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緊摟著並掛在媽媽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些的情形:

本來上了一天班就超級疲憊的媽媽,剛回到家,孩子就伸著手衝媽媽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鬧個不停。

晚上睡覺時,本來熟睡的孩子,突然也會迷糊著喊上幾句媽媽,翻翻身抱著媽媽的胳膊,或摟著媽媽的脖子,或挨著媽媽的臉,否則沒一會兒就哭著醒來了。

而也有的寶寶對奶奶特別依戀,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必須是奶奶,否則就哭,吃飯穿衣做遊戲……一切都離不開奶奶。

很明顯,不管是親戚家的妞妞,還是其他愛粘著媽媽或奶奶的寶寶,都無比強烈地依戀著自己的撫養人,但能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壞習慣嗎?

當然不是!因為依戀是寶寶與生俱居來的情感能力,是寶寶得以生存成長的重要手段。可如果過分依戀的話,確實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依戀的概念及發生機制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依戀”的概念,百科上說: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現代研究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於建構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而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同時,將預防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領域相結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僅需要物質撫養,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的觀點,並認為“在孩子0-3歲敏感期內,心理撫養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開始關注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的孤兒,他們大都在養育院長大,結果成年以後,心理問題就特別多。當這個群體被深入研究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成年以後,出現那麼多的焦慮、敏感、自尊、抑鬱問題等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情感成長過程當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對一的穩定的撫養關係。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緊摟著並掛在媽媽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些的情形:

本來上了一天班就超級疲憊的媽媽,剛回到家,孩子就伸著手衝媽媽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鬧個不停。

晚上睡覺時,本來熟睡的孩子,突然也會迷糊著喊上幾句媽媽,翻翻身抱著媽媽的胳膊,或摟著媽媽的脖子,或挨著媽媽的臉,否則沒一會兒就哭著醒來了。

而也有的寶寶對奶奶特別依戀,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必須是奶奶,否則就哭,吃飯穿衣做遊戲……一切都離不開奶奶。

很明顯,不管是親戚家的妞妞,還是其他愛粘著媽媽或奶奶的寶寶,都無比強烈地依戀著自己的撫養人,但能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壞習慣嗎?

當然不是!因為依戀是寶寶與生俱居來的情感能力,是寶寶得以生存成長的重要手段。可如果過分依戀的話,確實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依戀的概念及發生機制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依戀”的概念,百科上說: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現代研究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於建構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而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同時,將預防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領域相結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僅需要物質撫養,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的觀點,並認為“在孩子0-3歲敏感期內,心理撫養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開始關注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的孤兒,他們大都在養育院長大,結果成年以後,心理問題就特別多。當這個群體被深入研究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成年以後,出現那麼多的焦慮、敏感、自尊、抑鬱問題等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情感成長過程當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對一的穩定的撫養關係。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抑鬱悲傷中的孤兒

研究表明,依戀的內在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新生嬰兒的無能無助。

低等動物在生命的初期是具有獨立性的,比如小雞破殼便能站立、行走和吃米;小貓小狗一生下來就能靠嗅覺,然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去母貓母狗身邊吃奶。而人呢,雖是自然界當中最聰明最高級的動物,但在生命的初期卻是最笨最脆弱最無助的,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兒都需要外界的幫助,甚至有的小嬰兒仰臥吐奶的話,一不小心還能把自己給嗆死了。

就是這種完全的無能無助,決定了Ta每一個生存的需求都必須得有人給予幫助。而這些幫助對Ta而言,都是消除痛苦難受的感覺,而帶來溫暖、舒適和愉悅。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依戀理論創始人——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鮑爾比所說的:

依戀是一種生物性需要,是嬰兒本能反應的結果,他們需要與照看者的親密感。從出生開始,孩子和母親之間不斷深化的互動模式也形成了“依戀的內部模式”。

所以依戀,其實就是撫養人(通常是母親)在日復一日的辛苦撫養過程中,在與寶寶的互動交流中,讓Ta通過不同途徑,比如記住你的氣味、聲音、相貌等,從而對你放心眷戀的一個正常現象。

二、依戀關係形成的階段及類型

寶寶早期依戀關係的產生雖然是本能使然,但也是需要逐步發展強化的。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將依戀關係的發展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緊摟著並掛在媽媽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些的情形:

本來上了一天班就超級疲憊的媽媽,剛回到家,孩子就伸著手衝媽媽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鬧個不停。

晚上睡覺時,本來熟睡的孩子,突然也會迷糊著喊上幾句媽媽,翻翻身抱著媽媽的胳膊,或摟著媽媽的脖子,或挨著媽媽的臉,否則沒一會兒就哭著醒來了。

而也有的寶寶對奶奶特別依戀,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必須是奶奶,否則就哭,吃飯穿衣做遊戲……一切都離不開奶奶。

很明顯,不管是親戚家的妞妞,還是其他愛粘著媽媽或奶奶的寶寶,都無比強烈地依戀著自己的撫養人,但能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壞習慣嗎?

當然不是!因為依戀是寶寶與生俱居來的情感能力,是寶寶得以生存成長的重要手段。可如果過分依戀的話,確實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依戀的概念及發生機制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依戀”的概念,百科上說: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現代研究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於建構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而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同時,將預防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領域相結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僅需要物質撫養,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的觀點,並認為“在孩子0-3歲敏感期內,心理撫養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開始關注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的孤兒,他們大都在養育院長大,結果成年以後,心理問題就特別多。當這個群體被深入研究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成年以後,出現那麼多的焦慮、敏感、自尊、抑鬱問題等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情感成長過程當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對一的穩定的撫養關係。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抑鬱悲傷中的孤兒

研究表明,依戀的內在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新生嬰兒的無能無助。

低等動物在生命的初期是具有獨立性的,比如小雞破殼便能站立、行走和吃米;小貓小狗一生下來就能靠嗅覺,然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去母貓母狗身邊吃奶。而人呢,雖是自然界當中最聰明最高級的動物,但在生命的初期卻是最笨最脆弱最無助的,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兒都需要外界的幫助,甚至有的小嬰兒仰臥吐奶的話,一不小心還能把自己給嗆死了。

就是這種完全的無能無助,決定了Ta每一個生存的需求都必須得有人給予幫助。而這些幫助對Ta而言,都是消除痛苦難受的感覺,而帶來溫暖、舒適和愉悅。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依戀理論創始人——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鮑爾比所說的:

依戀是一種生物性需要,是嬰兒本能反應的結果,他們需要與照看者的親密感。從出生開始,孩子和母親之間不斷深化的互動模式也形成了“依戀的內部模式”。

所以依戀,其實就是撫養人(通常是母親)在日復一日的辛苦撫養過程中,在與寶寶的互動交流中,讓Ta通過不同途徑,比如記住你的氣味、聲音、相貌等,從而對你放心眷戀的一個正常現象。

二、依戀關係形成的階段及類型

寶寶早期依戀關係的產生雖然是本能使然,但也是需要逐步發展強化的。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將依戀關係的發展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鮑爾比關於依戀關係發展的四個劃分階段

按照我的理解來講:

在06周無差別的反應期,嬰兒大部分都是生理性的需求,只要有人能夠在Ta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再加上此時的Ta更多的是關注自我和內在,並沒有能力對外界進行過多的探索和認知,也許會通過氣味與聲音對撫養人進行簡單識別,但並不會進行特殊對待。俗話常說 “有奶便是娘”,此時放在這裡還是挺貼切的。

在6周6至8個月的依戀關係建立期,嬰兒已經開始不斷擴大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充分調動自身感知能力,在Ta身體生理條件逐漸強大起來的同時,個性化的心理情感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會從熟悉的人或物上獲取更多的安全感,會強化自我與撫養者之間的感情聯結。當Ta的視力水平不斷提高後,很快便會在日復一日的互動迴應、刺激交流、換洗逗玩等活動中,觀察並記住撫養人的相貌,儲存起來,並表現出特殊偏好,即對母親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和反映。

在半歲至2歲的依戀關係明確期,寶寶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迅速增強並攀升至頂峰。此時的寶寶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Ta的認知能力並不完善,常常會對一些行為概念或語言情境產生誤解,例如,依戀對象暫時離開時,Ta可能會覺得那是永遠消失;看到陌生人靠近時,Ta會不自覺地緊張不安,特別沒有安全感;聽到別人說“你媽媽/爸爸不要你了”,Ta很輕易就會信以為真……這一系列綜合因素都在促使孩子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更加明確,依戀行為逐步加重。

在2歲以後的交互觀念形成時期,當寶寶自我意識突飛猛進,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其自身安全感會增強,也能逐漸明白個體與個體之間差異關係,會理解“分離”、“消失”、“真話/假話”等行為或概念,而且還會不斷地由自我觀念向他人觀念延伸,形成交互觀念,逐步減輕對撫養人的依戀,轉移為其他的情緒情感。所以,此時寶寶的依戀行為會因為獨立性的增強而逐漸減弱。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緊摟著並掛在媽媽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些的情形:

本來上了一天班就超級疲憊的媽媽,剛回到家,孩子就伸著手衝媽媽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鬧個不停。

晚上睡覺時,本來熟睡的孩子,突然也會迷糊著喊上幾句媽媽,翻翻身抱著媽媽的胳膊,或摟著媽媽的脖子,或挨著媽媽的臉,否則沒一會兒就哭著醒來了。

而也有的寶寶對奶奶特別依戀,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必須是奶奶,否則就哭,吃飯穿衣做遊戲……一切都離不開奶奶。

很明顯,不管是親戚家的妞妞,還是其他愛粘著媽媽或奶奶的寶寶,都無比強烈地依戀著自己的撫養人,但能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壞習慣嗎?

當然不是!因為依戀是寶寶與生俱居來的情感能力,是寶寶得以生存成長的重要手段。可如果過分依戀的話,確實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依戀的概念及發生機制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依戀”的概念,百科上說: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現代研究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於建構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而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同時,將預防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領域相結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僅需要物質撫養,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的觀點,並認為“在孩子0-3歲敏感期內,心理撫養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開始關注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的孤兒,他們大都在養育院長大,結果成年以後,心理問題就特別多。當這個群體被深入研究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成年以後,出現那麼多的焦慮、敏感、自尊、抑鬱問題等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情感成長過程當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對一的穩定的撫養關係。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抑鬱悲傷中的孤兒

研究表明,依戀的內在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新生嬰兒的無能無助。

低等動物在生命的初期是具有獨立性的,比如小雞破殼便能站立、行走和吃米;小貓小狗一生下來就能靠嗅覺,然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去母貓母狗身邊吃奶。而人呢,雖是自然界當中最聰明最高級的動物,但在生命的初期卻是最笨最脆弱最無助的,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兒都需要外界的幫助,甚至有的小嬰兒仰臥吐奶的話,一不小心還能把自己給嗆死了。

就是這種完全的無能無助,決定了Ta每一個生存的需求都必須得有人給予幫助。而這些幫助對Ta而言,都是消除痛苦難受的感覺,而帶來溫暖、舒適和愉悅。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依戀理論創始人——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鮑爾比所說的:

依戀是一種生物性需要,是嬰兒本能反應的結果,他們需要與照看者的親密感。從出生開始,孩子和母親之間不斷深化的互動模式也形成了“依戀的內部模式”。

所以依戀,其實就是撫養人(通常是母親)在日復一日的辛苦撫養過程中,在與寶寶的互動交流中,讓Ta通過不同途徑,比如記住你的氣味、聲音、相貌等,從而對你放心眷戀的一個正常現象。

二、依戀關係形成的階段及類型

寶寶早期依戀關係的產生雖然是本能使然,但也是需要逐步發展強化的。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將依戀關係的發展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鮑爾比關於依戀關係發展的四個劃分階段

按照我的理解來講:

在06周無差別的反應期,嬰兒大部分都是生理性的需求,只要有人能夠在Ta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再加上此時的Ta更多的是關注自我和內在,並沒有能力對外界進行過多的探索和認知,也許會通過氣味與聲音對撫養人進行簡單識別,但並不會進行特殊對待。俗話常說 “有奶便是娘”,此時放在這裡還是挺貼切的。

在6周6至8個月的依戀關係建立期,嬰兒已經開始不斷擴大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充分調動自身感知能力,在Ta身體生理條件逐漸強大起來的同時,個性化的心理情感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會從熟悉的人或物上獲取更多的安全感,會強化自我與撫養者之間的感情聯結。當Ta的視力水平不斷提高後,很快便會在日復一日的互動迴應、刺激交流、換洗逗玩等活動中,觀察並記住撫養人的相貌,儲存起來,並表現出特殊偏好,即對母親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和反映。

在半歲至2歲的依戀關係明確期,寶寶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迅速增強並攀升至頂峰。此時的寶寶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Ta的認知能力並不完善,常常會對一些行為概念或語言情境產生誤解,例如,依戀對象暫時離開時,Ta可能會覺得那是永遠消失;看到陌生人靠近時,Ta會不自覺地緊張不安,特別沒有安全感;聽到別人說“你媽媽/爸爸不要你了”,Ta很輕易就會信以為真……這一系列綜合因素都在促使孩子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更加明確,依戀行為逐步加重。

在2歲以後的交互觀念形成時期,當寶寶自我意識突飛猛進,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其自身安全感會增強,也能逐漸明白個體與個體之間差異關係,會理解“分離”、“消失”、“真話/假話”等行為或概念,而且還會不斷地由自我觀念向他人觀念延伸,形成交互觀念,逐步減輕對撫養人的依戀,轉移為其他的情緒情感。所以,此時寶寶的依戀行為會因為獨立性的增強而逐漸減弱。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媽媽上班前和寶寶揮手說“再見”

關於依戀的類型,美國心理學家曾通過“陌生情境”實驗,觀察嬰兒與母親分離和重聚時對母親的反應、和陌生人相處的表現以及探索行為後,總結歸納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兩大類,如圖所示: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緊摟著並掛在媽媽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些的情形:

本來上了一天班就超級疲憊的媽媽,剛回到家,孩子就伸著手衝媽媽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鬧個不停。

晚上睡覺時,本來熟睡的孩子,突然也會迷糊著喊上幾句媽媽,翻翻身抱著媽媽的胳膊,或摟著媽媽的脖子,或挨著媽媽的臉,否則沒一會兒就哭著醒來了。

而也有的寶寶對奶奶特別依戀,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必須是奶奶,否則就哭,吃飯穿衣做遊戲……一切都離不開奶奶。

很明顯,不管是親戚家的妞妞,還是其他愛粘著媽媽或奶奶的寶寶,都無比強烈地依戀著自己的撫養人,但能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壞習慣嗎?

當然不是!因為依戀是寶寶與生俱居來的情感能力,是寶寶得以生存成長的重要手段。可如果過分依戀的話,確實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依戀的概念及發生機制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依戀”的概念,百科上說: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現代研究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於建構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而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同時,將預防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領域相結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僅需要物質撫養,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的觀點,並認為“在孩子0-3歲敏感期內,心理撫養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開始關注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的孤兒,他們大都在養育院長大,結果成年以後,心理問題就特別多。當這個群體被深入研究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成年以後,出現那麼多的焦慮、敏感、自尊、抑鬱問題等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情感成長過程當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對一的穩定的撫養關係。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抑鬱悲傷中的孤兒

研究表明,依戀的內在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新生嬰兒的無能無助。

低等動物在生命的初期是具有獨立性的,比如小雞破殼便能站立、行走和吃米;小貓小狗一生下來就能靠嗅覺,然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去母貓母狗身邊吃奶。而人呢,雖是自然界當中最聰明最高級的動物,但在生命的初期卻是最笨最脆弱最無助的,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兒都需要外界的幫助,甚至有的小嬰兒仰臥吐奶的話,一不小心還能把自己給嗆死了。

就是這種完全的無能無助,決定了Ta每一個生存的需求都必須得有人給予幫助。而這些幫助對Ta而言,都是消除痛苦難受的感覺,而帶來溫暖、舒適和愉悅。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依戀理論創始人——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鮑爾比所說的:

依戀是一種生物性需要,是嬰兒本能反應的結果,他們需要與照看者的親密感。從出生開始,孩子和母親之間不斷深化的互動模式也形成了“依戀的內部模式”。

所以依戀,其實就是撫養人(通常是母親)在日復一日的辛苦撫養過程中,在與寶寶的互動交流中,讓Ta通過不同途徑,比如記住你的氣味、聲音、相貌等,從而對你放心眷戀的一個正常現象。

二、依戀關係形成的階段及類型

寶寶早期依戀關係的產生雖然是本能使然,但也是需要逐步發展強化的。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將依戀關係的發展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鮑爾比關於依戀關係發展的四個劃分階段

按照我的理解來講:

在06周無差別的反應期,嬰兒大部分都是生理性的需求,只要有人能夠在Ta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再加上此時的Ta更多的是關注自我和內在,並沒有能力對外界進行過多的探索和認知,也許會通過氣味與聲音對撫養人進行簡單識別,但並不會進行特殊對待。俗話常說 “有奶便是娘”,此時放在這裡還是挺貼切的。

在6周6至8個月的依戀關係建立期,嬰兒已經開始不斷擴大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充分調動自身感知能力,在Ta身體生理條件逐漸強大起來的同時,個性化的心理情感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會從熟悉的人或物上獲取更多的安全感,會強化自我與撫養者之間的感情聯結。當Ta的視力水平不斷提高後,很快便會在日復一日的互動迴應、刺激交流、換洗逗玩等活動中,觀察並記住撫養人的相貌,儲存起來,並表現出特殊偏好,即對母親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和反映。

在半歲至2歲的依戀關係明確期,寶寶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迅速增強並攀升至頂峰。此時的寶寶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Ta的認知能力並不完善,常常會對一些行為概念或語言情境產生誤解,例如,依戀對象暫時離開時,Ta可能會覺得那是永遠消失;看到陌生人靠近時,Ta會不自覺地緊張不安,特別沒有安全感;聽到別人說“你媽媽/爸爸不要你了”,Ta很輕易就會信以為真……這一系列綜合因素都在促使孩子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更加明確,依戀行為逐步加重。

在2歲以後的交互觀念形成時期,當寶寶自我意識突飛猛進,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其自身安全感會增強,也能逐漸明白個體與個體之間差異關係,會理解“分離”、“消失”、“真話/假話”等行為或概念,而且還會不斷地由自我觀念向他人觀念延伸,形成交互觀念,逐步減輕對撫養人的依戀,轉移為其他的情緒情感。所以,此時寶寶的依戀行為會因為獨立性的增強而逐漸減弱。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媽媽上班前和寶寶揮手說“再見”

關於依戀的類型,美國心理學家曾通過“陌生情境”實驗,觀察嬰兒與母親分離和重聚時對母親的反應、和陌生人相處的表現以及探索行為後,總結歸納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兩大類,如圖所示: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依戀的具體類型及表現

有數據表明,在正常的家庭撫養關係下,如果Ta能夠獲取足夠的安全感,有65%至70%的嬰兒都能逐步形成對母親的安全型依戀,這是種良好、積極的依戀。

但也存在約30%至35%的嬰兒屬於 “反抗”、“迴避”或“紊亂”型,即不安全型依戀,這些是消極、不良的依戀,危害極大。心理學研究表明,抵抗型依戀的兒童易表現出退縮性行為,迴避型依戀的兒童易成長為具有反社會性和攻擊性行為的個體,混亂依戀的兒童易發展成為精神障礙患者。

不論哪種依戀類型,都會給孩子將來的心理、成長、婚姻、與人相處等方方面面帶來極大影響,甚至通過“代際傳遞”的作用,還會對其下一代產生更為深遠的作用。

三、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戀模式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

孩子12歲以前,是心理撫養的優勢時期,也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期。而0~6歲又是最關鍵的。其中0~3歲著重於情感培養,3~6歲著重於性格培養。

而有“英國國民心理學家”美譽的奧利弗·詹姆斯也認為:

0~3歲,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戀模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撫育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依戀模式。

因此如何抓住0~3歲心理依戀關鍵期,養育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寶寶,應該是各位家長最關心、最需要學習的地方。下面從四個方面給出建議:

1、重視寶寶的互動參與

研究人員發現,出生2個小時後的嬰兒會通過集中注意力,琢磨媽媽或爸爸的面部表情和手勢,聽他們的語調,來嘗試和他們溝通。因此在日常撫養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將寶寶視為“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撫養人給予的一切,而是要讓寶寶參與互動。

比如母親與寶寶所發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利用母親的天性本能,在教導寶寶的同時,時刻呼應感情,引導寶寶參與玩耍互動,通過“參與玩耍”—“冷靜、休息”—“再開始另外一個回合玩耍”的互動模式,讓寶寶的腦部神經得到有效的刺激和工作,形成寶寶與父母感情聯絡網、促進依戀關係的同時,還能幫助寶寶學習處理情緒的能力,使其成長為一個在感情上能夠包容、有彈性的人。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緊摟著並掛在媽媽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些的情形:

本來上了一天班就超級疲憊的媽媽,剛回到家,孩子就伸著手衝媽媽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鬧個不停。

晚上睡覺時,本來熟睡的孩子,突然也會迷糊著喊上幾句媽媽,翻翻身抱著媽媽的胳膊,或摟著媽媽的脖子,或挨著媽媽的臉,否則沒一會兒就哭著醒來了。

而也有的寶寶對奶奶特別依戀,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必須是奶奶,否則就哭,吃飯穿衣做遊戲……一切都離不開奶奶。

很明顯,不管是親戚家的妞妞,還是其他愛粘著媽媽或奶奶的寶寶,都無比強烈地依戀著自己的撫養人,但能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壞習慣嗎?

當然不是!因為依戀是寶寶與生俱居來的情感能力,是寶寶得以生存成長的重要手段。可如果過分依戀的話,確實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依戀的概念及發生機制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依戀”的概念,百科上說: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現代研究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於建構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而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同時,將預防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領域相結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僅需要物質撫養,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的觀點,並認為“在孩子0-3歲敏感期內,心理撫養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開始關注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的孤兒,他們大都在養育院長大,結果成年以後,心理問題就特別多。當這個群體被深入研究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成年以後,出現那麼多的焦慮、敏感、自尊、抑鬱問題等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情感成長過程當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對一的穩定的撫養關係。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抑鬱悲傷中的孤兒

研究表明,依戀的內在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新生嬰兒的無能無助。

低等動物在生命的初期是具有獨立性的,比如小雞破殼便能站立、行走和吃米;小貓小狗一生下來就能靠嗅覺,然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去母貓母狗身邊吃奶。而人呢,雖是自然界當中最聰明最高級的動物,但在生命的初期卻是最笨最脆弱最無助的,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兒都需要外界的幫助,甚至有的小嬰兒仰臥吐奶的話,一不小心還能把自己給嗆死了。

就是這種完全的無能無助,決定了Ta每一個生存的需求都必須得有人給予幫助。而這些幫助對Ta而言,都是消除痛苦難受的感覺,而帶來溫暖、舒適和愉悅。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依戀理論創始人——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鮑爾比所說的:

依戀是一種生物性需要,是嬰兒本能反應的結果,他們需要與照看者的親密感。從出生開始,孩子和母親之間不斷深化的互動模式也形成了“依戀的內部模式”。

所以依戀,其實就是撫養人(通常是母親)在日復一日的辛苦撫養過程中,在與寶寶的互動交流中,讓Ta通過不同途徑,比如記住你的氣味、聲音、相貌等,從而對你放心眷戀的一個正常現象。

二、依戀關係形成的階段及類型

寶寶早期依戀關係的產生雖然是本能使然,但也是需要逐步發展強化的。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將依戀關係的發展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鮑爾比關於依戀關係發展的四個劃分階段

按照我的理解來講:

在06周無差別的反應期,嬰兒大部分都是生理性的需求,只要有人能夠在Ta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再加上此時的Ta更多的是關注自我和內在,並沒有能力對外界進行過多的探索和認知,也許會通過氣味與聲音對撫養人進行簡單識別,但並不會進行特殊對待。俗話常說 “有奶便是娘”,此時放在這裡還是挺貼切的。

在6周6至8個月的依戀關係建立期,嬰兒已經開始不斷擴大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充分調動自身感知能力,在Ta身體生理條件逐漸強大起來的同時,個性化的心理情感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會從熟悉的人或物上獲取更多的安全感,會強化自我與撫養者之間的感情聯結。當Ta的視力水平不斷提高後,很快便會在日復一日的互動迴應、刺激交流、換洗逗玩等活動中,觀察並記住撫養人的相貌,儲存起來,並表現出特殊偏好,即對母親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和反映。

在半歲至2歲的依戀關係明確期,寶寶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迅速增強並攀升至頂峰。此時的寶寶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Ta的認知能力並不完善,常常會對一些行為概念或語言情境產生誤解,例如,依戀對象暫時離開時,Ta可能會覺得那是永遠消失;看到陌生人靠近時,Ta會不自覺地緊張不安,特別沒有安全感;聽到別人說“你媽媽/爸爸不要你了”,Ta很輕易就會信以為真……這一系列綜合因素都在促使孩子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更加明確,依戀行為逐步加重。

在2歲以後的交互觀念形成時期,當寶寶自我意識突飛猛進,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其自身安全感會增強,也能逐漸明白個體與個體之間差異關係,會理解“分離”、“消失”、“真話/假話”等行為或概念,而且還會不斷地由自我觀念向他人觀念延伸,形成交互觀念,逐步減輕對撫養人的依戀,轉移為其他的情緒情感。所以,此時寶寶的依戀行為會因為獨立性的增強而逐漸減弱。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媽媽上班前和寶寶揮手說“再見”

關於依戀的類型,美國心理學家曾通過“陌生情境”實驗,觀察嬰兒與母親分離和重聚時對母親的反應、和陌生人相處的表現以及探索行為後,總結歸納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兩大類,如圖所示: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依戀的具體類型及表現

有數據表明,在正常的家庭撫養關係下,如果Ta能夠獲取足夠的安全感,有65%至70%的嬰兒都能逐步形成對母親的安全型依戀,這是種良好、積極的依戀。

但也存在約30%至35%的嬰兒屬於 “反抗”、“迴避”或“紊亂”型,即不安全型依戀,這些是消極、不良的依戀,危害極大。心理學研究表明,抵抗型依戀的兒童易表現出退縮性行為,迴避型依戀的兒童易成長為具有反社會性和攻擊性行為的個體,混亂依戀的兒童易發展成為精神障礙患者。

不論哪種依戀類型,都會給孩子將來的心理、成長、婚姻、與人相處等方方面面帶來極大影響,甚至通過“代際傳遞”的作用,還會對其下一代產生更為深遠的作用。

三、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戀模式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

孩子12歲以前,是心理撫養的優勢時期,也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期。而0~6歲又是最關鍵的。其中0~3歲著重於情感培養,3~6歲著重於性格培養。

而有“英國國民心理學家”美譽的奧利弗·詹姆斯也認為:

0~3歲,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戀模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撫育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依戀模式。

因此如何抓住0~3歲心理依戀關鍵期,養育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寶寶,應該是各位家長最關心、最需要學習的地方。下面從四個方面給出建議:

1、重視寶寶的互動參與

研究人員發現,出生2個小時後的嬰兒會通過集中注意力,琢磨媽媽或爸爸的面部表情和手勢,聽他們的語調,來嘗試和他們溝通。因此在日常撫養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將寶寶視為“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撫養人給予的一切,而是要讓寶寶參與互動。

比如母親與寶寶所發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利用母親的天性本能,在教導寶寶的同時,時刻呼應感情,引導寶寶參與玩耍互動,通過“參與玩耍”—“冷靜、休息”—“再開始另外一個回合玩耍”的互動模式,讓寶寶的腦部神經得到有效的刺激和工作,形成寶寶與父母感情聯絡網、促進依戀關係的同時,還能幫助寶寶學習處理情緒的能力,使其成長為一個在感情上能夠包容、有彈性的人。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媽媽和寶寶一起愉快的交流

2、讓寶寶有比較固定的依戀對象

寶寶依戀關係的產生會經歷一個過程,而且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成年人持續的照顧,是Ta獲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說孩子依戀的對象首先應該是母親,可是現在很多媽媽生完孩子沒多久就上班了,把孩子交到老人或保姆手中,這使得母子依戀的形成大打折扣。

建議如果家庭條件允許,最好在孩子一歲半之前(餵奶階段)全職帶孩子,一歲半之後可以部分分離,如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帶孩子睡覺,不要讓孩子每天都跟著老人或保姆睡覺,這樣孩子與媽媽之間還可以有親密的身體接觸。

另外,一個家庭裡最好要有,至少兩個人能同時擔當起“母親”角色,在確實需要突然替換時,寶寶能有心理上的順利過渡。如果父母不帶寶寶,或總是不斷變換撫養人員,那就很難使寶寶建立穩定和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親戚家孩子的依戀情況,她爸爸肯定沒有很好地參與到,照顧和陪伴孩子中來,結果就是孩子只對媽媽一人產生了強烈的依戀,而不願在媽媽有事的情況下,由爸爸暫時照看。

3、陪伴但不干預寶寶的活動

從剛出生時最初的完全無助,過渡到1歲半後的部分無助,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自己鑽鑽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日益膨脹。這時,家長給予寶寶細心照顧和安全感的同時,要適當放手,不要過分保護,也就是說陪伴但不過分干預。

不要認為陪著寶寶,就一定得為他做什麼。正確的方法是:他需要時,大人及時參與,科學回應;不需要時,大人就坐在旁邊乾點兒自己的事情。漸漸地,寶寶就能獨自玩耍,而Ta只要聽見大人的聲音或者知道大人在附近,就放心了。這是寶寶的依戀心理,隨著安全感同步發展提升後的正常表現。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緊摟著並掛在媽媽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些的情形:

本來上了一天班就超級疲憊的媽媽,剛回到家,孩子就伸著手衝媽媽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鬧個不停。

晚上睡覺時,本來熟睡的孩子,突然也會迷糊著喊上幾句媽媽,翻翻身抱著媽媽的胳膊,或摟著媽媽的脖子,或挨著媽媽的臉,否則沒一會兒就哭著醒來了。

而也有的寶寶對奶奶特別依戀,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必須是奶奶,否則就哭,吃飯穿衣做遊戲……一切都離不開奶奶。

很明顯,不管是親戚家的妞妞,還是其他愛粘著媽媽或奶奶的寶寶,都無比強烈地依戀著自己的撫養人,但能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壞習慣嗎?

當然不是!因為依戀是寶寶與生俱居來的情感能力,是寶寶得以生存成長的重要手段。可如果過分依戀的話,確實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依戀的概念及發生機制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依戀”的概念,百科上說: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現代研究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於建構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而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同時,將預防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領域相結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僅需要物質撫養,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的觀點,並認為“在孩子0-3歲敏感期內,心理撫養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開始關注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的孤兒,他們大都在養育院長大,結果成年以後,心理問題就特別多。當這個群體被深入研究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成年以後,出現那麼多的焦慮、敏感、自尊、抑鬱問題等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情感成長過程當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對一的穩定的撫養關係。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抑鬱悲傷中的孤兒

研究表明,依戀的內在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新生嬰兒的無能無助。

低等動物在生命的初期是具有獨立性的,比如小雞破殼便能站立、行走和吃米;小貓小狗一生下來就能靠嗅覺,然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去母貓母狗身邊吃奶。而人呢,雖是自然界當中最聰明最高級的動物,但在生命的初期卻是最笨最脆弱最無助的,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兒都需要外界的幫助,甚至有的小嬰兒仰臥吐奶的話,一不小心還能把自己給嗆死了。

就是這種完全的無能無助,決定了Ta每一個生存的需求都必須得有人給予幫助。而這些幫助對Ta而言,都是消除痛苦難受的感覺,而帶來溫暖、舒適和愉悅。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依戀理論創始人——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鮑爾比所說的:

依戀是一種生物性需要,是嬰兒本能反應的結果,他們需要與照看者的親密感。從出生開始,孩子和母親之間不斷深化的互動模式也形成了“依戀的內部模式”。

所以依戀,其實就是撫養人(通常是母親)在日復一日的辛苦撫養過程中,在與寶寶的互動交流中,讓Ta通過不同途徑,比如記住你的氣味、聲音、相貌等,從而對你放心眷戀的一個正常現象。

二、依戀關係形成的階段及類型

寶寶早期依戀關係的產生雖然是本能使然,但也是需要逐步發展強化的。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將依戀關係的發展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鮑爾比關於依戀關係發展的四個劃分階段

按照我的理解來講:

在06周無差別的反應期,嬰兒大部分都是生理性的需求,只要有人能夠在Ta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再加上此時的Ta更多的是關注自我和內在,並沒有能力對外界進行過多的探索和認知,也許會通過氣味與聲音對撫養人進行簡單識別,但並不會進行特殊對待。俗話常說 “有奶便是娘”,此時放在這裡還是挺貼切的。

在6周6至8個月的依戀關係建立期,嬰兒已經開始不斷擴大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充分調動自身感知能力,在Ta身體生理條件逐漸強大起來的同時,個性化的心理情感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會從熟悉的人或物上獲取更多的安全感,會強化自我與撫養者之間的感情聯結。當Ta的視力水平不斷提高後,很快便會在日復一日的互動迴應、刺激交流、換洗逗玩等活動中,觀察並記住撫養人的相貌,儲存起來,並表現出特殊偏好,即對母親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和反映。

在半歲至2歲的依戀關係明確期,寶寶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迅速增強並攀升至頂峰。此時的寶寶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Ta的認知能力並不完善,常常會對一些行為概念或語言情境產生誤解,例如,依戀對象暫時離開時,Ta可能會覺得那是永遠消失;看到陌生人靠近時,Ta會不自覺地緊張不安,特別沒有安全感;聽到別人說“你媽媽/爸爸不要你了”,Ta很輕易就會信以為真……這一系列綜合因素都在促使孩子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更加明確,依戀行為逐步加重。

在2歲以後的交互觀念形成時期,當寶寶自我意識突飛猛進,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其自身安全感會增強,也能逐漸明白個體與個體之間差異關係,會理解“分離”、“消失”、“真話/假話”等行為或概念,而且還會不斷地由自我觀念向他人觀念延伸,形成交互觀念,逐步減輕對撫養人的依戀,轉移為其他的情緒情感。所以,此時寶寶的依戀行為會因為獨立性的增強而逐漸減弱。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媽媽上班前和寶寶揮手說“再見”

關於依戀的類型,美國心理學家曾通過“陌生情境”實驗,觀察嬰兒與母親分離和重聚時對母親的反應、和陌生人相處的表現以及探索行為後,總結歸納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兩大類,如圖所示: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依戀的具體類型及表現

有數據表明,在正常的家庭撫養關係下,如果Ta能夠獲取足夠的安全感,有65%至70%的嬰兒都能逐步形成對母親的安全型依戀,這是種良好、積極的依戀。

但也存在約30%至35%的嬰兒屬於 “反抗”、“迴避”或“紊亂”型,即不安全型依戀,這些是消極、不良的依戀,危害極大。心理學研究表明,抵抗型依戀的兒童易表現出退縮性行為,迴避型依戀的兒童易成長為具有反社會性和攻擊性行為的個體,混亂依戀的兒童易發展成為精神障礙患者。

不論哪種依戀類型,都會給孩子將來的心理、成長、婚姻、與人相處等方方面面帶來極大影響,甚至通過“代際傳遞”的作用,還會對其下一代產生更為深遠的作用。

三、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戀模式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

孩子12歲以前,是心理撫養的優勢時期,也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期。而0~6歲又是最關鍵的。其中0~3歲著重於情感培養,3~6歲著重於性格培養。

而有“英國國民心理學家”美譽的奧利弗·詹姆斯也認為:

0~3歲,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戀模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撫育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依戀模式。

因此如何抓住0~3歲心理依戀關鍵期,養育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寶寶,應該是各位家長最關心、最需要學習的地方。下面從四個方面給出建議:

1、重視寶寶的互動參與

研究人員發現,出生2個小時後的嬰兒會通過集中注意力,琢磨媽媽或爸爸的面部表情和手勢,聽他們的語調,來嘗試和他們溝通。因此在日常撫養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將寶寶視為“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撫養人給予的一切,而是要讓寶寶參與互動。

比如母親與寶寶所發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利用母親的天性本能,在教導寶寶的同時,時刻呼應感情,引導寶寶參與玩耍互動,通過“參與玩耍”—“冷靜、休息”—“再開始另外一個回合玩耍”的互動模式,讓寶寶的腦部神經得到有效的刺激和工作,形成寶寶與父母感情聯絡網、促進依戀關係的同時,還能幫助寶寶學習處理情緒的能力,使其成長為一個在感情上能夠包容、有彈性的人。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媽媽和寶寶一起愉快的交流

2、讓寶寶有比較固定的依戀對象

寶寶依戀關係的產生會經歷一個過程,而且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成年人持續的照顧,是Ta獲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說孩子依戀的對象首先應該是母親,可是現在很多媽媽生完孩子沒多久就上班了,把孩子交到老人或保姆手中,這使得母子依戀的形成大打折扣。

建議如果家庭條件允許,最好在孩子一歲半之前(餵奶階段)全職帶孩子,一歲半之後可以部分分離,如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帶孩子睡覺,不要讓孩子每天都跟著老人或保姆睡覺,這樣孩子與媽媽之間還可以有親密的身體接觸。

另外,一個家庭裡最好要有,至少兩個人能同時擔當起“母親”角色,在確實需要突然替換時,寶寶能有心理上的順利過渡。如果父母不帶寶寶,或總是不斷變換撫養人員,那就很難使寶寶建立穩定和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親戚家孩子的依戀情況,她爸爸肯定沒有很好地參與到,照顧和陪伴孩子中來,結果就是孩子只對媽媽一人產生了強烈的依戀,而不願在媽媽有事的情況下,由爸爸暫時照看。

3、陪伴但不干預寶寶的活動

從剛出生時最初的完全無助,過渡到1歲半後的部分無助,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自己鑽鑽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日益膨脹。這時,家長給予寶寶細心照顧和安全感的同時,要適當放手,不要過分保護,也就是說陪伴但不過分干預。

不要認為陪著寶寶,就一定得為他做什麼。正確的方法是:他需要時,大人及時參與,科學回應;不需要時,大人就坐在旁邊乾點兒自己的事情。漸漸地,寶寶就能獨自玩耍,而Ta只要聽見大人的聲音或者知道大人在附近,就放心了。這是寶寶的依戀心理,隨著安全感同步發展提升後的正常表現。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讓寶寶自己動手玩玩具

4、謹慎對待寶寶的過分依戀

寶寶對撫養人建立起密切的依戀關係很重要,但過猶不及。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一些寶寶表現出過分依戀,甚至病態依戀。比如,孩子總要求讓爸爸媽媽抱著不下來,拉著爸爸媽媽的手不丟,抱住爸爸媽媽的腿不讓他們離開半步;或者以前表現正常但突然又出現不停的哭鬧,必須被依戀對象緊緊地抱著,哄來哄去,餵奶給零食、說盡好話也無濟於事;或者是意志力薄弱,什麼都不願,也不敢去嘗試,甚至都上幼兒園了,連吃飯上廁所等小事,也要完全等著家長或老師去幫Ta處理......

其實出現以上這些過度依戀情況,一般有三種原因:

一是可能父母本就對孩子過分親暱,喜歡用身體接觸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關愛,使寶寶模仿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依戀。

要改變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多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美好感情,讓孩子習慣,並逐漸學會用言語表達對父母的愛。這樣以來,他們對父母的過度粘纏行為,可能就會大大減少。

二是孩子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不安或不舒服的感覺,從而對父母表現出反常的依戀行為,以求得一種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

這種依戀行為不是經常的,偶然因素較多。只要家長留心觀察,並採取措施,消除使孩子感到不安或不舒服的因素,Ta基本就會停止過分依戀了。

"

昨天帶孩子在遊園散步,遠遠就瞧見一個親戚,她懷裡那快2歲的女兒,跟個樹袋熊似的緊摟著她脖子,掛在她身上。走過去打招呼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現在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特別地粘我!到哪兒都愛跟在我屁股後頭要我抱!我下樓去扔個垃圾,她要急急地追著哭著一起去。我去上個廁所吧,她就追到馬桶邊兒上,一把抱住我,還是哭,我沒辦法只能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來拎褲子,真是無奈啊!甚至在家裡連她爸爸帶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說這孩子咋這樣?真是個令人頭疼的壞習慣!”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緊摟著並掛在媽媽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些的情形:

本來上了一天班就超級疲憊的媽媽,剛回到家,孩子就伸著手衝媽媽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鬧個不停。

晚上睡覺時,本來熟睡的孩子,突然也會迷糊著喊上幾句媽媽,翻翻身抱著媽媽的胳膊,或摟著媽媽的脖子,或挨著媽媽的臉,否則沒一會兒就哭著醒來了。

而也有的寶寶對奶奶特別依戀,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必須是奶奶,否則就哭,吃飯穿衣做遊戲……一切都離不開奶奶。

很明顯,不管是親戚家的妞妞,還是其他愛粘著媽媽或奶奶的寶寶,都無比強烈地依戀著自己的撫養人,但能說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壞習慣嗎?

當然不是!因為依戀是寶寶與生俱居來的情感能力,是寶寶得以生存成長的重要手段。可如果過分依戀的話,確實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依戀的概念及發生機制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依戀”的概念,百科上說: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現代研究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於建構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而我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同時,將預防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領域相結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僅需要物質撫養,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的觀點,並認為“在孩子0-3歲敏感期內,心理撫養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開始關注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很多的孤兒,他們大都在養育院長大,結果成年以後,心理問題就特別多。當這個群體被深入研究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成年以後,出現那麼多的焦慮、敏感、自尊、抑鬱問題等現象,是因為他們在情感成長過程當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對一的穩定的撫養關係。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抑鬱悲傷中的孤兒

研究表明,依戀的內在發生機制,主要是因為新生嬰兒的無能無助。

低等動物在生命的初期是具有獨立性的,比如小雞破殼便能站立、行走和吃米;小貓小狗一生下來就能靠嗅覺,然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去母貓母狗身邊吃奶。而人呢,雖是自然界當中最聰明最高級的動物,但在生命的初期卻是最笨最脆弱最無助的,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兒都需要外界的幫助,甚至有的小嬰兒仰臥吐奶的話,一不小心還能把自己給嗆死了。

就是這種完全的無能無助,決定了Ta每一個生存的需求都必須得有人給予幫助。而這些幫助對Ta而言,都是消除痛苦難受的感覺,而帶來溫暖、舒適和愉悅。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依戀理論創始人——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鮑爾比所說的:

依戀是一種生物性需要,是嬰兒本能反應的結果,他們需要與照看者的親密感。從出生開始,孩子和母親之間不斷深化的互動模式也形成了“依戀的內部模式”。

所以依戀,其實就是撫養人(通常是母親)在日復一日的辛苦撫養過程中,在與寶寶的互動交流中,讓Ta通過不同途徑,比如記住你的氣味、聲音、相貌等,從而對你放心眷戀的一個正常現象。

二、依戀關係形成的階段及類型

寶寶早期依戀關係的產生雖然是本能使然,但也是需要逐步發展強化的。依戀理論創始人鮑爾比,將依戀關係的發展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鮑爾比關於依戀關係發展的四個劃分階段

按照我的理解來講:

在06周無差別的反應期,嬰兒大部分都是生理性的需求,只要有人能夠在Ta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再加上此時的Ta更多的是關注自我和內在,並沒有能力對外界進行過多的探索和認知,也許會通過氣味與聲音對撫養人進行簡單識別,但並不會進行特殊對待。俗話常說 “有奶便是娘”,此時放在這裡還是挺貼切的。

在6周6至8個月的依戀關係建立期,嬰兒已經開始不斷擴大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充分調動自身感知能力,在Ta身體生理條件逐漸強大起來的同時,個性化的心理情感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會從熟悉的人或物上獲取更多的安全感,會強化自我與撫養者之間的感情聯結。當Ta的視力水平不斷提高後,很快便會在日復一日的互動迴應、刺激交流、換洗逗玩等活動中,觀察並記住撫養人的相貌,儲存起來,並表現出特殊偏好,即對母親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和反映。

在半歲至2歲的依戀關係明確期,寶寶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迅速增強並攀升至頂峰。此時的寶寶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Ta的認知能力並不完善,常常會對一些行為概念或語言情境產生誤解,例如,依戀對象暫時離開時,Ta可能會覺得那是永遠消失;看到陌生人靠近時,Ta會不自覺地緊張不安,特別沒有安全感;聽到別人說“你媽媽/爸爸不要你了”,Ta很輕易就會信以為真……這一系列綜合因素都在促使孩子對撫養人的依戀關係更加明確,依戀行為逐步加重。

在2歲以後的交互觀念形成時期,當寶寶自我意識突飛猛進,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其自身安全感會增強,也能逐漸明白個體與個體之間差異關係,會理解“分離”、“消失”、“真話/假話”等行為或概念,而且還會不斷地由自我觀念向他人觀念延伸,形成交互觀念,逐步減輕對撫養人的依戀,轉移為其他的情緒情感。所以,此時寶寶的依戀行為會因為獨立性的增強而逐漸減弱。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媽媽上班前和寶寶揮手說“再見”

關於依戀的類型,美國心理學家曾通過“陌生情境”實驗,觀察嬰兒與母親分離和重聚時對母親的反應、和陌生人相處的表現以及探索行為後,總結歸納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兩大類,如圖所示: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依戀的具體類型及表現

有數據表明,在正常的家庭撫養關係下,如果Ta能夠獲取足夠的安全感,有65%至70%的嬰兒都能逐步形成對母親的安全型依戀,這是種良好、積極的依戀。

但也存在約30%至35%的嬰兒屬於 “反抗”、“迴避”或“紊亂”型,即不安全型依戀,這些是消極、不良的依戀,危害極大。心理學研究表明,抵抗型依戀的兒童易表現出退縮性行為,迴避型依戀的兒童易成長為具有反社會性和攻擊性行為的個體,混亂依戀的兒童易發展成為精神障礙患者。

不論哪種依戀類型,都會給孩子將來的心理、成長、婚姻、與人相處等方方面面帶來極大影響,甚至通過“代際傳遞”的作用,還會對其下一代產生更為深遠的作用。

三、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戀模式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

孩子12歲以前,是心理撫養的優勢時期,也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期。而0~6歲又是最關鍵的。其中0~3歲著重於情感培養,3~6歲著重於性格培養。

而有“英國國民心理學家”美譽的奧利弗·詹姆斯也認為:

0~3歲,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戀模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撫育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依戀模式。

因此如何抓住0~3歲心理依戀關鍵期,養育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寶寶,應該是各位家長最關心、最需要學習的地方。下面從四個方面給出建議:

1、重視寶寶的互動參與

研究人員發現,出生2個小時後的嬰兒會通過集中注意力,琢磨媽媽或爸爸的面部表情和手勢,聽他們的語調,來嘗試和他們溝通。因此在日常撫養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將寶寶視為“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撫養人給予的一切,而是要讓寶寶參與互動。

比如母親與寶寶所發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利用母親的天性本能,在教導寶寶的同時,時刻呼應感情,引導寶寶參與玩耍互動,通過“參與玩耍”—“冷靜、休息”—“再開始另外一個回合玩耍”的互動模式,讓寶寶的腦部神經得到有效的刺激和工作,形成寶寶與父母感情聯絡網、促進依戀關係的同時,還能幫助寶寶學習處理情緒的能力,使其成長為一個在感情上能夠包容、有彈性的人。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媽媽和寶寶一起愉快的交流

2、讓寶寶有比較固定的依戀對象

寶寶依戀關係的產生會經歷一個過程,而且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成年人持續的照顧,是Ta獲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說孩子依戀的對象首先應該是母親,可是現在很多媽媽生完孩子沒多久就上班了,把孩子交到老人或保姆手中,這使得母子依戀的形成大打折扣。

建議如果家庭條件允許,最好在孩子一歲半之前(餵奶階段)全職帶孩子,一歲半之後可以部分分離,如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帶孩子睡覺,不要讓孩子每天都跟著老人或保姆睡覺,這樣孩子與媽媽之間還可以有親密的身體接觸。

另外,一個家庭裡最好要有,至少兩個人能同時擔當起“母親”角色,在確實需要突然替換時,寶寶能有心理上的順利過渡。如果父母不帶寶寶,或總是不斷變換撫養人員,那就很難使寶寶建立穩定和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親戚家孩子的依戀情況,她爸爸肯定沒有很好地參與到,照顧和陪伴孩子中來,結果就是孩子只對媽媽一人產生了強烈的依戀,而不願在媽媽有事的情況下,由爸爸暫時照看。

3、陪伴但不干預寶寶的活動

從剛出生時最初的完全無助,過渡到1歲半後的部分無助,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自己鑽鑽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日益膨脹。這時,家長給予寶寶細心照顧和安全感的同時,要適當放手,不要過分保護,也就是說陪伴但不過分干預。

不要認為陪著寶寶,就一定得為他做什麼。正確的方法是:他需要時,大人及時參與,科學回應;不需要時,大人就坐在旁邊乾點兒自己的事情。漸漸地,寶寶就能獨自玩耍,而Ta只要聽見大人的聲音或者知道大人在附近,就放心了。這是寶寶的依戀心理,隨著安全感同步發展提升後的正常表現。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讓寶寶自己動手玩玩具

4、謹慎對待寶寶的過分依戀

寶寶對撫養人建立起密切的依戀關係很重要,但過猶不及。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一些寶寶表現出過分依戀,甚至病態依戀。比如,孩子總要求讓爸爸媽媽抱著不下來,拉著爸爸媽媽的手不丟,抱住爸爸媽媽的腿不讓他們離開半步;或者以前表現正常但突然又出現不停的哭鬧,必須被依戀對象緊緊地抱著,哄來哄去,餵奶給零食、說盡好話也無濟於事;或者是意志力薄弱,什麼都不願,也不敢去嘗試,甚至都上幼兒園了,連吃飯上廁所等小事,也要完全等著家長或老師去幫Ta處理......

其實出現以上這些過度依戀情況,一般有三種原因:

一是可能父母本就對孩子過分親暱,喜歡用身體接觸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關愛,使寶寶模仿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依戀。

要改變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多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美好感情,讓孩子習慣,並逐漸學會用言語表達對父母的愛。這樣以來,他們對父母的過度粘纏行為,可能就會大大減少。

二是孩子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不安或不舒服的感覺,從而對父母表現出反常的依戀行為,以求得一種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

這種依戀行為不是經常的,偶然因素較多。只要家長留心觀察,並採取措施,消除使孩子感到不安或不舒服的因素,Ta基本就會停止過分依戀了。

0~3歲寶寶依戀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養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

寶寶緊張不安地抓住媽媽衣服

三是過度保護導致孩子過分的依戀行為。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唯恐照顧不周,有求必應;在行為上害怕危險或臆想危險,過度干預孩子探索外界;在心理上隱瞞自我情緒,過度迎合孩子等,都可能會使孩子的精神意志得不到鍛鍊,心理認知出現偏差,進而使孩子的獨立性無法發展起來。當Ta適應外界的能力很差時,自然事事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過分依戀。

要改變這種情況,應從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入手。父母首先通過自己的教導和自身的行為去影響、教育孩子,使孩子樹立起獨立意識;其次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最後培養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減少對外依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