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草:燒麥不是南方獨有的,內蒙古的羊肉稍美更好吃!

小吃 燒賣 餛飩 鍋貼 草原小鮮 2017-04-26

燒麥(Steamed Pork Dumplings),著名漢族小吃。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在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

中儲草:燒麥不是南方獨有的,內蒙古的羊肉稍美更好吃!

呼和浩特燒麥

據傳早年呼和浩特地區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茶客餓了總要補充點吃的。但茶館是清雅之所,不像飯店不怕稠油濃煙,只能備點清蒸麵餅,小菜由茶客自帶,最多隻能幫著把茶客帶來的肉菜,卷在餅中熱一下,用了幾張麵皮,收幾張麵皮的錢。時間久了,連餅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麵餅的分量計價,“捎賣”就這樣誕生了。因此,正宗燒麥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在呼和浩特“二兩燒麥憋死漢”,千萬不要按餃子的量去點。

中儲草:燒麥不是南方獨有的,內蒙古的羊肉稍美更好吃!

乾隆皇帝有句詩提到了燒麥:“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乾隆皇帝吃燒麥必然要把這東西的來龍去脈問個清楚,因此“捎賣”作為名稱的正宗源頭是沒有問題的。這裡的“捎賣”就是現在的“燒麥”。

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燒麥,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

中儲草:燒麥不是南方獨有的,內蒙古的羊肉稍美更好吃!

起源

燒賣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內蒙古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稍麥、稍美(北方稍美與南方燒賣不同,以羊肉大蔥為主)。

蔥,有的是蘿蔔青菜豆腐乾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後,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架 自選。”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中儲草:燒麥不是南方獨有的,內蒙古的羊肉稍美更好吃!

另有一說是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 (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鬥《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裡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滷餡芽菜燒賣”。

中儲草:燒麥不是南方獨有的,內蒙古的羊肉稍美更好吃!

中儲草生態農業——做農牧業產業化引導者,打造中國健康肉類標杆品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