉到一絲舊日的回憶。歲月的記憶總無法阻擋時光的步履,時代總是以向上的視角仰望生活。東風路穿過西苑廣場一直向前延伸,就像這個城市的發展,一直向前、向前。它永不停息地拓展,為我們打開一座城市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未來。

蕪湖路曾名“延安路”

風吹落葉,雨滴梧桐。提到合肥最美的一條路,蕪湖路必定是繞不開的。但你知道,蕪湖路曾叫“延安路”嗎?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蕪湖路曾名延安路

包公園、大鐘樓、省圖書館、赤闌橋、梧桐樹……歷史總是在歲月中雨打風吹去,而記憶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內心深處,那遙遠的時代似乎離我們很遠,又彷彿就在昨天,我們或許能從它的名字中找到它的背影。

1935年,合肥南郊建成一條東西向公路,這便是蕪湖路的前身,雖然今日處在合肥的核心位置,但在當時,不過是一條狹窄的鄉村土路。

1955年,曾經的南郊鄉村土路經改擴建後,正式定名蕪湖路,蕪湖路剛建好時,甚至比長江路要寬得多。改造後的蕪湖路兩邊也開始遍植法國梧桐,從此漸成古廬州一條極具特色的景觀大道。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昔日的蕪湖路

中國有很多地方有“延安路”,其實合肥也不例外,只不過在快速發展的時代,這個帶著特殊歷史意義的路名,漸漸地被淡忘了。而更加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的這條“延安路”便是今日我們熟知的蕪湖路。

走進掩映在梧桐樹影中的省三建公司大院,還能看到不少頗具年代的老房子,在一些筒子樓的牆壁上,便保留著“延安路”的門牌。孝肅橋也曾被改名為“延安路橋”,直到今天,這個名字還仍然存在一些老人的口中。

一直等到1987年,延安路才又改回原本的名字“蕪湖路”並沿用至今。

如今的蕪湖路已經成為合肥繁榮熱鬧的代表,其沿街的老建築和滿街的法國梧桐早已成為蕪湖路文化氣質的組成部分,使蕪湖路深厚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發展。

安徽合肥:紅色歷史地名,承載珍貴記憶

○蕪湖路省三建公司大院內標註延安路的門牌


  • 來源:文藝合肥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