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穴位 艾灸 中醫 陽痿 海天七色 海天七色 2017-10-04

中醫艾灸之所以能夠走入尋常百姓家,與其簡便的操作、顯著的治療功效、經濟實惠是分不開的。艾灸除了治病的同時,還能夠起到養生保健作用,並且無副作用。正因為如此,成為廣大患者亞健康人群選擇,深受百姓喜愛。

人們對於身體上的十二條經脈眾多穴位很是頭疼,為了更好的掌握穴位,本編結合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等方面相互結合,取身上的重要的30個重要穴位,供各位艾灸朋友們學習瞭解。瞭解並運用好這30個重要的穴位,便能夠解決身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症。

[百會穴]:百會穴位於背部,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久瀉久痢等。

[肩井穴]:位於位於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

取穴方法: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俯伏或者俯臥的姿勢,肩井穴位於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主治疾病:肩背痺痛、上肢不遂、頸項強痛等肩頸上肢部病症。

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時正低頭,大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主治疾病:熱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強、小兒驚風、中暑、嘔吐、風疹等。

[風門穴]:位於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風門穴位於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釐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兩處就是風門穴。

主治疾病:感冒、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頸椎病、胸背痛、肩膀痠痛等。

[肺俞穴]:位於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或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取穴方法:取穴位時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或旁開1.5寸處。

主治疾病:咳嗽、氣喘、吐血、盜汗、鼻塞、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肺經及呼吸道疾病。

[心俞穴]: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一般可以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心俞穴位於人體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或左右約1.5寸)。

主治疾病:咳嗽、吐血、胸痛、心悸亢進、暈車、頭痛、噁心想吐等。

[肝俞穴]:位於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正坐的姿勢,從低頭時最高隆起處那塊骨頭算起,第九個突起下方左右各兩橫指寬的位置就是肝俞穴。

主治疾病:脅痛、胃痛、吐血、眩暈、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癲狂、脊背痛、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

[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或旁開1.5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位的時候應採用俯臥的姿勢,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或找到兩側肩胛骨下角,往中間划水平線,相對的是第七胸椎,然後下屬四個椎體左右旁開1.5寸處是脾俞穴。

主治疾病:背痛、腹脹、背痛、腹瀉、嘔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臟腑病症。

[胃俞穴]:位於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俯臥的取穴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即是。

主治疾病: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等。

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或左右指寬處。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主治疾病: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等。

[命門穴]:位於腰部,背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肚臍的正後方。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俯臥的姿勢,命門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主治疾病:腰痛、遺尿、洩瀉、遺精、陽痿、早洩、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胃下垂、前列腺炎、腎功能低下等。

[八髎穴]: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 這是一個區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

取穴方法:可以俯臥,在脊椎正中線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後孔凹陷處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園骨突起)上方,中指和無名指相等的距離分開按放,側中指尖所按之處。

主治疾病: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痺、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腰俞穴]:位於人體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俯臥姿勢,腰俞穴位於腰部,臀溝分開處即是腰俞穴。

主治疾病:腰脊強痛、腹瀉、便祕、痔疾、癲癇、月經不調、下肢痿痺。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以仰臥,男子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主治疾病:胸痺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煩、呼吸困難、過胖、咳嗽、氣喘、咯唾膿血、產婦缺乳症、乳腺炎等。

[中脘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耳鳴、食慾不振、翻胃、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嘔吐、便祕等消化系統疾病。

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神闕穴]: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

取穴方法:位於腹在臍中部,肚臍中央。

主治疾病:胃炎、洩痢、繞臍腹痛、脫肛、水腫鼓脹、腸炎、痢疾、產後尿瀦留等。

[天樞穴]: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深部為小腸。

取穴方法: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胃腸病證,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央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虛脫、四肢乏力、腹瀉、痢疾、便祕、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脘腹脹滿、大便不通、腰痛、食慾不振、夜尿症等。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央下3寸。

取穴方法:可採用仰臥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眩暈、少腹疼痛、吐瀉、痢疾、脫肛、便血、小便不利、尿頻、尿閉、遺精、白濁、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經閉、經痛、赤白帶下等。

[中極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央下4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中極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將恥骨和肚臍連線五等分,由下向上1/5處即為該穴。

主治疾病:小便不利、陽痿、早洩、遺精、白濁、月經不調、痛經、水腫等。

[曲骨穴]:位於下腹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仰臥,於腹部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心點(即凹陷處)取穴。

主治疾病:小便淋瀝、遺尿、遺精、陽痿、陰囊溼疹、膀胱炎、赤白帶下、子宮內膜炎等。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取穴時先攥一下拳頭,可以看到手部有兩根筋,內關穴在這兩根筋中間,然後放鬆手指,腕橫紋上2寸、兩根筋中間的點就是內關穴。

主治疾病:.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胃痛、嘔吐、失眠、癲癇、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

[列缺穴]:位於人體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時應正坐或仰臥,微曲肘,側腕掌心相對,列缺穴位於手腕內側(大拇指側下),能感覺到脈搏跳動之處。

主治疾病:傷風外感、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遺尿、尿血、陰莖痛、上肢不遂、手腕無力或疼痛等。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

取穴方法:伸出右手,將拇指和食指分開,展露虎口,把左手拇指橫紋放在右手虎口處,向下按住,拇指點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向下按壓有脹痛感)。左手合谷穴取穴與右手相同(合谷穴在手背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緣中間凹陷處,)。

主治疾病:發熱、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歪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痛經、經閉等。

[血海穴],人體穴位的名稱,一指衝脈,又稱十二經之海;二指血海穴:三指肝臟。

取穴方法: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主治:補血養肝、滋潤皮膚、瘦腿、治療雀斑、月經不調、痛經、貧血、腹痛等。

[陽陵泉穴]:位於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時應側臥或仰臥,陽陵泉穴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稍前下方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側,膝關節下方的外側有一個高點(腓骨小頭),從高點的前下方大概1寸左右有一個凹陷)。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麻木、膝臏腫痛、坐骨神經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等。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取穴方法:取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主治病症:胃痛、嘔吐、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洩瀉、便祕、痢疾、咳嗽氣喘、心悸氣短、失眠、頭暈、膝痛、腳氣等。

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處。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存,或用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主治疾病:遺精、陽痿、陰莖痛、小便不利等。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膀胱炎、腰脊痛、肺氣腫,支氣管炎等。

人體重要的32個艾灸穴位,趕緊收藏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取穴方法: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往上1寸(約一個拇指橫寬)處。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月經不調、遺尿、脅痛、腹脹、咽痛嗌幹、目赤腫痛、下肢痿痺等。

[隱白穴]:位於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正坐,足著地,在足大趾甲內側緣線與基底部線之交點處,按壓有痛感。

主治疾病: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多夢、驚風。

[湧泉穴]: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取穴方法:取穴時你用力彎曲腳趾,腳底凹陷的那個地方就是湧泉穴。

主治疾病:高血壓病、神經性頭痛、急性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子宮脫垂、下肢痙攣、下肢癱瘓、失眠、音啞、咳嗽、風疹、小兒驚風、心肌炎、糖尿病、怕冷、陽萎、遺精、更年期綜合徵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