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不假,3歲前這麼養孩子,你能看到Ta20年後優秀

心理健康 敏感期 英國 幼兒園 早期教育 教育秀秀看 2018-12-26

常聽老一輩的人說,“3歲看大”,其實它是有一定道理的。

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做過一項特別的試驗觀察。他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

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坐立不安型。

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調查結果如下:

表現類別 -佔有比率- 幼年時的表現- 成年後的表現

▋ 充滿自信型, 28% ,活潑熱心,為人外向型性格。 性格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 良好適應型, 40%, 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 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與幼年時期相比沒什麼變化。

▋ 沉默寡言型, 8%, 性格沉默,言語較少。 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 坐立不安型, 10% ,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產生對抗情緒。

▋ 自我約束型,14%, 自我約束力強,不輕易被外界干擾。 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實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瞭,孩子0-3歲的發展狀況對於未來的個人發展是有著重要影響的,即科學驗證了那句“三歲看大”的俗話。

就像卡斯比教授所說,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0-3歲不僅是孩子各方面高速發育的階段,更是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

三歲看大”不假,3歲前這麼養孩子,你能看到Ta20年後優秀

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只有我們真正去了解孩子的身心發育,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以下這4點是你不得不瞭解的0-3歲孩子養育關鍵點,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01

關注孩子3歲前的敏感期

所謂的敏感期其實是指0-3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很多爸爸媽媽把孩子敏感期中一些表現誤當作他們不好的行為不斷批評和指責,

其實,這樣的做法違背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覺得痛苦的同時,還可能留下心理健康的隱患。

爸爸媽媽需要特別特別注意這幾個敏感期:

· 口腔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發生在孩子出生後不久一直持續到一歲多一點。你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無論我們怎麼阻止,都還是會喜歡把手放進嘴巴里,並且吃得津津有味。

這是孩子在試圖用口腔去探索世界,順利渡過這個敏感期後,孩子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食物之外的東西。

在口腔敏感期裡,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這樣不乾淨而不斷地阻止孩子,有些孩子進到幼兒園、小學以後還有吸吮手指和其他物品的習慣,

在一定程度上就和他們沒有過好這個敏感期有關,還可能因此延伸出現愛吃零食、愛吐口水和罵髒話的不良行為。

三歲看大”不假,3歲前這麼養孩子,你能看到Ta20年後優秀

· 肢體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和口腔敏感期後期相重疊,孩子在手的敏感期時會變得很愛用手扔東西,喜歡用手去摳小窟窿,甚至是我們打人,

但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的打人,只是他們手臂肌肉練習的動作。

腿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後期相重疊,有時候常常會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 物權意識敏感期

物權敏感期會出現在孩子兩歲多的時候,這個時期你會發現孩子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甚至是最親的媽媽。

教育專家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他們不是自私,只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他們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和物品的關係。

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想盡辦法逼著孩子改掉這個“習慣”,或者逼著他們去分享,而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去理解孩子的行為。

三歲看大”不假,3歲前這麼養孩子,你能看到Ta20年後優秀

02

3歲前不要“教”,示範就好

知道三歲以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後,很多爸爸媽媽覺得應該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但其實,孩子0-3歲這段時期,教孩子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不但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還可能讓孩子提前厭倦和牴觸被“教”。

這個階段更是孩子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將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所謂的不教其實不是真的當“甩手掌櫃”,而是選擇用身教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去學習和探索。

三歲看大”不假,3歲前這麼養孩子,你能看到Ta20年後優秀

比如在玩玩具的時候,不用和孩子說一大堆這個這個怎麼玩,我們只需要說, “寶寶,看媽媽做”,然後放慢速度去做展示。

之後,就把時間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和琢磨,不要打擾他們。

注意這裡的“不要打擾”哦,有些爸爸媽媽喜歡在孩子有一點錯誤跡象的時候就插入指錯,“錯了錯了,不是這樣的,你應該……”

這樣的做法非但不利於孩子將外部信息內化,即真正學到東西,同時,孩子的專注力也會因為我們的“打擾”而被破壞,得不償失。

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03

讓兩歲以內的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長時間看電視會使腦部細胞處於半睡眠狀態。在歐美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提倡少看電視或不看電視。

但在咱們的國家,很多家庭生活習慣都是:長時間都開著電視機(或者電子產品),孩子從小長時間看各類電視節目或動畫片。

孩子在兩歲以前處於感知運動的階段,他們主要通過移動、操作、嗅、觸摸、重複等多種方式多種感官充分地感知環境及物品,

如果長時間看電視(或電子產品)將會使得腦部細胞處於半睡眠的狀態,不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三歲看大”不假,3歲前這麼養孩子,你能看到Ta20年後優秀

同時,盯著各種電子屏幕也會讓視覺發育不良,對視力產生破壞,其他各種感官的功能更是發展不起來,將極大地阻礙孩子的認知和交流能力的發展。

這樣的孩子很難與外界交流,反應遲鈍,很有可能會因此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

所以,為了孩子的視覺發育,大腦發育,應該儘量讓兩歲以前的孩子遠離電視及各類電子產品!

04

入園前,先看孩子適不適合

入園後,放下入園焦慮感

很多爸爸媽媽們會困惑:究竟應該如何讓孩子順利入園,什麼時間最好?

國家規定的時間是三週歲上幼兒園,六週歲上小學,這個規定是基於科學的人性化的基礎上設置的。

一般來說,在孩子三歲前是不建議爸爸媽媽們早早地把孩子送進幼托機構的,

不但不能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習慣,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幼兒園是孩子們集體生活的小園區,集體生活要求孩子們需要擁有獨立生活自理的能力,

而這個能力,在入園前就需要寶爸寶媽有意識地培養孩子。

大部分孩子在三歲以前都沒有辦法完整告訴爸爸媽媽一個小時以前都發生了什麼,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告訴我們老師對他們好不好,有沒有和別的小朋友鬧矛盾等,

當孩子不能傾訴自己所遭遇的事情,其實也就沒有辦法宣洩心裡的不良情緒,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影響,但情緒會在他們心底累積,對於孩子健康人格的構建非常不利。

所以,入園前爸爸媽媽至少需要確認寶寶是否具備以上兩點。

三歲看大”不假,3歲前這麼養孩子,你能看到Ta20年後優秀

當孩子正式入園時,媽媽和孩子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入園焦慮的現象,這也是一種分離焦慮的現象,孩子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幼兒園產生強烈的抗拒。

如果我們選擇用不良的告別方式其實將延長孩子的分離焦慮期,並且讓孩子心裡產生不安全感,認為自己是不被爸爸媽媽所喜愛的。

這樣的不安全感帶來的痛苦將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中,並可能會延續到孩子未來的生活中。

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其實正確的告別方式應該是:

  • 平靜地和孩子告別,大人不要受孩子情緒感染,大人如果表現出萬分不捨,過於認同孩子的悲傷情況就會導致孩子更害怕分離。
  • 平靜地說:寶寶,再見!你放學了媽媽就來接你。然後,馬上離開,不要讓孩子抓住媽媽的衣服,讓老師抱著孩子撫慰孩子,允許他哭。
三歲看大”不假,3歲前這麼養孩子,你能看到Ta20年後優秀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我們成為父母之前,沒有人來給我們進行過考試,但其實,只要看看我們的孩子,心裡也自然有了個分數。

0-3歲時孩子成長髮育中很重要的關鍵期,更是每一個爸爸媽媽們自我成長的學習期。

所以,為了不錯過孩子成長的重要關鍵期,也為了更好得提升自己,也許這個課程可以幫到你。

擁有20年早幼教從業經驗的馬秀老師精心設計此課程,內容除了涉及以上提及的0-3歲孩子成長關鍵點講解,

更包含餵養習慣,獨立睡眠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專注力培養等等習慣、能力養成技巧。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進入瞭解課程詳情

關於講師

馬秀老師

《教育秀秀看》創始人

兒童心理行為專家,國家高級育嬰師,兒童繪畫心理治療師,美式催眠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擁有20年一線早教園、幼兒園園長經驗,參與100+場育兒科普講座,幫助1000+家庭父母解決育兒生活中10000+個棘手問題。

- END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即可進入“教育秀秀看”家庭教育課堂

獲取0-3歲關鍵期養育課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