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王懿榮)

其實,在他沒有做這個總結之前,前期作品裡已經自覺在採用這種手段了,如他30歲(咸豐八年,即1858年)時的作品:北平陶燮鹹印信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王懿榮)

其實,在他沒有做這個總結之前,前期作品裡已經自覺在採用這種手段了,如他30歲(咸豐八年,即1858年)時的作品:北平陶燮鹹印信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北平陶燮鹹印信)

只是,早期沒有晚期作品這樣突出。這方印印面三字:“漢學居”,顯然,以“居”字字形為最疏,一般的創作居字仍然會有留紅,但不會如引顯眼,留紅是相對自然的,但到了趙之謙這裡,最疏的“居”字反而獨佔一列,漢學兩字字形繁複,卻擠在右面一列,印面左右形成了強烈的紅白對比。

三、計白當黑的虛實效果

當然,白文印的“虛實”處理與朱文印又略有不同,白文印的無筆畫處形成紅地,這對於文字來說,是“虛”處,但在印蛻印出時,紅地恰恰是著色之處,又是“實”處,因此,白文印的虛實往往需要深入理解“計白當黑”的道理。

針對這方印“居”字最然最疏,也留了一塊大大的紅地,但從印面重量來說,這塊大紅,正與右面“漢學”兩個字的滿白風所形成的白地互相抗衡,印面的均衡,在另一個層面完成了,因此印面並不失衡,左面的紅地實力足能抵得過右邊的滿白重量。如圖: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王懿榮)

其實,在他沒有做這個總結之前,前期作品裡已經自覺在採用這種手段了,如他30歲(咸豐八年,即1858年)時的作品:北平陶燮鹹印信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北平陶燮鹹印信)

只是,早期沒有晚期作品這樣突出。這方印印面三字:“漢學居”,顯然,以“居”字字形為最疏,一般的創作居字仍然會有留紅,但不會如引顯眼,留紅是相對自然的,但到了趙之謙這裡,最疏的“居”字反而獨佔一列,漢學兩字字形繁複,卻擠在右面一列,印面左右形成了強烈的紅白對比。

三、計白當黑的虛實效果

當然,白文印的“虛實”處理與朱文印又略有不同,白文印的無筆畫處形成紅地,這對於文字來說,是“虛”處,但在印蛻印出時,紅地恰恰是著色之處,又是“實”處,因此,白文印的虛實往往需要深入理解“計白當黑”的道理。

針對這方印“居”字最然最疏,也留了一塊大大的紅地,但從印面重量來說,這塊大紅,正與右面“漢學”兩個字的滿白風所形成的白地互相抗衡,印面的均衡,在另一個層面完成了,因此印面並不失衡,左面的紅地實力足能抵得過右邊的滿白重量。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疏密對比下的計白當黑)

當然,這是白文印才有的特性,朱文印不存在,朱文印紅條是實處,印成印蛻,紅色的也是線條,實就是實,虛就是虛,不復雜。

三、疏密主線之外的呼應

什麼是大師作品,你看,這方印除了照顧疏密虛實之外,留紅還有巧妙的呼應。因為大師巧妙地在學字的右下,居字的左上,各留出一塊並不顯眼的小塊紅地,兩塊小紅地斜斜地對角安靜地呆著,互相望著對方,甚是有情,這是對角呼應(藍色顯示)。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王懿榮)

其實,在他沒有做這個總結之前,前期作品裡已經自覺在採用這種手段了,如他30歲(咸豐八年,即1858年)時的作品:北平陶燮鹹印信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北平陶燮鹹印信)

只是,早期沒有晚期作品這樣突出。這方印印面三字:“漢學居”,顯然,以“居”字字形為最疏,一般的創作居字仍然會有留紅,但不會如引顯眼,留紅是相對自然的,但到了趙之謙這裡,最疏的“居”字反而獨佔一列,漢學兩字字形繁複,卻擠在右面一列,印面左右形成了強烈的紅白對比。

三、計白當黑的虛實效果

當然,白文印的“虛實”處理與朱文印又略有不同,白文印的無筆畫處形成紅地,這對於文字來說,是“虛”處,但在印蛻印出時,紅地恰恰是著色之處,又是“實”處,因此,白文印的虛實往往需要深入理解“計白當黑”的道理。

針對這方印“居”字最然最疏,也留了一塊大大的紅地,但從印面重量來說,這塊大紅,正與右面“漢學”兩個字的滿白風所形成的白地互相抗衡,印面的均衡,在另一個層面完成了,因此印面並不失衡,左面的紅地實力足能抵得過右邊的滿白重量。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疏密對比下的計白當黑)

當然,這是白文印才有的特性,朱文印不存在,朱文印紅條是實處,印成印蛻,紅色的也是線條,實就是實,虛就是虛,不復雜。

三、疏密主線之外的呼應

什麼是大師作品,你看,這方印除了照顧疏密虛實之外,留紅還有巧妙的呼應。因為大師巧妙地在學字的右下,居字的左上,各留出一塊並不顯眼的小塊紅地,兩塊小紅地斜斜地對角安靜地呆著,互相望著對方,甚是有情,這是對角呼應(藍色顯示)。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呼應與聯絡)

更重要的是,這份呼應,並不是隔山隔水的千里相望,中間更有鴻雁傳書,就是“學”字頭部的兩點小紅(黃色顯示)。它們是對角線呼應的視覺聯絡者,是傳情達意的承載者,所以,這方印裡的對角呼應並不生硬,自然而巧妙。

四、求異處理,搖曳生姿

小篆最講對稱,左右如果出現相同的筆畫,一般正常的處理是如照鏡子一樣的投影,完全對稱,但鄧石如之後,這種幾何似的對稱漸漸被求異、求變。左右兩筆顯示出更多的變化,當然,也搖曳出更多的姿態。

在這方印裡,“漢”字右部“廿”頭左右兩筆,腰部左右的兩點;“學”字頭頂的左右兩個對稱的“小爪”,中間連續的兩個“小交叉”,“學”字下邊左右對稱的兩個下垂筆;“居”字下部“幾”部的兩個下垂筆……這都是對稱筆畫,趙之謙全部處理成了不一樣的姿態,這種變化,使印面不再死氣沉沉,各個部件元素,既團聚在字形框架之內,又各自葆有其自己的特色,是真正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印面由此“活”了。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王懿榮)

其實,在他沒有做這個總結之前,前期作品裡已經自覺在採用這種手段了,如他30歲(咸豐八年,即1858年)時的作品:北平陶燮鹹印信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北平陶燮鹹印信)

只是,早期沒有晚期作品這樣突出。這方印印面三字:“漢學居”,顯然,以“居”字字形為最疏,一般的創作居字仍然會有留紅,但不會如引顯眼,留紅是相對自然的,但到了趙之謙這裡,最疏的“居”字反而獨佔一列,漢學兩字字形繁複,卻擠在右面一列,印面左右形成了強烈的紅白對比。

三、計白當黑的虛實效果

當然,白文印的“虛實”處理與朱文印又略有不同,白文印的無筆畫處形成紅地,這對於文字來說,是“虛”處,但在印蛻印出時,紅地恰恰是著色之處,又是“實”處,因此,白文印的虛實往往需要深入理解“計白當黑”的道理。

針對這方印“居”字最然最疏,也留了一塊大大的紅地,但從印面重量來說,這塊大紅,正與右面“漢學”兩個字的滿白風所形成的白地互相抗衡,印面的均衡,在另一個層面完成了,因此印面並不失衡,左面的紅地實力足能抵得過右邊的滿白重量。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疏密對比下的計白當黑)

當然,這是白文印才有的特性,朱文印不存在,朱文印紅條是實處,印成印蛻,紅色的也是線條,實就是實,虛就是虛,不復雜。

三、疏密主線之外的呼應

什麼是大師作品,你看,這方印除了照顧疏密虛實之外,留紅還有巧妙的呼應。因為大師巧妙地在學字的右下,居字的左上,各留出一塊並不顯眼的小塊紅地,兩塊小紅地斜斜地對角安靜地呆著,互相望著對方,甚是有情,這是對角呼應(藍色顯示)。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呼應與聯絡)

更重要的是,這份呼應,並不是隔山隔水的千里相望,中間更有鴻雁傳書,就是“學”字頭部的兩點小紅(黃色顯示)。它們是對角線呼應的視覺聯絡者,是傳情達意的承載者,所以,這方印裡的對角呼應並不生硬,自然而巧妙。

四、求異處理,搖曳生姿

小篆最講對稱,左右如果出現相同的筆畫,一般正常的處理是如照鏡子一樣的投影,完全對稱,但鄧石如之後,這種幾何似的對稱漸漸被求異、求變。左右兩筆顯示出更多的變化,當然,也搖曳出更多的姿態。

在這方印裡,“漢”字右部“廿”頭左右兩筆,腰部左右的兩點;“學”字頭頂的左右兩個對稱的“小爪”,中間連續的兩個“小交叉”,“學”字下邊左右對稱的兩個下垂筆;“居”字下部“幾”部的兩個下垂筆……這都是對稱筆畫,趙之謙全部處理成了不一樣的姿態,這種變化,使印面不再死氣沉沉,各個部件元素,既團聚在字形框架之內,又各自葆有其自己的特色,是真正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印面由此“活”了。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對稱筆畫的求異處理)

初學者講規矩,往往滿足於把線條刻得直,刻得對稱,就像書法裡的橫平豎直,但殊不知,那是最呆板的處理,所有的姿態和趣味都失去了。在篆刻學習中這一點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匠人與藝術家的主要分界線。

五、方圓互異,見刀見墨

這方印為什麼堪稱精品,因為它在細節處經得起推敲。方圓互異見刀見墨又是一方面。方圓互異是吳昌碩後來的總結,見刀見墨理論最早見於趙之謙的“鉅鹿魏氏”邊款,這一方印裡,這兩個重要篆刻理論,相會了……

不用仔細上圖,你在這方印裡一定能看到方正如刀切一樣的收筆,比如“居”字的上邊幾處,漢字右邊上部幾筆,甚至方得嚇人,像是拐尺,直直方方,當然,這是見刀的一面,筆畫如刀切,力量感十足;同樣,你也可以在這一方隨處可見的圓筆收束,如“居”字的下邊幾處,“漢”字的水旁,“學”字的兩個下垂筆……圓得可愛,墨味十足,這是見墨的一面,筆畫圓潤,媚勁有態。見刀好說,見筆的幾處,如同是用毛筆寫出來的一樣,如圖: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王懿榮)

其實,在他沒有做這個總結之前,前期作品裡已經自覺在採用這種手段了,如他30歲(咸豐八年,即1858年)時的作品:北平陶燮鹹印信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北平陶燮鹹印信)

只是,早期沒有晚期作品這樣突出。這方印印面三字:“漢學居”,顯然,以“居”字字形為最疏,一般的創作居字仍然會有留紅,但不會如引顯眼,留紅是相對自然的,但到了趙之謙這裡,最疏的“居”字反而獨佔一列,漢學兩字字形繁複,卻擠在右面一列,印面左右形成了強烈的紅白對比。

三、計白當黑的虛實效果

當然,白文印的“虛實”處理與朱文印又略有不同,白文印的無筆畫處形成紅地,這對於文字來說,是“虛”處,但在印蛻印出時,紅地恰恰是著色之處,又是“實”處,因此,白文印的虛實往往需要深入理解“計白當黑”的道理。

針對這方印“居”字最然最疏,也留了一塊大大的紅地,但從印面重量來說,這塊大紅,正與右面“漢學”兩個字的滿白風所形成的白地互相抗衡,印面的均衡,在另一個層面完成了,因此印面並不失衡,左面的紅地實力足能抵得過右邊的滿白重量。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疏密對比下的計白當黑)

當然,這是白文印才有的特性,朱文印不存在,朱文印紅條是實處,印成印蛻,紅色的也是線條,實就是實,虛就是虛,不復雜。

三、疏密主線之外的呼應

什麼是大師作品,你看,這方印除了照顧疏密虛實之外,留紅還有巧妙的呼應。因為大師巧妙地在學字的右下,居字的左上,各留出一塊並不顯眼的小塊紅地,兩塊小紅地斜斜地對角安靜地呆著,互相望著對方,甚是有情,這是對角呼應(藍色顯示)。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呼應與聯絡)

更重要的是,這份呼應,並不是隔山隔水的千里相望,中間更有鴻雁傳書,就是“學”字頭部的兩點小紅(黃色顯示)。它們是對角線呼應的視覺聯絡者,是傳情達意的承載者,所以,這方印裡的對角呼應並不生硬,自然而巧妙。

四、求異處理,搖曳生姿

小篆最講對稱,左右如果出現相同的筆畫,一般正常的處理是如照鏡子一樣的投影,完全對稱,但鄧石如之後,這種幾何似的對稱漸漸被求異、求變。左右兩筆顯示出更多的變化,當然,也搖曳出更多的姿態。

在這方印裡,“漢”字右部“廿”頭左右兩筆,腰部左右的兩點;“學”字頭頂的左右兩個對稱的“小爪”,中間連續的兩個“小交叉”,“學”字下邊左右對稱的兩個下垂筆;“居”字下部“幾”部的兩個下垂筆……這都是對稱筆畫,趙之謙全部處理成了不一樣的姿態,這種變化,使印面不再死氣沉沉,各個部件元素,既團聚在字形框架之內,又各自葆有其自己的特色,是真正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印面由此“活”了。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對稱筆畫的求異處理)

初學者講規矩,往往滿足於把線條刻得直,刻得對稱,就像書法裡的橫平豎直,但殊不知,那是最呆板的處理,所有的姿態和趣味都失去了。在篆刻學習中這一點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匠人與藝術家的主要分界線。

五、方圓互異,見刀見墨

這方印為什麼堪稱精品,因為它在細節處經得起推敲。方圓互異見刀見墨又是一方面。方圓互異是吳昌碩後來的總結,見刀見墨理論最早見於趙之謙的“鉅鹿魏氏”邊款,這一方印裡,這兩個重要篆刻理論,相會了……

不用仔細上圖,你在這方印裡一定能看到方正如刀切一樣的收筆,比如“居”字的上邊幾處,漢字右邊上部幾筆,甚至方得嚇人,像是拐尺,直直方方,當然,這是見刀的一面,筆畫如刀切,力量感十足;同樣,你也可以在這一方隨處可見的圓筆收束,如“居”字的下邊幾處,“漢”字的水旁,“學”字的兩個下垂筆……圓得可愛,墨味十足,這是見墨的一面,筆畫圓潤,媚勁有態。見刀好說,見筆的幾處,如同是用毛筆寫出來的一樣,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印中的見墨之處)

甚至在細節經營上,趙大師還有細心的處理,如圖: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王懿榮)

其實,在他沒有做這個總結之前,前期作品裡已經自覺在採用這種手段了,如他30歲(咸豐八年,即1858年)時的作品:北平陶燮鹹印信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北平陶燮鹹印信)

只是,早期沒有晚期作品這樣突出。這方印印面三字:“漢學居”,顯然,以“居”字字形為最疏,一般的創作居字仍然會有留紅,但不會如引顯眼,留紅是相對自然的,但到了趙之謙這裡,最疏的“居”字反而獨佔一列,漢學兩字字形繁複,卻擠在右面一列,印面左右形成了強烈的紅白對比。

三、計白當黑的虛實效果

當然,白文印的“虛實”處理與朱文印又略有不同,白文印的無筆畫處形成紅地,這對於文字來說,是“虛”處,但在印蛻印出時,紅地恰恰是著色之處,又是“實”處,因此,白文印的虛實往往需要深入理解“計白當黑”的道理。

針對這方印“居”字最然最疏,也留了一塊大大的紅地,但從印面重量來說,這塊大紅,正與右面“漢學”兩個字的滿白風所形成的白地互相抗衡,印面的均衡,在另一個層面完成了,因此印面並不失衡,左面的紅地實力足能抵得過右邊的滿白重量。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疏密對比下的計白當黑)

當然,這是白文印才有的特性,朱文印不存在,朱文印紅條是實處,印成印蛻,紅色的也是線條,實就是實,虛就是虛,不復雜。

三、疏密主線之外的呼應

什麼是大師作品,你看,這方印除了照顧疏密虛實之外,留紅還有巧妙的呼應。因為大師巧妙地在學字的右下,居字的左上,各留出一塊並不顯眼的小塊紅地,兩塊小紅地斜斜地對角安靜地呆著,互相望著對方,甚是有情,這是對角呼應(藍色顯示)。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呼應與聯絡)

更重要的是,這份呼應,並不是隔山隔水的千里相望,中間更有鴻雁傳書,就是“學”字頭部的兩點小紅(黃色顯示)。它們是對角線呼應的視覺聯絡者,是傳情達意的承載者,所以,這方印裡的對角呼應並不生硬,自然而巧妙。

四、求異處理,搖曳生姿

小篆最講對稱,左右如果出現相同的筆畫,一般正常的處理是如照鏡子一樣的投影,完全對稱,但鄧石如之後,這種幾何似的對稱漸漸被求異、求變。左右兩筆顯示出更多的變化,當然,也搖曳出更多的姿態。

在這方印裡,“漢”字右部“廿”頭左右兩筆,腰部左右的兩點;“學”字頭頂的左右兩個對稱的“小爪”,中間連續的兩個“小交叉”,“學”字下邊左右對稱的兩個下垂筆;“居”字下部“幾”部的兩個下垂筆……這都是對稱筆畫,趙之謙全部處理成了不一樣的姿態,這種變化,使印面不再死氣沉沉,各個部件元素,既團聚在字形框架之內,又各自葆有其自己的特色,是真正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印面由此“活”了。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對稱筆畫的求異處理)

初學者講規矩,往往滿足於把線條刻得直,刻得對稱,就像書法裡的橫平豎直,但殊不知,那是最呆板的處理,所有的姿態和趣味都失去了。在篆刻學習中這一點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匠人與藝術家的主要分界線。

五、方圓互異,見刀見墨

這方印為什麼堪稱精品,因為它在細節處經得起推敲。方圓互異見刀見墨又是一方面。方圓互異是吳昌碩後來的總結,見刀見墨理論最早見於趙之謙的“鉅鹿魏氏”邊款,這一方印裡,這兩個重要篆刻理論,相會了……

不用仔細上圖,你在這方印裡一定能看到方正如刀切一樣的收筆,比如“居”字的上邊幾處,漢字右邊上部幾筆,甚至方得嚇人,像是拐尺,直直方方,當然,這是見刀的一面,筆畫如刀切,力量感十足;同樣,你也可以在這一方隨處可見的圓筆收束,如“居”字的下邊幾處,“漢”字的水旁,“學”字的兩個下垂筆……圓得可愛,墨味十足,這是見墨的一面,筆畫圓潤,媚勁有態。見刀好說,見筆的幾處,如同是用毛筆寫出來的一樣,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印中的見墨之處)

甚至在細節經營上,趙大師還有細心的處理,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以刀法擬出來的書寫接筆)

這種以刀法模擬出來的書寫接筆痕跡,實在是精絕到了讓人驚歎的地步。這樣的細節,如果你仔細觀察印蛻 ,越看越妙,越看越覺大師就是大師。

"

今天我們讀趙之謙的一方印。

趙之謙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世所公認。我們說過,後世的篆刻家都從他這裡學習繼承,卻極少有人對他產生非議。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畫像)

引子:飽經苦難的藝術大師以及他的篆刻歷史地位

趙之謙祖上是商賈殷實之家,但是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所以他早歲即飽嘗艱辛,過著鬻書賣畫的生活,這跟他後來的同鄉魯迅先生很像,魯迅少年時期的困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吶喊·自序》裡的記載:“……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就是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於是,魯迅成了大文豪,他是一位文學大師。

也許可以說,但凡藝術大師,都有困苦挫折的人生經歷吧。趙之謙另一位相同時代的大師吳昌碩遇到太軍天國戰事,逃到他鄉,一邊替人刻印寫字求生,一邊躲避戰亂,戰亂歸鄉,剛剛結髮妻子已餓死在戰亂之中,吳大師多年之後念及亡妻,刻了“明月前身”的印,做為紀念,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吳昌碩:明月前身)

同樣是大師,趙之謙也困苦挫折,他少年發奮讀書,卻直到31歲才中了舉人,然後就是三次會試不中。他34歲那一年,妻子和兩個女兒同年死於戰事(與吳昌碩一樣,也是太平天國戰事,他比吳昌碩大15歲,我們曾介紹趙之謙提攜吳昌碩的故事),人到中年,妻死女亡,事業無成,何其痛哉。為此,趙之謙也曾刻印紀念,就是著名的餐經養年,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餐經養年)

趙之謙、吳昌碩,甚至前面說的魯迅,這些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滋養了他們的創作,他們的作品裡,有真情在流動,有生命力!

其實在我們前面的大量文章裡,對於趙之謙的篆刻,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與後來的藝術家吳昌碩一樣,是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詩歌、書法、繪畫我們先放在一邊,僅在篆刻上,他是中國篆刻史上最為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於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創作理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的“印從書出”的創作理論,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的是他的藝術通感,他以書入印,以書、印入畫,書、畫、印融合無間,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後世的吳昌碩、齊白石能稱大師,其實都是站在趙之謙的肩膀上借力而上的。

趙之謙自認天才(自認天才而為後世承認的,幾乎沒有,趙之謙做到了),對自己篆刻的評價也是“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顯然,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深,對治印也最自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方他的作品“漢學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漢學居及其邊款)

一、一方白文印的概述

顯然,這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作,印面只有三字:漢學居。邊款只有一面,文字為:“漢學之目,宋已有之(《困學紀聞》舉‘輔嗣易行無漢學’詩句)。近世不學之徒,假名道學,以掩固陋,爭詆好古之儒,且斥為偽造,誤矣。伯寅侍郎命,之謙記。”據張小莊先生考證,這方印刻於同治十年,這一年,趙之謙43歲。

印主是藩祖蔭,伯寅是他的字,潘是書法家、藏書家,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在這一年,藩祖蔭任吏部右侍郎,他已是真正的臺閣重臣。趙之謙在京做“北漂”期間,多承其照顧,趙之謙也為其刻印多方。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潘祖蔭畫像)

這方印在趙之謙的印譜裡很顯眼,因為這方印在章法上足夠大膽,也很搶眼。

二、大疏大密的章法主線

這方印在印譜裡很搶眼的主要原因是“居”字處大大的一塊紅,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漢學居放大圖)

“大疏大密”或者說“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是趙之謙在35歲(同治二年,即1863年)時已確認的篆刻章法的主要思想,他為《銅豉書堂集古印譜》作記時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張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顯然,這是趙之謙在觀察了幾千方古印之後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性的東西,密的地方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其實就是加強了印面對比,他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王懿榮)

其實,在他沒有做這個總結之前,前期作品裡已經自覺在採用這種手段了,如他30歲(咸豐八年,即1858年)時的作品:北平陶燮鹹印信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北平陶燮鹹印信)

只是,早期沒有晚期作品這樣突出。這方印印面三字:“漢學居”,顯然,以“居”字字形為最疏,一般的創作居字仍然會有留紅,但不會如引顯眼,留紅是相對自然的,但到了趙之謙這裡,最疏的“居”字反而獨佔一列,漢學兩字字形繁複,卻擠在右面一列,印面左右形成了強烈的紅白對比。

三、計白當黑的虛實效果

當然,白文印的“虛實”處理與朱文印又略有不同,白文印的無筆畫處形成紅地,這對於文字來說,是“虛”處,但在印蛻印出時,紅地恰恰是著色之處,又是“實”處,因此,白文印的虛實往往需要深入理解“計白當黑”的道理。

針對這方印“居”字最然最疏,也留了一塊大大的紅地,但從印面重量來說,這塊大紅,正與右面“漢學”兩個字的滿白風所形成的白地互相抗衡,印面的均衡,在另一個層面完成了,因此印面並不失衡,左面的紅地實力足能抵得過右邊的滿白重量。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疏密對比下的計白當黑)

當然,這是白文印才有的特性,朱文印不存在,朱文印紅條是實處,印成印蛻,紅色的也是線條,實就是實,虛就是虛,不復雜。

三、疏密主線之外的呼應

什麼是大師作品,你看,這方印除了照顧疏密虛實之外,留紅還有巧妙的呼應。因為大師巧妙地在學字的右下,居字的左上,各留出一塊並不顯眼的小塊紅地,兩塊小紅地斜斜地對角安靜地呆著,互相望著對方,甚是有情,這是對角呼應(藍色顯示)。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呼應與聯絡)

更重要的是,這份呼應,並不是隔山隔水的千里相望,中間更有鴻雁傳書,就是“學”字頭部的兩點小紅(黃色顯示)。它們是對角線呼應的視覺聯絡者,是傳情達意的承載者,所以,這方印裡的對角呼應並不生硬,自然而巧妙。

四、求異處理,搖曳生姿

小篆最講對稱,左右如果出現相同的筆畫,一般正常的處理是如照鏡子一樣的投影,完全對稱,但鄧石如之後,這種幾何似的對稱漸漸被求異、求變。左右兩筆顯示出更多的變化,當然,也搖曳出更多的姿態。

在這方印裡,“漢”字右部“廿”頭左右兩筆,腰部左右的兩點;“學”字頭頂的左右兩個對稱的“小爪”,中間連續的兩個“小交叉”,“學”字下邊左右對稱的兩個下垂筆;“居”字下部“幾”部的兩個下垂筆……這都是對稱筆畫,趙之謙全部處理成了不一樣的姿態,這種變化,使印面不再死氣沉沉,各個部件元素,既團聚在字形框架之內,又各自葆有其自己的特色,是真正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印面由此“活”了。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對稱筆畫的求異處理)

初學者講規矩,往往滿足於把線條刻得直,刻得對稱,就像書法裡的橫平豎直,但殊不知,那是最呆板的處理,所有的姿態和趣味都失去了。在篆刻學習中這一點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匠人與藝術家的主要分界線。

五、方圓互異,見刀見墨

這方印為什麼堪稱精品,因為它在細節處經得起推敲。方圓互異見刀見墨又是一方面。方圓互異是吳昌碩後來的總結,見刀見墨理論最早見於趙之謙的“鉅鹿魏氏”邊款,這一方印裡,這兩個重要篆刻理論,相會了……

不用仔細上圖,你在這方印裡一定能看到方正如刀切一樣的收筆,比如“居”字的上邊幾處,漢字右邊上部幾筆,甚至方得嚇人,像是拐尺,直直方方,當然,這是見刀的一面,筆畫如刀切,力量感十足;同樣,你也可以在這一方隨處可見的圓筆收束,如“居”字的下邊幾處,“漢”字的水旁,“學”字的兩個下垂筆……圓得可愛,墨味十足,這是見墨的一面,筆畫圓潤,媚勁有態。見刀好說,見筆的幾處,如同是用毛筆寫出來的一樣,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印中的見墨之處)

甚至在細節經營上,趙大師還有細心的處理,如圖: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以刀法擬出來的書寫接筆)

這種以刀法模擬出來的書寫接筆痕跡,實在是精絕到了讓人驚歎的地步。這樣的細節,如果你仔細觀察印蛻 ,越看越妙,越看越覺大師就是大師。

讀印:趙之謙“漢學居”

(趙之謙讓人驚歎的印面)

我們之前說吳昌碩偉大,現在回頭又說趙之謙偉大,這都可以落到實處:趙之謙大師的偉大,在於這些妙至精微的操作,是他第一個站出來在實踐中表現出來,刻到了印面之上;吳昌碩大師的偉大,在於他在若干年後,不僅實踐操作出來,而且以文字的方式作出了總結: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佈,方圓之互異(吳昌碩《耦花庵印存》序)

(【布丁讀印】之2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