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民間相傳盤古山有十景:

四方竹(今無)、

茶子開紅花、

千年銀杏樹(現存)、

獨腳畫眉、五腳狐狸、

飛來井(現存)、

古塔(現存塔基)、

仙人跡(現存)、

和尚背尼姑(巖景現存)、

出油出鹽出米巖(現存)。

此外關於盤古山的傳說眾多,譬如何仙姑與鄧江鬥法(盤古銀杏的由來)、盤山馱人異獸,盤山銅人止泉等。後二傳說載於康熙版《會昌縣誌》卷二山川志中:“唐十道記,山有異獸,或六足,或八足,能負二三人。《北堂書鈔》雲,盤固山其峰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五十年水一湧起,高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擔掩之即止。”正因盤古山景色秀美,加之盤古山眾多傳說蒙上的神祕色彩,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前來登臨。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民間相傳盤古山有十景:

四方竹(今無)、

茶子開紅花、

千年銀杏樹(現存)、

獨腳畫眉、五腳狐狸、

飛來井(現存)、

古塔(現存塔基)、

仙人跡(現存)、

和尚背尼姑(巖景現存)、

出油出鹽出米巖(現存)。

此外關於盤古山的傳說眾多,譬如何仙姑與鄧江鬥法(盤古銀杏的由來)、盤山馱人異獸,盤山銅人止泉等。後二傳說載於康熙版《會昌縣誌》卷二山川志中:“唐十道記,山有異獸,或六足,或八足,能負二三人。《北堂書鈔》雲,盤固山其峰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五十年水一湧起,高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擔掩之即止。”正因盤古山景色秀美,加之盤古山眾多傳說蒙上的神祕色彩,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前來登臨。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南宋淳熙十年(1183)春,署會昌縣事的曾豐(安樂人,乾道五年進士)公事之餘,登臨盤古山,寫下了《盤古山記》。在遊記中,曾形象地描繪了盤古山的陡峭險峻及攀登的感受:“其勢逶迤,高不覺其為數百仞也。即之,松蘿參天,上偃蓋而下蟠虯。其東西崖壁立,嘗試投石焉,一茶頃始至。下或徙倚而俯仰也,目勇若蜚,足怯若將墜,徜徉徘徊,不忍舍而去。去矣,猶數步一回首,其得我歎賞如此。”作為文人學者,曾豐自然帶著盤古山因何得名問題而尋求答案。在山頂的浮屠宮,曾豐詢問了主持僧人法義,但法義也說不出所以然,因而曾豐惴度“餘為言為盤古,混沌時,神人所為立天地者,天地立矣,心不有其功,一歸之太空,是山今雲。然竊意後人思盤古之功,因而其名志之歟?雖涉傳疑,以訛傳訛不失本始”對盤古山的得名作解釋。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民間相傳盤古山有十景:

四方竹(今無)、

茶子開紅花、

千年銀杏樹(現存)、

獨腳畫眉、五腳狐狸、

飛來井(現存)、

古塔(現存塔基)、

仙人跡(現存)、

和尚背尼姑(巖景現存)、

出油出鹽出米巖(現存)。

此外關於盤古山的傳說眾多,譬如何仙姑與鄧江鬥法(盤古銀杏的由來)、盤山馱人異獸,盤山銅人止泉等。後二傳說載於康熙版《會昌縣誌》卷二山川志中:“唐十道記,山有異獸,或六足,或八足,能負二三人。《北堂書鈔》雲,盤固山其峰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五十年水一湧起,高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擔掩之即止。”正因盤古山景色秀美,加之盤古山眾多傳說蒙上的神祕色彩,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前來登臨。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南宋淳熙十年(1183)春,署會昌縣事的曾豐(安樂人,乾道五年進士)公事之餘,登臨盤古山,寫下了《盤古山記》。在遊記中,曾形象地描繪了盤古山的陡峭險峻及攀登的感受:“其勢逶迤,高不覺其為數百仞也。即之,松蘿參天,上偃蓋而下蟠虯。其東西崖壁立,嘗試投石焉,一茶頃始至。下或徙倚而俯仰也,目勇若蜚,足怯若將墜,徜徉徘徊,不忍舍而去。去矣,猶數步一回首,其得我歎賞如此。”作為文人學者,曾豐自然帶著盤古山因何得名問題而尋求答案。在山頂的浮屠宮,曾豐詢問了主持僧人法義,但法義也說不出所以然,因而曾豐惴度“餘為言為盤古,混沌時,神人所為立天地者,天地立矣,心不有其功,一歸之太空,是山今雲。然竊意後人思盤古之功,因而其名志之歟?雖涉傳疑,以訛傳訛不失本始”對盤古山的得名作解釋。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不僅吸引文人學者前來登臨,同時也吸引詩人騷客、僧人等前來登臨及駐錫。盤古山以超然的風景獨立於喧囂鬧市之外,與天地相交相近的萬千氣象,自然吸引參悟禪機的僧人前來駐錫。盤古山自古為佛教聖地,自從波利禪師到此駐錫開山後,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大師高高僧曾經到此住持,南宋時盤古山頂就建有浮屠宮,由僧人法義住持。世事滄桑,興衰多變,盤古山的佛事也歷經興廢。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民間相傳盤古山有十景:

四方竹(今無)、

茶子開紅花、

千年銀杏樹(現存)、

獨腳畫眉、五腳狐狸、

飛來井(現存)、

古塔(現存塔基)、

仙人跡(現存)、

和尚背尼姑(巖景現存)、

出油出鹽出米巖(現存)。

此外關於盤古山的傳說眾多,譬如何仙姑與鄧江鬥法(盤古銀杏的由來)、盤山馱人異獸,盤山銅人止泉等。後二傳說載於康熙版《會昌縣誌》卷二山川志中:“唐十道記,山有異獸,或六足,或八足,能負二三人。《北堂書鈔》雲,盤固山其峰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五十年水一湧起,高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擔掩之即止。”正因盤古山景色秀美,加之盤古山眾多傳說蒙上的神祕色彩,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前來登臨。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南宋淳熙十年(1183)春,署會昌縣事的曾豐(安樂人,乾道五年進士)公事之餘,登臨盤古山,寫下了《盤古山記》。在遊記中,曾形象地描繪了盤古山的陡峭險峻及攀登的感受:“其勢逶迤,高不覺其為數百仞也。即之,松蘿參天,上偃蓋而下蟠虯。其東西崖壁立,嘗試投石焉,一茶頃始至。下或徙倚而俯仰也,目勇若蜚,足怯若將墜,徜徉徘徊,不忍舍而去。去矣,猶數步一回首,其得我歎賞如此。”作為文人學者,曾豐自然帶著盤古山因何得名問題而尋求答案。在山頂的浮屠宮,曾豐詢問了主持僧人法義,但法義也說不出所以然,因而曾豐惴度“餘為言為盤古,混沌時,神人所為立天地者,天地立矣,心不有其功,一歸之太空,是山今雲。然竊意後人思盤古之功,因而其名志之歟?雖涉傳疑,以訛傳訛不失本始”對盤古山的得名作解釋。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不僅吸引文人學者前來登臨,同時也吸引詩人騷客、僧人等前來登臨及駐錫。盤古山以超然的風景獨立於喧囂鬧市之外,與天地相交相近的萬千氣象,自然吸引參悟禪機的僧人前來駐錫。盤古山自古為佛教聖地,自從波利禪師到此駐錫開山後,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大師高高僧曾經到此住持,南宋時盤古山頂就建有浮屠宮,由僧人法義住持。世事滄桑,興衰多變,盤古山的佛事也歷經興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明嘉靖年間,一位叫潘聖華的僧人云遊至盤古山駐錫,倡建智門寺(後改眉林寺),佛寺始有所興建。至清乾隆年間,佛事盛極一時,廟宇擴建,除神殿外,建有36院,計300餘間,僧尼多達300餘人,進香信徒絡繹不絕,盤古山鐘鼓之聲徹夜不息,成為會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所佛教寺廟,至清道光後逐漸衰落。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民間相傳盤古山有十景:

四方竹(今無)、

茶子開紅花、

千年銀杏樹(現存)、

獨腳畫眉、五腳狐狸、

飛來井(現存)、

古塔(現存塔基)、

仙人跡(現存)、

和尚背尼姑(巖景現存)、

出油出鹽出米巖(現存)。

此外關於盤古山的傳說眾多,譬如何仙姑與鄧江鬥法(盤古銀杏的由來)、盤山馱人異獸,盤山銅人止泉等。後二傳說載於康熙版《會昌縣誌》卷二山川志中:“唐十道記,山有異獸,或六足,或八足,能負二三人。《北堂書鈔》雲,盤固山其峰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五十年水一湧起,高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擔掩之即止。”正因盤古山景色秀美,加之盤古山眾多傳說蒙上的神祕色彩,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前來登臨。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南宋淳熙十年(1183)春,署會昌縣事的曾豐(安樂人,乾道五年進士)公事之餘,登臨盤古山,寫下了《盤古山記》。在遊記中,曾形象地描繪了盤古山的陡峭險峻及攀登的感受:“其勢逶迤,高不覺其為數百仞也。即之,松蘿參天,上偃蓋而下蟠虯。其東西崖壁立,嘗試投石焉,一茶頃始至。下或徙倚而俯仰也,目勇若蜚,足怯若將墜,徜徉徘徊,不忍舍而去。去矣,猶數步一回首,其得我歎賞如此。”作為文人學者,曾豐自然帶著盤古山因何得名問題而尋求答案。在山頂的浮屠宮,曾豐詢問了主持僧人法義,但法義也說不出所以然,因而曾豐惴度“餘為言為盤古,混沌時,神人所為立天地者,天地立矣,心不有其功,一歸之太空,是山今雲。然竊意後人思盤古之功,因而其名志之歟?雖涉傳疑,以訛傳訛不失本始”對盤古山的得名作解釋。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不僅吸引文人學者前來登臨,同時也吸引詩人騷客、僧人等前來登臨及駐錫。盤古山以超然的風景獨立於喧囂鬧市之外,與天地相交相近的萬千氣象,自然吸引參悟禪機的僧人前來駐錫。盤古山自古為佛教聖地,自從波利禪師到此駐錫開山後,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大師高高僧曾經到此住持,南宋時盤古山頂就建有浮屠宮,由僧人法義住持。世事滄桑,興衰多變,盤古山的佛事也歷經興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明嘉靖年間,一位叫潘聖華的僧人云遊至盤古山駐錫,倡建智門寺(後改眉林寺),佛寺始有所興建。至清乾隆年間,佛事盛極一時,廟宇擴建,除神殿外,建有36院,計300餘間,僧尼多達300餘人,進香信徒絡繹不絕,盤古山鐘鼓之聲徹夜不息,成為會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所佛教寺廟,至清道光後逐漸衰落。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這座有過輝煌的歷史古寺,曾經開辦過學師堂,為閩、粵、贛三省許多寺庵培養教授過眾多僧徒。眉林寺座西向東,是一座寬約30米,深約50米的土木結構群建築群,現存的尚有20餘間。正殿上供奉著佛祖、觀音等十餘尊菩薩,同時供奉著穿花布衫的林氏太太、吉祥哥哥兩位送子神仙,這是其他寺庵少有的。眉林寺碑碣之多,居會昌縣寺院之首,寺前簷下堆放著十多塊,清康熙年間“東寮田記”、雍正年間“裝仙碑記”、“常信田碑記”和“法寶燃燈田碑”等等,完好如初。眉林寺內還有許多殘缺的碑、匾、石枋、石門斗、石礎等。它告訴人們,眉林寺確有過光輝燦爛的歷史。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民間相傳盤古山有十景:

四方竹(今無)、

茶子開紅花、

千年銀杏樹(現存)、

獨腳畫眉、五腳狐狸、

飛來井(現存)、

古塔(現存塔基)、

仙人跡(現存)、

和尚背尼姑(巖景現存)、

出油出鹽出米巖(現存)。

此外關於盤古山的傳說眾多,譬如何仙姑與鄧江鬥法(盤古銀杏的由來)、盤山馱人異獸,盤山銅人止泉等。後二傳說載於康熙版《會昌縣誌》卷二山川志中:“唐十道記,山有異獸,或六足,或八足,能負二三人。《北堂書鈔》雲,盤固山其峰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五十年水一湧起,高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擔掩之即止。”正因盤古山景色秀美,加之盤古山眾多傳說蒙上的神祕色彩,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前來登臨。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南宋淳熙十年(1183)春,署會昌縣事的曾豐(安樂人,乾道五年進士)公事之餘,登臨盤古山,寫下了《盤古山記》。在遊記中,曾形象地描繪了盤古山的陡峭險峻及攀登的感受:“其勢逶迤,高不覺其為數百仞也。即之,松蘿參天,上偃蓋而下蟠虯。其東西崖壁立,嘗試投石焉,一茶頃始至。下或徙倚而俯仰也,目勇若蜚,足怯若將墜,徜徉徘徊,不忍舍而去。去矣,猶數步一回首,其得我歎賞如此。”作為文人學者,曾豐自然帶著盤古山因何得名問題而尋求答案。在山頂的浮屠宮,曾豐詢問了主持僧人法義,但法義也說不出所以然,因而曾豐惴度“餘為言為盤古,混沌時,神人所為立天地者,天地立矣,心不有其功,一歸之太空,是山今雲。然竊意後人思盤古之功,因而其名志之歟?雖涉傳疑,以訛傳訛不失本始”對盤古山的得名作解釋。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不僅吸引文人學者前來登臨,同時也吸引詩人騷客、僧人等前來登臨及駐錫。盤古山以超然的風景獨立於喧囂鬧市之外,與天地相交相近的萬千氣象,自然吸引參悟禪機的僧人前來駐錫。盤古山自古為佛教聖地,自從波利禪師到此駐錫開山後,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大師高高僧曾經到此住持,南宋時盤古山頂就建有浮屠宮,由僧人法義住持。世事滄桑,興衰多變,盤古山的佛事也歷經興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明嘉靖年間,一位叫潘聖華的僧人云遊至盤古山駐錫,倡建智門寺(後改眉林寺),佛寺始有所興建。至清乾隆年間,佛事盛極一時,廟宇擴建,除神殿外,建有36院,計300餘間,僧尼多達300餘人,進香信徒絡繹不絕,盤古山鐘鼓之聲徹夜不息,成為會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所佛教寺廟,至清道光後逐漸衰落。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這座有過輝煌的歷史古寺,曾經開辦過學師堂,為閩、粵、贛三省許多寺庵培養教授過眾多僧徒。眉林寺座西向東,是一座寬約30米,深約50米的土木結構群建築群,現存的尚有20餘間。正殿上供奉著佛祖、觀音等十餘尊菩薩,同時供奉著穿花布衫的林氏太太、吉祥哥哥兩位送子神仙,這是其他寺庵少有的。眉林寺碑碣之多,居會昌縣寺院之首,寺前簷下堆放著十多塊,清康熙年間“東寮田記”、雍正年間“裝仙碑記”、“常信田碑記”和“法寶燃燈田碑”等等,完好如初。眉林寺內還有許多殘缺的碑、匾、石枋、石門斗、石礎等。它告訴人們,眉林寺確有過光輝燦爛的歷史。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從山下沿著寬僅盈尺的石磴小道盤旋而上,一座牌坊式石門聳然屹立在盤山南麓,這就是眉林寺山門。山門曾是上盤山的唯一入口處,從山門一直登山北上一里許,才能到達眉林寺。山門始建於明代,清康熙三十年重修。紅石建造,兩簷四柱三門,高5.4米,寬4.6米,仿宮殿式石簷,簷牙高啄,蔚為壯觀。門額鐫刻“盤古山”三字為描金陰文,橫額右上方刻有“清康熙五十六年由長僧拖後腿修”跋文。門額匾上方有一組九尊神像的生動浮雕,額匾下方飾以雙龍戲珠浮雕一組。兩邊有一副石刻對聯,上聯曰:萬載城樓熬霜雪無比勇猛敵萬人,下聯是:盤古名山呈綠色儲藏珍奇益眾生。丙邊側側門略矮,已用條石堵塞。山門造形典雅,雄偉奇秀,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它與雄渾磅礴的盤山相映成趣,是盤山一處精美的人工景緻。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民間相傳盤古山有十景:

四方竹(今無)、

茶子開紅花、

千年銀杏樹(現存)、

獨腳畫眉、五腳狐狸、

飛來井(現存)、

古塔(現存塔基)、

仙人跡(現存)、

和尚背尼姑(巖景現存)、

出油出鹽出米巖(現存)。

此外關於盤古山的傳說眾多,譬如何仙姑與鄧江鬥法(盤古銀杏的由來)、盤山馱人異獸,盤山銅人止泉等。後二傳說載於康熙版《會昌縣誌》卷二山川志中:“唐十道記,山有異獸,或六足,或八足,能負二三人。《北堂書鈔》雲,盤固山其峰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五十年水一湧起,高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擔掩之即止。”正因盤古山景色秀美,加之盤古山眾多傳說蒙上的神祕色彩,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前來登臨。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南宋淳熙十年(1183)春,署會昌縣事的曾豐(安樂人,乾道五年進士)公事之餘,登臨盤古山,寫下了《盤古山記》。在遊記中,曾形象地描繪了盤古山的陡峭險峻及攀登的感受:“其勢逶迤,高不覺其為數百仞也。即之,松蘿參天,上偃蓋而下蟠虯。其東西崖壁立,嘗試投石焉,一茶頃始至。下或徙倚而俯仰也,目勇若蜚,足怯若將墜,徜徉徘徊,不忍舍而去。去矣,猶數步一回首,其得我歎賞如此。”作為文人學者,曾豐自然帶著盤古山因何得名問題而尋求答案。在山頂的浮屠宮,曾豐詢問了主持僧人法義,但法義也說不出所以然,因而曾豐惴度“餘為言為盤古,混沌時,神人所為立天地者,天地立矣,心不有其功,一歸之太空,是山今雲。然竊意後人思盤古之功,因而其名志之歟?雖涉傳疑,以訛傳訛不失本始”對盤古山的得名作解釋。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不僅吸引文人學者前來登臨,同時也吸引詩人騷客、僧人等前來登臨及駐錫。盤古山以超然的風景獨立於喧囂鬧市之外,與天地相交相近的萬千氣象,自然吸引參悟禪機的僧人前來駐錫。盤古山自古為佛教聖地,自從波利禪師到此駐錫開山後,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大師高高僧曾經到此住持,南宋時盤古山頂就建有浮屠宮,由僧人法義住持。世事滄桑,興衰多變,盤古山的佛事也歷經興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明嘉靖年間,一位叫潘聖華的僧人云遊至盤古山駐錫,倡建智門寺(後改眉林寺),佛寺始有所興建。至清乾隆年間,佛事盛極一時,廟宇擴建,除神殿外,建有36院,計300餘間,僧尼多達300餘人,進香信徒絡繹不絕,盤古山鐘鼓之聲徹夜不息,成為會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所佛教寺廟,至清道光後逐漸衰落。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這座有過輝煌的歷史古寺,曾經開辦過學師堂,為閩、粵、贛三省許多寺庵培養教授過眾多僧徒。眉林寺座西向東,是一座寬約30米,深約50米的土木結構群建築群,現存的尚有20餘間。正殿上供奉著佛祖、觀音等十餘尊菩薩,同時供奉著穿花布衫的林氏太太、吉祥哥哥兩位送子神仙,這是其他寺庵少有的。眉林寺碑碣之多,居會昌縣寺院之首,寺前簷下堆放著十多塊,清康熙年間“東寮田記”、雍正年間“裝仙碑記”、“常信田碑記”和“法寶燃燈田碑”等等,完好如初。眉林寺內還有許多殘缺的碑、匾、石枋、石門斗、石礎等。它告訴人們,眉林寺確有過光輝燦爛的歷史。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從山下沿著寬僅盈尺的石磴小道盤旋而上,一座牌坊式石門聳然屹立在盤山南麓,這就是眉林寺山門。山門曾是上盤山的唯一入口處,從山門一直登山北上一里許,才能到達眉林寺。山門始建於明代,清康熙三十年重修。紅石建造,兩簷四柱三門,高5.4米,寬4.6米,仿宮殿式石簷,簷牙高啄,蔚為壯觀。門額鐫刻“盤古山”三字為描金陰文,橫額右上方刻有“清康熙五十六年由長僧拖後腿修”跋文。門額匾上方有一組九尊神像的生動浮雕,額匾下方飾以雙龍戲珠浮雕一組。兩邊有一副石刻對聯,上聯曰:萬載城樓熬霜雪無比勇猛敵萬人,下聯是:盤古名山呈綠色儲藏珍奇益眾生。丙邊側側門略矮,已用條石堵塞。山門造形典雅,雄偉奇秀,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它與雄渾磅礴的盤山相映成趣,是盤山一處精美的人工景緻。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眉林寺南側有一棵罕見的銀杏樹,俗稱白果樹。據說這棵樹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樹高五丈,胸圍3人合抱,枝椏蟠虯,枝葉繁茂呈墨綠色,樹冠如蓋蔭及半畝。白果樹世稱“活化石”,而且其生態也非常獨特,栽種30年才結果實,雄雌同樹,每年雄樹開花,雌樹枝結果,其果藥用價值極高,因而,白果樹乃是稀有而珍貴。

"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會昌縣的歷史上有兩處盤古山,雖同名但地理位置卻不同,一座位於西北靖石鄉的盤古山(又名仁鳳山,因盛產鎢砂而著名,1954年劃屬於都縣轄),一處位於東南筠門嶺鎮的盤古山。典籍上最早記載盤古山是南朝劉宋時雩都人鄧德明所著的《南康記》:“本盤固訛為古耳”,“(君山)去盤固北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鄧德明所述的”盤固“(山)當為筠門嶺的盤古山,理由是盤固與群山相峙,互為參照物,兩山相距五十里,在明嘉靖《贛州府志》、清康熙、乾隆《會昌縣誌》山川志中,都明確指出君山位於會昌東南縣境,而查遍於都自北宋後的縣誌都不曾有君山之名。此外,還可佐證的是北宋的羅蘋為《路史•前紀一》卷一作注“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堡,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位於會昌城東南120裡,距筠門嶺鎮10裡。海拔約480米,整個山形似磨盤,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四壁峭立,西南面只有一條鑿石蹬道直達山頂,磴道居險處屹立一座巍峨的石構山門,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上鐫“盤古山“三字。山上松竹蔥鬱,山下湘江環繞如練。登上盤古山之頂,眺望群山逶迤,雲海蒼茫,變幻無常,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宇宙洪荒、混沌萬千的氣象。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民間相傳盤古山有十景:

四方竹(今無)、

茶子開紅花、

千年銀杏樹(現存)、

獨腳畫眉、五腳狐狸、

飛來井(現存)、

古塔(現存塔基)、

仙人跡(現存)、

和尚背尼姑(巖景現存)、

出油出鹽出米巖(現存)。

此外關於盤古山的傳說眾多,譬如何仙姑與鄧江鬥法(盤古銀杏的由來)、盤山馱人異獸,盤山銅人止泉等。後二傳說載於康熙版《會昌縣誌》卷二山川志中:“唐十道記,山有異獸,或六足,或八足,能負二三人。《北堂書鈔》雲,盤固山其峰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五十年水一湧起,高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擔掩之即止。”正因盤古山景色秀美,加之盤古山眾多傳說蒙上的神祕色彩,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前來登臨。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南宋淳熙十年(1183)春,署會昌縣事的曾豐(安樂人,乾道五年進士)公事之餘,登臨盤古山,寫下了《盤古山記》。在遊記中,曾形象地描繪了盤古山的陡峭險峻及攀登的感受:“其勢逶迤,高不覺其為數百仞也。即之,松蘿參天,上偃蓋而下蟠虯。其東西崖壁立,嘗試投石焉,一茶頃始至。下或徙倚而俯仰也,目勇若蜚,足怯若將墜,徜徉徘徊,不忍舍而去。去矣,猶數步一回首,其得我歎賞如此。”作為文人學者,曾豐自然帶著盤古山因何得名問題而尋求答案。在山頂的浮屠宮,曾豐詢問了主持僧人法義,但法義也說不出所以然,因而曾豐惴度“餘為言為盤古,混沌時,神人所為立天地者,天地立矣,心不有其功,一歸之太空,是山今雲。然竊意後人思盤古之功,因而其名志之歟?雖涉傳疑,以訛傳訛不失本始”對盤古山的得名作解釋。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筠門嶺盤古山不僅吸引文人學者前來登臨,同時也吸引詩人騷客、僧人等前來登臨及駐錫。盤古山以超然的風景獨立於喧囂鬧市之外,與天地相交相近的萬千氣象,自然吸引參悟禪機的僧人前來駐錫。盤古山自古為佛教聖地,自從波利禪師到此駐錫開山後,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大師高高僧曾經到此住持,南宋時盤古山頂就建有浮屠宮,由僧人法義住持。世事滄桑,興衰多變,盤古山的佛事也歷經興廢。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在明嘉靖年間,一位叫潘聖華的僧人云遊至盤古山駐錫,倡建智門寺(後改眉林寺),佛寺始有所興建。至清乾隆年間,佛事盛極一時,廟宇擴建,除神殿外,建有36院,計300餘間,僧尼多達300餘人,進香信徒絡繹不絕,盤古山鐘鼓之聲徹夜不息,成為會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所佛教寺廟,至清道光後逐漸衰落。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這座有過輝煌的歷史古寺,曾經開辦過學師堂,為閩、粵、贛三省許多寺庵培養教授過眾多僧徒。眉林寺座西向東,是一座寬約30米,深約50米的土木結構群建築群,現存的尚有20餘間。正殿上供奉著佛祖、觀音等十餘尊菩薩,同時供奉著穿花布衫的林氏太太、吉祥哥哥兩位送子神仙,這是其他寺庵少有的。眉林寺碑碣之多,居會昌縣寺院之首,寺前簷下堆放著十多塊,清康熙年間“東寮田記”、雍正年間“裝仙碑記”、“常信田碑記”和“法寶燃燈田碑”等等,完好如初。眉林寺內還有許多殘缺的碑、匾、石枋、石門斗、石礎等。它告訴人們,眉林寺確有過光輝燦爛的歷史。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從山下沿著寬僅盈尺的石磴小道盤旋而上,一座牌坊式石門聳然屹立在盤山南麓,這就是眉林寺山門。山門曾是上盤山的唯一入口處,從山門一直登山北上一里許,才能到達眉林寺。山門始建於明代,清康熙三十年重修。紅石建造,兩簷四柱三門,高5.4米,寬4.6米,仿宮殿式石簷,簷牙高啄,蔚為壯觀。門額鐫刻“盤古山”三字為描金陰文,橫額右上方刻有“清康熙五十六年由長僧拖後腿修”跋文。門額匾上方有一組九尊神像的生動浮雕,額匾下方飾以雙龍戲珠浮雕一組。兩邊有一副石刻對聯,上聯曰:萬載城樓熬霜雪無比勇猛敵萬人,下聯是:盤古名山呈綠色儲藏珍奇益眾生。丙邊側側門略矮,已用條石堵塞。山門造形典雅,雄偉奇秀,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它與雄渾磅礴的盤山相映成趣,是盤山一處精美的人工景緻。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眉林寺南側有一棵罕見的銀杏樹,俗稱白果樹。據說這棵樹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樹高五丈,胸圍3人合抱,枝椏蟠虯,枝葉繁茂呈墨綠色,樹冠如蓋蔭及半畝。白果樹世稱“活化石”,而且其生態也非常獨特,栽種30年才結果實,雄雌同樹,每年雄樹開花,雌樹枝結果,其果藥用價值極高,因而,白果樹乃是稀有而珍貴。

「人文會昌」你所不知道的盤古山與盤古文化

眉林寺前右側下方十幾米處,壁立的石崖微凹進去,形成兩個淺淺的巖洞,酷似一位巨人的兩個眼窩,巖洞深約2米,高不過3米。據傳,左側巖洞是“出油巖”,右側巖洞為“出米巖”,“出油巖”和“油米巖”都蓋有小巧玲瓏的小瓦房,“出油巖”迎門就地設香案,香案後面一塊長方形紅布遮在地上。“出米巖”內洞壁有一個碗口大小的向裡傾斜的石孔,其深淺莫測。傳說,當年盤山眉林寺香火旺盛,“出米巖”天天出米,每天出的米,不多不少,足夠當天的香客和僧眾所需。不料有幾個和尚貪心,嫌米沒有餘存,就用鑿子把石孔鑿大些,希望多出米,誰知出米的石孔卻一連出了三天糠之後,從此再也不出米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