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陽江四大美食之首的豬腸碌,在廣州也留下了新式小店的獨家工藝。

姨媽逢店必找“招牌”的篩選大法,讓我有幸嚐到用光滑柔韌的粉皮包裹豆芽、河粉、瘦肉的正宗豬腸碌,加上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香辣醬四種醬料的DIY調製,小小一盤豬腸碌便能展現出各種不同風采。

我點的胡蘿蔔豬腸碌,比正宗多了一點胡蘿蔔絲,佐以辣椒油和蔥花,也自成一道美味。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陽江四大美食之首的豬腸碌,在廣州也留下了新式小店的獨家工藝。

姨媽逢店必找“招牌”的篩選大法,讓我有幸嚐到用光滑柔韌的粉皮包裹豆芽、河粉、瘦肉的正宗豬腸碌,加上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香辣醬四種醬料的DIY調製,小小一盤豬腸碌便能展現出各種不同風采。

我點的胡蘿蔔豬腸碌,比正宗多了一點胡蘿蔔絲,佐以辣椒油和蔥花,也自成一道美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秉承“學到老,活到老”原則的姨媽,進了一家港式甜品店後,堅持要我教她使用微信點餐。在互聯網時代探索新鮮事物的長輩們,只要保有足夠的好奇心,便足以順應時代。

當然,甜品店也沒讓人失望。剛下單沒幾分鐘,姨媽的紅豆雙皮奶和我的木瓜牛奶燉桃膠便已端上桌。姨媽邊感嘆“上菜好快啊”,邊迫不及待地享用可以助她均衡每日營養的紅豆雙皮奶。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陽江四大美食之首的豬腸碌,在廣州也留下了新式小店的獨家工藝。

姨媽逢店必找“招牌”的篩選大法,讓我有幸嚐到用光滑柔韌的粉皮包裹豆芽、河粉、瘦肉的正宗豬腸碌,加上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香辣醬四種醬料的DIY調製,小小一盤豬腸碌便能展現出各種不同風采。

我點的胡蘿蔔豬腸碌,比正宗多了一點胡蘿蔔絲,佐以辣椒油和蔥花,也自成一道美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秉承“學到老,活到老”原則的姨媽,進了一家港式甜品店後,堅持要我教她使用微信點餐。在互聯網時代探索新鮮事物的長輩們,只要保有足夠的好奇心,便足以順應時代。

當然,甜品店也沒讓人失望。剛下單沒幾分鐘,姨媽的紅豆雙皮奶和我的木瓜牛奶燉桃膠便已端上桌。姨媽邊感嘆“上菜好快啊”,邊迫不及待地享用可以助她均衡每日營養的紅豆雙皮奶。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穿行於溼潤的空氣中,飲食清淡卻營養豐富,這是否是生活在廣東的女人的保養祕訣?答案未知。

姨媽邊數算護膚方式和養生竅門,邊如少女般許下一個與美麗有關的小心望:“以後每隔五年要來廣東一趟,吃得美,吃不胖,還有營養,對身體好。”

對於美味,人各有見解。或露天而坐的小攤,或深巷狹小的老店,雖不一定契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若能博得食客一笑,便足以有資格稱得上“值得二刷的優秀民間小味”了。

鮑魚還是九肚魚?

04

我們當然要對自己大方,這並不僅僅是為了助長幸福感,還在於可以在縱向享受金錢標價的豪華與平凡後,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小美好。

鮑魚是什麼?“餐桌黃金,海珍之冠”。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豐富營養而受人喜愛,殼內色彩輝映,珠光寶氣,又可以為其賦予富貴意味。

花雕是什麼?源於六千多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酒,酒性柔和,馥郁芬芳。狀元紅、女兒紅都可算作花雕酒。

“花雕浸鮮鮑魚”,別說等菜上桌親自品嚐,就是未見其圖只聽名字,便已恍然入富庶之家的正廳堂,錦羅綢緞加身,小口輕嘬方顯氣質,細嚼慢嚥方品其味。“色香”都還過得去,唯獨“味”,於我個人而言,有點牽強。許是鮑魚冰鎮久了,少了細嫩鮮美,多了冰涼柔韌。當然,你若喜歡有嚼勁的食物,這絕對是一味佳品。

食材珍貴,做法精緻,但卻“奢華未滿足”。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陽江四大美食之首的豬腸碌,在廣州也留下了新式小店的獨家工藝。

姨媽逢店必找“招牌”的篩選大法,讓我有幸嚐到用光滑柔韌的粉皮包裹豆芽、河粉、瘦肉的正宗豬腸碌,加上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香辣醬四種醬料的DIY調製,小小一盤豬腸碌便能展現出各種不同風采。

我點的胡蘿蔔豬腸碌,比正宗多了一點胡蘿蔔絲,佐以辣椒油和蔥花,也自成一道美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秉承“學到老,活到老”原則的姨媽,進了一家港式甜品店後,堅持要我教她使用微信點餐。在互聯網時代探索新鮮事物的長輩們,只要保有足夠的好奇心,便足以順應時代。

當然,甜品店也沒讓人失望。剛下單沒幾分鐘,姨媽的紅豆雙皮奶和我的木瓜牛奶燉桃膠便已端上桌。姨媽邊感嘆“上菜好快啊”,邊迫不及待地享用可以助她均衡每日營養的紅豆雙皮奶。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穿行於溼潤的空氣中,飲食清淡卻營養豐富,這是否是生活在廣東的女人的保養祕訣?答案未知。

姨媽邊數算護膚方式和養生竅門,邊如少女般許下一個與美麗有關的小心望:“以後每隔五年要來廣東一趟,吃得美,吃不胖,還有營養,對身體好。”

對於美味,人各有見解。或露天而坐的小攤,或深巷狹小的老店,雖不一定契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若能博得食客一笑,便足以有資格稱得上“值得二刷的優秀民間小味”了。

鮑魚還是九肚魚?

04

我們當然要對自己大方,這並不僅僅是為了助長幸福感,還在於可以在縱向享受金錢標價的豪華與平凡後,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小美好。

鮑魚是什麼?“餐桌黃金,海珍之冠”。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豐富營養而受人喜愛,殼內色彩輝映,珠光寶氣,又可以為其賦予富貴意味。

花雕是什麼?源於六千多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酒,酒性柔和,馥郁芬芳。狀元紅、女兒紅都可算作花雕酒。

“花雕浸鮮鮑魚”,別說等菜上桌親自品嚐,就是未見其圖只聽名字,便已恍然入富庶之家的正廳堂,錦羅綢緞加身,小口輕嘬方顯氣質,細嚼慢嚥方品其味。“色香”都還過得去,唯獨“味”,於我個人而言,有點牽強。許是鮑魚冰鎮久了,少了細嫩鮮美,多了冰涼柔韌。當然,你若喜歡有嚼勁的食物,這絕對是一味佳品。

食材珍貴,做法精緻,但卻“奢華未滿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蘿蔔是什麼?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的常見蔬菜,就廣州當地官方價格來算8毛錢一斤。

九肚魚,對溫、鹽度適應性廣,被廣泛用為食用魚,在浙江沿海漁獲物中佔比20%∼40%。

“濃湯蘿蔔浸九肚魚”,食材常見,算不上奢品。但熬製8小時以上的濃雞湯,添加胡椒、薑絲、香菜提鮮,佐以蘿蔔、香菇、芹菜豐富搭配,高湯不膩,胡椒不辣,恰到美味處。

真正的亮點在於九肚魚本身。別稱“豆腐魚”,算得上至今食過魚肉中最為鮮嫩的,連骨頭都柔軟剔透。挑不出刺時,恨不能直接連魚骨嚼了眼入腹中,比豆腐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盤菜獲得姨媽和我的一致好評,說“平凡小美好”都有點委屈它了。姨媽嘴邊吮著魚肉,兩眼放光地給了更為精確的評點“這是今天的驚喜”。《貓和老鼠》裡,老鼠看見奶酪時的星星眼,正描繪了姨媽面對這盤菜的表情。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陽江四大美食之首的豬腸碌,在廣州也留下了新式小店的獨家工藝。

姨媽逢店必找“招牌”的篩選大法,讓我有幸嚐到用光滑柔韌的粉皮包裹豆芽、河粉、瘦肉的正宗豬腸碌,加上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香辣醬四種醬料的DIY調製,小小一盤豬腸碌便能展現出各種不同風采。

我點的胡蘿蔔豬腸碌,比正宗多了一點胡蘿蔔絲,佐以辣椒油和蔥花,也自成一道美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秉承“學到老,活到老”原則的姨媽,進了一家港式甜品店後,堅持要我教她使用微信點餐。在互聯網時代探索新鮮事物的長輩們,只要保有足夠的好奇心,便足以順應時代。

當然,甜品店也沒讓人失望。剛下單沒幾分鐘,姨媽的紅豆雙皮奶和我的木瓜牛奶燉桃膠便已端上桌。姨媽邊感嘆“上菜好快啊”,邊迫不及待地享用可以助她均衡每日營養的紅豆雙皮奶。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穿行於溼潤的空氣中,飲食清淡卻營養豐富,這是否是生活在廣東的女人的保養祕訣?答案未知。

姨媽邊數算護膚方式和養生竅門,邊如少女般許下一個與美麗有關的小心望:“以後每隔五年要來廣東一趟,吃得美,吃不胖,還有營養,對身體好。”

對於美味,人各有見解。或露天而坐的小攤,或深巷狹小的老店,雖不一定契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若能博得食客一笑,便足以有資格稱得上“值得二刷的優秀民間小味”了。

鮑魚還是九肚魚?

04

我們當然要對自己大方,這並不僅僅是為了助長幸福感,還在於可以在縱向享受金錢標價的豪華與平凡後,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小美好。

鮑魚是什麼?“餐桌黃金,海珍之冠”。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豐富營養而受人喜愛,殼內色彩輝映,珠光寶氣,又可以為其賦予富貴意味。

花雕是什麼?源於六千多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酒,酒性柔和,馥郁芬芳。狀元紅、女兒紅都可算作花雕酒。

“花雕浸鮮鮑魚”,別說等菜上桌親自品嚐,就是未見其圖只聽名字,便已恍然入富庶之家的正廳堂,錦羅綢緞加身,小口輕嘬方顯氣質,細嚼慢嚥方品其味。“色香”都還過得去,唯獨“味”,於我個人而言,有點牽強。許是鮑魚冰鎮久了,少了細嫩鮮美,多了冰涼柔韌。當然,你若喜歡有嚼勁的食物,這絕對是一味佳品。

食材珍貴,做法精緻,但卻“奢華未滿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蘿蔔是什麼?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的常見蔬菜,就廣州當地官方價格來算8毛錢一斤。

九肚魚,對溫、鹽度適應性廣,被廣泛用為食用魚,在浙江沿海漁獲物中佔比20%∼40%。

“濃湯蘿蔔浸九肚魚”,食材常見,算不上奢品。但熬製8小時以上的濃雞湯,添加胡椒、薑絲、香菜提鮮,佐以蘿蔔、香菇、芹菜豐富搭配,高湯不膩,胡椒不辣,恰到美味處。

真正的亮點在於九肚魚本身。別稱“豆腐魚”,算得上至今食過魚肉中最為鮮嫩的,連骨頭都柔軟剔透。挑不出刺時,恨不能直接連魚骨嚼了眼入腹中,比豆腐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盤菜獲得姨媽和我的一致好評,說“平凡小美好”都有點委屈它了。姨媽嘴邊吮著魚肉,兩眼放光地給了更為精確的評點“這是今天的驚喜”。《貓和老鼠》裡,老鼠看見奶酪時的星星眼,正描繪了姨媽面對這盤菜的表情。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客家解暑必不可少的小吃,少不了“伯公坳涼粉”。這是自清咸豐年間流傳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傳統制作工藝的美食。採用涼粉草和山泉水熬製,添加藥液提升清熱解火的功效。

許是因為女人喜甜的緣故,即使加了不少糖漿,也掩蓋不了口中略微苦澀的藥味。當然,也不排除最近吃了不少龜苓膏、燒仙草的緣故,身為北方人的我吃不出其中差別。

說起“桂花冰粉”,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南京夫子廟口的“桂花釀”,杭州西湖邊的“桂花山藥”,桂林灕江畔的“桂花酒”,偏就未與廣東扯上密切聯繫。

但是,隔著晶瑩剔透的普通涼粉,望見純白甜品碗上繪著的綠蕨葉,經紅色草莓醬裝點、金黃色桂花汁包裹的“桂花冰粉”,方上桌,便引得姨媽情不自禁的感嘆,“唉呀,漂亮得很!”

舀一勺入口,桂花香縈繞舌尖,草莓醬酸甜提味,原味涼粉清爽怡人。因其深得我和姨媽兩位女人喜歡,且色彩鮮豔豐富,冰涼可口,稱得上“恰紅快綠桂花仙”了。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陽江四大美食之首的豬腸碌,在廣州也留下了新式小店的獨家工藝。

姨媽逢店必找“招牌”的篩選大法,讓我有幸嚐到用光滑柔韌的粉皮包裹豆芽、河粉、瘦肉的正宗豬腸碌,加上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香辣醬四種醬料的DIY調製,小小一盤豬腸碌便能展現出各種不同風采。

我點的胡蘿蔔豬腸碌,比正宗多了一點胡蘿蔔絲,佐以辣椒油和蔥花,也自成一道美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秉承“學到老,活到老”原則的姨媽,進了一家港式甜品店後,堅持要我教她使用微信點餐。在互聯網時代探索新鮮事物的長輩們,只要保有足夠的好奇心,便足以順應時代。

當然,甜品店也沒讓人失望。剛下單沒幾分鐘,姨媽的紅豆雙皮奶和我的木瓜牛奶燉桃膠便已端上桌。姨媽邊感嘆“上菜好快啊”,邊迫不及待地享用可以助她均衡每日營養的紅豆雙皮奶。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穿行於溼潤的空氣中,飲食清淡卻營養豐富,這是否是生活在廣東的女人的保養祕訣?答案未知。

姨媽邊數算護膚方式和養生竅門,邊如少女般許下一個與美麗有關的小心望:“以後每隔五年要來廣東一趟,吃得美,吃不胖,還有營養,對身體好。”

對於美味,人各有見解。或露天而坐的小攤,或深巷狹小的老店,雖不一定契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若能博得食客一笑,便足以有資格稱得上“值得二刷的優秀民間小味”了。

鮑魚還是九肚魚?

04

我們當然要對自己大方,這並不僅僅是為了助長幸福感,還在於可以在縱向享受金錢標價的豪華與平凡後,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小美好。

鮑魚是什麼?“餐桌黃金,海珍之冠”。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豐富營養而受人喜愛,殼內色彩輝映,珠光寶氣,又可以為其賦予富貴意味。

花雕是什麼?源於六千多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酒,酒性柔和,馥郁芬芳。狀元紅、女兒紅都可算作花雕酒。

“花雕浸鮮鮑魚”,別說等菜上桌親自品嚐,就是未見其圖只聽名字,便已恍然入富庶之家的正廳堂,錦羅綢緞加身,小口輕嘬方顯氣質,細嚼慢嚥方品其味。“色香”都還過得去,唯獨“味”,於我個人而言,有點牽強。許是鮑魚冰鎮久了,少了細嫩鮮美,多了冰涼柔韌。當然,你若喜歡有嚼勁的食物,這絕對是一味佳品。

食材珍貴,做法精緻,但卻“奢華未滿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蘿蔔是什麼?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的常見蔬菜,就廣州當地官方價格來算8毛錢一斤。

九肚魚,對溫、鹽度適應性廣,被廣泛用為食用魚,在浙江沿海漁獲物中佔比20%∼40%。

“濃湯蘿蔔浸九肚魚”,食材常見,算不上奢品。但熬製8小時以上的濃雞湯,添加胡椒、薑絲、香菜提鮮,佐以蘿蔔、香菇、芹菜豐富搭配,高湯不膩,胡椒不辣,恰到美味處。

真正的亮點在於九肚魚本身。別稱“豆腐魚”,算得上至今食過魚肉中最為鮮嫩的,連骨頭都柔軟剔透。挑不出刺時,恨不能直接連魚骨嚼了眼入腹中,比豆腐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盤菜獲得姨媽和我的一致好評,說“平凡小美好”都有點委屈它了。姨媽嘴邊吮著魚肉,兩眼放光地給了更為精確的評點“這是今天的驚喜”。《貓和老鼠》裡,老鼠看見奶酪時的星星眼,正描繪了姨媽面對這盤菜的表情。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客家解暑必不可少的小吃,少不了“伯公坳涼粉”。這是自清咸豐年間流傳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傳統制作工藝的美食。採用涼粉草和山泉水熬製,添加藥液提升清熱解火的功效。

許是因為女人喜甜的緣故,即使加了不少糖漿,也掩蓋不了口中略微苦澀的藥味。當然,也不排除最近吃了不少龜苓膏、燒仙草的緣故,身為北方人的我吃不出其中差別。

說起“桂花冰粉”,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南京夫子廟口的“桂花釀”,杭州西湖邊的“桂花山藥”,桂林灕江畔的“桂花酒”,偏就未與廣東扯上密切聯繫。

但是,隔著晶瑩剔透的普通涼粉,望見純白甜品碗上繪著的綠蕨葉,經紅色草莓醬裝點、金黃色桂花汁包裹的“桂花冰粉”,方上桌,便引得姨媽情不自禁的感嘆,“唉呀,漂亮得很!”

舀一勺入口,桂花香縈繞舌尖,草莓醬酸甜提味,原味涼粉清爽怡人。因其深得我和姨媽兩位女人喜歡,且色彩鮮豔豐富,冰涼可口,稱得上“恰紅快綠桂花仙”了。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誠然,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偏好。我眼裡的“奢華未滿足”,也可能是別人的“盛宴至尊享”。我以為的“平凡小美好”,也不過別人的“普通家常味”。全在“適合”二字。

顏值、口感、心情、氛圍等,哪怕有一樣適合,都有可能戳中心房,極佳美味也才因此而生。無論高貴、平凡,無論精緻、粗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責任編輯 謝敬川 王成莉

"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陽江四大美食之首的豬腸碌,在廣州也留下了新式小店的獨家工藝。

姨媽逢店必找“招牌”的篩選大法,讓我有幸嚐到用光滑柔韌的粉皮包裹豆芽、河粉、瘦肉的正宗豬腸碌,加上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香辣醬四種醬料的DIY調製,小小一盤豬腸碌便能展現出各種不同風采。

我點的胡蘿蔔豬腸碌,比正宗多了一點胡蘿蔔絲,佐以辣椒油和蔥花,也自成一道美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秉承“學到老,活到老”原則的姨媽,進了一家港式甜品店後,堅持要我教她使用微信點餐。在互聯網時代探索新鮮事物的長輩們,只要保有足夠的好奇心,便足以順應時代。

當然,甜品店也沒讓人失望。剛下單沒幾分鐘,姨媽的紅豆雙皮奶和我的木瓜牛奶燉桃膠便已端上桌。姨媽邊感嘆“上菜好快啊”,邊迫不及待地享用可以助她均衡每日營養的紅豆雙皮奶。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穿行於溼潤的空氣中,飲食清淡卻營養豐富,這是否是生活在廣東的女人的保養祕訣?答案未知。

姨媽邊數算護膚方式和養生竅門,邊如少女般許下一個與美麗有關的小心望:“以後每隔五年要來廣東一趟,吃得美,吃不胖,還有營養,對身體好。”

對於美味,人各有見解。或露天而坐的小攤,或深巷狹小的老店,雖不一定契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若能博得食客一笑,便足以有資格稱得上“值得二刷的優秀民間小味”了。

鮑魚還是九肚魚?

04

我們當然要對自己大方,這並不僅僅是為了助長幸福感,還在於可以在縱向享受金錢標價的豪華與平凡後,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小美好。

鮑魚是什麼?“餐桌黃金,海珍之冠”。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豐富營養而受人喜愛,殼內色彩輝映,珠光寶氣,又可以為其賦予富貴意味。

花雕是什麼?源於六千多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酒,酒性柔和,馥郁芬芳。狀元紅、女兒紅都可算作花雕酒。

“花雕浸鮮鮑魚”,別說等菜上桌親自品嚐,就是未見其圖只聽名字,便已恍然入富庶之家的正廳堂,錦羅綢緞加身,小口輕嘬方顯氣質,細嚼慢嚥方品其味。“色香”都還過得去,唯獨“味”,於我個人而言,有點牽強。許是鮑魚冰鎮久了,少了細嫩鮮美,多了冰涼柔韌。當然,你若喜歡有嚼勁的食物,這絕對是一味佳品。

食材珍貴,做法精緻,但卻“奢華未滿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蘿蔔是什麼?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的常見蔬菜,就廣州當地官方價格來算8毛錢一斤。

九肚魚,對溫、鹽度適應性廣,被廣泛用為食用魚,在浙江沿海漁獲物中佔比20%∼40%。

“濃湯蘿蔔浸九肚魚”,食材常見,算不上奢品。但熬製8小時以上的濃雞湯,添加胡椒、薑絲、香菜提鮮,佐以蘿蔔、香菇、芹菜豐富搭配,高湯不膩,胡椒不辣,恰到美味處。

真正的亮點在於九肚魚本身。別稱“豆腐魚”,算得上至今食過魚肉中最為鮮嫩的,連骨頭都柔軟剔透。挑不出刺時,恨不能直接連魚骨嚼了眼入腹中,比豆腐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盤菜獲得姨媽和我的一致好評,說“平凡小美好”都有點委屈它了。姨媽嘴邊吮著魚肉,兩眼放光地給了更為精確的評點“這是今天的驚喜”。《貓和老鼠》裡,老鼠看見奶酪時的星星眼,正描繪了姨媽面對這盤菜的表情。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客家解暑必不可少的小吃,少不了“伯公坳涼粉”。這是自清咸豐年間流傳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傳統制作工藝的美食。採用涼粉草和山泉水熬製,添加藥液提升清熱解火的功效。

許是因為女人喜甜的緣故,即使加了不少糖漿,也掩蓋不了口中略微苦澀的藥味。當然,也不排除最近吃了不少龜苓膏、燒仙草的緣故,身為北方人的我吃不出其中差別。

說起“桂花冰粉”,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南京夫子廟口的“桂花釀”,杭州西湖邊的“桂花山藥”,桂林灕江畔的“桂花酒”,偏就未與廣東扯上密切聯繫。

但是,隔著晶瑩剔透的普通涼粉,望見純白甜品碗上繪著的綠蕨葉,經紅色草莓醬裝點、金黃色桂花汁包裹的“桂花冰粉”,方上桌,便引得姨媽情不自禁的感嘆,“唉呀,漂亮得很!”

舀一勺入口,桂花香縈繞舌尖,草莓醬酸甜提味,原味涼粉清爽怡人。因其深得我和姨媽兩位女人喜歡,且色彩鮮豔豐富,冰涼可口,稱得上“恰紅快綠桂花仙”了。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誠然,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偏好。我眼裡的“奢華未滿足”,也可能是別人的“盛宴至尊享”。我以為的“平凡小美好”,也不過別人的“普通家常味”。全在“適合”二字。

顏值、口感、心情、氛圍等,哪怕有一樣適合,都有可能戳中心房,極佳美味也才因此而生。無論高貴、平凡,無論精緻、粗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責任編輯 謝敬川 王成莉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說到廣東的早茶,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廣東人能從清早吃到深夜,真的有那麼好吃嗎?今天的作者三點水寫了她帶著從外地來的姨媽在廣東覓食的經歷,將眼中和胃中的茶點小吃寫得色香俱全。關於美食的文字,不僅是如何吃,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每日書九月美食班正在招募中,歡迎你也來寫下自己熟悉的食物故事。

廉價精緻主義的享樂時光

01

中國八大菜系中清淡的要數粵、蘇、浙三味。但是,即便是久居上杭超兩年的我,也很難識別出蘇、浙菜的做法和味道,偏好粵菜中的早茶,無論到了哪裡,都能底氣十足地告訴別人,“我最捨不得廣州的,要數早茶和涼茶了。”

在我看來,欲食廣州早茶,首先得挑人。一起吃早茶的人,千萬不能是急性子或者趕時間,否則那一盞小酒精燒一整壺泡茶的水,非要急死那急性人。而且,此人一定要會聊天。縱然一口悶都解不了一時渴的小茶盅,得一盞一盞慢慢耗著。若桌上幾人沒話聊,一時清冷,縱然是盛宴,也會食之無味。

挑好了人,接著就是選茶。若是窗外因颱風過境引來暴風疾雨,則可選普洱、紅茶等暖暖身。若是溼度達90以上、溫度超30度的溼熱天氣,借菊花茶、鐵觀音等去去火也是極好的。有些茶樓裡還會有益生茶、烏龍茶以及各式花茶以供挑選。早茶是廣東的常見飲食,沒有飲茶習慣的人更值得一試。反倒是對茶的品質有要求的人,且請不要太過挑嘴,這裡沒有上等好茶,只有大眾美茶。

“吃早茶”貴在“吃”,即最後一步“選茶點”。諸如水晶蝦餃、蒜香排骨、馬蹄糕、蒸鳳爪等常見茶點,以及各式生滾粥和腸粉,若是來廣東首次吃早茶,必定不可缺少。但若是待得久,吃多了,則需鼓起勇氣嚐嚐不同茶樓的特色茶點。

作為外地人的姨媽,喜歡“看圖說話”,指著黑松露蝦餃欣喜地喊著,“我第一次見黑色的餃子”,完全不介意高價位,堅決要選它。黑松露蝦餃除了黑色外皮使其比普通蝦餃看起來獨特外,方咬一口,黑松露夾雜著菌菇、青草、溼土的高識別度味道,讓我不禁感嘆“黑松露味挺濃”。肥大的蝦仁夾著筍末,品嚼起來,又讓人想到愛啃春筍的大熊貓。平民餐桌上大熊貓般品質體驗,這是早茶以其物美價廉而傳遞的精緻主義生活追求。

早茶並不侷限於早餐時間,多數茶樓都支持午茶和晚茶。於是,踩著午餐飯點進入茶樓的我們,順便在早茶菜單外,點了一盤“欖角蒸西江邊”。帶著“欖角是什麼”的好奇,迎來了其貌不揚的菜盤,入口只剩驚豔。

姨媽讚賞“第一次吃欖角蒸的魚,幾乎是我吃過的魚中味道最好的”,而我則為之幸福感躍升的是“魚肉鮮嫩可口,入口即化,好久沒吃到這麼嫩的魚了。”雖然戳中的幸福點不一樣,但結論卻不謀而合——超值美味。

我是喜清淡的人,哪怕不沾油鹽,直接水煮,都能吃得香,因而對食材相對關注。而姨媽因其閱歷豐富,吃遍各地美食,對工藝和手法極為講究。一盤菜得不同立腳點的兩人同時認可,廣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呈現,可見一斑。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適合的人、大眾的茶以及精美的茶點,三點皆具備,才足以發揮廣東早茶的魅力所在——精緻。

因為精緻可以不那麼昂貴,所以享樂也無需高價購買。那麼,既然廉價精緻可以換來高享樂時光,又何必強求自己拼盡全力“碌碌為利往”而致“過勞”呢?

找個合適的人,點壺不稀有的茶,吃著一口就能吞下的小點,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畢竟,多少廣東人的生意,都是在早茶桌上談出來的。哪怕沒生意可談,和有趣的人聊聊天,也算得上收穫不少,總比疲於奔命、一個人鑽牛角尖來得受益良多吧?

粵式朋克養生

02

“朋克養生”這個詞本初是為“啤酒+枸杞”、“奶茶+跑步”、“護膚+熬夜”的90、95後而生的,擬在描述那些一邊放縱慾望,一邊健康保養的生活方式。

而我以為,用“朋克養生”來形容廣東人,再恰當不過。

早在九年前來廣東上大學,跟著學長學姐們吃夜宵開始,加上舍友中的當地人經常在晚上10點多於宿舍煮飯,我就對廣州的夜生活印象深刻。今年,在我國大力推動“夜經濟”的大環境下,廣東的宵夜文化更是順理成章。

昨夜,我躺在床上聽窗外淅瀝雨聲,實在忍不住腹中飢餓,加上生理期不減肥的習慣,隨口說了句“我感覺有點餓了”。

誰料,聲稱不吃晚餐的姨媽,滿臉堆笑地反問:“真的?真的嗎?”彷彿遇到什麼驚喜事件一般,直接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換出門用的衣服:“走,吃去!不減肥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夜宵,因姨媽的順興而為拉開序幕。

無需搜索附近美食,抱著撞運氣的態度,漫步於廣州的雨夜中。行至一處露天大院的門口,隔著院子望見了招牌外掛的“xx燒雞10元一隻”橫幅。走進店,才知道這是一家自帶停車場、內置幾十桌位、主營海鮮燒烤的大排檔。

我們圍繞收銀臺走了一圈,挨個閱讀了包括蒜蓉粉絲蒸青口、椒鹽瀨尿蝦、烤湛江大生蠔等各色海鮮燒烤的價格。

我剛感嘆了一句“挺貴的”,就感到姨媽因渴望美食已開始閃閃發光的雙眼直直朝我望來,以及她略顯不理解的無辜語氣:“我覺得不貴,主要是份量大。”

確實,“份量大”算得上這家大排檔的特色了。粗糙的不鏽鋼燒烤盤佔據了大排檔的主題,兩個人點了蒜蓉粉絲蒸白貝和蘿蔔牛腩,僅僅兩份菜,便足以超額食用,扶牆回酒店。

蘿蔔牛腩的味道很像街頭的牛雜。因廣東人愛清淡,尊重原汁原味,蒜蓉粉絲蒸白貝里的白貝,水嫩可口,尚能感受到水生動物的的新鮮。

如果說夜宵是一種放縱,那麼,早茶則以健康養生與之,雖對立,卻並存。

在廣州,日日食早茶都不嫌厭。姨媽從昨日就已經惦記著的海膽拼綠豆蝦餃,以海膽黃、豆綠和番茄紅的撞色映入眼簾。沉迷於海膽的香軟美味,我們又點了一份純海膽蝦餃,意外的是,竟然區別於平常所見的蝦餃,煎出了焦黃色。味道略遜於未煎過的,但體驗卻是連我這個在廣州生活過六年的人都是第一次嘗試。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泡了兩壺茶,從早上八點多吃到中午十一點多,終於等到了午餐時間才會供應的木瓜燉桃膠。我不喜甜,避開了蜂蜜,僅添加了一小盅牛奶,颳著燉得軟爛的木瓜肉,錯以為自己要因這一份糖水(在廣東,“糖水”即指各色甜品)而變成皮膚細嫩、豐乳性感的美女了。雖然只是錯覺。

任大排檔與茶樓媲美、夜宵與早茶爭奇,於廣東人而言,都是每日食中的小尋常。

讓人想“二刷”的民間小味

03

“美食在民間”的道理,在國內外每一處地方都適用。

放任姨媽走哪吃哪的率性而為,順著城中村的小道往裡走,偶遇一家賣“客家鱻(xian)粉”的小店。起初僅被“鱻”這個疊字吸引,鑑定後卻深切感受到“鮮”粉的獨到之處。

實際的“正宗客家鱻粉”,會增添炸得酥黃的魚塊。我點的這碗是純魚片,以大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為原材的彩色粉,為清淡卻營養豐富的魚湯增添了活力。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陽江四大美食之首的豬腸碌,在廣州也留下了新式小店的獨家工藝。

姨媽逢店必找“招牌”的篩選大法,讓我有幸嚐到用光滑柔韌的粉皮包裹豆芽、河粉、瘦肉的正宗豬腸碌,加上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香辣醬四種醬料的DIY調製,小小一盤豬腸碌便能展現出各種不同風采。

我點的胡蘿蔔豬腸碌,比正宗多了一點胡蘿蔔絲,佐以辣椒油和蔥花,也自成一道美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秉承“學到老,活到老”原則的姨媽,進了一家港式甜品店後,堅持要我教她使用微信點餐。在互聯網時代探索新鮮事物的長輩們,只要保有足夠的好奇心,便足以順應時代。

當然,甜品店也沒讓人失望。剛下單沒幾分鐘,姨媽的紅豆雙皮奶和我的木瓜牛奶燉桃膠便已端上桌。姨媽邊感嘆“上菜好快啊”,邊迫不及待地享用可以助她均衡每日營養的紅豆雙皮奶。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穿行於溼潤的空氣中,飲食清淡卻營養豐富,這是否是生活在廣東的女人的保養祕訣?答案未知。

姨媽邊數算護膚方式和養生竅門,邊如少女般許下一個與美麗有關的小心望:“以後每隔五年要來廣東一趟,吃得美,吃不胖,還有營養,對身體好。”

對於美味,人各有見解。或露天而坐的小攤,或深巷狹小的老店,雖不一定契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若能博得食客一笑,便足以有資格稱得上“值得二刷的優秀民間小味”了。

鮑魚還是九肚魚?

04

我們當然要對自己大方,這並不僅僅是為了助長幸福感,還在於可以在縱向享受金錢標價的豪華與平凡後,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小美好。

鮑魚是什麼?“餐桌黃金,海珍之冠”。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豐富營養而受人喜愛,殼內色彩輝映,珠光寶氣,又可以為其賦予富貴意味。

花雕是什麼?源於六千多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酒,酒性柔和,馥郁芬芳。狀元紅、女兒紅都可算作花雕酒。

“花雕浸鮮鮑魚”,別說等菜上桌親自品嚐,就是未見其圖只聽名字,便已恍然入富庶之家的正廳堂,錦羅綢緞加身,小口輕嘬方顯氣質,細嚼慢嚥方品其味。“色香”都還過得去,唯獨“味”,於我個人而言,有點牽強。許是鮑魚冰鎮久了,少了細嫩鮮美,多了冰涼柔韌。當然,你若喜歡有嚼勁的食物,這絕對是一味佳品。

食材珍貴,做法精緻,但卻“奢華未滿足”。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蘿蔔是什麼?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的常見蔬菜,就廣州當地官方價格來算8毛錢一斤。

九肚魚,對溫、鹽度適應性廣,被廣泛用為食用魚,在浙江沿海漁獲物中佔比20%∼40%。

“濃湯蘿蔔浸九肚魚”,食材常見,算不上奢品。但熬製8小時以上的濃雞湯,添加胡椒、薑絲、香菜提鮮,佐以蘿蔔、香菇、芹菜豐富搭配,高湯不膩,胡椒不辣,恰到美味處。

真正的亮點在於九肚魚本身。別稱“豆腐魚”,算得上至今食過魚肉中最為鮮嫩的,連骨頭都柔軟剔透。挑不出刺時,恨不能直接連魚骨嚼了眼入腹中,比豆腐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盤菜獲得姨媽和我的一致好評,說“平凡小美好”都有點委屈它了。姨媽嘴邊吮著魚肉,兩眼放光地給了更為精確的評點“這是今天的驚喜”。《貓和老鼠》裡,老鼠看見奶酪時的星星眼,正描繪了姨媽面對這盤菜的表情。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客家解暑必不可少的小吃,少不了“伯公坳涼粉”。這是自清咸豐年間流傳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傳統制作工藝的美食。採用涼粉草和山泉水熬製,添加藥液提升清熱解火的功效。

許是因為女人喜甜的緣故,即使加了不少糖漿,也掩蓋不了口中略微苦澀的藥味。當然,也不排除最近吃了不少龜苓膏、燒仙草的緣故,身為北方人的我吃不出其中差別。

說起“桂花冰粉”,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南京夫子廟口的“桂花釀”,杭州西湖邊的“桂花山藥”,桂林灕江畔的“桂花酒”,偏就未與廣東扯上密切聯繫。

但是,隔著晶瑩剔透的普通涼粉,望見純白甜品碗上繪著的綠蕨葉,經紅色草莓醬裝點、金黃色桂花汁包裹的“桂花冰粉”,方上桌,便引得姨媽情不自禁的感嘆,“唉呀,漂亮得很!”

舀一勺入口,桂花香縈繞舌尖,草莓醬酸甜提味,原味涼粉清爽怡人。因其深得我和姨媽兩位女人喜歡,且色彩鮮豔豐富,冰涼可口,稱得上“恰紅快綠桂花仙”了。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誠然,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偏好。我眼裡的“奢華未滿足”,也可能是別人的“盛宴至尊享”。我以為的“平凡小美好”,也不過別人的“普通家常味”。全在“適合”二字。

顏值、口感、心情、氛圍等,哪怕有一樣適合,都有可能戳中心房,極佳美味也才因此而生。無論高貴、平凡,無論精緻、粗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責任編輯 謝敬川 王成莉

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廣東早茶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