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基地關停搬遷,一座工業重鎮正謀劃新生'

"

在湖南株洲,站在中國五礦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株冶”)辦公樓樓頂可以俯瞰整個清水塘。

曾經,這座老工業園區內煙囪林立、廠房鱗次櫛比,是株洲市經濟繁榮、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規模最大時清水塘曾彙集了261家央企、上市公司、民企等各種類型的化工企業。

2018年12月30日,隨著株冶在清水塘地區的最後一座運行中的冶煉爐——基夫賽特爐正式熄火關停,這座老工業區內200多家企業實現全部關停搬遷。

如今,這片15.1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煙囪、廠房在逆光下定格成一張靜止的照片。

"

在湖南株洲,站在中國五礦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株冶”)辦公樓樓頂可以俯瞰整個清水塘。

曾經,這座老工業園區內煙囪林立、廠房鱗次櫛比,是株洲市經濟繁榮、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規模最大時清水塘曾彙集了261家央企、上市公司、民企等各種類型的化工企業。

2018年12月30日,隨著株冶在清水塘地區的最後一座運行中的冶煉爐——基夫賽特爐正式熄火關停,這座老工業區內200多家企業實現全部關停搬遷。

如今,這片15.1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煙囪、廠房在逆光下定格成一張靜止的照片。

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基地關停搬遷,一座工業重鎮正謀劃新生

站在株冶辦公樓樓頂俯瞰整座清水塘。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圖

“株洲完成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退出’,把清水塘恢復成了一張白紙。”株洲市兩型辦主任、清水塘搬遷改造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劉湘元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僅僅只是開始,未來我們將在這張白紙上描繪出綠色發展的新株洲。”

飽受汙染的工業重鎮

“天上灰濛濛,地下滿地塵”,曾是很多人對湖南省株洲市這座工業重鎮的初始印象。

株洲是典型的老工業基地,因工業而興,也因工業而困。清水塘工業區規模最大時曾彙集了261家化工企業,有央企、上市公司、民企等各種類型,其中不乏株冶、中鹽株化等大型央企,年產值300多億元,累計上繳近500億元稅收,創造了160多項全國第一。

光鮮的背後,是長期沿襲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粗放型發展模式,給城市帶來嚴重汙染。株洲市環境局副局長何長順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清水塘的“三廢”排放量曾佔到全市的三分之二,2003、2004年連續兩年因為汙染嚴重,株洲被戴上“全國十大汙染城市”的帽子。

冶煉、化工等企業的生產廢水通過園區邊上的霞灣港直排湘江,歷經數十年積澱,霞灣港形成近5公里的重金屬汙染帶。“霞灣港流入湘江成為湘江流域最大的環境敏感區,直接影響湘江下游長沙、湘潭等上千萬人口飲水安全。”何長順說,因為含有大量鎘、鉛、汞、砷等工業廢水使河道變成不同的顏色,當地人戲稱這是一條“變色龍”。

200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長株潭城市群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聲場方式、生活方式。

此後,株洲市以“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推動發展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和就地技術改造,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並未遏制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

株冶的關停

劉湘元說,2013年11月,株洲以深化“兩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實施方案》,開展國家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為契機,下決心對湘江流域最大的環境敏感區和最大的難點區域——清水塘老工業區進行了整體關停轉型,從根本上改變“高能耗、高汙染、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

據劉湘元介紹,2013開始,株洲全市上下大力推動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堅持企業關停與土地收儲、搬遷轉型、人員安置、汙染治理、新城建設“五個同步”推進。

2014年10月,“株洲旗濱玻璃”的最後一根菸囪轟然倒地,成為清水塘地區首家整體搬遷的大型企業。

2015年,搬遷改造全速推進,明確提出“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完成綜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標。2017年,中鹽株化、柳化智成等重點化工企業陸續停產。

2018年12月30日,株冶在清水塘地區的最後一座運行中的冶煉爐熄火關停。這標誌著清水塘老工業區15.15平方公里內的200多家工業企業產能全部關停退出。

“我們去年12月30日全部關停了所有的生產線,這是年鉛鋅金屬產量65萬噸的生產能力。”株冶集團黨委副書記劉偉清告訴澎湃新聞,株冶前身是國家“一五”期間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的株洲冶煉廠,是我國最大的鉛鋅冶煉企業。

"

在湖南株洲,站在中國五礦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株冶”)辦公樓樓頂可以俯瞰整個清水塘。

曾經,這座老工業園區內煙囪林立、廠房鱗次櫛比,是株洲市經濟繁榮、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規模最大時清水塘曾彙集了261家央企、上市公司、民企等各種類型的化工企業。

2018年12月30日,隨著株冶在清水塘地區的最後一座運行中的冶煉爐——基夫賽特爐正式熄火關停,這座老工業區內200多家企業實現全部關停搬遷。

如今,這片15.1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煙囪、廠房在逆光下定格成一張靜止的照片。

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基地關停搬遷,一座工業重鎮正謀劃新生

站在株冶辦公樓樓頂俯瞰整座清水塘。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圖

“株洲完成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退出’,把清水塘恢復成了一張白紙。”株洲市兩型辦主任、清水塘搬遷改造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劉湘元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僅僅只是開始,未來我們將在這張白紙上描繪出綠色發展的新株洲。”

飽受汙染的工業重鎮

“天上灰濛濛,地下滿地塵”,曾是很多人對湖南省株洲市這座工業重鎮的初始印象。

株洲是典型的老工業基地,因工業而興,也因工業而困。清水塘工業區規模最大時曾彙集了261家化工企業,有央企、上市公司、民企等各種類型,其中不乏株冶、中鹽株化等大型央企,年產值300多億元,累計上繳近500億元稅收,創造了160多項全國第一。

光鮮的背後,是長期沿襲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粗放型發展模式,給城市帶來嚴重汙染。株洲市環境局副局長何長順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清水塘的“三廢”排放量曾佔到全市的三分之二,2003、2004年連續兩年因為汙染嚴重,株洲被戴上“全國十大汙染城市”的帽子。

冶煉、化工等企業的生產廢水通過園區邊上的霞灣港直排湘江,歷經數十年積澱,霞灣港形成近5公里的重金屬汙染帶。“霞灣港流入湘江成為湘江流域最大的環境敏感區,直接影響湘江下游長沙、湘潭等上千萬人口飲水安全。”何長順說,因為含有大量鎘、鉛、汞、砷等工業廢水使河道變成不同的顏色,當地人戲稱這是一條“變色龍”。

200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長株潭城市群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聲場方式、生活方式。

此後,株洲市以“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推動發展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和就地技術改造,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並未遏制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

株冶的關停

劉湘元說,2013年11月,株洲以深化“兩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實施方案》,開展國家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為契機,下決心對湘江流域最大的環境敏感區和最大的難點區域——清水塘老工業區進行了整體關停轉型,從根本上改變“高能耗、高汙染、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

據劉湘元介紹,2013開始,株洲全市上下大力推動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堅持企業關停與土地收儲、搬遷轉型、人員安置、汙染治理、新城建設“五個同步”推進。

2014年10月,“株洲旗濱玻璃”的最後一根菸囪轟然倒地,成為清水塘地區首家整體搬遷的大型企業。

2015年,搬遷改造全速推進,明確提出“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完成綜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標。2017年,中鹽株化、柳化智成等重點化工企業陸續停產。

2018年12月30日,株冶在清水塘地區的最後一座運行中的冶煉爐熄火關停。這標誌著清水塘老工業區15.15平方公里內的200多家工業企業產能全部關停退出。

“我們去年12月30日全部關停了所有的生產線,這是年鉛鋅金屬產量65萬噸的生產能力。”株冶集團黨委副書記劉偉清告訴澎湃新聞,株冶前身是國家“一五”期間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的株洲冶煉廠,是我國最大的鉛鋅冶煉企業。

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基地關停搬遷,一座工業重鎮正謀劃新生

株冶集團黨委副書記劉偉清在介紹企業關停搬遷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圖

關停前,株冶營業收入130多億元,年鉛鋅金屬產量65萬噸,帶動相關就業10萬人,對地方GDP累計貢獻達1050億元以上。

但因緊鄰湘江,劉偉清也坦承,過去企業在大力發展生產過程中,環保欠賬較多,對相應的水體造成了汙染,另外,對大氣的影響,因為排放量大,對整個株洲市的空氣質量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老百姓過去常覺得空氣裡有一股嗆人的味道”。

霞灣港的新生

作為清水塘地區生產規模、佔地面積最大的企業,株冶的關停搬遷是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重頭戲,事關整個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成敗。但株冶佔地總面積2000多畝,擁有職工6000多人,在株洲市下了決定關停搬遷株冶後,卻面臨著“錢從哪兒來,人往哪裡去,企業怎麼搬”的棘手問題。

錢從哪裡來?株洲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馮建湘說,錢的籌集分為3個渠道,一是國家財政對環境治理、工業區搬遷的相關支持;二是用活金融政策,例如,政策性銀行貸款、世行貸款等;三是立足於經營清水塘地區,創新土地資產處置模式,按每畝80萬元的標準收儲關停企業土地,按照企業關停搬遷時間節點給予10-15萬元/畝的獎補,既調動企業關停搬遷的積極性,又合理控制土地成本,“用時間換空間”。株冶的搬遷,走的正是“經營”路線,收儲2000多畝土地,以此為抵押,從銀行融資,以解搬遷補償款難題。

“人的安置上,一部分跟隨原有產業走,一部分提前退休,還有一部分人須跟著清水塘後續產業走,即政策安置一批、轉移就業一批、轉型就業一批、移交管理一批。”馮建湘說。

企業的搬遷,通過就近安排進園區、支持搬遷到外地、鼓勵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等,引導區域內企業轉移轉型發展。株冶在清水塘老工業區退出歷史舞合的同時,一個綠色智能化的大型有色冶煉基地在200公里外的衡陽水口山崛起。

“搬遷前中國五礦集團幫株冶制定了產業轉移的規劃,在轉移到水口山的過程中,也是將那裡的汙染企業關停了,騰出了環境容量,我們搬過去也進行了產量壓縮技術的轉型升級以便更好的實現綠色身產、綠色發展。”劉偉清說,在水口山剛剛投料生產的株冶鋅項目,引進了100多項新技術、新工藝,擁有4個世界或國內第一核心技術。基地全部建成後,鉛鋅冶煉產能雖然縮減了一半,但年營業收入增加3倍,工業廢水實現零排放,二氧化硫有望削減18倍,重金屬削減1.5倍。

劉湘元說,株冶的關停轉型成為株洲市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但企業關停搬遷後還不夠,汙染了的環境需要治理,脆弱的生態還需修復。

根據國家《重金屬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解決歷史遺留汙染重點項目,目前,清水塘的治理與修復項目已經達到了14個,已投資的金額達15.5億元,到今年年底將完成六成的土地治理修復。

“現在我們這裡變成了一張白紙,以後我們會在上面描繪出綠色發展的新株洲。”劉湘元站在霞灣港邊,一邊介紹著流域的整治情況一邊描繪著株洲發展的新未來。在他身旁,那條人們口中的“變色龍”不見了,只有一灣清水向著湘江流去。

掃碼在手機端打開頁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