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補貼退坡、競爭加劇 專家:補貼少了,新能源車企咋幹

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展示區,賽麟汽車展出旗下首款城市微型電動車邁邁。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

面對補貼退坡大趨勢,新能源汽車發展迎來了新挑戰。顯然,僅靠低成本策略難以抵消補貼退坡的壓力。對此,除了政策引導之外,不少車企選擇了以科技創新應對挑戰,以平臺化發展降本增效,以智能化產品打開市場空間——

剛剛過去的6月份,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分水嶺,不僅國家補貼標準降低了50%以上,地方政府補貼在經過3個月過渡期後,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7月2日,首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在海南博鰲開幕,業內專家和車企代表圍繞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技術創新及多元融合等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市場變革一觸即發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補貼退坡等產業政策調整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往哪吹”?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正推動全球汽車產業迎來大變革。

“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推動著汽車能源動力、生產運行、銷售使用的全面變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廣度改變著全球汽車產業,這不僅為汽車產業發展賦予了新動能,也帶來了重塑世界汽車能源格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萬鋼說。

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志鑫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面臨“整裝再出發”的機遇期,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漸退坡,到2020年底完全取消補貼,新能源汽車發展出現了明顯放緩跡象,產業整體處於由政策主導向市場主導的過渡期。

“補貼的退出使得未來市場優勝劣汰形勢更加嚴峻。企業要練好電池、電機、電控等電動化基本功,保障產品質量。”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指出,核心零部件和系統軟件開發仍是產業發展的弱點和痛點,政府和企業應深刻洞察市場,及時調整應對。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目前工信部正在牽頭開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編制工作。考慮以降低資源消耗強度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導向,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動力和活力。

做強平臺降本增效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不斷壯大,新能源汽車整車和動力總成將由基於傳統車型改造向全新平臺化過渡。平臺化可顯著縮短生產週期、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充分發揮電動技術的優勢。”科技部副部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王曦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將呈現專利免費、技術共享和平臺開放的開源化趨勢。

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是不爭的事實,這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陳志鑫看來,低成本策略難以抵消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壓力。“因此,要堅持技術進步以滿足更高的產品要求,完善技術佈局以應對更大的成本挑戰。通過對系統集中度的優化設計來提高產銷量,使其成為平臺化產品,同時降低產品生命週期內的使用成本,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

成立於2016年的博郡汽車作為新晉汽車品牌,著眼“平臺化”不斷挖掘產業潛力。該公司CEO黃希鳴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打造好的電動汽車平臺才能把產品做好,正向開發的純電動汽車平臺不僅是決定續航里程、整車性能的關鍵,更是保障電動汽車產品安全的基礎。

威馬汽車合夥人、資深副總裁徐煥新認為,為了支撐產業鏈和產品開發、製造能力,智能製造更是其中重要一環。

造車新勢力進場角力,老牌企業也不斷創新。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赫埈表示,現代汽車的最終目標是覆蓋整個氫能價值體系,推動氫能智慧發展,研發氫燃料電池車技術並刺激投資,以拓展新的市場空間。

智能產品打開市場

“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則是汽車行業轉型的下半場,包括車輛的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體驗。”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說,未來比亞迪將推出遊戲汽車、音樂汽車等,創造全新的用戶體驗。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仿列也認為,未來汽車將不僅是交通工具,還將成為智能移動終端,打造集辦公、社交、通信、休閒、支付等於一體的生活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5G商用牌照的發放,車聯網將爆發出極大潛能。“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普及進一步促進了車聯網的創新與發展,使其成為汽車行業變革中的顯著趨勢。”戴姆勒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冷炎介紹,奔馳推出了第六代車聯網系統,用戶可以與機器對話,並最終到達你想去的地方。

在應用方面,新能源汽車的場景也將變得更加多元。“比如貨物運輸,新能源物流車憑藉環保等優勢,已經在深圳、廣州、北京等重點地區得到規模化推廣。在出行服務方面,無論是傳統出租車還是網約車,分時租賃等共享出行領域都具有高頻次的使用特徵和追求經濟性的模式需要。”北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和誼認為,做細做實場景化應用將釋放更大市場潛力,成為新能源汽車下一階段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徐和誼指出,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能源服務體系及電池回收系統仍不完善,充電設施服務滯後、過高的電池拆解回收成本等問題還未得到較好解決,未來仍需繼續推動模式創新和技術積累,聯合上下游優質資源,持續完善產業生態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