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大呂書院位於新蔡古呂鎮老城東北隅,現為今是中學所在地。

4.文廟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大呂書院位於新蔡古呂鎮老城東北隅,現為今是中學所在地。

4.文廟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文廟位於新蔡縣城古呂辦事處東南隅,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大成殿雖歷經滄桑,風剝雨蝕,仍保持古代建築特色,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大呂書院位於新蔡古呂鎮老城東北隅,現為今是中學所在地。

4.文廟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文廟位於新蔡縣城古呂辦事處東南隅,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大成殿雖歷經滄桑,風剝雨蝕,仍保持古代建築特色,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此外還有幹寶故里、仁義巷、三眼井、大呂亭等名勝古蹟。一間老屋、一座古廟,或是一座祠堂……這些古蹟承載著新蔡的根脈、靈魂和風韻,也承載著每一個打拼在外的新蔡人的“鄉愁”記憶。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大呂書院位於新蔡古呂鎮老城東北隅,現為今是中學所在地。

4.文廟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文廟位於新蔡縣城古呂辦事處東南隅,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大成殿雖歷經滄桑,風剝雨蝕,仍保持古代建築特色,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此外還有幹寶故里、仁義巷、三眼井、大呂亭等名勝古蹟。一間老屋、一座古廟,或是一座祠堂……這些古蹟承載著新蔡的根脈、靈魂和風韻,也承載著每一個打拼在外的新蔡人的“鄉愁”記憶。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大呂書院位於新蔡古呂鎮老城東北隅,現為今是中學所在地。

4.文廟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文廟位於新蔡縣城古呂辦事處東南隅,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大成殿雖歷經滄桑,風剝雨蝕,仍保持古代建築特色,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此外還有幹寶故里、仁義巷、三眼井、大呂亭等名勝古蹟。一間老屋、一座古廟,或是一座祠堂……這些古蹟承載著新蔡的根脈、靈魂和風韻,也承載著每一個打拼在外的新蔡人的“鄉愁”記憶。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大呂書院位於新蔡古呂鎮老城東北隅,現為今是中學所在地。

4.文廟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文廟位於新蔡縣城古呂辦事處東南隅,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大成殿雖歷經滄桑,風剝雨蝕,仍保持古代建築特色,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此外還有幹寶故里、仁義巷、三眼井、大呂亭等名勝古蹟。一間老屋、一座古廟,或是一座祠堂……這些古蹟承載著新蔡的根脈、靈魂和風韻,也承載著每一個打拼在外的新蔡人的“鄉愁”記憶。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近年來,新蔡大刀闊斧改革,抓住機遇,發展迅速,處處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鄭州、武漢、合肥三大省會城市的幾何中心、地區副中心城市、豫東南新興中心城市——新蔡,正闊步發展成為河南省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大呂書院位於新蔡古呂鎮老城東北隅,現為今是中學所在地。

4.文廟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文廟位於新蔡縣城古呂辦事處東南隅,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大成殿雖歷經滄桑,風剝雨蝕,仍保持古代建築特色,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此外還有幹寶故里、仁義巷、三眼井、大呂亭等名勝古蹟。一間老屋、一座古廟,或是一座祠堂……這些古蹟承載著新蔡的根脈、靈魂和風韻,也承載著每一個打拼在外的新蔡人的“鄉愁”記憶。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近年來,新蔡大刀闊斧改革,抓住機遇,發展迅速,處處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鄭州、武漢、合肥三大省會城市的幾何中心、地區副中心城市、豫東南新興中心城市——新蔡,正闊步發展成為河南省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縣未來的城區發展方向以“東控、西進、北接、南延”為整體規劃方向,形成以今是大道和人民路為軸線的城市框架,向西重點發展新城區片區,實現中心城區西移。

"

知新蔡歷史

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現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發掘,墓主待考。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故城

在河南省新蔡縣城西北部。故城周長3215米,面積約583萬平方米。今故城南、北、西三面被佔用,惟東南角存1415平方米,有綠化保護。現存城牆最高處10米,寬50米,低處2~7米,寬20~40米。地面遺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盤、繩紋瓦片等。據載,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十六年公子棄疾逼死靈王,自立為平王。為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平王將已滅掉的陳蔡二國恢復,把蔡靈侯少子姬盧立為蔡平侯。蔡平侯為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離楚國近的古呂地,名新蔡。蔡都此共三代(蔡平侯、悼侯、昭侯)。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蔡昭侯受到楚昭王襲擊,遷都於吳地壽州(今安徽壽縣),曰下蔡。新蔡城是春秋戰國著名的“蔡都三遷”之一。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蔡國是我國周代著名的古國之一。歷史上的蔡國幾度興亡,多次遷都。自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新蔡,迄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都州來(下蔡),蔡都新蔡的時間長達37年之久。新蔡本為呂國故地,蔡遷於此,改稱新蔡。新蔡蔡國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保留有城垣及蔡侯墓等遺蹟。蔡都新蔡期間的歷史文物,比較著名的有蔡侯朱之缶、蔡公子義工若籃、蔡季風籃等。這期間,蔡國國勢一度擴展,其領土向南已達潢川、固始一帶了。

蔡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國之一,從西周初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約歷700個春秋。當其全盛之時,其疆域東至皖西一帶,西抵伏牛山區,北達沙潁之濱,地跨汝、淮二水,可謂泱泱大國。歷史上的蔡國,初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後為荊楚的北向門戶,幾度興亡,多次遷都,歷盡坎坷。從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從其都城的遷徙可以窺見蔡文化的流變。蔡都新蔡期間,譜寫了蔡國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

蔡國最初建都於上蔡。公元前531年(蔡靈侯十二年),楚派公子棄疾帥師滅蔡,上蔡失陷,成為楚邑。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楚國發生內亂,公子棄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國舊臣蔡朝吳等率領陳、蔡、不羹、許、葉之軍進入楚都郢,發動政變,殺掉太子祿及公子罷敵,楚靈王被迫自縊而死。經過一場廝殺,最後棄疾得勝即位為楚平王。

楚平王上臺後,為了報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穩定政治局勢,爭取中原諸侯的承認,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廬歸國,立為蔡平侯。同時復國的,還有陳、許、胡、沈等國。《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蔡雖復國,但楚國仍然佔領著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遷,徙都新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平王封陳、蔡,復遷邑。”楊伯峻注:“蔡都新蔡。”《漢書·地理志》雲:“汝南郡新蔡縣。”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復二世徙下蔡。”《左傳·隱公四年》孔穎達《正義》引《侯爵譜》雲:“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王先謙《漢書補註》引吳卓信雲:“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見經傳,惟見杜氏《釋例》。”樑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九雲:“考《漢志》於汝南新蔡注云‘平侯徙此’,雖不見經傳,與必有據,《史》不書,疏已……蔡本都上蔡,平侯徙新蔡,至昭侯遷州來,乃下蔡也。”由此可知,蔡平侯所徙之新都名日新蔡,以別於舊都上蔡。

二、新蔡本為呂國故地

新蔡位於黃淮平原西南部,河南省東南邊陲,南部、東部與息縣、淮濱相連,西南與正陽為鄰,西部、西北部與平輿接壤,北部、東部與安徽臨泉交界。地處淮河之北的洪、汝河下游,洪河、汝河在縣城東南匯成大洪河,然後繼續向東南注入淮河。這裡本為呂國故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劉昭補註:“新蔡,《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汝水注》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日: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熊會貞按:‘《續漢志》,新蔡有大呂亭。劉注引《地道記》,故呂侯國。《通典》、《元和志》、《寰宇記》、《輿地廣記》並雲,新蔡古呂國。”《元和郡縣圖 志》河南道蔡州:“新蔡縣,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 治水,有功,賜氏日呂,封為呂侯。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縣也。歷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人為司寇,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並,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太平寰宇記》卷十一謂:“新蔡縣,(汝寧)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六鄉,古呂國也。”《輿地廣記》卷九雲: “新蔡縣,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自上蔡遷此,故日新蔡。”羅泌《路史》國名紀一引《圖經》說:“新蔡為古呂國。”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卷六稱:“按《續志》,汝南新蔡有大呂亭。注引《地道記》日:故呂侯國。《水經注》:新蔡青陂之東對大呂亭,西南有小呂亭。”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二十三雲: “呂侯國在蔡州新蔡。”清乾隆六十年《新蔡縣誌》載:“蔡仲歷十八世遷都古呂國,以其非舊都故也,稱新蔡。”新蔡縣境內,呂亭故址猶存。

大呂亭在今縣城東北隅2公里處,位於古澺水今稱洪河)之南,蓮花湖(俗稱東大湖)之北,青陂(俗稱龍頭丘陵)的東面,蔡臺之西坡,環境清幽,風光秀麗。明《新蔡縣誌·古蹟》載:“緣我蔡為古呂侯國,故今有大呂亭,乃呂侯母后宮寢之遺址,俗稱為呂太后梳妝樓。”

小呂亭位於今縣城東北角城壕外涯,花臺子的東坡。北依高丘,面向蓮花湖,與大呂亭遙遙相望,傳為呂侯宮寢和處理國事之所。《新修汝寧府志·新蔡縣誌》載:“小呂亭在城外東北隅,唐堯時呂侯之亭,今只存土墓。”

以呂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呂亭、小呂亭外,還有20多處,其中大部分在今新蔡縣境,如城西有呂湖、呂溝、呂莊、呂塘坡,西南有呂臺、呂河,城東有呂寨、呂溝橋等⑴。

春秋之世兩呂並存,南陽之呂被稱為“西呂”,公元前688年滅於楚。新蔡之呂被稱為“東呂”,公元前652年滅於宋。蔡平侯於公元前529年遷都於此,從而改稱新蔡。

三、新蔡蔡國故城

蔡國故城通稱新蔡故城,原為古呂國都,位於新蔡縣城西北部。北鄰草湖,東鄰蓮花湖,南臨車輛湖,西臨崗地。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流向東南,距城7.5公里與汝河相匯。故城周長 3215米,面積5825670平方米。城南、北、西三面被 工廠、機關、學校和菜園佔用,惟東南角僅存長1415米,已劃為保護區。城垣高2一10米,寬20~50米,夯土層厚14釐米,夯窩清晰,地表遺存大量陶豆片及繩 紋瓦當等。

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周圍有72冢⑵(P121~122),昔人曹璉有《新蔡》詩云:“百里花封一掌平,蔡侯曾此築新城;官津日晚人爭渡,姜寨春和鳥爭鳴。”這裡所吟詠的就是新蔡蔡國故城。

新蔡景點

1.子路問津處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2.金粟寺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金粟寺位於河南省新蔡縣南關,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建,1966年被颱風所毀。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間(1341~1368年)重建。

3.大呂書院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大呂書院位於新蔡古呂鎮老城東北隅,現為今是中學所在地。

4.文廟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文廟位於新蔡縣城古呂辦事處東南隅,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大成殿雖歷經滄桑,風剝雨蝕,仍保持古代建築特色,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此外還有幹寶故里、仁義巷、三眼井、大呂亭等名勝古蹟。一間老屋、一座古廟,或是一座祠堂……這些古蹟承載著新蔡的根脈、靈魂和風韻,也承載著每一個打拼在外的新蔡人的“鄉愁”記憶。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近年來,新蔡大刀闊斧改革,抓住機遇,發展迅速,處處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鄭州、武漢、合肥三大省會城市的幾何中心、地區副中心城市、豫東南新興中心城市——新蔡,正闊步發展成為河南省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新蔡縣未來的城區發展方向以“東控、西進、北接、南延”為整體規劃方向,形成以今是大道和人民路為軸線的城市框架,向西重點發展新城區片區,實現中心城區西移。

@新蔡人!你所不知道的新蔡事都在這裡

信息來源:新蔡縣廣播電視臺

免責聲明:部分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