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的思鄉印吳昌碩的思鄉印

吳昌碩 1844-1927,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等,浙江湖州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蒲華、虛谷並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001

光緒八年(1882),流寓蘇州的吳昌碩將母親、妻子和兒子一併接到了這裡,並開始定居於此。這已不是他初次來到蘇州,早在兩年前他就曾寓居於蘇州名士吳雲家中,擔任一名幕僚,期間也曾奔走於鎮江、丹陽等地,結交了許多著名學者和藝術家。

這年冬天,或因憶及家鄉風物,吳昌碩刻了一方“歸仁里民”的印章,並在邊款中用篆書加以說明:“歸仁吾鄣吳邨里名,亦里仁為美之意。 壬午冬昌石記。”這時吳昌碩39歲,距離他29歲離開家鄉尋師訪友,已是十年光景。儘管此時吳昌碩全家已遷至蘇州定居,但他對湖州故里的感情卻難以割捨,於是常常將家鄉風物創作成作品,藉以傳遞思鄉之情,印章“歸仁里民”即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方典型的青田印石,質地細膩,溫潤雅緻。實際上,吳昌碩篆刻作品中所使用的青田石章料並不少見,尤其是在他客居蘇州前後的幾年更是頻繁。《缶廬印存初集》曾記錄:在吳昌碩36歲時,寓居在吳興金俯將家中,恰有商人持青田石出售,金俯將買了下來並贈送給了吳。這件事在證明金、吳二人友誼的同時,也反映出青田石製作的章料在晚清即已大受歡迎。還有一次是在吳昌碩43歲時,他刻了一方“安吉吳俊昌石”的白文印,款識為:“舊青田石貴如拱璧,六字工整刻重其質也,丙戌春日缶記。”這則史料還向我們透露出當時的舊青田石價格較高, 甚至“貴如拱璧”。“歸仁里民”一印尚屬吳昌碩早年風格,寬博穩健似有漢印之風,刀法上取法浙派一路,線條渾厚,整體又磅礴大氣。

吳昌碩的思鄉印

吳昌碩39歲刻《歸仁里民》。

青田石,長20毫米,寬21毫米, 高51毫米。

為吳昌碩早年精緻之作,表達其對故鄉的思念。

002

解釋這方印章的含義,要先從吳昌碩的故鄉開始說起。吳昌碩是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出生在安吉西北隅的一個山村——鄣吳村。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美。村後的金華山拔地而起,像屏風一般;一灣出自深山的清泉折繞而過,向東北流去注入西苕溪主流。溪南的玉華山與金華山遙遙相對,村東豁然開朗,阡陌縱橫而又平整的良田,愈顯金、玉二峰挺拔、秀偉。清代安吉鄉土詩人王顯承有《竹枝詞》讚道:

行到吳村香雨亭,柳絲斜拂酒旗青,

玉華金華雙峰峙,流水落花出晚汀。

憑藉這樣的描述,我們可大略想象出彰吳風景之美。而在明代之前,鄣吳村卻不被稱作 “彰吳”,而是叫作“歸仁裡”。在中國古代社會,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因此“歸仁裡”指的是一個自然村落,吳昌碩“歸仁里民”一印的邊款中也說:“歸仁吾鄣吳邨里名,亦里仁為美之意。” 可見,在吳昌碩的筆下,“歸仁裡”儼然已是“鄣吳村”的代稱。“里仁為美”一語出自《論語》: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本意是說人以安居於仁德之地為好,吳昌碩在此則表達了鄣吳村乃是一片祥德之地的意思,但此時的他卻已定居蘇州,不禁對此處懷念萬分。

吳昌碩的思鄉印

安吉吳昌碩故居

吳昌碩口中的這片祥德之地,是由吳家的始遷祖吳瑾選擇並建立的。大約在北宋末南宋初,吳瑾開始定居在鄣吳村。幾百年來,子姓繁衍,代有名宦才俊。尤其是嘉靖年間,鄣吳村出現一件足以讓全村人引以為傲的盛事,即父子叔侄四進士。吳昌碩的十一、十二代祖,吳龍、吳麟、吳維嶽、吳維京相繼進士及第,吳維嶽更官至尚書之位,一時“父子叔侄四進士”這一戲文裡才有的榮耀故事成為真實的佳話。吳氏自此也始成為孝豐乃至湖州的望族。至於吳瑾為何會選擇定居於此,《吳氏宗譜》說:“故鄣本漢郡,村在深山中,公(吳瑾)樂其風土遂家焉。”當時的政治狀況較為複雜,南宋與金處於對峙狀態,吳瑾定居於此的很大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戰亂侵擾,因為此前他已輾轉多地尋求安家之所,甚至聽說高宗要建都在杭州,他就匆忙自杭州離開,藉以躲避混亂的政治局面。

003

翻閱吳昌碩篆刻集,發現還有一方“半日邨”的印章,用料仍是青田石,“邨”即同“村”。鄣吳村村前有玉華山,村後是金華山,這兩座山峰在村落周圍的圍擋,使得村莊的日照時間明顯短於其他地方,因此鄣吳村又被稱為“半日村”。吳昌碩父親吳辛甲的詩集《半日村詩稿》就是以此命名的。

吳昌碩的思鄉印

吳昌碩71歲刻《半日邨》。青田石,長23毫米,寬23毫米,高47毫米。

為吳昌碩暮年所作,“半日邨”即為吳昌碩的家鄉安吉鄣吳村。

“半日邨”一印為朱文印,是吳昌碩“以書入印”的典型之作。線條蒼茫老辣,每字的結體多從金石碑刻中來,吳昌碩又把它做了變形,統一到一方印章之中。從風格上判斷,吳昌碩在刻制此印時,已進入藝術生涯的成熟期。在這方印章的邊款中,吳說道:“孝豐鄣吳邨,一名半日邨。甲寅秋,老缶。”這裡的半日邨指的就是鄣吳村。甲寅年是1914年,此時吳昌碩已是71歲的古稀老人,已從蘇州搬遷至上海,並定居於此。經過多年沉澱、積累,此時的吳昌碩早已佔據海上畫壇的盟主地位。

另有一方與鄣吳村有關的印章是“古鄣”。“古鄣”是吳昌碩家鄉一帶的古稱。封建時代第一個王朝秦朝時,朝廷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因此前天目山脈北支曾稱鄣山,郡以山名,因此得名為“鄣郡”。鄣吳村因地處郡治之南,所以被吳昌碩又稱為“鄣南”。他還賦有《鄣南》詩:“九月鄣南道,家家雲半扉。日斜衣趁暖,霜重菜添肥。地闢秋成早,人荒土著稀,盈盈煙水闊,歐鷺笑忘歸。”他在刻制 “古鄣”印時,已將石鼓文筆法融入其中,貌拙蒼古,精氣瀰漫。“鄣”字結構左高右低,呈左密右疏之態。勁健的“邑”部緊挨“古”字,又使印作兩字可錯作三字觀。此印最為高妙的地方,還在於“古”字右邊及下端的大塊留紅,這種空間的變化,讓此印氣勢愈加雄強又充滿動感。

吳昌碩在篆刻上還曾創作出多方與家鄉風物相關的作品,如“古桃州”、“湖州安吉縣”、“安吉”、“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等等,都是他懷念家鄉的明證。而在其詩文、書畫中,緬懷家鄉之作更是常見。

大約自吳昌碩29歲離開家鄉,他先後去過湖州、蘇州、杭州、上海等地。至他1927年去世時,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寓居或生活在外地,但他對安吉的情感卻依舊如故。或許戰亂曾給安吉時期的吳昌碩留下了痛楚的回憶,但縈繞他心頭的故鄉之情卻歷久而彌深。

吳昌碩的思鄉印

安吉吳昌碩故居

吳昌碩先生拜託浙江親友為之代購青田石印材的便條,十分有趣:“青田石不計大小,檢清白者,望買一大筐來,我欲自刻印。並因前刻成者為人偷賣,平日心血一旦拋棄,恨恨。唯腰員者不宜多買,切切特書”。

正因為“與印不一日離”,所以要買“一大筐”;正因為青田石耐溫、緻密、價廉,他一買就是“一大筐”;更因為他特有的“鈍刀硬入”縱橫恣肆的篆刻手段,與青田的石質契合,能奏出吳氏雄渾大氣、古樸遒勁的印風,所以才需“一大筐”。印如其人,吳昌碩先生的為人就像這青田石一樣,厚重、實在、有親和力。

吳昌碩的思鄉印

最有意思的是他43歲時篆的青田石白文印“安吉吳俊昌石”,邊款即是“舊青田石,貴如拱璧,六字工整,刻重其質也”。足見他對青田石的青睞、器重。

現代印人之中,講究意趣的大家皆識青田石材品性,喜用青田石、善用青田石者不乏其人。想來愛石之人自有更深的感悟。

北京保利2015春拍“與古為徒——劉氏《有容堂》舊藏吳昌碩自用印及名家篆刻”專場拍賣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共推出81件名家篆刻,其中,吳昌碩第三子吳東邁舊藏、劉漢麟遞藏的“吳昌碩 青田石自用印”以320萬元起拍,成交價達到368萬元,超最低估價三倍之多,創吳昌碩印紀錄(拍前估價:RMB 1,200,000 - 2,000,000)。

吳昌碩的思鄉印

“同治童生,咸豐秀才”朱文自用印。此印之巨,置諸昌老作品中亦稱翹楚。且文句為記錄行藏的自況,對研究昌老生平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1860(咸豐十年),吳昌碩年方十六,恰遇“洪楊之亂”,即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戰爭。為避戰亂,他隨其父逃兵燹四處流離,“學殖荒落”,廢棄學業;直至1865年(同治四年),方得潘芝畦之力參加鄉試,中了秀才。晚年的吳昌碩憶及往事,心緒萬千,故刻下了這方紀實作品。應該是早在咸豐時完成的童子學業,卻到同治年間方得重續,這種心境非經離亂,又何能體會?昌老另有“重遊泮水”一印,也是這種心境的直接記錄。從印章的風格來看,此印的面目大致是板實而厚重的,這顯然是作者心境在創作中的投射。沉重的生活回憶物化為作品,不能擺脫心情對風格的影響,情動於衷,使此印顯現出厚重朴茂的風格趨向,雖然如此,在每個字的篆法上,作者的動力以及巧思還是一一呈現出來,無論是線條的直曲、虛實,還是用刀的遲澀、暢達,都在具有節奏的前提下展露無疑。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這方印的那一刻是極其精心的、沉重的和史詩性的,於是,誕生了這方情志相合,理意兼融的上乘佳作。

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佈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END

歡迎·加入學習交流群

| 群福利 |

1)珍稀碑帖高清大圖放送

2)珍稀吉金書畫古籍電子版

3)免費藝術書籍限量贈送

……

↓↓↓ 點擊閱讀原文入群與社員互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