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有著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位於北京中軸線南段,明清時期成為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2008年藉著奧運的東風,提升改造為商業步行街,運營方几易其手,商業定位一改再改。傳統老字號經營難以為繼,外來的高端品牌水土不服,虧損、撤店成為商鋪的常態。十年經營,前門大街始終被承載傳統文化的使命和追逐商業利益的本能撕扯著,漸漸走入迷途。

作者:劉倩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從歷史中走來

李正榮用腳丈量了無數遍前門大街。這條街道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珠市口大街,長845米,寬20米,正處於北京中軸線上,是明清皇帝去天壇祭天、去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地。

在李正榮自己印刷的名片上,他的頭銜是“民俗學者”、“衚衕達人”,在前門生活了近七十年的他熟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對街道的變遷如數家珍。退休後他把這個專長兼愛好發揮到了極致,當起了一名衚衕導遊。

大柵欄西街陝西巷中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就是李正榮的家,一床一桌一櫃就是他全部的家當,擺滿了歷史民俗方面的書籍,床頭掛著兩套熨燙筆挺的中式對襟布褂,需要講解時才穿。講解有時是義務,有時有酬勞,五冬六夏,不論寒暑。

前門大街恐怕是全北京最繁忙的街道之一,前門管委會公開數據顯示,前門大街日均人流量15萬人,年均遊客人數5475萬人。一直以來,前門大街都是北熱南冷,穿插於兩側的鮮魚口和大柵欄以老字號品牌、低價小吃分流了大部分人群。這裡自明清時期就是集市所在地,如今近200家商鋪中,老字號佔了16%,營業收入接近前門地區店鋪總收入的一半。

已有接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形成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拓展南城,將北京城南垣拓展至今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一帶重建。又從南方遷富戶入京,修建廊房讓他們居住、經商,如今前門地區的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及大柵欄(原廊房四條)皆源於此。至明朝中期,前門外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聚集地。

"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有著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位於北京中軸線南段,明清時期成為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2008年藉著奧運的東風,提升改造為商業步行街,運營方几易其手,商業定位一改再改。傳統老字號經營難以為繼,外來的高端品牌水土不服,虧損、撤店成為商鋪的常態。十年經營,前門大街始終被承載傳統文化的使命和追逐商業利益的本能撕扯著,漸漸走入迷途。

作者:劉倩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從歷史中走來

李正榮用腳丈量了無數遍前門大街。這條街道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珠市口大街,長845米,寬20米,正處於北京中軸線上,是明清皇帝去天壇祭天、去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地。

在李正榮自己印刷的名片上,他的頭銜是“民俗學者”、“衚衕達人”,在前門生活了近七十年的他熟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對街道的變遷如數家珍。退休後他把這個專長兼愛好發揮到了極致,當起了一名衚衕導遊。

大柵欄西街陝西巷中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就是李正榮的家,一床一桌一櫃就是他全部的家當,擺滿了歷史民俗方面的書籍,床頭掛著兩套熨燙筆挺的中式對襟布褂,需要講解時才穿。講解有時是義務,有時有酬勞,五冬六夏,不論寒暑。

前門大街恐怕是全北京最繁忙的街道之一,前門管委會公開數據顯示,前門大街日均人流量15萬人,年均遊客人數5475萬人。一直以來,前門大街都是北熱南冷,穿插於兩側的鮮魚口和大柵欄以老字號品牌、低價小吃分流了大部分人群。這裡自明清時期就是集市所在地,如今近200家商鋪中,老字號佔了16%,營業收入接近前門地區店鋪總收入的一半。

已有接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形成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拓展南城,將北京城南垣拓展至今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一帶重建。又從南方遷富戶入京,修建廊房讓他們居住、經商,如今前門地區的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及大柵欄(原廊房四條)皆源於此。至明朝中期,前門外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聚集地。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現在的大柵欄商業街

清代前門大街兩側漸漸形成了專門的街市,如珠寶市、糧食店、果子市、肉市等。晚清時期,老字號也開始在此誕生,老北京形容人有錢、活得講究有句話叫“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其中前三者都起源於前門地區。

老字號和前門大街一起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和變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美軍第六騎兵攻進北京南門,直通中軸線,炮兵把正陽門城樓轟掉兩層。出逃而歸的慈禧太后回京時看到的正陽門是官兵搭建的假牌樓。

1912年8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從正陽門入城。

1949年2月3日上午11時,解放軍進入珠市口前門大街,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是瑞蚨祥綢布店提供布料並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瓶二鍋頭酒的誕生地源升號,在新中國成立後釀出了第一瓶紅星二鍋頭獻禮酒。以前專做朝靴的內聯升在建國後不只給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做鞋,也開始面向普通大眾。

據《北京史苑》記載,辛亥革命後,王府井大街、西單北大街、前門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三大商業街。前門大街路窄店多,經營範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字號、戲園子林立,達官顯貴與販夫走卒混雜、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氣候、市井文化。

十年坎坷

“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五牌樓是前門大街的地標性建築,不過始建於明朝、幾百年間幾經大火又重新翻修的五牌樓在1955年因妨礙交通被拆除,現在人們看到的是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時原址復建的。

前門大街改造的契機是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兩年後,經過十六位專家論證的《前門地區修繕整治總體規劃方案》誕生,即按照清末民初的風貌復興,將前門大街變為商業步行街。又兩年,前門地區開始解危排險搬遷,逾半年,搬遷全部完成。

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完成,昔日車水馬龍的主幹道變成步行街,兩側另外開闢兩條平行單行線溝通南北。以前門大街西側、與之平行的珠寶市街為界,將前門地區一分為二,西側的大柵欄歸西城區政府管轄,東側的鮮魚口及前門大街兩側商鋪劃歸東城區。

前門大街的改造工程是當時還沒有併入東城區的崇文區政府負責,2004年,崇文區政府決定成立天街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前門改造項目,2007年,資金不足的區政府邀請SOHO中國共同開發。

SOHO中國以54億元的價格取得前門大街開發權及招商代理權,潘石屹個人全資公司丹石以1.441億元收購天街置業49%股份,獲得前門地區33塊地塊。當年,SOHO中國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8年8月7日,北京奧運會前一天,前門商業街正式開街。全聚德、都一處、月盛齋、天福號、一條龍、張一元、吳裕泰、億兆、內聯升、中國書店等一批老字號與H&M、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比鄰而居。

"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有著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位於北京中軸線南段,明清時期成為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2008年藉著奧運的東風,提升改造為商業步行街,運營方几易其手,商業定位一改再改。傳統老字號經營難以為繼,外來的高端品牌水土不服,虧損、撤店成為商鋪的常態。十年經營,前門大街始終被承載傳統文化的使命和追逐商業利益的本能撕扯著,漸漸走入迷途。

作者:劉倩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從歷史中走來

李正榮用腳丈量了無數遍前門大街。這條街道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珠市口大街,長845米,寬20米,正處於北京中軸線上,是明清皇帝去天壇祭天、去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地。

在李正榮自己印刷的名片上,他的頭銜是“民俗學者”、“衚衕達人”,在前門生活了近七十年的他熟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對街道的變遷如數家珍。退休後他把這個專長兼愛好發揮到了極致,當起了一名衚衕導遊。

大柵欄西街陝西巷中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就是李正榮的家,一床一桌一櫃就是他全部的家當,擺滿了歷史民俗方面的書籍,床頭掛著兩套熨燙筆挺的中式對襟布褂,需要講解時才穿。講解有時是義務,有時有酬勞,五冬六夏,不論寒暑。

前門大街恐怕是全北京最繁忙的街道之一,前門管委會公開數據顯示,前門大街日均人流量15萬人,年均遊客人數5475萬人。一直以來,前門大街都是北熱南冷,穿插於兩側的鮮魚口和大柵欄以老字號品牌、低價小吃分流了大部分人群。這裡自明清時期就是集市所在地,如今近200家商鋪中,老字號佔了16%,營業收入接近前門地區店鋪總收入的一半。

已有接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形成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拓展南城,將北京城南垣拓展至今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一帶重建。又從南方遷富戶入京,修建廊房讓他們居住、經商,如今前門地區的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及大柵欄(原廊房四條)皆源於此。至明朝中期,前門外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聚集地。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現在的大柵欄商業街

清代前門大街兩側漸漸形成了專門的街市,如珠寶市、糧食店、果子市、肉市等。晚清時期,老字號也開始在此誕生,老北京形容人有錢、活得講究有句話叫“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其中前三者都起源於前門地區。

老字號和前門大街一起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和變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美軍第六騎兵攻進北京南門,直通中軸線,炮兵把正陽門城樓轟掉兩層。出逃而歸的慈禧太后回京時看到的正陽門是官兵搭建的假牌樓。

1912年8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從正陽門入城。

1949年2月3日上午11時,解放軍進入珠市口前門大街,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是瑞蚨祥綢布店提供布料並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瓶二鍋頭酒的誕生地源升號,在新中國成立後釀出了第一瓶紅星二鍋頭獻禮酒。以前專做朝靴的內聯升在建國後不只給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做鞋,也開始面向普通大眾。

據《北京史苑》記載,辛亥革命後,王府井大街、西單北大街、前門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三大商業街。前門大街路窄店多,經營範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字號、戲園子林立,達官顯貴與販夫走卒混雜、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氣候、市井文化。

十年坎坷

“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五牌樓是前門大街的地標性建築,不過始建於明朝、幾百年間幾經大火又重新翻修的五牌樓在1955年因妨礙交通被拆除,現在人們看到的是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時原址復建的。

前門大街改造的契機是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兩年後,經過十六位專家論證的《前門地區修繕整治總體規劃方案》誕生,即按照清末民初的風貌復興,將前門大街變為商業步行街。又兩年,前門地區開始解危排險搬遷,逾半年,搬遷全部完成。

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完成,昔日車水馬龍的主幹道變成步行街,兩側另外開闢兩條平行單行線溝通南北。以前門大街西側、與之平行的珠寶市街為界,將前門地區一分為二,西側的大柵欄歸西城區政府管轄,東側的鮮魚口及前門大街兩側商鋪劃歸東城區。

前門大街的改造工程是當時還沒有併入東城區的崇文區政府負責,2004年,崇文區政府決定成立天街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前門改造項目,2007年,資金不足的區政府邀請SOHO中國共同開發。

SOHO中國以54億元的價格取得前門大街開發權及招商代理權,潘石屹個人全資公司丹石以1.441億元收購天街置業49%股份,獲得前門地區33塊地塊。當年,SOHO中國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8年8月7日,北京奧運會前一天,前門商業街正式開街。全聚德、都一處、月盛齋、天福號、一條龍、張一元、吳裕泰、億兆、內聯升、中國書店等一批老字號與H&M、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比鄰而居。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前門大街上的H&M店

招商結果與SOHO中國之前“打造香榭麗舍大街”的定位並不相符,在SOHO中國原先的規劃中,這條北京的香榭麗舍大街應該以老字號為特色,以高端國際品牌、奢侈品牌為主流。但奢侈品牌對前門大街興致缺缺,入駐必須按照老北京風格統一裝修,這對注重品牌形象的奢侈品公司來說無法接受。事實上,前門大街的客流主體以遊客為主,他們同樣對消費水平高的國際大牌興致缺缺。

很快,前門大街就遭遇了第一波撤店潮,為了儘快填補空置的店面,引進了一大批中端服裝品牌,如美特斯邦威、森馬、李寧等。兩三年的時間,服裝業不敵電商的衝擊,紛紛關張止損,前門大街店鋪空置率近三成,租金驟降至10元/平方米/天,依然無人問津。

內聯升作為第一批被邀請遷入的老字號品牌,之前已經在大柵欄經營了半個多世紀,選擇近在咫尺的前門大街再開一家店,是看重了老字號在前門大街獨特的地理優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SOHO中國承諾,老字號店鋪租金享受七折優惠,據內聯升副總經理程旭透露,折後的租金為21元/平方米/天。

經營數年,鄰居一直在換,運營方也一直在換,對前門大街的定位一改再改。2013年,前門大街宣佈轉型為“文化體驗式商區”,杜莎夫人蠟像館、奇思妙想博物館、標緻汽車等入駐,SOHO中國退出了大部分物業的運營,運營方變成了由天街集團、北京盈石、興隆公司合資的北京天街盈石商業管理有限公司。

"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有著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位於北京中軸線南段,明清時期成為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2008年藉著奧運的東風,提升改造為商業步行街,運營方几易其手,商業定位一改再改。傳統老字號經營難以為繼,外來的高端品牌水土不服,虧損、撤店成為商鋪的常態。十年經營,前門大街始終被承載傳統文化的使命和追逐商業利益的本能撕扯著,漸漸走入迷途。

作者:劉倩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從歷史中走來

李正榮用腳丈量了無數遍前門大街。這條街道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珠市口大街,長845米,寬20米,正處於北京中軸線上,是明清皇帝去天壇祭天、去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地。

在李正榮自己印刷的名片上,他的頭銜是“民俗學者”、“衚衕達人”,在前門生活了近七十年的他熟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對街道的變遷如數家珍。退休後他把這個專長兼愛好發揮到了極致,當起了一名衚衕導遊。

大柵欄西街陝西巷中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就是李正榮的家,一床一桌一櫃就是他全部的家當,擺滿了歷史民俗方面的書籍,床頭掛著兩套熨燙筆挺的中式對襟布褂,需要講解時才穿。講解有時是義務,有時有酬勞,五冬六夏,不論寒暑。

前門大街恐怕是全北京最繁忙的街道之一,前門管委會公開數據顯示,前門大街日均人流量15萬人,年均遊客人數5475萬人。一直以來,前門大街都是北熱南冷,穿插於兩側的鮮魚口和大柵欄以老字號品牌、低價小吃分流了大部分人群。這裡自明清時期就是集市所在地,如今近200家商鋪中,老字號佔了16%,營業收入接近前門地區店鋪總收入的一半。

已有接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形成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拓展南城,將北京城南垣拓展至今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一帶重建。又從南方遷富戶入京,修建廊房讓他們居住、經商,如今前門地區的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及大柵欄(原廊房四條)皆源於此。至明朝中期,前門外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聚集地。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現在的大柵欄商業街

清代前門大街兩側漸漸形成了專門的街市,如珠寶市、糧食店、果子市、肉市等。晚清時期,老字號也開始在此誕生,老北京形容人有錢、活得講究有句話叫“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其中前三者都起源於前門地區。

老字號和前門大街一起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和變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美軍第六騎兵攻進北京南門,直通中軸線,炮兵把正陽門城樓轟掉兩層。出逃而歸的慈禧太后回京時看到的正陽門是官兵搭建的假牌樓。

1912年8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從正陽門入城。

1949年2月3日上午11時,解放軍進入珠市口前門大街,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是瑞蚨祥綢布店提供布料並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瓶二鍋頭酒的誕生地源升號,在新中國成立後釀出了第一瓶紅星二鍋頭獻禮酒。以前專做朝靴的內聯升在建國後不只給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做鞋,也開始面向普通大眾。

據《北京史苑》記載,辛亥革命後,王府井大街、西單北大街、前門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三大商業街。前門大街路窄店多,經營範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字號、戲園子林立,達官顯貴與販夫走卒混雜、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氣候、市井文化。

十年坎坷

“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五牌樓是前門大街的地標性建築,不過始建於明朝、幾百年間幾經大火又重新翻修的五牌樓在1955年因妨礙交通被拆除,現在人們看到的是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時原址復建的。

前門大街改造的契機是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兩年後,經過十六位專家論證的《前門地區修繕整治總體規劃方案》誕生,即按照清末民初的風貌復興,將前門大街變為商業步行街。又兩年,前門地區開始解危排險搬遷,逾半年,搬遷全部完成。

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完成,昔日車水馬龍的主幹道變成步行街,兩側另外開闢兩條平行單行線溝通南北。以前門大街西側、與之平行的珠寶市街為界,將前門地區一分為二,西側的大柵欄歸西城區政府管轄,東側的鮮魚口及前門大街兩側商鋪劃歸東城區。

前門大街的改造工程是當時還沒有併入東城區的崇文區政府負責,2004年,崇文區政府決定成立天街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前門改造項目,2007年,資金不足的區政府邀請SOHO中國共同開發。

SOHO中國以54億元的價格取得前門大街開發權及招商代理權,潘石屹個人全資公司丹石以1.441億元收購天街置業49%股份,獲得前門地區33塊地塊。當年,SOHO中國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8年8月7日,北京奧運會前一天,前門商業街正式開街。全聚德、都一處、月盛齋、天福號、一條龍、張一元、吳裕泰、億兆、內聯升、中國書店等一批老字號與H&M、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比鄰而居。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前門大街上的H&M店

招商結果與SOHO中國之前“打造香榭麗舍大街”的定位並不相符,在SOHO中國原先的規劃中,這條北京的香榭麗舍大街應該以老字號為特色,以高端國際品牌、奢侈品牌為主流。但奢侈品牌對前門大街興致缺缺,入駐必須按照老北京風格統一裝修,這對注重品牌形象的奢侈品公司來說無法接受。事實上,前門大街的客流主體以遊客為主,他們同樣對消費水平高的國際大牌興致缺缺。

很快,前門大街就遭遇了第一波撤店潮,為了儘快填補空置的店面,引進了一大批中端服裝品牌,如美特斯邦威、森馬、李寧等。兩三年的時間,服裝業不敵電商的衝擊,紛紛關張止損,前門大街店鋪空置率近三成,租金驟降至10元/平方米/天,依然無人問津。

內聯升作為第一批被邀請遷入的老字號品牌,之前已經在大柵欄經營了半個多世紀,選擇近在咫尺的前門大街再開一家店,是看重了老字號在前門大街獨特的地理優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SOHO中國承諾,老字號店鋪租金享受七折優惠,據內聯升副總經理程旭透露,折後的租金為21元/平方米/天。

經營數年,鄰居一直在換,運營方也一直在換,對前門大街的定位一改再改。2013年,前門大街宣佈轉型為“文化體驗式商區”,杜莎夫人蠟像館、奇思妙想博物館、標緻汽車等入駐,SOHO中國退出了大部分物業的運營,運營方變成了由天街集團、北京盈石、興隆公司合資的北京天街盈石商業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前門大街北口

內聯升的運營方換成了東方盈石後,被告知要重新測量店鋪面積,一下子增加了100多平方米,雖然租金總價不變,但物業費延續了之前80元/平方米/月的標準,實際上每月的房租和物業費變相上漲。程旭戲稱,“這哪是前門大街,分明是啃老大街,專啃老字號”。

同樣是第一批入駐的老字號品牌天福號,運營方仍是SOHO中國,物業卻劃歸東方盈石,處在二者夾縫中的天福號一直被撕扯著,經常要面對雙方的推諉扯皮。

但至少天福號沒有像內聯升一樣遭遇撤店風波。2018年3月,包括內聯升在內的14家店鋪接到東方盈石通知,要求在5日內撤店,前門大街要再一次提升改造,希望老字號增加體驗功能,同時實行租金、銷售扣點雙軌制,扣點比例在20%-30%,二者相較取其高。

“原先我們一層售賣,二層做庫房,現在要求一層只參觀,二層售賣,一二層租金還一樣,可二層不上人,我們也沒地兒存貨了”,這一次程旭不能接受天街集團提出的要求,“兩個都不能接受”。

被強制撤店也算是替內聯升下定了退出前門大街的決心,經營十年,銷售額由2008年的1200萬銳減至2018年的不到600萬,每年負擔著200多萬的房租,程旭無不苦澀地說,“2018年的利潤只有個位數”。天福號更慘,“年年都賠幾十萬”,副總經理劉忠說,“我們堅持了十年,賠了十年”。

前門大街就像是一個商業百慕大,很多店鋪都深陷其中,出不來也無能為力,只能跟著漩渦打轉,等待著一起逃出生天或者乾脆徹底覆滅,內聯升放棄了,天福號還在掙扎。

變與不變

李正榮、劉忠、程旭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他們的記憶中,前門大街是擁擠的、熱鬧的、有人氣兒的。

李正榮對前門大街最初的印象是八九歲時在那撿破爛兒,撿商店扔出來的紙箱子補貼家用,“一年偶爾吃一次街上的老字號就不錯了”。現在他整天在前門大街做導遊,莊重地穿著與大街氣質更符合的中式服裝,自己沒事時幾乎從來不去,“中不中洋不洋的,東西還齁貴”。嘴上說著嫌棄,卻也不肯搬到生活更方便的樓房去住,“我得告訴他們以前老北京的韻味兒”。

劉忠是60年代生人,家就住在前門大街邊兒上的打磨廠,以前前門大街的中軸線是崇文、宣武的分界線,“春節時,兩區的人各站一邊兒,茬炮,比誰放炮放得長、放得響”。劉忠感受更多的是接地氣兒的市井文化,“普通老百姓也樂在其中,沒有明顯的階層之分”。現在除非是請外地來的朋友去全聚德吃飯,否則他一般不會像以前一樣沒事就去遛彎,“這條街我沒有看到什麼老北京的東西”。

程旭是80後,他的記憶裡,老北京人會拿著缸子去六必居打醬菜,去張一元買用紙包的茶葉,“老北京人還是認老字號的”。

對於改造後的前門大街,三個人不約而同用了一個詞:“不倫不類”。

前門大街從改造之初就被傳統和商業拉扯著,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承載的象徵意義都決定了它既是商業街,卻又不能只是商業街,管理者希望它可以作為老北京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開發者也希望它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開發之初,崇文區政府主張恢復民國風貌的前門大街,SOHO中國的設計方案則是西洋式的現代風格加上中式元素,雙方妥協的結果就是如今看到的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建築形態。參與設計的原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所長王世仁表示“折中方案不盡如人意” ①,潘石屹也在公開採訪中表示“一會是西洋式的,一會是古典式的,很奇怪” ②。

2019年7月9日,北京市商務局印發《北京市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的通知,要在前門和大柵欄、三里屯、國貿、五棵松打造首批4個“夜京城”地標,分別圍繞古都風貌、活力時尚、高端引領、跨界融合等主題,大力發展夜經濟,吸引國內外消費者。

這一次給前門的定位仍然是古都風貌。

前門大街東側臺灣街阿里山廣場開了一個啤酒花園,售賣啤酒、烤串、麻小、炸雞等,據“大前門裡小酒館”老闆趙宇介紹,國內外各式吃食多達百種,還搭了一個舞臺,將在未來的兩個月內展示2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趙宇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的北京人常回來看看,找回老北京的情懷,也希望外地遊客可以更直觀地瞭解老北京傳統文化。

"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有著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位於北京中軸線南段,明清時期成為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2008年藉著奧運的東風,提升改造為商業步行街,運營方几易其手,商業定位一改再改。傳統老字號經營難以為繼,外來的高端品牌水土不服,虧損、撤店成為商鋪的常態。十年經營,前門大街始終被承載傳統文化的使命和追逐商業利益的本能撕扯著,漸漸走入迷途。

作者:劉倩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從歷史中走來

李正榮用腳丈量了無數遍前門大街。這條街道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珠市口大街,長845米,寬20米,正處於北京中軸線上,是明清皇帝去天壇祭天、去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地。

在李正榮自己印刷的名片上,他的頭銜是“民俗學者”、“衚衕達人”,在前門生活了近七十年的他熟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對街道的變遷如數家珍。退休後他把這個專長兼愛好發揮到了極致,當起了一名衚衕導遊。

大柵欄西街陝西巷中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就是李正榮的家,一床一桌一櫃就是他全部的家當,擺滿了歷史民俗方面的書籍,床頭掛著兩套熨燙筆挺的中式對襟布褂,需要講解時才穿。講解有時是義務,有時有酬勞,五冬六夏,不論寒暑。

前門大街恐怕是全北京最繁忙的街道之一,前門管委會公開數據顯示,前門大街日均人流量15萬人,年均遊客人數5475萬人。一直以來,前門大街都是北熱南冷,穿插於兩側的鮮魚口和大柵欄以老字號品牌、低價小吃分流了大部分人群。這裡自明清時期就是集市所在地,如今近200家商鋪中,老字號佔了16%,營業收入接近前門地區店鋪總收入的一半。

已有接近600年曆史的前門大街形成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拓展南城,將北京城南垣拓展至今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一帶重建。又從南方遷富戶入京,修建廊房讓他們居住、經商,如今前門地區的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及大柵欄(原廊房四條)皆源於此。至明朝中期,前門外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聚集地。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現在的大柵欄商業街

清代前門大街兩側漸漸形成了專門的街市,如珠寶市、糧食店、果子市、肉市等。晚清時期,老字號也開始在此誕生,老北京形容人有錢、活得講究有句話叫“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其中前三者都起源於前門地區。

老字號和前門大街一起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和變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美軍第六騎兵攻進北京南門,直通中軸線,炮兵把正陽門城樓轟掉兩層。出逃而歸的慈禧太后回京時看到的正陽門是官兵搭建的假牌樓。

1912年8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從正陽門入城。

1949年2月3日上午11時,解放軍進入珠市口前門大街,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是瑞蚨祥綢布店提供布料並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瓶二鍋頭酒的誕生地源升號,在新中國成立後釀出了第一瓶紅星二鍋頭獻禮酒。以前專做朝靴的內聯升在建國後不只給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做鞋,也開始面向普通大眾。

據《北京史苑》記載,辛亥革命後,王府井大街、西單北大街、前門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三大商業街。前門大街路窄店多,經營範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字號、戲園子林立,達官顯貴與販夫走卒混雜、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氣候、市井文化。

十年坎坷

“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五牌樓是前門大街的地標性建築,不過始建於明朝、幾百年間幾經大火又重新翻修的五牌樓在1955年因妨礙交通被拆除,現在人們看到的是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時原址復建的。

前門大街改造的契機是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兩年後,經過十六位專家論證的《前門地區修繕整治總體規劃方案》誕生,即按照清末民初的風貌復興,將前門大街變為商業步行街。又兩年,前門地區開始解危排險搬遷,逾半年,搬遷全部完成。

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完成,昔日車水馬龍的主幹道變成步行街,兩側另外開闢兩條平行單行線溝通南北。以前門大街西側、與之平行的珠寶市街為界,將前門地區一分為二,西側的大柵欄歸西城區政府管轄,東側的鮮魚口及前門大街兩側商鋪劃歸東城區。

前門大街的改造工程是當時還沒有併入東城區的崇文區政府負責,2004年,崇文區政府決定成立天街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前門改造項目,2007年,資金不足的區政府邀請SOHO中國共同開發。

SOHO中國以54億元的價格取得前門大街開發權及招商代理權,潘石屹個人全資公司丹石以1.441億元收購天街置業49%股份,獲得前門地區33塊地塊。當年,SOHO中國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8年8月7日,北京奧運會前一天,前門商業街正式開街。全聚德、都一處、月盛齋、天福號、一條龍、張一元、吳裕泰、億兆、內聯升、中國書店等一批老字號與H&M、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比鄰而居。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前門大街上的H&M店

招商結果與SOHO中國之前“打造香榭麗舍大街”的定位並不相符,在SOHO中國原先的規劃中,這條北京的香榭麗舍大街應該以老字號為特色,以高端國際品牌、奢侈品牌為主流。但奢侈品牌對前門大街興致缺缺,入駐必須按照老北京風格統一裝修,這對注重品牌形象的奢侈品公司來說無法接受。事實上,前門大街的客流主體以遊客為主,他們同樣對消費水平高的國際大牌興致缺缺。

很快,前門大街就遭遇了第一波撤店潮,為了儘快填補空置的店面,引進了一大批中端服裝品牌,如美特斯邦威、森馬、李寧等。兩三年的時間,服裝業不敵電商的衝擊,紛紛關張止損,前門大街店鋪空置率近三成,租金驟降至10元/平方米/天,依然無人問津。

內聯升作為第一批被邀請遷入的老字號品牌,之前已經在大柵欄經營了半個多世紀,選擇近在咫尺的前門大街再開一家店,是看重了老字號在前門大街獨特的地理優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SOHO中國承諾,老字號店鋪租金享受七折優惠,據內聯升副總經理程旭透露,折後的租金為21元/平方米/天。

經營數年,鄰居一直在換,運營方也一直在換,對前門大街的定位一改再改。2013年,前門大街宣佈轉型為“文化體驗式商區”,杜莎夫人蠟像館、奇思妙想博物館、標緻汽車等入駐,SOHO中國退出了大部分物業的運營,運營方變成了由天街集團、北京盈石、興隆公司合資的北京天街盈石商業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前門大街北口

內聯升的運營方換成了東方盈石後,被告知要重新測量店鋪面積,一下子增加了100多平方米,雖然租金總價不變,但物業費延續了之前80元/平方米/月的標準,實際上每月的房租和物業費變相上漲。程旭戲稱,“這哪是前門大街,分明是啃老大街,專啃老字號”。

同樣是第一批入駐的老字號品牌天福號,運營方仍是SOHO中國,物業卻劃歸東方盈石,處在二者夾縫中的天福號一直被撕扯著,經常要面對雙方的推諉扯皮。

但至少天福號沒有像內聯升一樣遭遇撤店風波。2018年3月,包括內聯升在內的14家店鋪接到東方盈石通知,要求在5日內撤店,前門大街要再一次提升改造,希望老字號增加體驗功能,同時實行租金、銷售扣點雙軌制,扣點比例在20%-30%,二者相較取其高。

“原先我們一層售賣,二層做庫房,現在要求一層只參觀,二層售賣,一二層租金還一樣,可二層不上人,我們也沒地兒存貨了”,這一次程旭不能接受天街集團提出的要求,“兩個都不能接受”。

被強制撤店也算是替內聯升下定了退出前門大街的決心,經營十年,銷售額由2008年的1200萬銳減至2018年的不到600萬,每年負擔著200多萬的房租,程旭無不苦澀地說,“2018年的利潤只有個位數”。天福號更慘,“年年都賠幾十萬”,副總經理劉忠說,“我們堅持了十年,賠了十年”。

前門大街就像是一個商業百慕大,很多店鋪都深陷其中,出不來也無能為力,只能跟著漩渦打轉,等待著一起逃出生天或者乾脆徹底覆滅,內聯升放棄了,天福號還在掙扎。

變與不變

李正榮、劉忠、程旭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他們的記憶中,前門大街是擁擠的、熱鬧的、有人氣兒的。

李正榮對前門大街最初的印象是八九歲時在那撿破爛兒,撿商店扔出來的紙箱子補貼家用,“一年偶爾吃一次街上的老字號就不錯了”。現在他整天在前門大街做導遊,莊重地穿著與大街氣質更符合的中式服裝,自己沒事時幾乎從來不去,“中不中洋不洋的,東西還齁貴”。嘴上說著嫌棄,卻也不肯搬到生活更方便的樓房去住,“我得告訴他們以前老北京的韻味兒”。

劉忠是60年代生人,家就住在前門大街邊兒上的打磨廠,以前前門大街的中軸線是崇文、宣武的分界線,“春節時,兩區的人各站一邊兒,茬炮,比誰放炮放得長、放得響”。劉忠感受更多的是接地氣兒的市井文化,“普通老百姓也樂在其中,沒有明顯的階層之分”。現在除非是請外地來的朋友去全聚德吃飯,否則他一般不會像以前一樣沒事就去遛彎,“這條街我沒有看到什麼老北京的東西”。

程旭是80後,他的記憶裡,老北京人會拿著缸子去六必居打醬菜,去張一元買用紙包的茶葉,“老北京人還是認老字號的”。

對於改造後的前門大街,三個人不約而同用了一個詞:“不倫不類”。

前門大街從改造之初就被傳統和商業拉扯著,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承載的象徵意義都決定了它既是商業街,卻又不能只是商業街,管理者希望它可以作為老北京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開發者也希望它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開發之初,崇文區政府主張恢復民國風貌的前門大街,SOHO中國的設計方案則是西洋式的現代風格加上中式元素,雙方妥協的結果就是如今看到的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建築形態。參與設計的原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所長王世仁表示“折中方案不盡如人意” ①,潘石屹也在公開採訪中表示“一會是西洋式的,一會是古典式的,很奇怪” ②。

2019年7月9日,北京市商務局印發《北京市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的通知,要在前門和大柵欄、三里屯、國貿、五棵松打造首批4個“夜京城”地標,分別圍繞古都風貌、活力時尚、高端引領、跨界融合等主題,大力發展夜經濟,吸引國內外消費者。

這一次給前門的定位仍然是古都風貌。

前門大街東側臺灣街阿里山廣場開了一個啤酒花園,售賣啤酒、烤串、麻小、炸雞等,據“大前門裡小酒館”老闆趙宇介紹,國內外各式吃食多達百種,還搭了一個舞臺,將在未來的兩個月內展示2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趙宇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的北京人常回來看看,找回老北京的情懷,也希望外地遊客可以更直觀地瞭解老北京傳統文化。

北京前門大街的商業迷途

前門夜市

啤酒花園剛開業不久,知之者少,寥寥幾桌顯得有些冷清。其實早在清朝末年前門大街就已經形成過有規模的夜市,那時候還有宵禁制度,一到晚上七八點就紛紛撤攤。到民國時期,取消宵禁,夜市時間延長,擺攤的小販能從前門五牌樓一直襬到永定門,從五牌樓到廊房二條賣小吃,從廊房二條到珠市口大街,多為賣日用品的小攤,從珠市口往南到永定門,則大多賣舊衣服。攤攤一盞煤油燈,前門大街的夜晚熙熙攘攘、分外熱鬧。

不知此次前門大街能否用夜市重聚商氣,逐漸走出商業迷途。

註釋:

① ② 《北京前門大街的失意十年》,界面新聞,2018.10.3.

參考資料:

《老字號撤店,北京前門大街又改定位,它為何總是難免寂寥命運?》,好奇心日報,2018.4.23.

《前門東區的“新舊城”,北京最後一塊老城區華麗變身》,第一財經,2018.6.9.

《舊消費的失敗案例:前門大街“失去的十年”》,三聲,2018.5.7.

《北京前門大街開街5年調查:前門修繕整治成公認敗筆》,鳳凰網,2013.10.28.

《北京前門大街的失意十年》,界面新聞,2018.10.3.

《昔日繁華 前門大街的歷史與記憶--王斌》,老北京的記憶,2018.2.5.

* 題圖購自視覺中國,文內圖片由作者拍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