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路就腳後跟疼,多半是這3種“病”!

穴位 中醫 鍼灸 何首烏 食療 百科名醫 2018-12-16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經常有人會有腳後跟疼、不舒服的症狀,尤其是早上起床時,腳後跟一著地就會有針刺樣的疼痛。有的人在步行一段時間後,症狀有所緩解,但是繼續活動,症狀又加重。不同的原因導致不同的情況,常見的腳後跟痛有以下幾個原因。

1.腳跟跟骨骨刺

一走路就腳後跟疼,多半是這3種“病”!

腳跟跟骨骨刺是腳跟疼的原因,但是骨刺並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隆起的骨刺很容易使局部的軟組織,受到了勞損或摩擦,產生無菌性的炎症,腳跟部的疼痛程度,與骨刺大小沒有直接的關係,和局部的炎症反應輕重,往往有一定的關係。

2.風溼

這類患者的腳跟部疼痛,會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天氣冷時,患者腳跟部的疼痛就會明顯。

3.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的跖腱膜,能維持足弓正常緩衝震盪,等於在彈跳或者蹦這些力的作用下,它有個緩衝作用,如果長時間走路或者過度負重,都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最後導致了無菌性炎症,出現疼痛。

這三種都是常見的,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如果想進一步確認病因,當然還需要醫生更專業的檢查、體檢,或者詢問病史再確定。

中醫是如何看待足跟痛的?

一走路就腳後跟疼,多半是這3種“病”!

足跟痛,症狀雖然簡單,但病因複雜,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氣血不足,而足跟久任於地,致使足部之氣血運行失暢,經絡阻滯不通而造成疼痛;或體質素虛、腎氣虧虛,腎主骨,腎虛則陰精無以充養骨之末段,造成足跟痛。本病治療以疏通經絡、化瘀止痛為主。

1.鍼灸

可選用太溪、照海、崑崙、申脈、懸鐘、百會等穴位,鍼灸並用,若痛及小腿,可加承山、陽陵泉;氣虛加脾俞、足三裡健脾益氣;血瘀加膈俞、太沖活血祛瘀;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復溜補益肝腎。

2.拔罐

一走路就腳後跟疼,多半是這3種“病”!

本病可以選擇拔罐等方法來進行調治。

可選取兩組穴位,第1組:承山、太溪、崑崙、湧泉、照海;第2組:阿是穴、足三裡等穴。將第1組穴位點按後拔罐15分鐘。第2組穴位常選用刺血拔罐法,將病變局部常規消毒,用三稜針點刺阿是穴,用閃罐法吸出瘀血。用火針點刺患肢足三裡穴,用閃罐法拔罐5~10分鐘,以吸出較多瘀血為度。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風冷潮溼,減少站立或步行,不要長時間穿高跟鞋。

3.食療

對症藥材:木香、何首烏、杜仲、莪術、紅花、草烏、巴戟天、虎杖。

此類藥物有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治療足跟痛,小腿痠脹等病症療效不錯。

對症食材:大米、板栗、核桃、蘋果、黃豆、豌豆、山藥、紅棗、茄子、鵪鶉、桂圓、黑豆。

此類食材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常食可以舒經活絡,治療足跟痛、腳踝腫痛、腿腳無力等病症。

百科名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