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4、兒童如何思考情緒?

孩子不只是情緒的體驗者,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逐漸思考情緒。他們也會試圖去理解,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參與到情緒中意味著什麼。

費伯斯曾在一項研究中,觀察了一個幼兒園中3-5歲的孩子,記錄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事件,如搶玩具、爭順序等。結果顯示,3歲的孩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命名出現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傷心等負面情緒。

結果還顯示,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能夠確認導致這些事件的特定的原因。不過,在制定原因時,小一些的孩子傾向於指向外在原因,如“他生氣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而大一些的孩子則指明內在的狀態,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

內在的解釋更有可能被用來解釋強烈的情緒,且更多是在消極情緒上。可見,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解釋開始從看得見的原因轉向看不見的原因。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以前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歸結於外在原因,現在長大了開始關注內在的原因。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4、兒童如何思考情緒?

孩子不只是情緒的體驗者,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逐漸思考情緒。他們也會試圖去理解,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參與到情緒中意味著什麼。

費伯斯曾在一項研究中,觀察了一個幼兒園中3-5歲的孩子,記錄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事件,如搶玩具、爭順序等。結果顯示,3歲的孩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命名出現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傷心等負面情緒。

結果還顯示,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能夠確認導致這些事件的特定的原因。不過,在制定原因時,小一些的孩子傾向於指向外在原因,如“他生氣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而大一些的孩子則指明內在的狀態,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

內在的解釋更有可能被用來解釋強烈的情緒,且更多是在消極情緒上。可見,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解釋開始從看得見的原因轉向看不見的原因。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以前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歸結於外在原因,現在長大了開始關注內在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5、兒童如何描述情緒?

一旦孩子能夠說話,情緒就會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始發展。孩子不僅僅可以對它進行思考,還能把內心的經驗客觀化,從而分享情緒。

孩子一般在1歲半左右開始使用語言來指稱內在的情緒,比如“天黑了,我害怕”等等;到了2歲半,孩子開始談論別人的情緒,例如“明明傷心了”;到了3歲,孩子的情緒詞語數量和範圍迅速擴大,而且談論的不僅僅是外在感受,還能指出內在感受;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很多表示情緒的詞語,如興奮、快樂、憤怒、失望、焦慮等等。

有能力談論情緒,意味著孩子能夠對自己或者別人的情緒有一個客觀的看法。這個能力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而不斷提高,讓孩子可以討論過去的情緒事件,預測將來的情緒,分析情緒的原因和後果,體會情緒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並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情緒反應。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4、兒童如何思考情緒?

孩子不只是情緒的體驗者,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逐漸思考情緒。他們也會試圖去理解,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參與到情緒中意味著什麼。

費伯斯曾在一項研究中,觀察了一個幼兒園中3-5歲的孩子,記錄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事件,如搶玩具、爭順序等。結果顯示,3歲的孩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命名出現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傷心等負面情緒。

結果還顯示,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能夠確認導致這些事件的特定的原因。不過,在制定原因時,小一些的孩子傾向於指向外在原因,如“他生氣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而大一些的孩子則指明內在的狀態,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

內在的解釋更有可能被用來解釋強烈的情緒,且更多是在消極情緒上。可見,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解釋開始從看得見的原因轉向看不見的原因。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以前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歸結於外在原因,現在長大了開始關注內在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5、兒童如何描述情緒?

一旦孩子能夠說話,情緒就會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始發展。孩子不僅僅可以對它進行思考,還能把內心的經驗客觀化,從而分享情緒。

孩子一般在1歲半左右開始使用語言來指稱內在的情緒,比如“天黑了,我害怕”等等;到了2歲半,孩子開始談論別人的情緒,例如“明明傷心了”;到了3歲,孩子的情緒詞語數量和範圍迅速擴大,而且談論的不僅僅是外在感受,還能指出內在感受;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很多表示情緒的詞語,如興奮、快樂、憤怒、失望、焦慮等等。

有能力談論情緒,意味著孩子能夠對自己或者別人的情緒有一個客觀的看法。這個能力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而不斷提高,讓孩子可以討論過去的情緒事件,預測將來的情緒,分析情緒的原因和後果,體會情緒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並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情緒反應。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有研究表明,1歲半的孩子與母親談到情緒的頻率是0.8,2歲增加到4.7;2歲半就增加到12.4了。而母親也和孩子同步發展,隨著孩子年齡增加也越來越地談論情緒的原因和後果。

從性別上來看,母女之間的交談比母子之間的交談更多地涉及情緒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女孩子本身就比男孩子更關注情緒,另一方面是女孩的母親也比男孩的母親更多地談論情緒。

從家庭環境來說,研究表明,兒童參與有關情緒的交談的頻率對他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與那些較少談論情緒的孩子相比,更多參與情緒交談的孩子在理解情緒的各方面有更多的技巧。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4、兒童如何思考情緒?

孩子不只是情緒的體驗者,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逐漸思考情緒。他們也會試圖去理解,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參與到情緒中意味著什麼。

費伯斯曾在一項研究中,觀察了一個幼兒園中3-5歲的孩子,記錄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事件,如搶玩具、爭順序等。結果顯示,3歲的孩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命名出現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傷心等負面情緒。

結果還顯示,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能夠確認導致這些事件的特定的原因。不過,在制定原因時,小一些的孩子傾向於指向外在原因,如“他生氣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而大一些的孩子則指明內在的狀態,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

內在的解釋更有可能被用來解釋強烈的情緒,且更多是在消極情緒上。可見,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解釋開始從看得見的原因轉向看不見的原因。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以前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歸結於外在原因,現在長大了開始關注內在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5、兒童如何描述情緒?

一旦孩子能夠說話,情緒就會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始發展。孩子不僅僅可以對它進行思考,還能把內心的經驗客觀化,從而分享情緒。

孩子一般在1歲半左右開始使用語言來指稱內在的情緒,比如“天黑了,我害怕”等等;到了2歲半,孩子開始談論別人的情緒,例如“明明傷心了”;到了3歲,孩子的情緒詞語數量和範圍迅速擴大,而且談論的不僅僅是外在感受,還能指出內在感受;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很多表示情緒的詞語,如興奮、快樂、憤怒、失望、焦慮等等。

有能力談論情緒,意味著孩子能夠對自己或者別人的情緒有一個客觀的看法。這個能力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而不斷提高,讓孩子可以討論過去的情緒事件,預測將來的情緒,分析情緒的原因和後果,體會情緒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並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情緒反應。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有研究表明,1歲半的孩子與母親談到情緒的頻率是0.8,2歲增加到4.7;2歲半就增加到12.4了。而母親也和孩子同步發展,隨著孩子年齡增加也越來越地談論情緒的原因和後果。

從性別上來看,母女之間的交談比母子之間的交談更多地涉及情緒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女孩子本身就比男孩子更關注情緒,另一方面是女孩的母親也比男孩的母親更多地談論情緒。

從家庭環境來說,研究表明,兒童參與有關情緒的交談的頻率對他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與那些較少談論情緒的孩子相比,更多參與情緒交談的孩子在理解情緒的各方面有更多的技巧。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6、關於情緒,兒童需要學習什麼?

兒童主要是通過從各種關係情境中學習情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孩子才能有機會觀察別人是怎樣處理情緒和感情的,以及清楚自己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別人的。那麼,孩子應該學習什麼呢?

(1)兒童需要學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會生氣或者害怕、害羞,內心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呢?該如何稱呼它們?在通過對自己的體驗和對他人的觀察中,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兒童不需要教就會發怒、害怕和高興。這些情緒是自然流露,是人類遺傳的一部分。當孩子自己體驗到某種情緒的時候,會在身體或者心理上有所反應。讓孩子學會觀察和體驗這些感受,能夠讓他與自己保持距離,審視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4、兒童如何思考情緒?

孩子不只是情緒的體驗者,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逐漸思考情緒。他們也會試圖去理解,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參與到情緒中意味著什麼。

費伯斯曾在一項研究中,觀察了一個幼兒園中3-5歲的孩子,記錄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事件,如搶玩具、爭順序等。結果顯示,3歲的孩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命名出現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傷心等負面情緒。

結果還顯示,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能夠確認導致這些事件的特定的原因。不過,在制定原因時,小一些的孩子傾向於指向外在原因,如“他生氣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而大一些的孩子則指明內在的狀態,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

內在的解釋更有可能被用來解釋強烈的情緒,且更多是在消極情緒上。可見,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解釋開始從看得見的原因轉向看不見的原因。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以前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歸結於外在原因,現在長大了開始關注內在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5、兒童如何描述情緒?

一旦孩子能夠說話,情緒就會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始發展。孩子不僅僅可以對它進行思考,還能把內心的經驗客觀化,從而分享情緒。

孩子一般在1歲半左右開始使用語言來指稱內在的情緒,比如“天黑了,我害怕”等等;到了2歲半,孩子開始談論別人的情緒,例如“明明傷心了”;到了3歲,孩子的情緒詞語數量和範圍迅速擴大,而且談論的不僅僅是外在感受,還能指出內在感受;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很多表示情緒的詞語,如興奮、快樂、憤怒、失望、焦慮等等。

有能力談論情緒,意味著孩子能夠對自己或者別人的情緒有一個客觀的看法。這個能力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而不斷提高,讓孩子可以討論過去的情緒事件,預測將來的情緒,分析情緒的原因和後果,體會情緒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並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情緒反應。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有研究表明,1歲半的孩子與母親談到情緒的頻率是0.8,2歲增加到4.7;2歲半就增加到12.4了。而母親也和孩子同步發展,隨著孩子年齡增加也越來越地談論情緒的原因和後果。

從性別上來看,母女之間的交談比母子之間的交談更多地涉及情緒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女孩子本身就比男孩子更關注情緒,另一方面是女孩的母親也比男孩的母親更多地談論情緒。

從家庭環境來說,研究表明,兒童參與有關情緒的交談的頻率對他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與那些較少談論情緒的孩子相比,更多參與情緒交談的孩子在理解情緒的各方面有更多的技巧。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6、關於情緒,兒童需要學習什麼?

兒童主要是通過從各種關係情境中學習情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孩子才能有機會觀察別人是怎樣處理情緒和感情的,以及清楚自己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別人的。那麼,孩子應該學習什麼呢?

(1)兒童需要學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會生氣或者害怕、害羞,內心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呢?該如何稱呼它們?在通過對自己的體驗和對他人的觀察中,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兒童不需要教就會發怒、害怕和高興。這些情緒是自然流露,是人類遺傳的一部分。當孩子自己體驗到某種情緒的時候,會在身體或者心理上有所反應。讓孩子學會觀察和體驗這些感受,能夠讓他與自己保持距離,審視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需要學會控制情緒的外在顯露

每一種情況都有它自己的外顯形式,比如憤怒的時候踢人、開心的時候大笑等。但是,有些情緒的外顯形式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外顯形式,也就是要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奧特古的愛斯基摩人眼裡,生氣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生氣。對他們來說,只能在對付狗時才能生氣。奧特古人的孩子,在出生兩三年中是允許有憤怒和生氣的情緒,但再大一點他們就被教導這些情緒是不允許的。當然,他們不是通過吼叫或者威脅做這些的,而是用語言或者臉色平靜地表現出他們的禁令。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與西方兒童相比,奧特古兒童驚人地缺乏攻擊性。從很早開始,同伴間的敵意也很少見。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4、兒童如何思考情緒?

孩子不只是情緒的體驗者,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逐漸思考情緒。他們也會試圖去理解,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參與到情緒中意味著什麼。

費伯斯曾在一項研究中,觀察了一個幼兒園中3-5歲的孩子,記錄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事件,如搶玩具、爭順序等。結果顯示,3歲的孩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命名出現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傷心等負面情緒。

結果還顯示,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能夠確認導致這些事件的特定的原因。不過,在制定原因時,小一些的孩子傾向於指向外在原因,如“他生氣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而大一些的孩子則指明內在的狀態,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

內在的解釋更有可能被用來解釋強烈的情緒,且更多是在消極情緒上。可見,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解釋開始從看得見的原因轉向看不見的原因。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以前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歸結於外在原因,現在長大了開始關注內在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5、兒童如何描述情緒?

一旦孩子能夠說話,情緒就會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始發展。孩子不僅僅可以對它進行思考,還能把內心的經驗客觀化,從而分享情緒。

孩子一般在1歲半左右開始使用語言來指稱內在的情緒,比如“天黑了,我害怕”等等;到了2歲半,孩子開始談論別人的情緒,例如“明明傷心了”;到了3歲,孩子的情緒詞語數量和範圍迅速擴大,而且談論的不僅僅是外在感受,還能指出內在感受;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很多表示情緒的詞語,如興奮、快樂、憤怒、失望、焦慮等等。

有能力談論情緒,意味著孩子能夠對自己或者別人的情緒有一個客觀的看法。這個能力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而不斷提高,讓孩子可以討論過去的情緒事件,預測將來的情緒,分析情緒的原因和後果,體會情緒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並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情緒反應。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有研究表明,1歲半的孩子與母親談到情緒的頻率是0.8,2歲增加到4.7;2歲半就增加到12.4了。而母親也和孩子同步發展,隨著孩子年齡增加也越來越地談論情緒的原因和後果。

從性別上來看,母女之間的交談比母子之間的交談更多地涉及情緒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女孩子本身就比男孩子更關注情緒,另一方面是女孩的母親也比男孩的母親更多地談論情緒。

從家庭環境來說,研究表明,兒童參與有關情緒的交談的頻率對他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與那些較少談論情緒的孩子相比,更多參與情緒交談的孩子在理解情緒的各方面有更多的技巧。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6、關於情緒,兒童需要學習什麼?

兒童主要是通過從各種關係情境中學習情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孩子才能有機會觀察別人是怎樣處理情緒和感情的,以及清楚自己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別人的。那麼,孩子應該學習什麼呢?

(1)兒童需要學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會生氣或者害怕、害羞,內心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呢?該如何稱呼它們?在通過對自己的體驗和對他人的觀察中,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兒童不需要教就會發怒、害怕和高興。這些情緒是自然流露,是人類遺傳的一部分。當孩子自己體驗到某種情緒的時候,會在身體或者心理上有所反應。讓孩子學會觀察和體驗這些感受,能夠讓他與自己保持距離,審視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需要學會控制情緒的外在顯露

每一種情況都有它自己的外顯形式,比如憤怒的時候踢人、開心的時候大笑等。但是,有些情緒的外顯形式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外顯形式,也就是要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奧特古的愛斯基摩人眼裡,生氣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生氣。對他們來說,只能在對付狗時才能生氣。奧特古人的孩子,在出生兩三年中是允許有憤怒和生氣的情緒,但再大一點他們就被教導這些情緒是不允許的。當然,他們不是通過吼叫或者威脅做這些的,而是用語言或者臉色平靜地表現出他們的禁令。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與西方兒童相比,奧特古兒童驚人地缺乏攻擊性。從很早開始,同伴間的敵意也很少見。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需要學會看出他人的情緒

人是群居動物,所以學會“察言觀色”也很重要。從一個人外在行為中明白他的內在情緒是一種能力,因此也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只有從外在表現認出情緒,才能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比如,看見爸爸皺著眉頭,不說話,孩子就最好老老實實;看見媽媽微笑而放鬆,就可以找媽媽要糖果等等。

一個社會的情緒表達方式並不是很多,一個孩子從家裡學到的經驗基本就能夠應付他在家之外的其他場合了。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4、兒童如何思考情緒?

孩子不只是情緒的體驗者,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逐漸思考情緒。他們也會試圖去理解,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參與到情緒中意味著什麼。

費伯斯曾在一項研究中,觀察了一個幼兒園中3-5歲的孩子,記錄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事件,如搶玩具、爭順序等。結果顯示,3歲的孩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命名出現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傷心等負面情緒。

結果還顯示,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能夠確認導致這些事件的特定的原因。不過,在制定原因時,小一些的孩子傾向於指向外在原因,如“他生氣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而大一些的孩子則指明內在的狀態,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

內在的解釋更有可能被用來解釋強烈的情緒,且更多是在消極情緒上。可見,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解釋開始從看得見的原因轉向看不見的原因。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以前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歸結於外在原因,現在長大了開始關注內在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5、兒童如何描述情緒?

一旦孩子能夠說話,情緒就會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始發展。孩子不僅僅可以對它進行思考,還能把內心的經驗客觀化,從而分享情緒。

孩子一般在1歲半左右開始使用語言來指稱內在的情緒,比如“天黑了,我害怕”等等;到了2歲半,孩子開始談論別人的情緒,例如“明明傷心了”;到了3歲,孩子的情緒詞語數量和範圍迅速擴大,而且談論的不僅僅是外在感受,還能指出內在感受;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很多表示情緒的詞語,如興奮、快樂、憤怒、失望、焦慮等等。

有能力談論情緒,意味著孩子能夠對自己或者別人的情緒有一個客觀的看法。這個能力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而不斷提高,讓孩子可以討論過去的情緒事件,預測將來的情緒,分析情緒的原因和後果,體會情緒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並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情緒反應。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有研究表明,1歲半的孩子與母親談到情緒的頻率是0.8,2歲增加到4.7;2歲半就增加到12.4了。而母親也和孩子同步發展,隨著孩子年齡增加也越來越地談論情緒的原因和後果。

從性別上來看,母女之間的交談比母子之間的交談更多地涉及情緒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女孩子本身就比男孩子更關注情緒,另一方面是女孩的母親也比男孩的母親更多地談論情緒。

從家庭環境來說,研究表明,兒童參與有關情緒的交談的頻率對他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與那些較少談論情緒的孩子相比,更多參與情緒交談的孩子在理解情緒的各方面有更多的技巧。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6、關於情緒,兒童需要學習什麼?

兒童主要是通過從各種關係情境中學習情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孩子才能有機會觀察別人是怎樣處理情緒和感情的,以及清楚自己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別人的。那麼,孩子應該學習什麼呢?

(1)兒童需要學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會生氣或者害怕、害羞,內心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呢?該如何稱呼它們?在通過對自己的體驗和對他人的觀察中,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兒童不需要教就會發怒、害怕和高興。這些情緒是自然流露,是人類遺傳的一部分。當孩子自己體驗到某種情緒的時候,會在身體或者心理上有所反應。讓孩子學會觀察和體驗這些感受,能夠讓他與自己保持距離,審視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需要學會控制情緒的外在顯露

每一種情況都有它自己的外顯形式,比如憤怒的時候踢人、開心的時候大笑等。但是,有些情緒的外顯形式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外顯形式,也就是要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奧特古的愛斯基摩人眼裡,生氣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生氣。對他們來說,只能在對付狗時才能生氣。奧特古人的孩子,在出生兩三年中是允許有憤怒和生氣的情緒,但再大一點他們就被教導這些情緒是不允許的。當然,他們不是通過吼叫或者威脅做這些的,而是用語言或者臉色平靜地表現出他們的禁令。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與西方兒童相比,奧特古兒童驚人地缺乏攻擊性。從很早開始,同伴間的敵意也很少見。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需要學會看出他人的情緒

人是群居動物,所以學會“察言觀色”也很重要。從一個人外在行為中明白他的內在情緒是一種能力,因此也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只有從外在表現認出情緒,才能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比如,看見爸爸皺著眉頭,不說話,孩子就最好老老實實;看見媽媽微笑而放鬆,就可以找媽媽要糖果等等。

一個社會的情緒表達方式並不是很多,一個孩子從家裡學到的經驗基本就能夠應付他在家之外的其他場合了。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在情緒這堂課上,孩子需要學習的東西其實並不多,但是意義卻很重大。不能獲得管理情緒的能力,可能會給孩子一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那些情商高的孩子,其實就是懂得情緒管理的孩子。

"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八十歲的老人。所有成人都很熟悉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是大多數人認為情緒都是負面的,有情緒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在,科學研究為情緒正名,情緒不再是妨礙身體系統工作的噪音,而被認為是有利於一個人適應性的發展。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正面的情緒,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如果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就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曾在孩子情緒的問題上犯過很多的錯誤。例如,我家孩子第一次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尋求我的幫助。我能看出,孩子很傷心,也帶著一點憤怒。但我卻沒有重視孩子的傷心,反而責備他為何輕易被人搶了東西。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如此,我失去了教育孩子體驗“傷心”這種情緒的機會,卻讓他提前體會到了“被指責”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不但錯過了讓孩子體驗情緒的機會,反而讓 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負面情緒中。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情緒,那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才能給兒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正確的情緒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孩子的情緒發展的相關知識,屬於一種理論普及,我儘可能講解地生動詳細一些,避免使用枯燥的心理學語言。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1、什麼是情緒?

關於如何定義“情緒”,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辯論了一百多年。我在這裡採用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H·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使用的概念:

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可以從生理的、經驗的和外在行為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描述。

謝弗之所以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定義有它的好處,就是注意到任何一個情緒事件都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

(1)情緒總與某一誘發事件有關。例如,驚奇是由意想不到事件引發的,恐懼是由危險場景引發的,羞愧是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

(2)生理成分。例如,情緒來了會引發身體生理上的變化,心跳頻率、脈搏、加速的呼吸、出汗等等一些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功能。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經驗成分。例如,受到驚訝的嬰兒會感到恐懼,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選擇逃跑。

(4)通過他人外在行為變化從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比如,兒童發現另一個孩子大聲尖叫,會判斷出他可能受到了驚嚇,從而感到恐懼。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情緒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還有積極的功能。例如,一個孩子特別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般在孩子1歲前表現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能夠區別對待撫養者和其他人。這種情緒的反應有明顯的作用:它和反抗、退縮、尋求父母幫助的適應性有關。恐懼陌生人的情緒能夠讓孩子只和值得信任的人呆在一起,不會隨便被陌生人帶走。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情緒發展階段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情緒的表達》中第一次嘗試從很多方面科學記錄孩子的情緒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它是從求生的鬥爭演化而來的反應模式,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兒童出生就有的6大基本情緒,另一個是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萌發的情緒。

第一階段:6大基本情緒從兒童出生就有。

雖然專家對情緒在生命最初幾周出現的精確方式還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有6種基本情緒是可以從新生兒那裡分辨出來的,即憤怒、恐懼、驚奇、厭惡、高興和悲傷。

這些情緒是由生物性決定的,它們具有普遍性,這個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是住在南極還是北極,不管是出生3天的嬰兒還是80歲的老人,都具備這些情緒。可見,情緒具有的先天起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第二階段:自我意識的情緒在第二年開始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以及生理的成熟,新情緒出現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孩子開始表現出內疚、驕傲、難堪或者羞愧。這些新情緒和6大基本情緒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混合情緒大混戰。兒童要體驗到驕傲等新情緒,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因為個體只有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客觀的自我意識才能進行自我評價。

從第二年開始,不僅僅是情境本身,就連情境的符號也會引發情緒。比如,孩子曾被小狗咬過並留下陰影,就算他安全的在家,他想起被小狗咬的事情就會害怕。

不過,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當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後,情緒就會通過越來越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別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也不會表現很生氣,自己沒有得到最後一名也不會太失望等等。

以上就是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與生俱來的6大基本情況,以及在自我意識開始後新出現的情緒。瞭解了這個,我們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就要根據孩子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你無法通過“羞辱”這種方式來激勵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而且不讓孩子提前暴露在一些情緒當中,幫助孩子準確認識當下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情緒的表現規則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可以接受的情緒表現的規則。共享一套特定規則的群體的任何人都知道一個特定的情緒表現代表了什麼,溝通由此更加順暢。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這些規則,懂得在某個情境下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甚至使用不同的情緒來代表真實的感受。

情緒的表現規則分為4類:

(1)最小化規則:在這樣一種場合中,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例如,愛斯基摩人不喜歡生氣,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減弱。

(2)最大化規則:它主要指積極情緒的表達方式,例如因為獎勵而獲得禮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單單給孩子禮物更熱烈。

(3)面具規則:在一種場合中,表現出一種中立的表情被認為是恰當的。比如,伊菲魯克人不允許表現出高興,他們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避免任何表現這種情緒的相關的興奮。

(4)替代規則:指使用一種很不同的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例如收到禮物的孩子,就算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會表現出失望,顯然就學會了這種規則。

前兩種規則孩子很容易學會,所以它們出現的時間也比後兩種要早一些。當孩子長到2歲左右,他開始為了得到媽媽的同情而誇張地哭,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第4種規則。只有到了6歲,孩子才能徹底明白真實和表象之間的區別,才能明白體會到感情和行為可以不對應,才能清楚為了社會習俗的原因而隱瞞真實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4、兒童如何思考情緒?

孩子不只是情緒的體驗者,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逐漸思考情緒。他們也會試圖去理解,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參與到情緒中意味著什麼。

費伯斯曾在一項研究中,觀察了一個幼兒園中3-5歲的孩子,記錄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事件,如搶玩具、爭順序等。結果顯示,3歲的孩子就能夠相當準確地命名出現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傷心等負面情緒。

結果還顯示,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能夠確認導致這些事件的特定的原因。不過,在制定原因時,小一些的孩子傾向於指向外在原因,如“他生氣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而大一些的孩子則指明內在的狀態,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

內在的解釋更有可能被用來解釋強烈的情緒,且更多是在消極情緒上。可見,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解釋開始從看得見的原因轉向看不見的原因。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以前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歸結於外在原因,現在長大了開始關注內在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5、兒童如何描述情緒?

一旦孩子能夠說話,情緒就會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始發展。孩子不僅僅可以對它進行思考,還能把內心的經驗客觀化,從而分享情緒。

孩子一般在1歲半左右開始使用語言來指稱內在的情緒,比如“天黑了,我害怕”等等;到了2歲半,孩子開始談論別人的情緒,例如“明明傷心了”;到了3歲,孩子的情緒詞語數量和範圍迅速擴大,而且談論的不僅僅是外在感受,還能指出內在感受;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已經習慣很多表示情緒的詞語,如興奮、快樂、憤怒、失望、焦慮等等。

有能力談論情緒,意味著孩子能夠對自己或者別人的情緒有一個客觀的看法。這個能力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而不斷提高,讓孩子可以討論過去的情緒事件,預測將來的情緒,分析情緒的原因和後果,體會情緒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並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情緒反應。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有研究表明,1歲半的孩子與母親談到情緒的頻率是0.8,2歲增加到4.7;2歲半就增加到12.4了。而母親也和孩子同步發展,隨著孩子年齡增加也越來越地談論情緒的原因和後果。

從性別上來看,母女之間的交談比母子之間的交談更多地涉及情緒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女孩子本身就比男孩子更關注情緒,另一方面是女孩的母親也比男孩的母親更多地談論情緒。

從家庭環境來說,研究表明,兒童參與有關情緒的交談的頻率對他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與那些較少談論情緒的孩子相比,更多參與情緒交談的孩子在理解情緒的各方面有更多的技巧。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6、關於情緒,兒童需要學習什麼?

兒童主要是通過從各種關係情境中學習情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孩子才能有機會觀察別人是怎樣處理情緒和感情的,以及清楚自己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別人的。那麼,孩子應該學習什麼呢?

(1)兒童需要學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會生氣或者害怕、害羞,內心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呢?該如何稱呼它們?在通過對自己的體驗和對他人的觀察中,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兒童不需要教就會發怒、害怕和高興。這些情緒是自然流露,是人類遺傳的一部分。當孩子自己體驗到某種情緒的時候,會在身體或者心理上有所反應。讓孩子學會觀察和體驗這些感受,能夠讓他與自己保持距離,審視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2)兒童需要學會控制情緒的外在顯露

每一種情況都有它自己的外顯形式,比如憤怒的時候踢人、開心的時候大笑等。但是,有些情緒的外顯形式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外顯形式,也就是要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奧特古的愛斯基摩人眼裡,生氣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生氣。對他們來說,只能在對付狗時才能生氣。奧特古人的孩子,在出生兩三年中是允許有憤怒和生氣的情緒,但再大一點他們就被教導這些情緒是不允許的。當然,他們不是通過吼叫或者威脅做這些的,而是用語言或者臉色平靜地表現出他們的禁令。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與西方兒童相比,奧特古兒童驚人地缺乏攻擊性。從很早開始,同伴間的敵意也很少見。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3)兒童需要學會看出他人的情緒

人是群居動物,所以學會“察言觀色”也很重要。從一個人外在行為中明白他的內在情緒是一種能力,因此也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只有從外在表現認出情緒,才能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比如,看見爸爸皺著眉頭,不說話,孩子就最好老老實實;看見媽媽微笑而放鬆,就可以找媽媽要糖果等等。

一個社會的情緒表達方式並不是很多,一個孩子從家裡學到的經驗基本就能夠應付他在家之外的其他場合了。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在情緒這堂課上,孩子需要學習的東西其實並不多,但是意義卻很重大。不能獲得管理情緒的能力,可能會給孩子一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那些情商高的孩子,其實就是懂得情緒管理的孩子。

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情緒發展有律可循,家長懂了,才能科學應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