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大家都看到過商場或者超市有銀行的人員在駐點推銷信用卡。各種優惠和小禮品也讓大家紛紛辦理,並且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臨時救急一下。”

在這種氛圍之下,信用卡的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度為14.69萬億元,環比增長5.05%;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61萬億元,環比增5.68%。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3萬元,授信使用率45.03%。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經是很高的水平的,這就意味著信用卡整體的金融風險會加大。

並且近期銀保監會對於化解銀行體系內的金融風險,規範金融行業去槓桿,各大銀行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風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經陸續開始大規模封卡或者降額,這個時候,對於持卡人,可能就面臨著一次性足額還款的局面。

還不上怎麼辦?那就逾期,催收,訴訟,執行,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從銀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潛在風險勢在必行,因為目前的逾期總額真的很龐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數也逐年升高。去槓桿成為化解銀行內部風險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初瘋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機構進行提額操作,一旦大規模的降額後,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廣大持卡人。

高額信用卡是個人慾望的催化劑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大家都看到過商場或者超市有銀行的人員在駐點推銷信用卡。各種優惠和小禮品也讓大家紛紛辦理,並且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臨時救急一下。”

在這種氛圍之下,信用卡的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度為14.69萬億元,環比增長5.05%;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61萬億元,環比增5.68%。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3萬元,授信使用率45.03%。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經是很高的水平的,這就意味著信用卡整體的金融風險會加大。

並且近期銀保監會對於化解銀行體系內的金融風險,規範金融行業去槓桿,各大銀行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風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經陸續開始大規模封卡或者降額,這個時候,對於持卡人,可能就面臨著一次性足額還款的局面。

還不上怎麼辦?那就逾期,催收,訴訟,執行,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從銀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潛在風險勢在必行,因為目前的逾期總額真的很龐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數也逐年升高。去槓桿成為化解銀行內部風險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初瘋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機構進行提額操作,一旦大規模的降額後,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廣大持卡人。

高額信用卡是個人慾望的催化劑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前幾個月,大家都被一個新聞刷屏了,珠海市一位年輕的女律師助理自殺在家,疑是因為無力償還鉅額信用卡後,在家燒炭自盡。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大家都看到過商場或者超市有銀行的人員在駐點推銷信用卡。各種優惠和小禮品也讓大家紛紛辦理,並且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臨時救急一下。”

在這種氛圍之下,信用卡的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度為14.69萬億元,環比增長5.05%;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61萬億元,環比增5.68%。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3萬元,授信使用率45.03%。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經是很高的水平的,這就意味著信用卡整體的金融風險會加大。

並且近期銀保監會對於化解銀行體系內的金融風險,規範金融行業去槓桿,各大銀行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風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經陸續開始大規模封卡或者降額,這個時候,對於持卡人,可能就面臨著一次性足額還款的局面。

還不上怎麼辦?那就逾期,催收,訴訟,執行,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從銀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潛在風險勢在必行,因為目前的逾期總額真的很龐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數也逐年升高。去槓桿成為化解銀行內部風險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初瘋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機構進行提額操作,一旦大規模的降額後,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廣大持卡人。

高額信用卡是個人慾望的催化劑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前幾個月,大家都被一個新聞刷屏了,珠海市一位年輕的女律師助理自殺在家,疑是因為無力償還鉅額信用卡後,在家燒炭自盡。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大家都看到過商場或者超市有銀行的人員在駐點推銷信用卡。各種優惠和小禮品也讓大家紛紛辦理,並且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臨時救急一下。”

在這種氛圍之下,信用卡的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度為14.69萬億元,環比增長5.05%;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61萬億元,環比增5.68%。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3萬元,授信使用率45.03%。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經是很高的水平的,這就意味著信用卡整體的金融風險會加大。

並且近期銀保監會對於化解銀行體系內的金融風險,規範金融行業去槓桿,各大銀行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風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經陸續開始大規模封卡或者降額,這個時候,對於持卡人,可能就面臨著一次性足額還款的局面。

還不上怎麼辦?那就逾期,催收,訴訟,執行,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從銀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潛在風險勢在必行,因為目前的逾期總額真的很龐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數也逐年升高。去槓桿成為化解銀行內部風險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初瘋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機構進行提額操作,一旦大規模的降額後,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廣大持卡人。

高額信用卡是個人慾望的催化劑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前幾個月,大家都被一個新聞刷屏了,珠海市一位年輕的女律師助理自殺在家,疑是因為無力償還鉅額信用卡後,在家燒炭自盡。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一個3000多元的律所小助理,卻擁有總計80萬的授信額度。這些鉅額信用卡就像是毒藥一般,助長著這個花季少女的購物慾望,所以我們記者報道中看到這麼一句話:

從吳女士的敘述當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她女兒生前的消費習慣。因為吳女士在清點女兒的遺物時,除了發現一大堆信用卡和欠款之外,還有20多雙鞋子以及一個售價將近2000元的未開封名牌女士手提包。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大家都看到過商場或者超市有銀行的人員在駐點推銷信用卡。各種優惠和小禮品也讓大家紛紛辦理,並且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臨時救急一下。”

在這種氛圍之下,信用卡的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度為14.69萬億元,環比增長5.05%;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61萬億元,環比增5.68%。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3萬元,授信使用率45.03%。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經是很高的水平的,這就意味著信用卡整體的金融風險會加大。

並且近期銀保監會對於化解銀行體系內的金融風險,規範金融行業去槓桿,各大銀行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風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經陸續開始大規模封卡或者降額,這個時候,對於持卡人,可能就面臨著一次性足額還款的局面。

還不上怎麼辦?那就逾期,催收,訴訟,執行,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從銀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潛在風險勢在必行,因為目前的逾期總額真的很龐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數也逐年升高。去槓桿成為化解銀行內部風險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初瘋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機構進行提額操作,一旦大規模的降額後,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廣大持卡人。

高額信用卡是個人慾望的催化劑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前幾個月,大家都被一個新聞刷屏了,珠海市一位年輕的女律師助理自殺在家,疑是因為無力償還鉅額信用卡後,在家燒炭自盡。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一個3000多元的律所小助理,卻擁有總計80萬的授信額度。這些鉅額信用卡就像是毒藥一般,助長著這個花季少女的購物慾望,所以我們記者報道中看到這麼一句話:

從吳女士的敘述當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她女兒生前的消費習慣。因為吳女士在清點女兒的遺物時,除了發現一大堆信用卡和欠款之外,還有20多雙鞋子以及一個售價將近2000元的未開封名牌女士手提包。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所以,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外的購物行為,直接導致了這個小助理最後的債臺高築。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等你反應過來,你已經陷入了債務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我們看到過很多年輕人購買最新的手機,購買最熱門的AJ,沒事去星巴克坐坐,假期出個國或者去趟海邊,手裡拿著名牌包包,清晨用的也是高檔化妝品,穿著的也是名牌衣服。乍一看,都是精英白領一樣。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些看起來“精緻”的精英白領,每天都在計算著自己的各張信用卡的還款日和還款金額。

新時期的這些人,尚未學會艱苦度日,就已經深陷在“超前消費”的溫柔鄉中。等到自己驀然回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月薪連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都還不起了。這個時候,逾期,失信,催收,甚至訴訟,都像魔鬼一樣糾纏著每一個負債者。

人都有慾望,而信用卡就是實現你慾望的毒藥。就像是毒品一樣,讓你無法自拔,甚至讓你迷失在“有錢人”的感覺中。最後的惡果,可能不僅僅是你一個人承擔,更加重要的,你可能摧毀了一個家庭。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大家都看到過商場或者超市有銀行的人員在駐點推銷信用卡。各種優惠和小禮品也讓大家紛紛辦理,並且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臨時救急一下。”

在這種氛圍之下,信用卡的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度為14.69萬億元,環比增長5.05%;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61萬億元,環比增5.68%。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3萬元,授信使用率45.03%。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經是很高的水平的,這就意味著信用卡整體的金融風險會加大。

並且近期銀保監會對於化解銀行體系內的金融風險,規範金融行業去槓桿,各大銀行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風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經陸續開始大規模封卡或者降額,這個時候,對於持卡人,可能就面臨著一次性足額還款的局面。

還不上怎麼辦?那就逾期,催收,訴訟,執行,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從銀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潛在風險勢在必行,因為目前的逾期總額真的很龐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數也逐年升高。去槓桿成為化解銀行內部風險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初瘋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機構進行提額操作,一旦大規模的降額後,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廣大持卡人。

高額信用卡是個人慾望的催化劑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前幾個月,大家都被一個新聞刷屏了,珠海市一位年輕的女律師助理自殺在家,疑是因為無力償還鉅額信用卡後,在家燒炭自盡。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一個3000多元的律所小助理,卻擁有總計80萬的授信額度。這些鉅額信用卡就像是毒藥一般,助長著這個花季少女的購物慾望,所以我們記者報道中看到這麼一句話:

從吳女士的敘述當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她女兒生前的消費習慣。因為吳女士在清點女兒的遺物時,除了發現一大堆信用卡和欠款之外,還有20多雙鞋子以及一個售價將近2000元的未開封名牌女士手提包。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所以,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外的購物行為,直接導致了這個小助理最後的債臺高築。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等你反應過來,你已經陷入了債務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我們看到過很多年輕人購買最新的手機,購買最熱門的AJ,沒事去星巴克坐坐,假期出個國或者去趟海邊,手裡拿著名牌包包,清晨用的也是高檔化妝品,穿著的也是名牌衣服。乍一看,都是精英白領一樣。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些看起來“精緻”的精英白領,每天都在計算著自己的各張信用卡的還款日和還款金額。

新時期的這些人,尚未學會艱苦度日,就已經深陷在“超前消費”的溫柔鄉中。等到自己驀然回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月薪連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都還不起了。這個時候,逾期,失信,催收,甚至訴訟,都像魔鬼一樣糾纏著每一個負債者。

人都有慾望,而信用卡就是實現你慾望的毒藥。就像是毒品一樣,讓你無法自拔,甚至讓你迷失在“有錢人”的感覺中。最後的惡果,可能不僅僅是你一個人承擔,更加重要的,你可能摧毀了一個家庭。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信用卡的不當時用引發“複利”泥潭

先看一下複利的定義:複利是指一筆資金除本金產生利息外,在下一個計息週期內,以前各計息週期內產生的利息也計算利息的計息方法。

說白了,就是利息計入本金,繼續催生新的利息。這種鏈式反應,最後的債務增長是指數形式的。

所以,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大家都看到過商場或者超市有銀行的人員在駐點推銷信用卡。各種優惠和小禮品也讓大家紛紛辦理,並且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臨時救急一下。”

在這種氛圍之下,信用卡的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度為14.69萬億元,環比增長5.05%;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61萬億元,環比增5.68%。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3萬元,授信使用率45.03%。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經是很高的水平的,這就意味著信用卡整體的金融風險會加大。

並且近期銀保監會對於化解銀行體系內的金融風險,規範金融行業去槓桿,各大銀行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風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經陸續開始大規模封卡或者降額,這個時候,對於持卡人,可能就面臨著一次性足額還款的局面。

還不上怎麼辦?那就逾期,催收,訴訟,執行,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從銀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潛在風險勢在必行,因為目前的逾期總額真的很龐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數也逐年升高。去槓桿成為化解銀行內部風險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初瘋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機構進行提額操作,一旦大規模的降額後,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廣大持卡人。

高額信用卡是個人慾望的催化劑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前幾個月,大家都被一個新聞刷屏了,珠海市一位年輕的女律師助理自殺在家,疑是因為無力償還鉅額信用卡後,在家燒炭自盡。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一個3000多元的律所小助理,卻擁有總計80萬的授信額度。這些鉅額信用卡就像是毒藥一般,助長著這個花季少女的購物慾望,所以我們記者報道中看到這麼一句話:

從吳女士的敘述當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她女兒生前的消費習慣。因為吳女士在清點女兒的遺物時,除了發現一大堆信用卡和欠款之外,還有20多雙鞋子以及一個售價將近2000元的未開封名牌女士手提包。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所以,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外的購物行為,直接導致了這個小助理最後的債臺高築。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等你反應過來,你已經陷入了債務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我們看到過很多年輕人購買最新的手機,購買最熱門的AJ,沒事去星巴克坐坐,假期出個國或者去趟海邊,手裡拿著名牌包包,清晨用的也是高檔化妝品,穿著的也是名牌衣服。乍一看,都是精英白領一樣。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些看起來“精緻”的精英白領,每天都在計算著自己的各張信用卡的還款日和還款金額。

新時期的這些人,尚未學會艱苦度日,就已經深陷在“超前消費”的溫柔鄉中。等到自己驀然回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月薪連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都還不起了。這個時候,逾期,失信,催收,甚至訴訟,都像魔鬼一樣糾纏著每一個負債者。

人都有慾望,而信用卡就是實現你慾望的毒藥。就像是毒品一樣,讓你無法自拔,甚至讓你迷失在“有錢人”的感覺中。最後的惡果,可能不僅僅是你一個人承擔,更加重要的,你可能摧毀了一個家庭。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信用卡的不當時用引發“複利”泥潭

先看一下複利的定義:複利是指一筆資金除本金產生利息外,在下一個計息週期內,以前各計息週期內產生的利息也計算利息的計息方法。

說白了,就是利息計入本金,繼續催生新的利息。這種鏈式反應,最後的債務增長是指數形式的。

所以,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可以看一個案例:

幾年前,林先生辦理了一張廣發銀行的信用卡,那時林先生用這張信用卡消費了差不多一萬元的樣子,但是由於當時沒有及時還款,現在已經欠下了近十九萬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林先生在辦理信用卡後,平時是正常消費正常還款,但是在2014年,林先生髮生與他人發生經濟糾紛,觸犯了國家法律。使信用卡逾期了八九個月。由於在這期間,林先生沒有及時還款,導致信用卡欠款金額從一萬餘元變成了三萬餘元。從那以後,林先生再沒有使用這張信用卡進行消費,現如今這張信用卡已經丟失了,在這之後林先生也陸陸續續還過一部分錢。而到了今年,銀行卡的欠款金額從三萬多疊加到了十九萬,這讓每個月只有四千多工資的林先生實在沒有能力進行償還。
"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地論述了目前失信人員數量急速增長的一些原因,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會重點剖析那些讓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同時需要聲明一點的是,真正的“老賴”,純屬於個人素質低下,這個並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義是: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如果做個小調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辦理了信用卡?我覺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因為屬性問題,他的風控更加嚴格,當然催收及貸後管理也更加規範。最重要的,銀行的起訴時法院最愛的,證據鏈清晰,協商不成直接判決,然後執行局執行,執行不了的拉黑名單。幾乎各大銀行會集中把一批逾期不還人員名單統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處理後進行執行局執行。從這個意義來說,法院或者執行局才是銀行最後的“催收部門”。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看到過有很多人說,小貸可以不用還,小貸就是發工資,或者小貸不擼白不擼。一方面我們抵制這種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敢說信用卡就是“發工資”呢?

因為信用卡不僅僅是計入徵信的,更何況,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一旦違反,那麼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輕則是司法訴訟,重則是刑事犯罪。

並且,信用卡並非全無是處,他下卡快,使用靈活,額度可以調整,利率相較於網貸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幾乎成為年輕人必備之物。畢竟,大家剛進入社會,工資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彌補大家的資金緊張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是商業銀行為了幫助大家的嗎?

顯然不可能是,商業銀行不同於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也就是採用“吸儲放貸”的模式,進行利差的收取進行獲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過快引發的“去槓桿”風險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大家都看到過商場或者超市有銀行的人員在駐點推銷信用卡。各種優惠和小禮品也讓大家紛紛辦理,並且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臨時救急一下。”

在這種氛圍之下,信用卡的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度為14.69萬億元,環比增長5.05%;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61萬億元,環比增5.68%。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3萬元,授信使用率45.03%。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經是很高的水平的,這就意味著信用卡整體的金融風險會加大。

並且近期銀保監會對於化解銀行體系內的金融風險,規範金融行業去槓桿,各大銀行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風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經陸續開始大規模封卡或者降額,這個時候,對於持卡人,可能就面臨著一次性足額還款的局面。

還不上怎麼辦?那就逾期,催收,訴訟,執行,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從銀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潛在風險勢在必行,因為目前的逾期總額真的很龐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數也逐年升高。去槓桿成為化解銀行內部風險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初瘋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機構進行提額操作,一旦大規模的降額後,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廣大持卡人。

高額信用卡是個人慾望的催化劑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前幾個月,大家都被一個新聞刷屏了,珠海市一位年輕的女律師助理自殺在家,疑是因為無力償還鉅額信用卡後,在家燒炭自盡。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一個3000多元的律所小助理,卻擁有總計80萬的授信額度。這些鉅額信用卡就像是毒藥一般,助長著這個花季少女的購物慾望,所以我們記者報道中看到這麼一句話:

從吳女士的敘述當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她女兒生前的消費習慣。因為吳女士在清點女兒的遺物時,除了發現一大堆信用卡和欠款之外,還有20多雙鞋子以及一個售價將近2000元的未開封名牌女士手提包。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所以,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外的購物行為,直接導致了這個小助理最後的債臺高築。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等你反應過來,你已經陷入了債務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我們看到過很多年輕人購買最新的手機,購買最熱門的AJ,沒事去星巴克坐坐,假期出個國或者去趟海邊,手裡拿著名牌包包,清晨用的也是高檔化妝品,穿著的也是名牌衣服。乍一看,都是精英白領一樣。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些看起來“精緻”的精英白領,每天都在計算著自己的各張信用卡的還款日和還款金額。

新時期的這些人,尚未學會艱苦度日,就已經深陷在“超前消費”的溫柔鄉中。等到自己驀然回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月薪連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都還不起了。這個時候,逾期,失信,催收,甚至訴訟,都像魔鬼一樣糾纏著每一個負債者。

人都有慾望,而信用卡就是實現你慾望的毒藥。就像是毒品一樣,讓你無法自拔,甚至讓你迷失在“有錢人”的感覺中。最後的惡果,可能不僅僅是你一個人承擔,更加重要的,你可能摧毀了一個家庭。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信用卡的不當時用引發“複利”泥潭

先看一下複利的定義:複利是指一筆資金除本金產生利息外,在下一個計息週期內,以前各計息週期內產生的利息也計算利息的計息方法。

說白了,就是利息計入本金,繼續催生新的利息。這種鏈式反應,最後的債務增長是指數形式的。

所以,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可以看一個案例:

幾年前,林先生辦理了一張廣發銀行的信用卡,那時林先生用這張信用卡消費了差不多一萬元的樣子,但是由於當時沒有及時還款,現在已經欠下了近十九萬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林先生在辦理信用卡後,平時是正常消費正常還款,但是在2014年,林先生髮生與他人發生經濟糾紛,觸犯了國家法律。使信用卡逾期了八九個月。由於在這期間,林先生沒有及時還款,導致信用卡欠款金額從一萬餘元變成了三萬餘元。從那以後,林先生再沒有使用這張信用卡進行消費,現如今這張信用卡已經丟失了,在這之後林先生也陸陸續續還過一部分錢。而到了今年,銀行卡的欠款金額從三萬多疊加到了十九萬,這讓每個月只有四千多工資的林先生實在沒有能力進行償還。
“失信”的原罪——瘋狂擴張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禮物”嗎?

我們梳理一下林先生原本是欠款1萬,逾期八九個月,欠款額變成3萬,現在逾期了四年後,總欠款額變成了19萬。

也就是說,原本一萬的債務,經過逾期後,四年變成了19萬,各種複利加罰息等,一共是19倍。

這就是複利的威力,但是我們很多人使用信用卡的時候,並沒有顧慮這麼多。

現在大家使用信用卡的過程中,一般的還款方式有以下幾種:

1.全額還款

2.最低還款

3.分期還款

除了第一種,大家一般都是第二和第三這兩種操作方式。但是這些都是有有續費的。既然是有有續費,自然就會有利息等,如果你沒有在賬單日內還清,那麼複利的種子就已經開始發芽了。

根據銀聯數據披露,分期手續費和利息收入為我國銀行信用卡主要收入來源,所佔比例分別達到35.49%和31.10%,分期手續費收入佔比超過利息收入,為信用卡第一收入來源;回佣收入佔比15.29%,違約金佔比13.56%,年費佔比3.70%。

如果你還有套現或者以卡養卡等行為,那麼你就滾進了“複利”泥潭中。除了快速瞭解債務,你越拖,後果越悲慘,更有甚者,不惜新卡還舊卡,短短數年間,變累積了數十張卡。這個時候,一旦你的資金鍊斷裂,或者銀行突然降額,等待你的只有沉重的債務壓力。


最後,信用卡本質就是信貸,就是一種借款行為。

有借有還,這個是道德和法律要求的,也是我們逃避不了的。人的慾望總是無窮無盡,但是量入而出,適可而止卻很難做到。等到債務自己無法承擔的時候,再去哭訴自己的生活悲慘,這個有點說不過去。

不可否認,銀行在信用卡的辦理和使用中,存在著不光彩的行為,但是,最主要的,使我們要學會自己剋制,學會理性消費。對於信用卡,一定要懷有警惕心理。任何信用卡的用卡行為,都是飲鴆止渴。如果你能快速還上,那麼還可以操作。但是一旦超出你的經濟承受範圍,那這勢必是一條不歸路。

用卡之路,且行且珍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