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景點天壇的建築文化內涵'

"

天壇,位於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的祭壇建築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

天壇,位於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的祭壇建築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北京著名景點天壇的建築文化內涵


天壇的選址

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這條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大家絕對不會陌生。前門、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幾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幾大建築都壓在了這條中軸線上。但是,可以明顯發現:天壇的位置有點偏,在中軸線往東一點。

要知道,天壇和故宮一樣,都是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會兒的北京城,還沒有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作為北京獨一無二的祭祀建築群,天壇的選址完全可以在故宮附近挑個壓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而不是現在的南二環邊上。

那麼,作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聖場所,天壇這麼重要的建築,為什麼偏偏選在了南邊,又不建在中軸線上呢?

其實,這其中的根源不在於永樂皇帝和天壇的設計者們,而在於天上的太陽。因為按照《易經》的說法,東南方向是皇宮的巳位,是至陽之位,是太陽光線最充足的方位,當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場所了。所以天壇就被古人選在了北京城南中軸線靠東一點的位置。

"

天壇,位於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的祭壇建築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北京著名景點天壇的建築文化內涵


天壇的選址

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這條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大家絕對不會陌生。前門、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幾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幾大建築都壓在了這條中軸線上。但是,可以明顯發現:天壇的位置有點偏,在中軸線往東一點。

要知道,天壇和故宮一樣,都是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會兒的北京城,還沒有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作為北京獨一無二的祭祀建築群,天壇的選址完全可以在故宮附近挑個壓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而不是現在的南二環邊上。

那麼,作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聖場所,天壇這麼重要的建築,為什麼偏偏選在了南邊,又不建在中軸線上呢?

其實,這其中的根源不在於永樂皇帝和天壇的設計者們,而在於天上的太陽。因為按照《易經》的說法,東南方向是皇宮的巳位,是至陽之位,是太陽光線最充足的方位,當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場所了。所以天壇就被古人選在了北京城南中軸線靠東一點的位置。

北京著名景點天壇的建築文化內涵

天壇的建築文化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

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后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

外壇古柏蒼鬱,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莊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外壇牆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

"

天壇,位於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的祭壇建築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北京著名景點天壇的建築文化內涵


天壇的選址

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這條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大家絕對不會陌生。前門、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幾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幾大建築都壓在了這條中軸線上。但是,可以明顯發現:天壇的位置有點偏,在中軸線往東一點。

要知道,天壇和故宮一樣,都是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會兒的北京城,還沒有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作為北京獨一無二的祭祀建築群,天壇的選址完全可以在故宮附近挑個壓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而不是現在的南二環邊上。

那麼,作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聖場所,天壇這麼重要的建築,為什麼偏偏選在了南邊,又不建在中軸線上呢?

其實,這其中的根源不在於永樂皇帝和天壇的設計者們,而在於天上的太陽。因為按照《易經》的說法,東南方向是皇宮的巳位,是至陽之位,是太陽光線最充足的方位,當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場所了。所以天壇就被古人選在了北京城南中軸線靠東一點的位置。

北京著名景點天壇的建築文化內涵

天壇的建築文化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

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后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

外壇古柏蒼鬱,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莊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外壇牆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

北京著名景點天壇的建築文化內涵

時下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1975年以後增建的。內壇中間還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它算作圜丘壇的北牆。這段隔牆在兩軸線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繞過皇穹宇外牆而與東西內壇牆相連接,將祈谷、圜丘兩壇隔成兩個區域。

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臺(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

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接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磚石臺,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

圜丘壇和祈谷壇供奉和祭祀的神祇是不一樣的。圜丘壇內供奉神祇之地在皇穹宇,內供奉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另外東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雲師之神、雨師之神、雷師之神、風伯之神。

而祈谷壇內供奉神祇之地在皇乾殿,同樣主要供奉的是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

祭天作為人類祈求神靈賜福攘災的一種文化行為,曾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至清末,一直舉行祭天典禮,綿延約五千餘年,可謂淵遠流長。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梳理現有建築行業的亂象和文化的缺失與斷檔,最大程度創造集多種功能和需求為一體的建築文化實體空間。強勢連接建築、文創、文化行業上下游企業和專業學術人士,聯動相關部委和行業協會、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共同傳承建築文化。

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