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而過去近30年來,中山市紅十字會的慈善萬人行,共籌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總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些現金60%以上是個人名義捐助,且建設了包括一個博愛醫院等一批人道公益服務機構。每年中山市紅十字會為十萬位有需要幫助的民眾(不論是否有中山市戶口)提供人道公益資助。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而過去近30年來,中山市紅十字會的慈善萬人行,共籌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總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些現金60%以上是個人名義捐助,且建設了包括一個博愛醫院等一批人道公益服務機構。每年中山市紅十字會為十萬位有需要幫助的民眾(不論是否有中山市戶口)提供人道公益資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世博會

中山市紅十字會的籌資金額一直佔廣東省紅十字會的1/3,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也是上海世博會上唯一的範例,記入世博會檔案中。

5.平安中山

中山市的治安機制是最早引入香港的人人蔘與模式,即每一位中山人都為平安中山貢獻一份力量。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而過去近30年來,中山市紅十字會的慈善萬人行,共籌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總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些現金60%以上是個人名義捐助,且建設了包括一個博愛醫院等一批人道公益服務機構。每年中山市紅十字會為十萬位有需要幫助的民眾(不論是否有中山市戶口)提供人道公益資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世博會

中山市紅十字會的籌資金額一直佔廣東省紅十字會的1/3,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也是上海世博會上唯一的範例,記入世博會檔案中。

5.平安中山

中山市的治安機制是最早引入香港的人人蔘與模式,即每一位中山人都為平安中山貢獻一份力量。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看到中山市110“報警定位”牌子,記者想起北京市東城區治安網格

平安中山建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山市作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旅遊城市而開始部署,當時的電子眼可能是全國地級市最早的城市之一。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而過去近30年來,中山市紅十字會的慈善萬人行,共籌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總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些現金60%以上是個人名義捐助,且建設了包括一個博愛醫院等一批人道公益服務機構。每年中山市紅十字會為十萬位有需要幫助的民眾(不論是否有中山市戶口)提供人道公益資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世博會

中山市紅十字會的籌資金額一直佔廣東省紅十字會的1/3,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也是上海世博會上唯一的範例,記入世博會檔案中。

5.平安中山

中山市的治安機制是最早引入香港的人人蔘與模式,即每一位中山人都為平安中山貢獻一份力量。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看到中山市110“報警定位”牌子,記者想起北京市東城區治安網格

平安中山建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山市作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旅遊城市而開始部署,當時的電子眼可能是全國地級市最早的城市之一。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公安局警察公共關係中心(攝影:瀋陽)

而作為中國著名旅遊城市的中山市,公安局給基層的安全要求是:各重點公共活動區,如果發現搶劫行為,必須在劫匪跑出100米內抓到。有知情人說:在中山市各大公共場所,身穿警服的和不穿警服的警察是1:3。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而過去近30年來,中山市紅十字會的慈善萬人行,共籌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總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些現金60%以上是個人名義捐助,且建設了包括一個博愛醫院等一批人道公益服務機構。每年中山市紅十字會為十萬位有需要幫助的民眾(不論是否有中山市戶口)提供人道公益資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世博會

中山市紅十字會的籌資金額一直佔廣東省紅十字會的1/3,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也是上海世博會上唯一的範例,記入世博會檔案中。

5.平安中山

中山市的治安機制是最早引入香港的人人蔘與模式,即每一位中山人都為平安中山貢獻一份力量。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看到中山市110“報警定位”牌子,記者想起北京市東城區治安網格

平安中山建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山市作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旅遊城市而開始部署,當時的電子眼可能是全國地級市最早的城市之一。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公安局警察公共關係中心(攝影:瀋陽)

而作為中國著名旅遊城市的中山市,公安局給基層的安全要求是:各重點公共活動區,如果發現搶劫行為,必須在劫匪跑出100米內抓到。有知情人說:在中山市各大公共場所,身穿警服的和不穿警服的警察是1:3。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鬧市區巡警比以前多而且全副武器裝備(攝影:瀋陽)

所以,任何人想在中山市鬧市做壞事,那是相當地困難。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而過去近30年來,中山市紅十字會的慈善萬人行,共籌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總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些現金60%以上是個人名義捐助,且建設了包括一個博愛醫院等一批人道公益服務機構。每年中山市紅十字會為十萬位有需要幫助的民眾(不論是否有中山市戶口)提供人道公益資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世博會

中山市紅十字會的籌資金額一直佔廣東省紅十字會的1/3,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也是上海世博會上唯一的範例,記入世博會檔案中。

5.平安中山

中山市的治安機制是最早引入香港的人人蔘與模式,即每一位中山人都為平安中山貢獻一份力量。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看到中山市110“報警定位”牌子,記者想起北京市東城區治安網格

平安中山建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山市作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旅遊城市而開始部署,當時的電子眼可能是全國地級市最早的城市之一。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公安局警察公共關係中心(攝影:瀋陽)

而作為中國著名旅遊城市的中山市,公安局給基層的安全要求是:各重點公共活動區,如果發現搶劫行為,必須在劫匪跑出100米內抓到。有知情人說:在中山市各大公共場所,身穿警服的和不穿警服的警察是1:3。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鬧市區巡警比以前多而且全副武器裝備(攝影:瀋陽)

所以,任何人想在中山市鬧市做壞事,那是相當地困難。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左起:劉宗偉 姚舞雲警官,瀋陽及沈瑗傑,張演強警官合影

本人是2001年底開始採訪過幾任中山市公安局宣傳科長,他們都給我介紹很多為確保平安中山的感人警察故事。在中山市,警察叔叔阿姨是民眾很信賴的好朋友:

不論你在街邊求助、在電話求助、在申請身份或者出境證件、通過客戶端求助,都能及時得到支持和幫助。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而過去近30年來,中山市紅十字會的慈善萬人行,共籌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總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些現金60%以上是個人名義捐助,且建設了包括一個博愛醫院等一批人道公益服務機構。每年中山市紅十字會為十萬位有需要幫助的民眾(不論是否有中山市戶口)提供人道公益資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世博會

中山市紅十字會的籌資金額一直佔廣東省紅十字會的1/3,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也是上海世博會上唯一的範例,記入世博會檔案中。

5.平安中山

中山市的治安機制是最早引入香港的人人蔘與模式,即每一位中山人都為平安中山貢獻一份力量。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看到中山市110“報警定位”牌子,記者想起北京市東城區治安網格

平安中山建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山市作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旅遊城市而開始部署,當時的電子眼可能是全國地級市最早的城市之一。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公安局警察公共關係中心(攝影:瀋陽)

而作為中國著名旅遊城市的中山市,公安局給基層的安全要求是:各重點公共活動區,如果發現搶劫行為,必須在劫匪跑出100米內抓到。有知情人說:在中山市各大公共場所,身穿警服的和不穿警服的警察是1:3。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鬧市區巡警比以前多而且全副武器裝備(攝影:瀋陽)

所以,任何人想在中山市鬧市做壞事,那是相當地困難。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左起:劉宗偉 姚舞雲警官,瀋陽及沈瑗傑,張演強警官合影

本人是2001年底開始採訪過幾任中山市公安局宣傳科長,他們都給我介紹很多為確保平安中山的感人警察故事。在中山市,警察叔叔阿姨是民眾很信賴的好朋友:

不論你在街邊求助、在電話求助、在申請身份或者出境證件、通過客戶端求助,都能及時得到支持和幫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公安局@平安中山微博

6.中山通信

中國開放改革之後的電信業發展,是邁向現代化的一個標識。在上世紀80年代,由固話普及到BP機是第一個階段,這時,中山市的電信局下屬公司曾經佔有中國BP機70%的機站市場。這是開放的中山市在開放的政策背景下,為中國人的通訊現代化做出的貢獻。

而1995年10月,是中國第一批互聯網用戶(3000家)中,中山市就有一家,即本人所在的企業。那一年,中山市僅僅有5個人申請,本人是第一位正式開通的用戶。

而之前,中山市的電腦教育是1988年第一批286電腦進中山市開始,民眾已經有了的8年普及電腦基礎。

《中山日報》第一篇普及互聯網域名註冊知識文章,是在1999年中,是本人應當時廣告部主任高菁同志之邀,每月一篇文章,約1/3版。

中山市是最早引入多家電信運營商進行市場競爭,方便用戶有更多選擇的城市。2015年網絡寬帶連接上網(小區接入)也允許民營公司進入。

所以,在中山市,用戶是電信服務的主人,不好的服務商很易被換淘汰。是真正的開放市場。

7.中山出境

中山市是中國著名僑鄉,絕大多數原來的中山市人的家庭都有親戚在海外或者在港澳臺地區。有一個統計數據介紹:原來的114萬中山人,有112萬親戚在海外或者在港澳臺地區。

走親串戚、去國外結婚(本人差一點就是成了其中一位),是每一箇中山市人的家常事。

這就涉及到了出境問題。因此,中山市是在2001年底成為1949年之後,全國首個給市民開放申請因私《個人護照》的試點城市: 2001年4月1日中山市在全國率先試行了憑身份證、戶口簿按需申領護照。

本人是在2001年底去採訪報道這件事,體驗了一個小時就全程辦完的流程(本人之前出國都是拿公務護照),而最近幾年,發現辦《港澳通行證》續簽,只需求到公安局辦證大廳現場,在類似ATM機子上,只需要幾分鐘時間,就自助辦妥。

所以,中山市民(包括辦了居住證在中山市工作外來人員)辦理出境證件十分方便與快捷,滿足了民眾出境的需求。

8.中山樓價

中山市的樓價一直升不快,而備受熱衷炒樓經濟學者和網絡大V 抨擊。但是,作為受過產業經濟研究生專業教育的本人,認為中山市政府的樓市政策是值得全國學習和借鑑的。

"

1.作者介紹

本人出生在母親的家鄉廣東揭陽縣,外公取了“陽”為記,配上父親的“沈”姓而叫“瀋陽”。

所以,本人的名字與東北地區與那個城市名字沒有什麼關係,也便於區別同名同姓的各大名校教授(儘管本人也是在兩個名校是 “客座研究員”)。

我的父親是廣東中山市窈窕村(這個村曾經是市裡兩個文明示範村之一)出生,從1951年中專到仲凱農校、大學到華南農學院,一直到48歲(1985年)才象小說《紅旗譜》一樣,一個人出門、帶一家子人迴歸家鄉。那一年,我們一家調回中山市工作,是兩位汕頭農學院的講師和一個1981年畢業在揭陽縣人民政府財貿辦公室幹部,算是為當時中山市僅有不足300位工程師人才隊伍加分。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2013年回中山市覺得比我們夫婦結婚後第一次回去的2004年更加漂亮、宜居了

回中山市工作了14年之後,本人作為中山市第一位互聯網上網用戶,於2000年選擇到深圳參加創辦ICP中國聯盟的工作。後來,應邀北上到了北京,2001年元旦參加千龍新聞網在世紀壇的申奧誓師大會網絡直播,在千龍網工作了十年整,2010年5月應邀到《光明日報》光明網工作至今,在北京工作了19個年頭。

2.僑鄉中山

2002年12月25日,我在當時的空軍總醫院採訪時,有一位剛剛從中山市小欖鎮採訪回北京的媒體同行(她也不是北京人)聽說我是中山人,問了我一句:“中山市我太喜歡了,那麼好的地方,你幹嘛跑到北京來呢?”

當時我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象我這樣棄商從文、尤其是到了北京媒體工作的人確實很少。”不過,我也告訴她:“我父親在去世前對我說:中山人的長子外出是僑鄉的習慣,他支持我出外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僑鄉中山的文化根基。因為中山市位於珠江口(珠海原來是中山一個鎮),每一箇中山家庭都有親人在外僑居。是廣東四大僑鄉(中山、梅州、江門、潮汕)之一。我 在中山市工作時,有一位老家在中山市沙溪鎮的同事說:

“我們鄉郵局統計過,有114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

僑鄉文化的特點包括:

開放包容、好客樂施、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等。

這些,在今日中山市的市容市貌中、在中山人(新老中山人)的行為舉止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3.偉人故里

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因為每年在市中心區的五桂山區有一段時間會散發出花香味而得名。全市就是以五桂山為中山,由一個90多公里的公路環繞著,五桂山是珠江三角州的最高峰,山上有珠三角地區所有的通訊、電視電臺工作站。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中山市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才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紀念孫中山先生。事實上,在中山市,除了孫中山先生是偉人外,有記錄的近代名人包括:

國民黨政府的將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各十幾位(都出在一個鎮上)。

因此,一年一度的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活動,可以見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山人回鄉綿懷先人故里,這個是中山市作為名人故里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

4.慈善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人知道孫先生與紅十字事業的淵源,更不瞭解孫先生在紅十字啟蒙運動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孫中山

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我的領導)考證: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敦期間結識了紅十字會的柯士賓醫生。柯士賓告訴他,自己所著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有法、德、意、日四國文字,希望孫中山能將該書翻譯成中文。孫中山欣然接受柯士賓的請求,很快翻譯完畢。次年中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由倫敦紅十字會出版。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孫中山先生通過翻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廣泛宣傳紅十字會的“濟人之術”。他在序言中說:“惻隱之心人人有之,而濟人之術非人人知之,不知其術而切於救人,則誤者恐變惻隱為殘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反而害人矣。夫人當患難生死俄頃之際,施救之方,損益否當,間不容髮,則其理不可不審求也。此泰西各國通都大邑,所以有紅(赤)十字會之設,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曉,遇事知所措施”。通俗一點講,救人要得法,如果不懂得救傷之法,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救人不成,反害人矣。看來光有“惻隱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濟人之術”、“施救之方”,這正是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孫中山的譯著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報》發表《中國宜入紅(赤)十字會說》的評論,倡議中國應該成立紅十字會,同時應該培養救護人才,而孫文所譯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就是很好的教材。1904年3月10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誕生,可謂水到渠成。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博愛”

大家今天所見“博愛”兩字是孫中山先生為番禺紅十字會成立時的題字,原跡存放在中山市的“孫中山紀念館”。這兩個字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口號。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新春走基層】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看家鄉的歷史

而過去近30年來,中山市紅十字會的慈善萬人行,共籌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總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些現金60%以上是個人名義捐助,且建設了包括一個博愛醫院等一批人道公益服務機構。每年中山市紅十字會為十萬位有需要幫助的民眾(不論是否有中山市戶口)提供人道公益資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世博會

中山市紅十字會的籌資金額一直佔廣東省紅十字會的1/3,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也是上海世博會上唯一的範例,記入世博會檔案中。

5.平安中山

中山市的治安機制是最早引入香港的人人蔘與模式,即每一位中山人都為平安中山貢獻一份力量。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看到中山市110“報警定位”牌子,記者想起北京市東城區治安網格

平安中山建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山市作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旅遊城市而開始部署,當時的電子眼可能是全國地級市最早的城市之一。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公安局警察公共關係中心(攝影:瀋陽)

而作為中國著名旅遊城市的中山市,公安局給基層的安全要求是:各重點公共活動區,如果發現搶劫行為,必須在劫匪跑出100米內抓到。有知情人說:在中山市各大公共場所,身穿警服的和不穿警服的警察是1:3。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鬧市區巡警比以前多而且全副武器裝備(攝影:瀋陽)

所以,任何人想在中山市鬧市做壞事,那是相當地困難。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左起:劉宗偉 姚舞雲警官,瀋陽及沈瑗傑,張演強警官合影

本人是2001年底開始採訪過幾任中山市公安局宣傳科長,他們都給我介紹很多為確保平安中山的感人警察故事。在中山市,警察叔叔阿姨是民眾很信賴的好朋友:

不論你在街邊求助、在電話求助、在申請身份或者出境證件、通過客戶端求助,都能及時得到支持和幫助。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中山市公安局@平安中山微博

6.中山通信

中國開放改革之後的電信業發展,是邁向現代化的一個標識。在上世紀80年代,由固話普及到BP機是第一個階段,這時,中山市的電信局下屬公司曾經佔有中國BP機70%的機站市場。這是開放的中山市在開放的政策背景下,為中國人的通訊現代化做出的貢獻。

而1995年10月,是中國第一批互聯網用戶(3000家)中,中山市就有一家,即本人所在的企業。那一年,中山市僅僅有5個人申請,本人是第一位正式開通的用戶。

而之前,中山市的電腦教育是1988年第一批286電腦進中山市開始,民眾已經有了的8年普及電腦基礎。

《中山日報》第一篇普及互聯網域名註冊知識文章,是在1999年中,是本人應當時廣告部主任高菁同志之邀,每月一篇文章,約1/3版。

中山市是最早引入多家電信運營商進行市場競爭,方便用戶有更多選擇的城市。2015年網絡寬帶連接上網(小區接入)也允許民營公司進入。

所以,在中山市,用戶是電信服務的主人,不好的服務商很易被換淘汰。是真正的開放市場。

7.中山出境

中山市是中國著名僑鄉,絕大多數原來的中山市人的家庭都有親戚在海外或者在港澳臺地區。有一個統計數據介紹:原來的114萬中山人,有112萬親戚在海外或者在港澳臺地區。

走親串戚、去國外結婚(本人差一點就是成了其中一位),是每一箇中山市人的家常事。

這就涉及到了出境問題。因此,中山市是在2001年底成為1949年之後,全國首個給市民開放申請因私《個人護照》的試點城市: 2001年4月1日中山市在全國率先試行了憑身份證、戶口簿按需申領護照。

本人是在2001年底去採訪報道這件事,體驗了一個小時就全程辦完的流程(本人之前出國都是拿公務護照),而最近幾年,發現辦《港澳通行證》續簽,只需求到公安局辦證大廳現場,在類似ATM機子上,只需要幾分鐘時間,就自助辦妥。

所以,中山市民(包括辦了居住證在中山市工作外來人員)辦理出境證件十分方便與快捷,滿足了民眾出境的需求。

8.中山樓價

中山市的樓價一直升不快,而備受熱衷炒樓經濟學者和網絡大V 抨擊。但是,作為受過產業經濟研究生專業教育的本人,認為中山市政府的樓市政策是值得全國學習和借鑑的。

一位客居北京19年中山人看中山市的未來(上)

首先,中山市是第一個學習地價拍賣的城市,一直以充裕土地供應,讓房地產市場價格因為保證供應而價格每年每平方升100元,保持了十幾年,這個應該是歐美成熟市場的正常現象,與中山市的經濟環境(富福型社會)相適應;

其次,儘管現在中山市的現樓樓價上升,但是,有足夠平宜的充足二手樓(一平方6000-8000元,還有100萬平方面積可以供應)的存在,讓”居者有其屋”的新加坡現代城市經濟模式在中山市得以實現。

第三,每一年春節,當我把中山市的樓價寫成報道發佈在光明網記者“新春走基層”中被傳播後,總會收到一些各地朋友微信告訴我:他們在中山市擁有房子、定期去生活的感受。安居樂活,這難道不是中央的樓市政策嗎?

最後,因為我這些年回中山採訪報道多了,遇到了一些在中山工作10年以上的新中山人,儘管他們的戶口還沒有進中山市,但是,他們都能買得起中山市的房子、把一家都遷移到中山市生活。

這,難道不就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聯合國“宜居城市”榮譽的中山市應該有的樣子嗎?

瀋陽

2019年8月17日14時18分寫於北京市家中(未完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