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我常常回憶起我第一次獨立離開新疆,去西安上學的情形。

坐上庫爾勒直達西安的K170次列車,很方便。這是綠皮的普快(其實就是慢車),跑中學地理課本上著名的蘭新線,一趟車要開四十五個小時。現在提速了,提到了三十八個小時。大學四年裡,我沒有坐過臥鋪,都是硬座來回。在這漫長的二十年裡,鐵路部門一直沒有漲這趟列車的硬座票價,硬座始終是290塊錢。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後來我就買臥鋪票了,這是用研究生證買的

那一次,我和幾個同學一起離開新疆。有一個同學去甘肅工業大學(現在已經改名叫蘭州理工大學),有一個去中南大學,印象裡還有一個去天津。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庫爾勒到西安應該還是這種綠皮車吧

那列火車上基本都是離開新疆出去上學的新生。他們拉著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帶著家人的期望和分別之淚,揣著燦爛的夢想,登上這趟開往春天的列車。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大學畢業之後又坐這趟列車回到了新疆,更多的人像我一樣寄身在中國的各個陌生的、本沒有我們痕跡的城市。《阿飛正傳》裡有一段臺詞:“我聽人講過,這個世界有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飛啊飛,飛到累的時候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時候。”不停歇地飛翔,也不停歇地流浪。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在火車上要呆兩天兩夜,盒飯相當貴,而且在我們父輩的眼裡,也很不乾淨。“菜不洗的,豬肉上極多毛!”他們習慣讓我們帶上各種各樣的“乾糧”。熟雞蛋、餅乾、蛋黃派、方便麵,還有我最愛吃的火腿腸。

在我中學時,謠言紛起而闢謠不力的時候,曾經有過流言說春都火腿腸和火葬場聯營了,火腿腸裡有人肉!雖然現在憑常識都能判斷出這是謠言,但是那時候的人民,尤其是鄉土人民是真的淳樸……一個謠言,讓大家避春都而遠之,但別的品牌火腿腸多的是,兩天兩夜裡我要帶十幾支火腿腸,一頓飯吃四根——那時候的火腿腸似乎還沒有現在這麼多澱粉。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火車景觀——方便麵

在火車上,我們認識了幾個新生。有一位恰好也是同一大學的——多麼有緣,我這所大學那一年在新疆一共只招了二十來人吧,竟然就在這列火車上、同一個車廂裡、挨著的座位碰到了兩個。我們打撲克,聊天,分著吃各種零食,看著車窗外的茫茫荒野——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這已經是比較好的景色了,大部分時候外面荒得見不著人

我常常思索一個問題:在美國,在機器大工業的繁榮之後,當東海岸的人們在現代社會的物慾橫流中迷失而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思想家們突然發現了西部的神祕荒野(wilderness)。西部世界的原始、浩闊和荒涼之下的生機勃勃,體現著不受人控制的特質,它不在人類所規定的秩序和限制之內,在無垠的荒野中,連時間彷彿都會凝固——荒野亦有神性,身處曠野的人,會感到精神向神的升騰。柯勒律治、雪萊、華茲華斯紛紛去體驗北威爾士的孤獨,而美國人在心靈中重新發現了這個合眾國地理版圖上的西部,最終出現了羅爾斯頓(H.Ro1Sdon)的著名著作《哲學走向荒野》,有了厄爾斯萊格《荒野觀念:從史前到生態學時代》,佩恩的《荒野之聲:美國自然書寫與環境政治》。他們說,荒野在歷史上和現在都是我們人類的“根”之所在,我們需要建立一種“荒野倫理學”。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華茲華斯畫像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鴿舍,華茲華斯在湖區的隱居之地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內陸荒漠早先被人們認為是空無一人的荒涼之地,如今卻被認為是蘊含著原始靈性的神聖景觀,成為一種值得崇尚的心靈空間——荒漠的價值被重新定位,當地的土著居民甚至為了這些貧瘠土地的所有權提出交涉。-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澳大利亞荒漠中的艾爾斯岩石

但是為什麼中國的學者很少向西瞭望,去看看新疆的這片神祕而崇高的荒野?

中國學者的目光,卻很少放到天高地闊的新疆。新疆的大漠,新疆的戈壁,新疆的草原,新疆那巍巍的天山山脈,新疆的瓦藍瓦藍的天空,新疆那乾燥而純淨的空氣……新疆這片數千年來的壯美土地,它曾經叫做絲路,叫做西域,叫做安西,叫做察合臺,如今它叫做“老少邊窮”。詩人們很少注意到中國的這六分之一,思想家們喊著“自然價值論”,卻看不到新疆這一片廣闊的荒原。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我們的大新疆,圖片來自盆友旅行拍攝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我們的大新疆,圖片來自盆友旅行拍攝

有一天,我讀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李娟是最近幾年聲名鵲起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多篇文章出現在中高考試卷上,被稱為“中高考熱門作家”。

阿勒泰在新疆最北部,那裡直面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雪大、雪多。李娟說:

“而此刻,我仍生活在偏遠寂靜的阿克哈拉村,四面茫茫荒野,天地潔白——陰天裡,世界的白是純然深厚的白;晴天,則成了泛著瑩瑩藍光的白。

這幾天,溫度一直降到了零下四十多度,大雪堵住了窗戶、房間陰暗。家中只有我一人。天晴無風的日子裡,我花了整整半天時間,在重重雪堆中奮力挖開一條通道,從家門通向院門。接著再從院門繼續往外挖。然而挖了兩三米就沒力氣了。於是在冬天最冷的漫長日子裡,沒有一行腳印能通向我的家。”

我家在南疆,氣候溫暖得多。但每到入冬,必定立刻下一場大雪。大學紛紛揚揚地落下,第二天清早起來,推開門一看,天與地之間是茫茫的白,白得閃亮,白得傷眼。厚厚的大雪蓋住了收獲之後的稻田,蓋住了牛棚羊圈,大雪蓋住了道路,只有樹木顫顫巍巍地屹立著,它們的身上也全是雪……

大雪蓋住了我家屋後的天山的山頭,那座光禿禿的、淨是巨石的橫一道天山披上了新裝。一年到頭,天山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雪的白色,一種是山石的灰色。這場雪要在大地上覆蓋兩三個月,整個冬天,新疆都是白茫茫的。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新疆博物館外路邊停著的一輛車

新疆並不只有雪,新疆還有風沙。新疆的果樹和水稻、棉花,是種在沙土上的。這種土幹了以後就是發白的細砂,在手上一搓,就從指縫中像瀑布一樣流下。它很貧瘠。

大風的天氣裡,漫天風沙捲過,細沙被捲上天又落下,整個天地之間一片昏暗。

我們在新疆生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就在我們附近,我的家鄉飽受風沙的侵襲。我們畏懼沙漠,我不願意去看沙漠,雖然它離我們很近很近,父母們總說——有什麼好看的!小心去看了就出不來了!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塔克拉瑪干沙漠,圖片來自盆友旅行拍攝

章詒和和賀衛方一起寫了一本書,叫做《四手聯彈》。裡面有章詒和一篇文章《沙》,裡面寫道:

2009年夏我到新疆,終於看到了沙漠,也終於把狂想變成了狂喜。我快步而行,鞋裡全是沙。毫不在意,只想一個人獨自體味沙漠,體味沙漠之熱,想象沙漠之死:大風起兮,黃沙扶搖八萬裡;我的陰魂即飛舞,也涕泣。看那浩淼的沙與海,人最有身世之感。由此,更理解旅遊於我的意義——無非是尋個名義,找個藉口,真正需要的是尋找到一塊陌生之地。面對陌生,可以暫時忘記現實,仔細回憶從前,盡情想象未來。在一個沒有靈魂的時代,它是多麼地美好。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章詒和,1942年生,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章伯鈞之女,圖片來自《中國青年報》網絡版

章詒和已經有點在新疆發現荒野、淨滌靈魂的意思了。

也許很快,新疆就會成為中國學者眼中的神聖荒野。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圖片來自盆友旅行照片

火車的車窗外,是新疆、甘肅的漫長而又荒無人煙的戈壁。戈壁上只有一叢叢的駱駝刺,遠處是連綿的山,雲高高地懸在藍天上。火車奔馳啊,奔馳,單調的戈壁彷彿總也走不到頭……

我們就坐著這樣的一趟綠皮火車的硬座,離開了這片遼遠沉默的土地。車廂裡突然播放器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的旋律,十幾年後,這首歌仍然無數次從我的腦海中響起。我彷彿又看到了那個考上蘭州鐵道學院的開朗的女生,她低聲跟著哼唱,我看到她的側臉映在車窗,窗外是我以為我千辛萬苦終於擺脫卻常常在失落的時候回想起的那片不盡的荒原。

我的家在新疆:寫給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新疆人

圖片來自盆友旅行照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