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地理上看,沅水在湘西境內是從武陵山、雪峰山之間穿越而過進入洞庭湖平原。需要說明的是,雪峰山在它的西北部還延伸出了一段海拔略低,但看起來有一定獨立性的山體。這段山體因為被傳說曾有“聖人”居住(至於是哪個聖人有不同的說法),而被當地之人稱之為“聖人山”。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地理上看,沅水在湘西境內是從武陵山、雪峰山之間穿越而過進入洞庭湖平原。需要說明的是,雪峰山在它的西北部還延伸出了一段海拔略低,但看起來有一定獨立性的山體。這段山體因為被傳說曾有“聖人”居住(至於是哪個聖人有不同的說法),而被當地之人稱之為“聖人山”。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沅水在武陵山地中的最後一段行程,便是從聖人山與武陵山之間走完的。而聖人山與雪峰山主脈之間的裂隙,則幫助三湘四水中的另一個成員——資水,走完了最後一段山路。

漢之武陵郡在將沅水流域納入行政範圍之後,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領地。 這意味著雪峰山(包括聖人山)北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邊界。要是從這個歷史源頭看,當下被劃入“武陵山片區”的雪峰山,最初倒的確沒有被視為武陵地區的一部分。

江南丘陵在地理上一般被認為起自雪峰山以東。要是雪峰山即不被認定為是武陵山區的一部分,又獨立於江南丘陵之外,以“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姿態,作為二大板塊的地理分割線,倒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不管你在地理上把一片山地歸類於哪個地理單元,對它本身都不會有什麼影響,也不是我們需要去鑽牛角尖的問題。雪峰山對湖南地區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幫助生成了的資江。

這條在三湘四水中排名最末的河流並不是發源於武陵山地,而是源起於南嶺。在向北穿越雪峰山北部後,向東從主脈與聖人山之間穿出,最終從洞庭湖平原南端注入湖區。

儘管資水在在三湘四水中的流程最短,但它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完全屬於湖南。其餘三水中,澧水流域有小部分位於湖北境內;沅水的上源則在貴州境內可以這樣說;即便是承擔為湖南代言責任的湘江,它的源頭其實也是在廣西境內。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地理上看,沅水在湘西境內是從武陵山、雪峰山之間穿越而過進入洞庭湖平原。需要說明的是,雪峰山在它的西北部還延伸出了一段海拔略低,但看起來有一定獨立性的山體。這段山體因為被傳說曾有“聖人”居住(至於是哪個聖人有不同的說法),而被當地之人稱之為“聖人山”。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沅水在武陵山地中的最後一段行程,便是從聖人山與武陵山之間走完的。而聖人山與雪峰山主脈之間的裂隙,則幫助三湘四水中的另一個成員——資水,走完了最後一段山路。

漢之武陵郡在將沅水流域納入行政範圍之後,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領地。 這意味著雪峰山(包括聖人山)北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邊界。要是從這個歷史源頭看,當下被劃入“武陵山片區”的雪峰山,最初倒的確沒有被視為武陵地區的一部分。

江南丘陵在地理上一般被認為起自雪峰山以東。要是雪峰山即不被認定為是武陵山區的一部分,又獨立於江南丘陵之外,以“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姿態,作為二大板塊的地理分割線,倒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不管你在地理上把一片山地歸類於哪個地理單元,對它本身都不會有什麼影響,也不是我們需要去鑽牛角尖的問題。雪峰山對湖南地區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幫助生成了的資江。

這條在三湘四水中排名最末的河流並不是發源於武陵山地,而是源起於南嶺。在向北穿越雪峰山北部後,向東從主脈與聖人山之間穿出,最終從洞庭湖平原南端注入湖區。

儘管資水在在三湘四水中的流程最短,但它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完全屬於湖南。其餘三水中,澧水流域有小部分位於湖北境內;沅水的上源則在貴州境內可以這樣說;即便是承擔為湖南代言責任的湘江,它的源頭其實也是在廣西境內。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不過這樣一條完全湖南屬性的河流,在兩漢時卻並沒有如沅水、澧水那樣,近乎全流域的被劃入一個行政區,而是分屬長沙、零陵兩郡。未能被整合入一郡之地的不僅僅是資水,還有湖南最核心的河流湘水。不同之處在於,湘水上游分別為零陵、桂陽兩郡所有。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地理上看,沅水在湘西境內是從武陵山、雪峰山之間穿越而過進入洞庭湖平原。需要說明的是,雪峰山在它的西北部還延伸出了一段海拔略低,但看起來有一定獨立性的山體。這段山體因為被傳說曾有“聖人”居住(至於是哪個聖人有不同的說法),而被當地之人稱之為“聖人山”。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沅水在武陵山地中的最後一段行程,便是從聖人山與武陵山之間走完的。而聖人山與雪峰山主脈之間的裂隙,則幫助三湘四水中的另一個成員——資水,走完了最後一段山路。

漢之武陵郡在將沅水流域納入行政範圍之後,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領地。 這意味著雪峰山(包括聖人山)北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邊界。要是從這個歷史源頭看,當下被劃入“武陵山片區”的雪峰山,最初倒的確沒有被視為武陵地區的一部分。

江南丘陵在地理上一般被認為起自雪峰山以東。要是雪峰山即不被認定為是武陵山區的一部分,又獨立於江南丘陵之外,以“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姿態,作為二大板塊的地理分割線,倒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不管你在地理上把一片山地歸類於哪個地理單元,對它本身都不會有什麼影響,也不是我們需要去鑽牛角尖的問題。雪峰山對湖南地區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幫助生成了的資江。

這條在三湘四水中排名最末的河流並不是發源於武陵山地,而是源起於南嶺。在向北穿越雪峰山北部後,向東從主脈與聖人山之間穿出,最終從洞庭湖平原南端注入湖區。

儘管資水在在三湘四水中的流程最短,但它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完全屬於湖南。其餘三水中,澧水流域有小部分位於湖北境內;沅水的上源則在貴州境內可以這樣說;即便是承擔為湖南代言責任的湘江,它的源頭其實也是在廣西境內。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不過這樣一條完全湖南屬性的河流,在兩漢時卻並沒有如沅水、澧水那樣,近乎全流域的被劃入一個行政區,而是分屬長沙、零陵兩郡。未能被整合入一郡之地的不僅僅是資水,還有湖南最核心的河流湘水。不同之處在於,湘水上游分別為零陵、桂陽兩郡所有。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資水和湘水上游被獨立建制行政區,地理上的起因是它們均源起於南嶺。所謂“南嶺”並不是一條有明顯線性特徵的山脈,而是橫亙於長江中游右岸支流(直接點說就是:資水、湘水、贛水三水),與珠江流域間諸分水嶺的統稱。

這一屬性使得北方政權,有機會通過資水和湘水打通跨越南嶺,通過嶺南地區的通道。關於這些通道具體是怎麼分佈的,在零陵郡和桂陽郡部分會詳細解讀。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資、湘兩水的下游部分,去看看長沙郡的地緣結構。

無論是解讀湘江還是“長沙郡”的行政概念,長沙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在兩漢時期,當下長沙市的名字原本為“臨湘”。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它的湘江屬性。之所以由臨湘變為“長沙”,理由和後來“江陵”變身“荊州”、“彭城”化身“徐州”相同,都是因為是對應行政區的治所。日後即便這個行政區成為歷史,這筆遺產的繼承者往往也是它的治所。

在被自然經濟主導的古代社會,地緣潛力往往是由農業和人口潛力所代表。單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統轄資、湘兩水下游的長沙郡,在整個荊南四郡中的地位也不會低。

雖然境內有資、湘兩水,但和武陵郡的情況類似,兩水在區域內亦有主次之分。湘江在整個三湘四水中的流域面積最大,將近有9.5萬平方公里。其流域在湖南國土面積中的佔比達到40%,正是依託這一背景,“臨湘”而建的長沙城才有機會成為整個湖南的政治中心。

湘江水系圖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地理上看,沅水在湘西境內是從武陵山、雪峰山之間穿越而過進入洞庭湖平原。需要說明的是,雪峰山在它的西北部還延伸出了一段海拔略低,但看起來有一定獨立性的山體。這段山體因為被傳說曾有“聖人”居住(至於是哪個聖人有不同的說法),而被當地之人稱之為“聖人山”。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沅水在武陵山地中的最後一段行程,便是從聖人山與武陵山之間走完的。而聖人山與雪峰山主脈之間的裂隙,則幫助三湘四水中的另一個成員——資水,走完了最後一段山路。

漢之武陵郡在將沅水流域納入行政範圍之後,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領地。 這意味著雪峰山(包括聖人山)北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邊界。要是從這個歷史源頭看,當下被劃入“武陵山片區”的雪峰山,最初倒的確沒有被視為武陵地區的一部分。

江南丘陵在地理上一般被認為起自雪峰山以東。要是雪峰山即不被認定為是武陵山區的一部分,又獨立於江南丘陵之外,以“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姿態,作為二大板塊的地理分割線,倒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不管你在地理上把一片山地歸類於哪個地理單元,對它本身都不會有什麼影響,也不是我們需要去鑽牛角尖的問題。雪峰山對湖南地區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幫助生成了的資江。

這條在三湘四水中排名最末的河流並不是發源於武陵山地,而是源起於南嶺。在向北穿越雪峰山北部後,向東從主脈與聖人山之間穿出,最終從洞庭湖平原南端注入湖區。

儘管資水在在三湘四水中的流程最短,但它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完全屬於湖南。其餘三水中,澧水流域有小部分位於湖北境內;沅水的上源則在貴州境內可以這樣說;即便是承擔為湖南代言責任的湘江,它的源頭其實也是在廣西境內。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不過這樣一條完全湖南屬性的河流,在兩漢時卻並沒有如沅水、澧水那樣,近乎全流域的被劃入一個行政區,而是分屬長沙、零陵兩郡。未能被整合入一郡之地的不僅僅是資水,還有湖南最核心的河流湘水。不同之處在於,湘水上游分別為零陵、桂陽兩郡所有。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資水和湘水上游被獨立建制行政區,地理上的起因是它們均源起於南嶺。所謂“南嶺”並不是一條有明顯線性特徵的山脈,而是橫亙於長江中游右岸支流(直接點說就是:資水、湘水、贛水三水),與珠江流域間諸分水嶺的統稱。

這一屬性使得北方政權,有機會通過資水和湘水打通跨越南嶺,通過嶺南地區的通道。關於這些通道具體是怎麼分佈的,在零陵郡和桂陽郡部分會詳細解讀。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資、湘兩水的下游部分,去看看長沙郡的地緣結構。

無論是解讀湘江還是“長沙郡”的行政概念,長沙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在兩漢時期,當下長沙市的名字原本為“臨湘”。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它的湘江屬性。之所以由臨湘變為“長沙”,理由和後來“江陵”變身“荊州”、“彭城”化身“徐州”相同,都是因為是對應行政區的治所。日後即便這個行政區成為歷史,這筆遺產的繼承者往往也是它的治所。

在被自然經濟主導的古代社會,地緣潛力往往是由農業和人口潛力所代表。單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統轄資、湘兩水下游的長沙郡,在整個荊南四郡中的地位也不會低。

雖然境內有資、湘兩水,但和武陵郡的情況類似,兩水在區域內亦有主次之分。湘江在整個三湘四水中的流域面積最大,將近有9.5萬平方公里。其流域在湖南國土面積中的佔比達到40%,正是依託這一背景,“臨湘”而建的長沙城才有機會成為整個湖南的政治中心。

湘江水系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問題在於,就算湘江在荊南地區的核心地位,使得依附於其流域的城市更有機會成為地區政治中心,但也並不意味著這個機會就一定屬於長沙。在這個問題上,與湖南地緣關係緊密的江西,可以再次出場做一個對比。

前面我們說了,除了北部更為開放以外,整個湖南的地理結構與江西有很大相似之處。同時長沙與南昌擔當整個地區中心的時間都非常的長。其中南昌最起碼在漢朝設置豫章郡時,就已經是整個鄱陽湖流域的中心了;漢初以“臨湘”為政治中心所設置的“長沙國”,亦包含湖南全境(後因削藩漸變為四郡)。然而觀察兩座古城的位置你會發現,它們所位於的板塊位置似乎有所區別。

簡單點說,南昌位於鄱陽湖平原西側,而長沙卻位於洞庭湖平原之南的丘陵地帶。後者的選擇看起來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要知道沖積平原的前身都是湖澤或者溼地,緊鄰長江這樣一條流量能在全球範圍內排名前四的大河,無論是兩湖平原還是鄱陽湖平原,都隨時面臨著水患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長治久安的話,將城址與丘陵、臺地相依將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前面曾經說過,看起來身處江漢平原之上的武漢,其實正處在鄂東南丘陵的延伸部分中(武漢最有名的丘陵為漢陽境內的龜山,以及武昌境內的蛇山);至於南昌,你會發現它的西側有一座形態與廬山頗有些類似的山體——西山(以至於又被稱之為“小廬山”,甚至讓我在做圖之時兩次誤標為廬山)。

這些與主城相依的丘陵本身,雖然於承載農業和人口無益,但它們的存在卻抬高了相鄰平原地區的海拔,使得這些地區中心能夠抵抗住水患的洗禮,將城市的歷史延續下來。

洞庭湖地區在三國時代所面臨的變數比現在還要更大些。在長江北岸的雲夢澤,因湖底淤高而被迫縮小水域面積時,幫助長江分洪的任務,更多的壓在了長江南岸的洞庭湖平原之上。

對比古今,你會發現源出湘西山地的澧水、沅江、資江等三條河流,其在洞庭湖平原的河道位置,都發生了大範圍的位移。比如在東漢時期,澧水與沅江是在洞庭湖平原的北部接入湖庭湖,今天則是在南部匯流成湖。

在一片大平原之上,河道受洪水和地勢變化影響發生位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那些低窪之地也正是在這種變化中逐漸成陸。奇怪的是,與另外三水相比,湘水的位置卻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這又是為什麼呢?

湘江的穩定性,與“幕九連山脈”的存在有關。上述三條河流的下游總體都是由西向東流淌,只有湘江是沿著幕九連山脈西麓北流。由於這條山脈的存在,與之平行北流的湘江干流,在東線幾乎沒有變道的空間。與此同時,“幕九連山脈”在與“武陵山地”的博弈中卻又處於下風,使得洞庭湖平原呈現出“西高東低”的走勢,壓縮了湘江向西改道的空間。在這兩大高地的共同作用之下,湘江下游河床的地勢要略高於洞庭湖,並能夠穩定的沿“幕九邊山脈”西麓一路北行。

基於上述特徵,湘江很大程度可以被視為在洞庭湖地區一條地理分割線。其西面為極易蓄積成湖的低窪地勢,東面則是地勢略高於洞庭湖面的丘陵地貌。如果洞庭湖水域面積大漲,那麼湘江河道將與之融為一體。一旦湖面縮小,湘江河道則會分離出來單獨入江。二者只在接近長江之時有一個穩定的連接點。

很顯然,這樣一個能夠穩定連接洞庭湖與湘江,並且無限接近長江的連接處,不可能為政治家和軍事家所忽視。只需在這長江、洞庭湖、湘江三水交匯之處,選址建立一個城邑,便可打開通往整個湖南地區的大門。

那麼,擁有這樣一個“江湖要衝,三湘鎖鑰”地位城市,到底是誰呢?順著剛才的畫像,大家應該很容易在地圖上認出,它就是以范仲淹《岳陽樓記》而聞名天下的湖南省岳陽市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地理上看,沅水在湘西境內是從武陵山、雪峰山之間穿越而過進入洞庭湖平原。需要說明的是,雪峰山在它的西北部還延伸出了一段海拔略低,但看起來有一定獨立性的山體。這段山體因為被傳說曾有“聖人”居住(至於是哪個聖人有不同的說法),而被當地之人稱之為“聖人山”。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沅水在武陵山地中的最後一段行程,便是從聖人山與武陵山之間走完的。而聖人山與雪峰山主脈之間的裂隙,則幫助三湘四水中的另一個成員——資水,走完了最後一段山路。

漢之武陵郡在將沅水流域納入行政範圍之後,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領地。 這意味著雪峰山(包括聖人山)北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邊界。要是從這個歷史源頭看,當下被劃入“武陵山片區”的雪峰山,最初倒的確沒有被視為武陵地區的一部分。

江南丘陵在地理上一般被認為起自雪峰山以東。要是雪峰山即不被認定為是武陵山區的一部分,又獨立於江南丘陵之外,以“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姿態,作為二大板塊的地理分割線,倒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不管你在地理上把一片山地歸類於哪個地理單元,對它本身都不會有什麼影響,也不是我們需要去鑽牛角尖的問題。雪峰山對湖南地區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幫助生成了的資江。

這條在三湘四水中排名最末的河流並不是發源於武陵山地,而是源起於南嶺。在向北穿越雪峰山北部後,向東從主脈與聖人山之間穿出,最終從洞庭湖平原南端注入湖區。

儘管資水在在三湘四水中的流程最短,但它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完全屬於湖南。其餘三水中,澧水流域有小部分位於湖北境內;沅水的上源則在貴州境內可以這樣說;即便是承擔為湖南代言責任的湘江,它的源頭其實也是在廣西境內。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不過這樣一條完全湖南屬性的河流,在兩漢時卻並沒有如沅水、澧水那樣,近乎全流域的被劃入一個行政區,而是分屬長沙、零陵兩郡。未能被整合入一郡之地的不僅僅是資水,還有湖南最核心的河流湘水。不同之處在於,湘水上游分別為零陵、桂陽兩郡所有。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資水和湘水上游被獨立建制行政區,地理上的起因是它們均源起於南嶺。所謂“南嶺”並不是一條有明顯線性特徵的山脈,而是橫亙於長江中游右岸支流(直接點說就是:資水、湘水、贛水三水),與珠江流域間諸分水嶺的統稱。

這一屬性使得北方政權,有機會通過資水和湘水打通跨越南嶺,通過嶺南地區的通道。關於這些通道具體是怎麼分佈的,在零陵郡和桂陽郡部分會詳細解讀。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資、湘兩水的下游部分,去看看長沙郡的地緣結構。

無論是解讀湘江還是“長沙郡”的行政概念,長沙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在兩漢時期,當下長沙市的名字原本為“臨湘”。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它的湘江屬性。之所以由臨湘變為“長沙”,理由和後來“江陵”變身“荊州”、“彭城”化身“徐州”相同,都是因為是對應行政區的治所。日後即便這個行政區成為歷史,這筆遺產的繼承者往往也是它的治所。

在被自然經濟主導的古代社會,地緣潛力往往是由農業和人口潛力所代表。單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統轄資、湘兩水下游的長沙郡,在整個荊南四郡中的地位也不會低。

雖然境內有資、湘兩水,但和武陵郡的情況類似,兩水在區域內亦有主次之分。湘江在整個三湘四水中的流域面積最大,將近有9.5萬平方公里。其流域在湖南國土面積中的佔比達到40%,正是依託這一背景,“臨湘”而建的長沙城才有機會成為整個湖南的政治中心。

湘江水系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問題在於,就算湘江在荊南地區的核心地位,使得依附於其流域的城市更有機會成為地區政治中心,但也並不意味著這個機會就一定屬於長沙。在這個問題上,與湖南地緣關係緊密的江西,可以再次出場做一個對比。

前面我們說了,除了北部更為開放以外,整個湖南的地理結構與江西有很大相似之處。同時長沙與南昌擔當整個地區中心的時間都非常的長。其中南昌最起碼在漢朝設置豫章郡時,就已經是整個鄱陽湖流域的中心了;漢初以“臨湘”為政治中心所設置的“長沙國”,亦包含湖南全境(後因削藩漸變為四郡)。然而觀察兩座古城的位置你會發現,它們所位於的板塊位置似乎有所區別。

簡單點說,南昌位於鄱陽湖平原西側,而長沙卻位於洞庭湖平原之南的丘陵地帶。後者的選擇看起來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要知道沖積平原的前身都是湖澤或者溼地,緊鄰長江這樣一條流量能在全球範圍內排名前四的大河,無論是兩湖平原還是鄱陽湖平原,都隨時面臨著水患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長治久安的話,將城址與丘陵、臺地相依將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前面曾經說過,看起來身處江漢平原之上的武漢,其實正處在鄂東南丘陵的延伸部分中(武漢最有名的丘陵為漢陽境內的龜山,以及武昌境內的蛇山);至於南昌,你會發現它的西側有一座形態與廬山頗有些類似的山體——西山(以至於又被稱之為“小廬山”,甚至讓我在做圖之時兩次誤標為廬山)。

這些與主城相依的丘陵本身,雖然於承載農業和人口無益,但它們的存在卻抬高了相鄰平原地區的海拔,使得這些地區中心能夠抵抗住水患的洗禮,將城市的歷史延續下來。

洞庭湖地區在三國時代所面臨的變數比現在還要更大些。在長江北岸的雲夢澤,因湖底淤高而被迫縮小水域面積時,幫助長江分洪的任務,更多的壓在了長江南岸的洞庭湖平原之上。

對比古今,你會發現源出湘西山地的澧水、沅江、資江等三條河流,其在洞庭湖平原的河道位置,都發生了大範圍的位移。比如在東漢時期,澧水與沅江是在洞庭湖平原的北部接入湖庭湖,今天則是在南部匯流成湖。

在一片大平原之上,河道受洪水和地勢變化影響發生位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那些低窪之地也正是在這種變化中逐漸成陸。奇怪的是,與另外三水相比,湘水的位置卻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這又是為什麼呢?

湘江的穩定性,與“幕九連山脈”的存在有關。上述三條河流的下游總體都是由西向東流淌,只有湘江是沿著幕九連山脈西麓北流。由於這條山脈的存在,與之平行北流的湘江干流,在東線幾乎沒有變道的空間。與此同時,“幕九連山脈”在與“武陵山地”的博弈中卻又處於下風,使得洞庭湖平原呈現出“西高東低”的走勢,壓縮了湘江向西改道的空間。在這兩大高地的共同作用之下,湘江下游河床的地勢要略高於洞庭湖,並能夠穩定的沿“幕九邊山脈”西麓一路北行。

基於上述特徵,湘江很大程度可以被視為在洞庭湖地區一條地理分割線。其西面為極易蓄積成湖的低窪地勢,東面則是地勢略高於洞庭湖面的丘陵地貌。如果洞庭湖水域面積大漲,那麼湘江河道將與之融為一體。一旦湖面縮小,湘江河道則會分離出來單獨入江。二者只在接近長江之時有一個穩定的連接點。

很顯然,這樣一個能夠穩定連接洞庭湖與湘江,並且無限接近長江的連接處,不可能為政治家和軍事家所忽視。只需在這長江、洞庭湖、湘江三水交匯之處,選址建立一個城邑,便可打開通往整個湖南地區的大門。

那麼,擁有這樣一個“江湖要衝,三湘鎖鑰”地位城市,到底是誰呢?順著剛才的畫像,大家應該很容易在地圖上認出,它就是以范仲淹《岳陽樓記》而聞名天下的湖南省岳陽市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岳陽成為軍事重地並開始築城,正是始於三國時代。赤壁之戰後,為適應新的形勢。周瑜受命將駐地從鄱陽湖側的柴桑移至洞庭湖地區,以與曹、劉兩家爭奪荊州的控制權。

區位優勢顯著的這個三水交匯之地,成為了周瑜完成這一戰略意圖的支點。只不過,岳陽一名要遲至宋朝才出現,在三國時代它的名字是 “巴丘”。在孫劉兩家於荊州暫時達成和解之時,巴丘和湘江一度成為了兩家的政治分割線。周瑜本人亦是病逝於巴丘。順便說下,若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回首公瑾一生,其功績相當於幫助主公,將控制線從鄱陽湖口推進至洞庭湖口。

從“巴丘”之名亦可看出,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並不在洞庭湖平原,而是在湘江東岸的丘陵之間。這樣的地勢保證了800多年後的范仲淹能夠登臨岳陽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嘆”,亦能讓岳陽一直承擔東洞庭湖平原中心城市的職責。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地理上看,沅水在湘西境內是從武陵山、雪峰山之間穿越而過進入洞庭湖平原。需要說明的是,雪峰山在它的西北部還延伸出了一段海拔略低,但看起來有一定獨立性的山體。這段山體因為被傳說曾有“聖人”居住(至於是哪個聖人有不同的說法),而被當地之人稱之為“聖人山”。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沅水在武陵山地中的最後一段行程,便是從聖人山與武陵山之間走完的。而聖人山與雪峰山主脈之間的裂隙,則幫助三湘四水中的另一個成員——資水,走完了最後一段山路。

漢之武陵郡在將沅水流域納入行政範圍之後,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領地。 這意味著雪峰山(包括聖人山)北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邊界。要是從這個歷史源頭看,當下被劃入“武陵山片區”的雪峰山,最初倒的確沒有被視為武陵地區的一部分。

江南丘陵在地理上一般被認為起自雪峰山以東。要是雪峰山即不被認定為是武陵山區的一部分,又獨立於江南丘陵之外,以“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姿態,作為二大板塊的地理分割線,倒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不管你在地理上把一片山地歸類於哪個地理單元,對它本身都不會有什麼影響,也不是我們需要去鑽牛角尖的問題。雪峰山對湖南地區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幫助生成了的資江。

這條在三湘四水中排名最末的河流並不是發源於武陵山地,而是源起於南嶺。在向北穿越雪峰山北部後,向東從主脈與聖人山之間穿出,最終從洞庭湖平原南端注入湖區。

儘管資水在在三湘四水中的流程最短,但它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完全屬於湖南。其餘三水中,澧水流域有小部分位於湖北境內;沅水的上源則在貴州境內可以這樣說;即便是承擔為湖南代言責任的湘江,它的源頭其實也是在廣西境內。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不過這樣一條完全湖南屬性的河流,在兩漢時卻並沒有如沅水、澧水那樣,近乎全流域的被劃入一個行政區,而是分屬長沙、零陵兩郡。未能被整合入一郡之地的不僅僅是資水,還有湖南最核心的河流湘水。不同之處在於,湘水上游分別為零陵、桂陽兩郡所有。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資水和湘水上游被獨立建制行政區,地理上的起因是它們均源起於南嶺。所謂“南嶺”並不是一條有明顯線性特徵的山脈,而是橫亙於長江中游右岸支流(直接點說就是:資水、湘水、贛水三水),與珠江流域間諸分水嶺的統稱。

這一屬性使得北方政權,有機會通過資水和湘水打通跨越南嶺,通過嶺南地區的通道。關於這些通道具體是怎麼分佈的,在零陵郡和桂陽郡部分會詳細解讀。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資、湘兩水的下游部分,去看看長沙郡的地緣結構。

無論是解讀湘江還是“長沙郡”的行政概念,長沙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在兩漢時期,當下長沙市的名字原本為“臨湘”。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它的湘江屬性。之所以由臨湘變為“長沙”,理由和後來“江陵”變身“荊州”、“彭城”化身“徐州”相同,都是因為是對應行政區的治所。日後即便這個行政區成為歷史,這筆遺產的繼承者往往也是它的治所。

在被自然經濟主導的古代社會,地緣潛力往往是由農業和人口潛力所代表。單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統轄資、湘兩水下游的長沙郡,在整個荊南四郡中的地位也不會低。

雖然境內有資、湘兩水,但和武陵郡的情況類似,兩水在區域內亦有主次之分。湘江在整個三湘四水中的流域面積最大,將近有9.5萬平方公里。其流域在湖南國土面積中的佔比達到40%,正是依託這一背景,“臨湘”而建的長沙城才有機會成為整個湖南的政治中心。

湘江水系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問題在於,就算湘江在荊南地區的核心地位,使得依附於其流域的城市更有機會成為地區政治中心,但也並不意味著這個機會就一定屬於長沙。在這個問題上,與湖南地緣關係緊密的江西,可以再次出場做一個對比。

前面我們說了,除了北部更為開放以外,整個湖南的地理結構與江西有很大相似之處。同時長沙與南昌擔當整個地區中心的時間都非常的長。其中南昌最起碼在漢朝設置豫章郡時,就已經是整個鄱陽湖流域的中心了;漢初以“臨湘”為政治中心所設置的“長沙國”,亦包含湖南全境(後因削藩漸變為四郡)。然而觀察兩座古城的位置你會發現,它們所位於的板塊位置似乎有所區別。

簡單點說,南昌位於鄱陽湖平原西側,而長沙卻位於洞庭湖平原之南的丘陵地帶。後者的選擇看起來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要知道沖積平原的前身都是湖澤或者溼地,緊鄰長江這樣一條流量能在全球範圍內排名前四的大河,無論是兩湖平原還是鄱陽湖平原,都隨時面臨著水患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長治久安的話,將城址與丘陵、臺地相依將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前面曾經說過,看起來身處江漢平原之上的武漢,其實正處在鄂東南丘陵的延伸部分中(武漢最有名的丘陵為漢陽境內的龜山,以及武昌境內的蛇山);至於南昌,你會發現它的西側有一座形態與廬山頗有些類似的山體——西山(以至於又被稱之為“小廬山”,甚至讓我在做圖之時兩次誤標為廬山)。

這些與主城相依的丘陵本身,雖然於承載農業和人口無益,但它們的存在卻抬高了相鄰平原地區的海拔,使得這些地區中心能夠抵抗住水患的洗禮,將城市的歷史延續下來。

洞庭湖地區在三國時代所面臨的變數比現在還要更大些。在長江北岸的雲夢澤,因湖底淤高而被迫縮小水域面積時,幫助長江分洪的任務,更多的壓在了長江南岸的洞庭湖平原之上。

對比古今,你會發現源出湘西山地的澧水、沅江、資江等三條河流,其在洞庭湖平原的河道位置,都發生了大範圍的位移。比如在東漢時期,澧水與沅江是在洞庭湖平原的北部接入湖庭湖,今天則是在南部匯流成湖。

在一片大平原之上,河道受洪水和地勢變化影響發生位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那些低窪之地也正是在這種變化中逐漸成陸。奇怪的是,與另外三水相比,湘水的位置卻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這又是為什麼呢?

湘江的穩定性,與“幕九連山脈”的存在有關。上述三條河流的下游總體都是由西向東流淌,只有湘江是沿著幕九連山脈西麓北流。由於這條山脈的存在,與之平行北流的湘江干流,在東線幾乎沒有變道的空間。與此同時,“幕九連山脈”在與“武陵山地”的博弈中卻又處於下風,使得洞庭湖平原呈現出“西高東低”的走勢,壓縮了湘江向西改道的空間。在這兩大高地的共同作用之下,湘江下游河床的地勢要略高於洞庭湖,並能夠穩定的沿“幕九邊山脈”西麓一路北行。

基於上述特徵,湘江很大程度可以被視為在洞庭湖地區一條地理分割線。其西面為極易蓄積成湖的低窪地勢,東面則是地勢略高於洞庭湖面的丘陵地貌。如果洞庭湖水域面積大漲,那麼湘江河道將與之融為一體。一旦湖面縮小,湘江河道則會分離出來單獨入江。二者只在接近長江之時有一個穩定的連接點。

很顯然,這樣一個能夠穩定連接洞庭湖與湘江,並且無限接近長江的連接處,不可能為政治家和軍事家所忽視。只需在這長江、洞庭湖、湘江三水交匯之處,選址建立一個城邑,便可打開通往整個湖南地區的大門。

那麼,擁有這樣一個“江湖要衝,三湘鎖鑰”地位城市,到底是誰呢?順著剛才的畫像,大家應該很容易在地圖上認出,它就是以范仲淹《岳陽樓記》而聞名天下的湖南省岳陽市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岳陽成為軍事重地並開始築城,正是始於三國時代。赤壁之戰後,為適應新的形勢。周瑜受命將駐地從鄱陽湖側的柴桑移至洞庭湖地區,以與曹、劉兩家爭奪荊州的控制權。

區位優勢顯著的這個三水交匯之地,成為了周瑜完成這一戰略意圖的支點。只不過,岳陽一名要遲至宋朝才出現,在三國時代它的名字是 “巴丘”。在孫劉兩家於荊州暫時達成和解之時,巴丘和湘江一度成為了兩家的政治分割線。周瑜本人亦是病逝於巴丘。順便說下,若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回首公瑾一生,其功績相當於幫助主公,將控制線從鄱陽湖口推進至洞庭湖口。

從“巴丘”之名亦可看出,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並不在洞庭湖平原,而是在湘江東岸的丘陵之間。這樣的地勢保證了800多年後的范仲淹能夠登臨岳陽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嘆”,亦能讓岳陽一直承擔東洞庭湖平原中心城市的職責。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而在巴丘因區位崛起前的兩漢時期,幫助長沙郡經營洞庭湖平原的是另兩個城邑:羅縣和益陽。前者位於汩羅江下游,對應現在的汩羅市;後者位於資水下游,對應現在的益陽市。

由於洞庭湖區的不穩定,使得漢之長沙郡雖然在地域上包含了半個洞庭湖平原,但其城邑卻均選址於邊緣的丘陵之上,羅縣與益陽兩縣也不例外。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兩個點其實都是位於邊緣的丘陵山地中,並非真正的大平原之上。其中益陽還可向西南方向,輻射資水下游,而羅縣則可通過汩羅江及“汩修走廊”,穿越幕九連山脈與時稱豫章的江西相通。


"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0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荊襄九郡(6)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雪峰山是一條位於武陵山之南,並與之平行的山體。從它的走勢和位置來說,的確也是雲貴高原在東北方向的延伸,這一點與整個武陵山地的情況相同。然而雪峰山要比沅江北岸的武陵山海拔要更高些,並且與之拉開了一定距離(正常情況下,應該越來越低)。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這種情況下,雪峰山又往往被當成一條獨立的山脈。不管雪峰山在地理層面到底應不應該算武陵山區的一部分,上述共性都使得整個湖南西部的山地,在地理、地緣上被視為一個整體。而被列入扶貧劃片性質的“武陵山片區”,正是這一地緣共性的體現。

武陵山片區結構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僅以武陵山、雪峰山為核心的這片位於湖南西部的山地來說,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地緣標籤——湘西。與魚米之鄉感覺的洞庭湖地區不同的是,湘西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神祕、浪漫,甚至帶有一絲殺氣。

神祕感源出於這一帶的奇山秀水、多民族混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坊間流傳的湘西趕屍人的傳說;浪漫氣息很大程度是因沈從文的《邊城》一書而為世人所知;至於殺氣則是由湘軍和土匪一體兩面式的共同鑄就。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湘軍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湘軍在近代史上的戰鬥力毋庸多言,以至於有“無湘不成軍”之說。不太為人所知的,則是“無竿不成湘”的說法。所謂“竿”意為“竿軍”,指的是湘西鳳凰古城的民軍(鳳凰古稱“鎮竿城”)。

鳳凰古城位於武陵山的西南麓,沅江支流的沱江河畔,《邊城》一書的作者沈從文便是鳳凰人。只是這個湘西地緣屬性的典型代表,如今引發世人關注的,卻往往是與旅遊業相關的負面新聞。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由於地理、地緣結構複雜,以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地區自古以來民風強悍,但整個地區的地緣位置卻又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重要性,很大程度又是通過沅江展現出來的。

從長度看,這條古稱“沅水”的河流,是三湘四水中唯一一條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更為重要的是,沅水上游的:清水江、舞水兩源,能夠從南面繞過樊淨山,深入貴州高原腹地。這意味著,沿沅江水系所形成的水、陸通道,能夠成為兩湖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連接主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公元前280年,已經佔據四川盆地的秦軍,由巴蜀順江而下進攻楚國。楚國在竭力抵抗的同時,派遣將領莊礄率軍穿越武陵山區遠征雲貴高原,試圖在四川盆地之南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只是當莊礄領軍攻至雲南境內的滇國,並遣使回楚覆命時,發現秦軍已經佔領了兩湖盆地,以至於不得不滯留於雲南境內稱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莊礄入滇”事件。以楚國當時的地理位置來說,莊礄很有可能就是沿沅水進入貴州,並最終進入雲南境內。

莊礄入滇路線示意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在秦漢之際,橫穿整個武陵山區的這條沅江通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領地。這意味著,設置武陵郡的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溝通雲貴。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漢朝在整個沅水流域設置了:漢壽、臨沅、沅南、沅陵、酉陽、遷陵、辰陽、鐔成等八個縣,其中位於沅水下游的漢壽,在天下大亂前甚至還是整個荊州的治所駐地。

要知道,東漢時期整個武陵郡所建制的縣不過十二個,僅沅水上下游就佔據了3/4。由此可見沅水無論在地理還是地緣政治層面都是武陵郡的核心。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地理上看,沅水在湘西境內是從武陵山、雪峰山之間穿越而過進入洞庭湖平原。需要說明的是,雪峰山在它的西北部還延伸出了一段海拔略低,但看起來有一定獨立性的山體。這段山體因為被傳說曾有“聖人”居住(至於是哪個聖人有不同的說法),而被當地之人稱之為“聖人山”。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沅水在武陵山地中的最後一段行程,便是從聖人山與武陵山之間走完的。而聖人山與雪峰山主脈之間的裂隙,則幫助三湘四水中的另一個成員——資水,走完了最後一段山路。

漢之武陵郡在將沅水流域納入行政範圍之後,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領地。 這意味著雪峰山(包括聖人山)北麓成為了武陵郡的南部邊界。要是從這個歷史源頭看,當下被劃入“武陵山片區”的雪峰山,最初倒的確沒有被視為武陵地區的一部分。

江南丘陵在地理上一般被認為起自雪峰山以東。要是雪峰山即不被認定為是武陵山區的一部分,又獨立於江南丘陵之外,以“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姿態,作為二大板塊的地理分割線,倒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不管你在地理上把一片山地歸類於哪個地理單元,對它本身都不會有什麼影響,也不是我們需要去鑽牛角尖的問題。雪峰山對湖南地區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幫助生成了的資江。

這條在三湘四水中排名最末的河流並不是發源於武陵山地,而是源起於南嶺。在向北穿越雪峰山北部後,向東從主脈與聖人山之間穿出,最終從洞庭湖平原南端注入湖區。

儘管資水在在三湘四水中的流程最短,但它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完全屬於湖南。其餘三水中,澧水流域有小部分位於湖北境內;沅水的上源則在貴州境內可以這樣說;即便是承擔為湖南代言責任的湘江,它的源頭其實也是在廣西境內。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不過這樣一條完全湖南屬性的河流,在兩漢時卻並沒有如沅水、澧水那樣,近乎全流域的被劃入一個行政區,而是分屬長沙、零陵兩郡。未能被整合入一郡之地的不僅僅是資水,還有湖南最核心的河流湘水。不同之處在於,湘水上游分別為零陵、桂陽兩郡所有。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資水和湘水上游被獨立建制行政區,地理上的起因是它們均源起於南嶺。所謂“南嶺”並不是一條有明顯線性特徵的山脈,而是橫亙於長江中游右岸支流(直接點說就是:資水、湘水、贛水三水),與珠江流域間諸分水嶺的統稱。

這一屬性使得北方政權,有機會通過資水和湘水打通跨越南嶺,通過嶺南地區的通道。關於這些通道具體是怎麼分佈的,在零陵郡和桂陽郡部分會詳細解讀。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資、湘兩水的下游部分,去看看長沙郡的地緣結構。

無論是解讀湘江還是“長沙郡”的行政概念,長沙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在兩漢時期,當下長沙市的名字原本為“臨湘”。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它的湘江屬性。之所以由臨湘變為“長沙”,理由和後來“江陵”變身“荊州”、“彭城”化身“徐州”相同,都是因為是對應行政區的治所。日後即便這個行政區成為歷史,這筆遺產的繼承者往往也是它的治所。

在被自然經濟主導的古代社會,地緣潛力往往是由農業和人口潛力所代表。單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統轄資、湘兩水下游的長沙郡,在整個荊南四郡中的地位也不會低。

雖然境內有資、湘兩水,但和武陵郡的情況類似,兩水在區域內亦有主次之分。湘江在整個三湘四水中的流域面積最大,將近有9.5萬平方公里。其流域在湖南國土面積中的佔比達到40%,正是依託這一背景,“臨湘”而建的長沙城才有機會成為整個湖南的政治中心。

湘江水系圖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問題在於,就算湘江在荊南地區的核心地位,使得依附於其流域的城市更有機會成為地區政治中心,但也並不意味著這個機會就一定屬於長沙。在這個問題上,與湖南地緣關係緊密的江西,可以再次出場做一個對比。

前面我們說了,除了北部更為開放以外,整個湖南的地理結構與江西有很大相似之處。同時長沙與南昌擔當整個地區中心的時間都非常的長。其中南昌最起碼在漢朝設置豫章郡時,就已經是整個鄱陽湖流域的中心了;漢初以“臨湘”為政治中心所設置的“長沙國”,亦包含湖南全境(後因削藩漸變為四郡)。然而觀察兩座古城的位置你會發現,它們所位於的板塊位置似乎有所區別。

簡單點說,南昌位於鄱陽湖平原西側,而長沙卻位於洞庭湖平原之南的丘陵地帶。後者的選擇看起來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要知道沖積平原的前身都是湖澤或者溼地,緊鄰長江這樣一條流量能在全球範圍內排名前四的大河,無論是兩湖平原還是鄱陽湖平原,都隨時面臨著水患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長治久安的話,將城址與丘陵、臺地相依將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前面曾經說過,看起來身處江漢平原之上的武漢,其實正處在鄂東南丘陵的延伸部分中(武漢最有名的丘陵為漢陽境內的龜山,以及武昌境內的蛇山);至於南昌,你會發現它的西側有一座形態與廬山頗有些類似的山體——西山(以至於又被稱之為“小廬山”,甚至讓我在做圖之時兩次誤標為廬山)。

這些與主城相依的丘陵本身,雖然於承載農業和人口無益,但它們的存在卻抬高了相鄰平原地區的海拔,使得這些地區中心能夠抵抗住水患的洗禮,將城市的歷史延續下來。

洞庭湖地區在三國時代所面臨的變數比現在還要更大些。在長江北岸的雲夢澤,因湖底淤高而被迫縮小水域面積時,幫助長江分洪的任務,更多的壓在了長江南岸的洞庭湖平原之上。

對比古今,你會發現源出湘西山地的澧水、沅江、資江等三條河流,其在洞庭湖平原的河道位置,都發生了大範圍的位移。比如在東漢時期,澧水與沅江是在洞庭湖平原的北部接入湖庭湖,今天則是在南部匯流成湖。

在一片大平原之上,河道受洪水和地勢變化影響發生位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那些低窪之地也正是在這種變化中逐漸成陸。奇怪的是,與另外三水相比,湘水的位置卻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這又是為什麼呢?

湘江的穩定性,與“幕九連山脈”的存在有關。上述三條河流的下游總體都是由西向東流淌,只有湘江是沿著幕九連山脈西麓北流。由於這條山脈的存在,與之平行北流的湘江干流,在東線幾乎沒有變道的空間。與此同時,“幕九連山脈”在與“武陵山地”的博弈中卻又處於下風,使得洞庭湖平原呈現出“西高東低”的走勢,壓縮了湘江向西改道的空間。在這兩大高地的共同作用之下,湘江下游河床的地勢要略高於洞庭湖,並能夠穩定的沿“幕九邊山脈”西麓一路北行。

基於上述特徵,湘江很大程度可以被視為在洞庭湖地區一條地理分割線。其西面為極易蓄積成湖的低窪地勢,東面則是地勢略高於洞庭湖面的丘陵地貌。如果洞庭湖水域面積大漲,那麼湘江河道將與之融為一體。一旦湖面縮小,湘江河道則會分離出來單獨入江。二者只在接近長江之時有一個穩定的連接點。

很顯然,這樣一個能夠穩定連接洞庭湖與湘江,並且無限接近長江的連接處,不可能為政治家和軍事家所忽視。只需在這長江、洞庭湖、湘江三水交匯之處,選址建立一個城邑,便可打開通往整個湖南地區的大門。

那麼,擁有這樣一個“江湖要衝,三湘鎖鑰”地位城市,到底是誰呢?順著剛才的畫像,大家應該很容易在地圖上認出,它就是以范仲淹《岳陽樓記》而聞名天下的湖南省岳陽市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岳陽成為軍事重地並開始築城,正是始於三國時代。赤壁之戰後,為適應新的形勢。周瑜受命將駐地從鄱陽湖側的柴桑移至洞庭湖地區,以與曹、劉兩家爭奪荊州的控制權。

區位優勢顯著的這個三水交匯之地,成為了周瑜完成這一戰略意圖的支點。只不過,岳陽一名要遲至宋朝才出現,在三國時代它的名字是 “巴丘”。在孫劉兩家於荊州暫時達成和解之時,巴丘和湘江一度成為了兩家的政治分割線。周瑜本人亦是病逝於巴丘。順便說下,若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回首公瑾一生,其功績相當於幫助主公,將控制線從鄱陽湖口推進至洞庭湖口。

從“巴丘”之名亦可看出,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並不在洞庭湖平原,而是在湘江東岸的丘陵之間。這樣的地勢保證了800多年後的范仲淹能夠登臨岳陽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嘆”,亦能讓岳陽一直承擔東洞庭湖平原中心城市的職責。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而在巴丘因區位崛起前的兩漢時期,幫助長沙郡經營洞庭湖平原的是另兩個城邑:羅縣和益陽。前者位於汩羅江下游,對應現在的汩羅市;後者位於資水下游,對應現在的益陽市。

由於洞庭湖區的不穩定,使得漢之長沙郡雖然在地域上包含了半個洞庭湖平原,但其城邑卻均選址於邊緣的丘陵之上,羅縣與益陽兩縣也不例外。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兩個點其實都是位於邊緣的丘陵山地中,並非真正的大平原之上。其中益陽還可向西南方向,輻射資水下游,而羅縣則可通過汩羅江及“汩修走廊”,穿越幕九連山脈與時稱豫章的江西相通。


湘西的殺氣,以及三湘四水的湖南


之前的內容中曾經提到,劉表之侄劉磐曾多次領軍沿“汩修走廊”進攻孫吳治下的豫章。演義中,劉備得荊南四郡後,在黃忠的推薦下曾以劉磐為長沙太守。果真如此的話,這位劉氏家族成員接下來應該在頂著長沙之名的“臨湘”延續他的政治生命。

下一節,我們就將把視線南移,去看看長沙及其所屬的地理單元,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使之能夠壓倒洞庭湖地區成為整個湖南的地緣中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